來源:人民政協報
蔡英文(資料圖 圖源:中時電子報)
蔡英文當局自2018年以來強行通過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框架,並大幅壓縮「中國史」課程。今年9月,這一被兩岸學界公認為推動「臺獨教育」而炮製出的歷史教科書匆匆進入課堂,由於其混亂的體系、錯漏百出的內容和扭曲的價值導向,引起臺灣學界和教育界的強烈不滿。他們呼籲全社會共同反對「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不再讓其毒害臺灣學子。
「臺獨」教科書發展脈絡情況如何,其對兩岸關係危害怎樣,如何應對「臺獨教育」?日前,本報專訪了自李登輝時期以來就一直關注和揭露「臺獨」教科書真相的臺灣著名史學家、臺灣暨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徐泓。
在徐泓教授看來,現在的臺灣島內,很難有一股力量能阻止和抗衡蔡英文和民進黨推行「臺獨教育」。不過,徐泓同時也表示,「雖然阻止不了,但可以想辦法破解它。」
■臺灣社會國族認同混亂,始於李登輝主導的《認識臺灣》
「今天的臺灣社會,在『臺獨』勢力操弄下國族認同嚴重混亂。」作為長期反「臺獨教育」的愛國人士,徐泓看到今天台灣社會撕裂,族群對立,國族認同混亂可謂五味雜陳,「1995年以前的臺灣社會,大家還在以自己是中國人為榮,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驕傲。」
徐泓說,1945年,臺灣光復。當時的國民政府在臺灣實行去殖民地化的「去皇民化」和全面「中國化」的政策,臺灣1995年之前的中學歷史課綱就是配合這一政治發展的教育機制。
1954年,為了進一步消除日據時期在臺灣實行的「皇民化」教育,臺灣當局的編譯館即聘請臺大、臺師大教授編寫標準本歷史教科書——初中中國史、初中外國史、高中中國史、高中外國史。明訂歷史科的教育目標有四大項:一是明確了中華民族的演進及各宗族間的融洽與相互依存關係。二是明確了中國歷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變遷等趨向,特別注重光榮偉大的史實,以啟示復興民族的途徑及其應有的努力。三是明確了世界各主要民族演進的歷史及其相互影響。四是明確了世界文化的演進及現代國際大勢。其後3次修訂課程,教學目標均沒有變動。
但是因為初編本內容豐富、篇幅較多,中學老師每每抱怨教不完,後來因此數度刪節。1965年,臺灣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初高中歷史課本並未大作更張,只是高三增設中國與外國文化史課本。其後雖有更張,但課程標準基本不變。這種歷史教育雖為國民黨當局服務,但培育青年學子的中華民族史觀。
因此,今天台灣大多數讀這種歷史教書長大50歲以上的人認同中國和中國文化,這也為兩岸同為一個中國奠定了文化基礎。
然而,1986年臺灣解嚴後,社會與文化擺脫威權束縛,朝向多元化發展,原「部定」標準本教科書遭到嚴重挑戰,反對的聲浪節節升高。
尤其是1996年,就在李登輝連任臺灣當局領導人後,突然開始對歷史課綱的「變革」。他要求新課程綱要按照「臺獨」學者杜正勝「同心圓史觀」(臺灣、中國、亞洲與世界),即初中歷史課以臺灣為學習歷史的起點,一年級新生教臺灣史,二年級教中國史,三年級教世界史。「不同於以前的臺灣史在中國史內,本次新課綱中,臺灣史首次被從中國史中抽出來,單獨建立一個臺灣史脈絡,臺灣史不再是中國的地方史或地域史,臺灣是歷史的圓心。」徐泓說。
與此同時,李登輝更成立社會篇編審委員會,並讓杜正勝擔任社會篇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許雪姬、黃秀政、吳文星、張勝彥等臺灣史學者則負責「歷史篇」的編寫。1997年,由李登輝主導、杜正勝直接參與炮製的《認識臺灣》正式出版。這部《認識臺灣》否定臺灣與大陸自古以來的聯繫,把十七世紀的臺灣歷史說成是「國際競逐時期」,把清朝管理臺灣說成「清領」,否認其正當性和合法性,為「臺灣回百年史乃外來政權入侵史」的「臺獨」史觀張廣之本。
書中並大肆吹捧日本殖民統治對臺灣近代化的「德政」,宣揚日本殖民統治的「治績」。並且掩飾和淡化日軍侵佔臺灣大肆屠殺臺胞的歷史,改稱日本侵佔臺灣的50年統治的「日據」為「日治」。書中還強調: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臺灣族群分類意識,淡化臺灣人與中國人的血緣關係,把「臺灣」重新定義為包括澎湖和金門、馬祖的「命運共同體」,灌輸「臺灣主體意識」,與大陸對抗。
「而《認識臺灣》對臺灣青年學子的國族認同影響甚大。」徐泓介紹說,臺「中研院」經濟所楊子霆等學者曾研究《認識臺灣》課本使用前後學子的國族認同變化,結果發現,使用《認識臺灣》課本的1997年確實是臺灣國族認同發生重大逆轉的一年,「本省族群學生,由於家庭、鄰裡關係或者社會氛圍影響,本來就存在的臺灣認同,因此此書而加深;而受父兄影響,一向認同其大陸鄉土的非本省族群,卻也因此書改變了認同。從此,省籍不再是判別國族認同的標準。」
陳水扁(資料圖 圖源:臺媒)
■陳水扁兩次修課綱讓「臺獨史觀」公開登堂入室,臺灣青少年徹底被「洗腦」
如果說李登輝的「臺灣主體論」搞亂了臺灣民眾的國族認同,那麼陳水扁時期兩次對課綱的修改,則讓臺灣青少年被徹底「洗腦」,「臺獨史觀」堂而皇之進入課堂,「我是中國人」成了臺灣人的忌諱語。
據徐泓介紹,2000年陳水扁和民進黨主政後,進一步落實杜正勝的「同心圓論」,繼初中《認識臺灣》臺灣史獨立成冊之後,高中歷史課本的臺灣史也脫離中國史,獨立成冊,甚至還進一步將明代中期以後及清史、民國史全部併入世界史講授。這完全是配合民進黨「一邊一國」的做法。2003年,這份課綱剛一公開,就受到學者、「立法委員」及媒體抨擊,原召集人因此辭職,課綱修訂暫停,該課綱後被稱「95暫綱」。
2004年,陳水扁再度當選,立刻任用杜正勝為教育部門負責人,重新推動課綱修訂,該課綱仍堅持把臺灣史獨立出來,而且將臺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的比例,從1:2:1改為1:1:1。將臺灣史分為「早期臺灣」「清代的長期統治」「日本統治時期」「當代臺灣與世界」四個部分。日本殖民統治臺灣只有50年的時間,卻在此草案中佔了四分之一部分,且美其名曰「日本統治時代」。
2006年,根據此綱要的各種版本高中歷史教科書開始進入臺灣市場。這些教材依據綱要撰寫,經過支持民進黨的學者主導的審查會審定,落實民進黨「去中國化」的政策。在杜正勝推動下,臺當局繼續修訂課綱。於2008年通過新課綱,預定2009年8月到2010年7月開始施行,稱「98課綱」。
2007年,杜正勝還委託臺灣歷史學會推動《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劃》,以課文用詞應該「中立」為由,對教科書「不當用詞」進行檢核,不但將其中諸如「中國人崇敬祖先」須改為「漢人崇敬祖先」等去「中國化」表述,還否定《開羅宣言》的條約地位,將「舊金山和約」和「中日和約」首次納入高中歷史課本,以突出體現「臺灣地位未定論」。
徐泓認為,「98課綱」完全是配合民進黨「一邊一國」論,將「臺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觀念成功地灌輸給學生,形塑了今天台灣學生與青年的「天然獨」,並且成功地轉移學生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惡感,朝向接受親日的「皇民史觀」。
■蔡英文比李登輝、陳水扁更險惡,「106課綱」欲直接「消滅」中國史
相較於蔡英文,李登輝、陳水扁在「獨」的道路上似乎還有所顧忌,蔡英文則在「臺獨教育」和「去中國化」問題上膽子更大,步子邁得更快。
徐泓說,2016年臺灣地區選舉,蔡英文及民進黨大獲全勝,實現首次全面執政。蔡英文雖信誓旦旦要「維持現狀」,但實際上,卻快速進行「去中國化」的「教育臺獨」、「文化臺獨」。蔡英文2016年5月20日一上臺,便宣布要廢除微調課綱。10天後的5月31日,臺「教育部」正式廢止2014年馬英九當局通過的高中社會及國文課微調課綱。開始著手修訂新課綱,除一反「微調課綱」的「微調」外,還強調廢除朝代編年史,改以主題方式呈現,並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的脈絡講述。這就是「106課綱」。
徐泓說,按照該課綱,從今年9月起,臺灣初高中的臺灣史獨立成一冊,而中國史則納入東亞史中,明確宣示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而是和日、韓、琉球一樣為東亞文化圈中的一個獨立的國家。和杜正勝下臺前努力推動的廢除「中國圖書分類法」類似,是要讓臺灣從圖書分類中國項下獨立出來一樣的意識形態。
「表面上,把中國史放入東亞史和世界史脈絡中講,讓人覺得有全球化視野,實際上卻能達到『消滅』中國史的目的。」徐泓說,該課綱一實行,從此以後在臺灣,中國史變成「外國史」,臺灣史成為「本國史」,加上美化被日本殖民歷史的「皇民史觀」,更可以加重日本在東亞史上的地位與分量,拉近臺日間的紐帶,相對淡化臺灣與閩南及客家的中國大陸「兩岸一家親」關係,使年輕學子徹底擺脫「中國情結」,做一個獨立於中國之外,卻親近「大日本帝國」的新臺灣人。
(圖源:中時電子報)
■廣召同志,充實認同中華文化論述破解「臺獨教育」
談到臺灣今天出現如此嚴重的歷史教育錯亂,徐泓在譴責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等人數典忘祖之外,也對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給予批駁。
徐泓說,2008年,臺灣大部分民眾唾棄陳水扁及其所屬民進黨的氣氛高漲,馬英九以壓倒性多數當選領導人,民氣可用之際,正是撥亂反正的好時機。當時有幾位大學師生代表面見馬英九,要求儘速修改「98課綱」,翻轉走向「獨臺」、「臺獨」和「皇民史觀」的歷史教育。無奈馬英九隻想討好和爭取那34%沒投他票的綠營選民,完全不採納建議,反而用「深綠」的鄭瑞城為教育部門負責人,公告了陳水扁時代的「98課綱」,即2009年要採用的課綱,引發學界與社會輿論激烈不滿與批評,「98課綱」的實施才因此擱置一年。
「此期間,『教育部』組成新的課綱小組,但成員多數仍為扁時代原班人馬。」徐泓表示,當2012年馬英九連任時才驚覺事態嚴重,開始著手修訂課綱。當年7月,邱毅在中國國民黨中常會上建議應該刪除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皇民化」、「臺獨化」等不宜的內容,臺灣史與中國史應合併稱為「本國史」,獲馬英九認同,認為這是符合「憲法」。於是,「教育部」再度著手修改課綱。但是,此時課綱的修訂,事實上已經無濟於事。再後來,雖然馬當局對課綱做了小範圍微調,也最終在蔡英文主導的「獨派」和「太陽花」運動抗議聲中妥協。
「今天島內形勢,政治上綠營完全執政,歷史課綱及課本編寫,也掌控在綠營學者手中,尤其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學生與年輕人中,『獨臺』和『臺獨』已佔主導地位。要想撥亂反正,難如登天。」對於「臺獨」課綱的翻轉,徐泓持悲觀態度。不過,他說,孔夫子訓勉我們:知其不可而為之。
「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努力,一為充實論述力量,二為廣召同志。誠如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張元所說,歷史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對學習歷史的核心能力,以學生為本位,從學生的學習角度來思考。臺灣史切近我們,當然要注重臺灣史,獨立成冊,又何妨?只是我們以臺灣史為鄉土史,『綠營』以臺灣史為臺灣民族國家史。能有此覺悟者,可為同志;無此覺悟者,何嘗不能爭取為同志?」徐泓說,蔡英文主導的「106課綱」,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和世界史脈絡中講,注意不同時代,我國與東亞鄰邦的交流關係,本是擴大視野的好事。雖然有把中國史消失在東亞世界的危險,但若我們展開地圖,縱覽史事,至少在甲午戰爭前,中國是東亞世界的獨強,政治、軍事如此,舉凡文字、文學、史學、經學、藝術等更是如此,「臺灣大學歷史系高明士教授到日本留學,引進西嶼定生『東亞文化圈』論,在傳統的東亞文化圈中,以中國為中心,琉球、日本、安南、朝鮮半島都同中國以「冊封體制」為原則保持著交往,而漢字、儒家經典、律令典章制度構成這個文化圈的主要支柱。」
徐泓說,「反中」的臺灣史學界成員為助蔡英文政府搞「去中國化」培養「天然獨」的歷史課綱,將此一「東亞文化圈」進一步發展成以「東亞史」,以取代「中國史」,把「中國史」變成「外國史」,但他們終會發現,這非但無法否定中國在東亞歷史上的主導地位,而且更無法否定臺灣人與文化的中國性和中國成分,「以燦爛深厚悠久文化為內容的中國歷史,不是一時掌權的政客可以主導和玩弄的,更不是少數醉心政治的史學工作者和趨炎附勢之徒可以篡改的。」
徐泓說,如今蔡英文推動「教育臺獨」的歷史課綱,雖對歷史教學的發展設下局限,但徒法不足以自行;課綱的實踐,編寫課本與教材,課堂講授,還得靠人。何況新課綱中還有些功能性改革可供運用!「最近,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等學者和中學教師組成的『高中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推動歷史教育『自己救、自己寫、自己教』。只要我們不棄,繼續堅持自己的理想,一樣可在『反中』、『臺獨』氣氛瀰漫的環境中,傳播中華歷史優良傳統。阻止不了蔡英文推行『臺獨教育』,但我們可以破解它。」(記者 高楊)
原標題:蔡英文推「臺獨教育」:阻止不了,但可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