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泰之5月 19日,臺灣出了本李登輝的書,名為《臺灣的主張》。書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就是"中國七塊論"。李登輝寫道:最理想的狀況,是中國大陸擺脫大中華主義的束縛,讓文化與發展的程度各不相同的地區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如臺灣、西藏、新疆、蒙古、東北等,大約分成七個區域,相互競爭,追求進步,亞洲或許會更安定"。
臺灣的一家媒體在報導李氏"中國七塊論"時,冠以"李登輝主張大卸中國一分為七"的通欄標題,甚至還在中國地圖上以不同的色塊標出了這"七塊",即除上述提到的五塊外,還有以長江為區隔的江北、江南兩塊。是為"七塊"。
臺日學者曾提同類論調
李登輝的"中國七塊論"一出,立即在島內外引起了軒然大波。輿論認為,李氏的"七塊論"是明目張胆地分裂中國的論調。作者迎合西方反華勢力分化中國的需要,蓄意分裂中國的面目昭然若揭。也有人為作者辯護,稱"七塊論"是"從管理角度出發,而不是要"分裂主權";"這個"七塊論""用臺灣的術語來說,其實就是"區域發展";"中國太大,不能用中央集權,應該讓地方分權,凸顯各地發展的自主權",等等。
有學者指出,李登輝的"七塊論"源自"和平七雄論。""和平七雄論"是曾在臺灣文化大學勞資關係系當過副教授的王世榕(筆名王文山》寫的一本書,於 1996年 12月出了中文版。王氏此書的主張是中國大陸應分割成七塊,建立"七個獨立的國家。"據王氏稱:十三億人口的中國不能建立一個民主的國家,為了"避免這種古老中華帝國的復甦,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中國和平地、自動地、理性地分成數個較小的中國"。
王氏的這本書一出版,立即引起李登輝的極大興趣。據李登輝身邊的人透露,這本著作確實為李登輝看重,不少"黨政首長",包括處理兩岸事務的官員,都由李登輝親自送予該書,並要他們詳讀。就在此書出版的 12月,李登輝在會見日本作家深田佑介時,向他提到"這本有趣的書","寫得很不錯",與他是"英雄所見略同"。他認為此書"見解精闢",令他"感到相當的敬佩"。他建議深田將此書譯成日文,在日本發行。深田對使李感到"有趣的書"心領神會。回到日本後,推薦給日本的文藝春秋出版社,並冠以"七個中國"的書名在 1997年出版。
日本人將書名由"和平七雄論"改為"七個中國" 度之露骨著實耐人尋味。因為在此之前,曾被李登輝為上賓的日本人中嶺雄就提出過把中國分成十二塊的觀點。
據臺灣媒體報導,就是這個中 嶺雄在今年5月 18日以日本東京外國語文大學校長的身份,到臺灣參加"國際新聞協會第 48屆年會"。在題為"臺灣"中國大陸:可能的演變"研討會上大放厥詞,主張"臺灣、美國和日本應該聯合成一防線,以防止中共的武力威脅臺灣,造成區域不穩。"
就是這樣一個對中國充滿如此偏見的人,卻與李登輝聲氣相投。因為李登輝自稱"二十二歲以前是日本人。",有很深的日本情結,他對中 嶺雄把中國分成十二塊的觀點,不會不了解。不然,怎麼解釋他對把中國分成"七個國家"的觀點如此情有獨鍾,而且迫不及待地推廣給日本人出版呢?
極力鼓映"中國威脅論"
美日的反華勢力對中國的發展和強盛的恐懼由來已久,對中國的統一尤其於心不甘。他們對中國的日益強大無計可施,欲削弱中國,只有使中國四分五裂一途。因此他們對中國虎視眈眈,"分化"、"西化"中國的圖謀-天也沒有停止過。特別是在 l989年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他們錯誤地估計形勢,認為中國分裂的時機已到,加緊了分化中國的活動。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鼓動中國的分裂主義者分裂中國。在臺灣、西藏、新疆問題上更是煽風點火,惟恐中國不亂。臺灣有人鼓吹把中國"大卸七塊"的論調正中他們的下懷,他們的欣喜是可以想見的。這就是日本人翻譯出版"七個中國"的思想底蘊。李氏的"七塊論"與國外分裂中國勢力的"七個中國"的承繼關係,還不能由此可見一斑麼?
令人深思的是,這種肢解中國的論調,師承的"理論根據"就是西方反華勢力的"中國威脅論"。
請看李登輝"臺灣的主張"的怪論,"中共的霸權主義心態如果持續不變,不但臺灣會受到影響,亞洲的和平恐怕也將遙不可及"。"兼具霸權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大中華主義,對其他亞洲國家而言,仍然具威脅性。其他國家也都對中國大陸多少存有恐懼心,倘此情形繼續存在,亞洲將永遠不會有安定之日。
"希望來自中國大陸的霸權早日消失。"
"若臺灣不存在,為大陸所制了,則中國將淪為霸權主義橫行的地區,對亞洲及全世界造成嚴重威脅。"
"臺灣對日本而言,是攸關日本生存命脈的重要屏障。"
一口一個"霸權",一口一個"威脅",中國大陸在李登輝的筆下簡直被塗抹成威脅亞洲地區和世界和平的可怕形象。更令人不解的是,作者把臺灣當成保護日本"生存命脈的重要屏障。"而且希望曾經使中國人民蒙受過深重災難的日本"可以更強勢",這就不能不使人懷疑,作者究竟是站在中國人還是日本人立場上說話?
隨外國反華勢力起舞
美日反華勢力散布"中國威脅論"為他們分裂中國的活動張目一點也不奇怪,奇怪的是那些自稱"中國人",卻偏偏與外國反華勢力流瀣一氣。對他們分裂中國的論調那麼有"興趣",這不正反映他們心有靈犀,聲氣相投麼?在事涉國家統一,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大是大非面前,卻隨反華勢力起舞,甚至為他們出謀劃策。這些倒行逆施,與歷史上的"漢奸"和"賣國賊"還有什麼區別呢?
"中國七塊論"難道真如辯護者所說的"是從管理角度出發"嗎?這只要看看他們對劃分為七塊之一的臺灣的定位就可以明了。
李氏在書中談到"臺灣認同"的時候說:所謂的"臺灣認同",到底是什麼呢?有人曾認為是臺灣獨立。但是,我認為,即使臺灣的國際地位必須明確化,不一定直接說"獨立",反而是將"中華民國臺灣"或者是"臺灣的中華民國"實質化,才是當務之急。至於"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含義,他提出"將臺灣的統治權限定在臺灣、澎湖、金門和馬祖,"暗示不及幹中國大陸。"最重要的是,臺灣必須先取得國際間的認同與地位,至於思考中國整體的問題,則是以後的事。"
這就明確地說明臺灣是"取得國際間的認同與地位"的"國家"。由此推出,其餘那與之並列的六塊是什麼性質,不就十分明確了嗎?這明明是美國、日本反華勢力希望看到的"七個中國",哪是什麼"發展經濟的管理角度出發"呢?
分裂圖謀不可能得逞
綜上所述,"中國七塊論"不僅是違背中國人心願的言論,而且是對促成祖國統一大業早日完成的歷史潮流的反動。飽受祖國分裂之苦的中國人民,深知國家的強盛和統一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12億中國人民是國內外一切企圖分裂、肢解中國的陰謀無法逾越的銅牆鐵壁,然而,國外反華勢力也好,國內分裂勢力也罷,他們將把中國"大卸七塊"的圖謀永遠不可能得逞,他們的倒行逆施只能被碰得頭破血流,這就是被無數事實反覆證明了歷史的辯證法。
(1996年6月15日香港《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