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受敬重不應只取決於他的成就,更在於那份堅持不變的初心與對事業的不懈追求。
接觸過很多玉米行業的人,除了見面必談的專業,更打動我的是他們對玉米的那份純真與痴迷。也許有人會說那是為了錢,但我想說要掙錢大可不必從事這種苦行僧式的工作。他們心中一定有更美好的東西,那種東西應該稱之為理想。只有理想才能夠激勵一代又一代玉米人前僕後繼推動玉米產業不斷邁向新的高度,成為玉米事業發展的原動力;另一種動力應該是玉米賦予人的精神力量。
玉米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作物。成其大者應該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它生命力旺盛。玉米走到哪裡都能紮根開花結果。只要有一丁點兒土壤,哪怕是貧瘠的砂礫,甚至堅硬的巖石縫裡……任何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只要有一點雨水,它就頑強地生長起來,倔強地孕育出幾粒、十幾粒種子,頑強地將生命繁衍給後代——這更像是母親的情懷,拼了自己的一切,只為了襁褓中孩子的成長。二是它用途極廣。據2010版《辭海》:玉米籽粒除供食用或作飼料外,工業用途極廣,可制澱粉、葡萄糖、乙醇等。稈、葉可青飼或作青貯原料,苞葉可作紡織工藝品的原料.與玉米處久了,玉米人身上也就浸透了玉米的特質。玉米種植面積大,玉米人的格局也就大了起來,有了無盡的空間去奮鬥,去實現理想。玉米研究史上最有名的應該是那位叫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的女科學家。她發現的基因轉座現象讓她在81歲高齡拿到了令學術人自豪的諾貝爾獎。我不知道她在獲獎感言中除了感謝師長、同事和親朋外,是否還感謝了玉米。說起諾獎,又想起了我國文學諾獎獲得者莫言先生,眼前頓時浮現出一片片茂盛的高粱地。莫言的文學是植根於他的高密大地的,他的靈感也源自那一方生機勃勃的土地。但對我們搞玉米的人來說,始終還是那片玉米地——一個同樣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播種、授粉、收穫.雨後晴天蒸籠似的玉米地裡裹著溼透的工作服在泥濘中扶著玉米稈艱難穿行,那帶細齒的葉片在肢體裸露處留下難以名狀的痛楚與傷痕,揮之不去的病菌灰塵枯葉和蟲子分泌物肆意弄髒你衣服、鑽進你衣領,黑黃相間的碩大蜘蛛和黑花蚊子以及叫不上名字的蟲子與看不到的毒液時常製造出一處處腫痛與潰癢.那種感覺直鑽到你心底.一年兩三季、年年復年年,玉米在帶給你痛苦的同時,也把愛的種子悄然種在心底。之所以愛玉米,還在於它的低調。在所有能充飢的作物中,玉米應該算是最低調的了吧。也許你會說還有地瓜和土豆呢!它們雖然也把最有用的部分深埋在地下,但同時也把花開得那麼絢爛,千方百計地吸引著蜂蝶的注意——全然不像玉米,即便無人欣賞,也會耐著寂寞悄然生長,把自己最有價值的部分含蓄地掖在腰間,竟然還要找幾片苞葉來把它包上.這對於世界第一的作物來說,也未免太低調了吧?我想也正是這種低調才成就了它的偉大!而且玉米的這種品質一定與最早訓化它的印第安人有關。那些美洲原住民也一定是一群樸實無華、低調實幹的人。不然我們今天看到的玉米,它的果穗也許就在頭頂上了——你知道有些返祖的玉米,它的頂端花序也會長出一個個的小果穗。你能想像那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啊!我的眼前頓時出現了一群黝黑歡快的人——那一定還是一群能歌善舞的印第安女人,因為男人們通常都去打獵了——在田間辛勤快樂地勞作著,我甚至聽到了那開懷的笑聲和動感的歌聲在藍天白雲間飛揚,伴隨著天真爛漫的孩子們在田間嬉笑著,打鬧著,奔跑著.那是多麼幸福歡樂的勞動場景啊!我想也只有這種歡樂的場景才會馴化出這樣一種作物,並把這種歡樂的基因融入玉米傳遞給幾千年來從事玉米研發與生產的人。之後的玉米遠渡重洋,給了世界一片生機與繁榮。最初的玉米養育了美洲的印第安人,今天的它卻滋養著全世界——不分民族國界,不分窮人富人,不分黑白黃棕。它是平凡的,又是偉大的!記得小時候吃得最多的就是玉米了,窩頭、餅子、玉米粥,還有聊城當地一種叫「臍溜」(中間是菜餡,外面用玉米面包成球狀)的玉米食品,雖然遠不如大米白面好吃,卻支撐整個中華民族度過了生活最艱難的時期!現在的人們很少直接吃玉米,它又變成飼料換來肉蛋奶以更高的品質滋養著人類,或被加工成數千種產品以滿足人類不同的需求。我不能想像如果哪天沒有了玉米,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所以,我們要感謝玉米!感謝那些最早馴化玉米的印第安人!感謝那些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的人!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做一個像玉米一樣的人——低調樸實、平凡無華,卻又無處不體現自身的價值!山東東阿人,中共黨員,博士、二級研究員,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書記、副所長(兼)。從事玉米遺傳育種工作,主持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餘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選育了lx9801、lx03-2等玉米自交系10餘個,魯單981、魯單9002和魯單9088等品種累計推廣1億餘畝。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泰山學者」種業計劃專家,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國家和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團隊獲農業部「黃淮海生態區玉米遺傳育種創新團隊」稱號。
※ 習近平總書記:將國外先進經驗與國內種質資源庫相結合,是打贏種業『翻身仗』的有效手段
※ 育種人的心願:讓我們的人民吃得好
※ 超燃!種業事業「六大體系」踏上新徵程
※ 李家洋院士:一粒種子的力量
※ 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山東團隊攻克小麥「癌症」成果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