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感,來自經驗的把握和等候
凌晨三點半,當很多人還沉浸在睡夢中,中大學一飯堂的糕點部已經燈火通明。糕點師傅的準時到崗,才能確保中大師生早上七點就能夠吃上新鮮的包點、粥粉。
糕點部的侯師傅向我們介紹饅頭的製作過程:「首先要拌粉,拌好粉之後要過壓面機,將麵團壓成長條,然後還要手工搓成卷並且拉長。之後,我們會將麵粉條切成粉團分塊,再發麵,發好面後上籠蒸。」
▲侯師傅與學生記者
▲搓捲成麵團
▲麵團切塊
聽起來並不複雜,但要做得好,卻也是極考究功夫的。中式點心部的部長侯師傅,1986年到中大工作,當經理說「等明年到了三十年就給你頒服務獎」時,侯師傅的臉上也多了幾分自豪。
麵團發酵(俗稱「發麵」)是相當重要的環節,決定了饅頭的口感。「發麵要等,發得合適,饅頭才能好吃,這都是看經驗的。有的時候,面發得很大,但是只是好看不好吃,有的時候,面發得不夠大,吃起來就會很硬。發得合適,饅頭就會很軟很好吃。」侯師傅再三強調。
▲檢查發麵
麵團發酵得當後,就可以放進蒸箱了。「要趁著蒸箱裡的水剛開的時候放進蒸箱裡,大概蒸20—25分鐘。時間要看天氣來調整,現在天氣慢慢變冷了,時間要長一點。」侯師傅介紹道。
▲饅頭出爐
為了保持口感,發酵和蒸的過程馬虎不得,也急不得。在夏天,製作時間會稍微短一點,但也最少要一個小時才能完成所有的製作工序。而在冬天,因為氣溫降低,麵團發酵會比較慢,需要的時間將會更長。
食堂開餐時,師傅們經驗的獨到把握和耐心的等候得到了回報。糕點部每天要用掉兩百公斤的麵粉,做一千五到兩千個饅頭才能基本滿足師生和來往人員的需求。「除了製作饅頭,我們還做花卷和其他中式包點,還有你們平常吃到的粥、粉、面等等,基本上從上班開始,手就沒有停下來過。」
一個小小的饅頭,一碗簡單的河粉,背後都凝聚著師傅們的辛勤汗水。
為了保證師生們能夠吃上新鮮的早餐,在早上七點半、八點以及八點半的時候,飯堂樓面部的員工都會對早餐的品種及供應量進行檢查,要求窗口至少還有百分之八十的包點粉面。如果發現供應量不足,就要立刻進行調整。
▲學一服務人員上架麵包
針對饅頭包子賣得特別「火」的情況,飯堂也想了對策。經理介紹道:「我們目前是規定校外人士每人限購十個,並且對下午的包點供應的時間進行了調整,三點半供應一批,五點半供應一批,確保老師同學們下課後也能買到饅頭和包子。」這樣算下來,師傅們一天要做三到四次包點。
對於後繼無人的問題,侯師傅感嘆:「工作量還是比較大的,現在招人很難,因為半夜三點多就要上班,一直到中午,做點心是不難的,糕點師大概半年就可以上手,但是工作很辛苦,休息得不好。正好是睡覺的時間,就要起床工作,而年輕人都不喜歡這麼早起床。但是六點鐘就要開餐,晚一點上崗都不行。天氣熱還好,如果天氣冷一點,就更起不來床了。」
當你吃著熱騰騰的早點時,不要忘了背後有一些人,犧牲了自己的睡眠,默默地付出著。
學一糕點種類繁多,我們找到了賣得最火的糕點。
▲萌得讓人捨不得吃掉的面點
▲讓你有意無意就去學一轉悠的三角切達
▲去晚了就沒有的黑椒培根堡
飯堂經理介紹,飯堂正不斷向其他兄弟高校的飯堂以及校外企業學習。
「中式餐點方面我們曾到茶樓點都德學習,西式方面則學習麵包新語、美心西餅、東海堂、廣州酒家等等。一般我們會先試吃,然後回來研究,嘗試製作,製作好之後核算成本,定價格,定菜單,然後按照菜單操作並且進行宣傳。周期一般要兩三個月,也在努力縮短,希望一個月可以更新一次菜單。最近西點方面就推出了不少新品。」
▲咖喱角
▲南餅
▲南瓜仁芝士包
▲甜甜圈
記者後記:糕點中不僅包含著師傅們的手藝,更包含著他們為中大默默付出的真心。做好一個饅頭不難,難的是三十年如一日,幾乎天天早起製作製作出同樣鬆軟可口的饅頭,那種蓬鬆的香氣,總在一個平凡或不平凡的時刻被我們想起,然後構成了我們對那裡的記憶。感謝這些默默為中大師生服務的可愛人們。
食物,是所有人的信仰;有味,是點滴間的美好
---iSYSU---
採訪/編輯:蔡國伸
文字:李敏盈
攝影:孟玥、鍾昊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