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思邈晚年集傷寒說起

2021-02-07 經方人

經方思維:經方辨證依據症狀反應。方證是六經八綱辨證的繼續,亦即辨證的尖端,中醫治病有無療效,其主要關鍵就是在於方證是否辨的正確。


方藥的適應證,即簡稱之為方證,某方的適應證,即稱之為某方證,如桂枝湯證、麻黃湯證、葛根湯證、大青龍湯證、柴胡湯證、白虎湯證等等。


以前讀劉渡舟劉老的《傷寒論臨證指要》,說到方證相應,提到了孫思邈,給予極高的評價。讀各家學說時,談到《傷寒論》也避不過孫思邈;孫思邈是在晚年才發現了仲景書,有「江南諸師,秘仲景書不傳」的感慨,所以將其收錄在《千金翼方》之中,至宋官方校正醫書,林億等校《千金翼方》,從卷九開始列傷寒。


今讀孫思邈所寫(內容類似於一書的序言部分),感慨良多,所獲亦不少,今將學習所得,錄記於下。


備註:原文先錄,學習心得另起一行記錄。


文章出處:千金翼方校釋 卷第九·傷寒上


原文:論曰∶傷寒熱病,自古有之。

學習心得:由此知,本論熱病包含其中,至於傷寒所指,不明,是否熱病的代名詞,不可知(今夫熱病者,皆傷寒,是《內經》之論,傷寒有五,是《難經》之論,兩者皆是醫經學派;仲景乃神農學派傳人,研究藥物治病之術,理論用八綱、六經,自然有別於醫經學派)。要知仲景書為諸病立法,本論廣湯液而成,不只為熱病立論,今日我們用仲景方,通治諸多疾病,就是最好的證明。如僅以熱病論之,則狹其義。


雖然如此,在古代科技、醫學不發達的時候,人們已經觀察到急性發熱性疾病,是危害人民健康最大、最重的一類症候,仲景書因治療急性熱病有特效,後世雜神農藥物治療學之術與醫經之論,將仲景書命名為《傷寒論》。


原文:名賢睿哲,多所防禦。

學習心得:因為發熱性疾病是急性病、致死率比較高,所以從古至今,為醫者都在孜孜以求的進行鑽研、實踐,探索方治。


原文: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尋思旨趣,莫測其致。

學習心得:孫思邈表達了對仲景的敬仰與敬佩之情,謂之「神功」,彰其方效,然「尋思旨趣,莫測其致」,又表達對其組方之不可思議,不知方之來源。孫思邈沒用「神人託夢」「異人傳授」等為仲景賦予神秘色彩,可見其客觀理論,脫離神鬼之說。


原文:所以醫人未能鑽仰

學習心得:醫生沒能深入學習仲景書,或因組方之不可以理解說,或同孫思邈未得仲景方書。


原文:嘗見太醫療傷寒,惟大青、知母等諸冷物投之,極與仲景本意相反,湯藥雖行,百無一效。

學習心得:此句道出了當時官方針對熱性疾病的常規治療方法——用寒涼性藥物大青、知母,「熱者寒之」!由此知清熱解毒之法,在唐朝之時已經很盛行了,也是主流方法。

孫思邈言:「極與仲景本意相反」,那麼仲景的本意又是什麼呢?讀後文大概隱約可知其所指為「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桂枝者桂枝湯,麻黃者麻黃湯,青龍者大小青龍湯。那麼當時用涼藥治熱病療效如何?孫思邈說:「湯藥雖行,百無一效。」


原文:傷其如此,遂披傷寒大論,鳩集要妙,以為其方,行之以來,未有不驗。

學習心得:孫思邈與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其立論之心同,有了仲景「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的經驗積累,加之仲景記錄的經方來自臨時反覆實踐,是循證醫學醫學驗方集,故孫真人「行之以來,未有不驗。」


張仲景、孫思邈的實踐告訴我們後人的成功治療經驗的取得都是站在總結前人實踐基礎上的;但是要選對了學習的基礎,否則也只能和當時的太醫一樣,用大清、知母去治療傷寒熱病。


原文:舊法方證,意義幽隱,乃令近智所迷,覽之者造次難悟,中庸之士,絕而不思,故使閭裡之中,歲致夭枉之痛,遠想令人慨然無已。

學習心得:孫思邈看到了張仲景的論述,但是其中有一些問題「舊法方證,意義幽隱」,這些問題導致不利於學習、傳播——「近智所迷,覽之者造次難悟,中庸之士,絕而不思」,最終結果是患者不能接受當時孫思邈所認為的最好的治療,以至「閭裡之中,歲致夭枉之痛」,孫真人懷大醫仁愛、精誠其術的精神,「遠想令人慨然無已」,思考怎樣將仲景的醫學進行更好的傳承,讓更多的醫生能學懂、學會、應用有效方劑,讓更多的患者獲益,因而有了以下的做法。


原文:今以方證同條,比類相附,須有檢討,倉卒易知。

學習心得:孫思邈絞盡心機、千思萬想。用還原疾病救治現場的方法,對方證進行歸類——患者有症狀,然後來找大夫,大夫給處以方藥治療。由症狀對應相應的方藥即方證思維——「方證同條」,解決了古傳本方證分離的不足,使得「須有檢討,倉卒易知」,不僅如此,孫氏還將一個方劑適應的諸多症狀相關條文進行了歸類,使得經方「比類相附」,這樣可以使大家全景的了解一個方劑所適應的症狀學,深入系統的學習一個方劑。


原文: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

學習心得:孫氏此論,在當時有糾偏之意(前言:嘗見太醫療傷寒,惟大青、知母等諸冷物投之,極與仲景本意相反,湯藥雖行,百無一效)。然則矯枉過正,出桂枝、麻黃、青龍三方為仲景傷寒全書之大意,俱用藥偏溫,後世以現象(字面描述)當本質(有汗無汗的症狀反應),說風傷營用桂枝湯(中風),寒傷衛用麻黃湯(傷寒),風寒兩傷營衛用大青龍湯(第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第39條:傷寒,脈浮緩),將其發揮為三綱鼎立學說。使得後世認為張仲景的書治療發熱性疾病是因為受寒引起的,應該用溫藥,已經不知張仲景所論的溫病(第6條: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及其方治,俱在陽明病篇中。


再註:結合下文知孫思邈所言桂枝為桂枝湯,所言麻黃為麻黃湯,但青龍裡面介紹了大青龍湯、小青龍湯兩首方劑,具體是哪一首,還需臨床斟酌,後世多認為是大青龍湯。兩方具有深意,小青龍湯告誡後人,外寒內飲,無汗之人,發汗不合利水之藥,強行發汗,激動裡飲,則變證百出,故條文中有諸多或然之證(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金匱要略》 痰飲咳嗽病篇,在治療「咳逆倚息不得臥」一證,用小青龍湯,出現諸多變證,也是證明,此小青龍湯;大青龍湯為治療汗出、身腫的越婢湯與治療無汗身痛的麻黃湯合方而成,曰傷寒指無汗的麻黃湯證,曰中風指應該汗出的越婢湯(故言「不汗出而煩躁」),仲景大論應前後結合,方得其全,大青龍湯是治療水飲病之方(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用石膏,用麻黃量獨大,發汗力強,故有所禁忌即「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治療水氣病時,也得除外少陰病,方能用大青龍湯「發之」,因為「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與表陰證少陰病在症狀學太相似了,不好鑑別。


原文: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

學習心得:因有以上三方之論,故有如是其後之說。


原文:術數未深,而天下名賢止而不學,誠可悲夫。又有僕隸卑下,冒犯風寒,天行疫癘,先被其毒,憫之酸心。聊述茲意,為之救法,方雖是舊,弘之惟新,好古君子,嘉其博濟之利,無嗤誚焉。

學習心得:「天行疫癘」之說,再示人以仲景之書,可治「瘟疫」即今之傳染病。瘟疫都可治,「冒犯風寒」之普通感冒,自可治療。「方雖是舊,弘之惟新」,新在「方證同條,比類相附」,在治療急性熱病時「倉卒易知」,可得治病之要方;新在「鳩集要妙,以為其方,行之以來,未有不驗」,療效卓著!


古樸求實的中醫學:臨床辨證用藥依據症狀反應。


「古今異氣,古方不能治今病」之論不足道矣!


讓我們共同努力,實事求是,始終理會《傷寒論》,深研仲景醫學,做一代經方傳人。


馬培鋒

副主任中醫師 副教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三層次人才,中國農工民主黨員,中國卒中學會會員,中國針灸學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身醫學分會第二屆委員會青年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身醫學分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


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張錫純學術思想研究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溫熱病分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王清任學術思想研究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一屆濁毒症專業委員會青年學組副組長,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一屆眩暈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滄州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滄州市針灸學會常務理事,滄州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胡希恕經方醫學滄州傳承基地負責人。


滄州市中醫藥學會張仲景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馮世綸經方傳承班21期學員,王寧元傷寒派腹診學員,黃煌國際經方學院第四、第五期學員。建立「經方人」微信公眾號、「胡希恕經方醫學傳承群」,多次為學生、鄉村醫生講解經方,傳播仲景醫學,推廣經方應用。中醫師承指導老師,滄州市首屆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 


獲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河北省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三等獎各一項,在研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課題一項,國家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70餘篇,主編著作2部,發明專利1項。 


專業特長:應用經方、針灸及中西醫結合方法診療神經系統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雜病,中風、失眠、頭痛、癲癇、面癱、帕金森病、腦脊髓病變、周圍神經系統疾病、胃腸道疾病、咳嗽、婦科疾病等。


聯繫電話:18031783310(微信號同)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來自網絡或相關書籍,文章中已有說明,為了交流,不涉及任何商業利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原創聲明:本文系筆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張仲景為傷寒病人發明一味藥,孫思邈142歲去世前,卻建議銷毀
    在中國古代,得了傷寒論和登革熱病可是要人命的事兒,因此張仲景就研究出了一個叫五石散的藥方,關鍵便是用於醫治傷寒論和登革熱病的。所謂「五石散」,是一種中藥散劑。它的主要成分是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此外還有一些輔料。
  • 孫思邈與《千金方》
    孫思邈自幼好讀書,勤學苦練,20歲精諸子百家學說,善言老莊,又好釋典,兼通陰陽,推及醫藥。隋、唐兩代皇帝都召他做官,他卻無心仕途,晚年從事醫學著述,是文史醫藥全面均展、多才多藝的傑出人物,尤以醫學為最。孫思邈是因病治醫,勤奮成家的。他不但學識淵博,而且品德高尚。他的高尚醫德,是大醫精誠與高超醫術兩相結合的醫德典範。他在學術界也樹立了崇高的榜樣,一直薰陶著代代醫家。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了。
  • 「方證相對論」是孫思邈的原創
    也不是日本江戶時代的「古方派」醫家,乃是公元682年唐朝的偉大醫學家孫思邈提出來的。孫思邈在他著的《千金翼方•卷九》一篇序文中說:「論曰:傷寒熱病,自古有之,名賢睿哲,多所防禦,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尋思旨趣,莫測其致,所以醫人未能鑽仰。嘗見太醫療傷寒,惟大青知母諸冷物投之,極與仲景本意相反。
  • 淺析孫思邈的醫學理論思想及現代應用
    其中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還有《千金髓方》、《神枕方》、《神仙修養法》、《養生要錄》、《老子注》、《莊子注》、《醫家要妙》、《枕中素書》、《養生延命集》等,不過大多已佚失,僅存《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廣傳於世。
  • 中國醫藥第一山,因藥王孫思邈晚年隱居得名,還是唐太宗登山御道
    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在上下五千年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的陝西省境內就有一座名山,被譽為中國醫藥第一山,隋唐時期偉大的醫藥學家孫思邈晚年歸隱於此,著書立說,後世尊稱他為「藥王」,藥王山因此而得名。藥王山還流傳著一個歷史傳說,是關於藥王孫思邈與唐太宗李世民之間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敬服藥王孫思邈,命孫思邈掌管太醫院。可是孫思邈志在四方,普濟萬民,意不在朝堂,所以沒多久就要辭職。其松竹風操感動了一代英主李世民,只得應允並禮送藥王出城,聽憑他踏遍名山大川,懸壺濟世。後來,唐太宗駕幸銅川玉華宮,途徑藥王山,輕車簡從,專程拜謁孫思邈。藥王山上的「唐太宗御道」、「拜真臺」、《唐太宗賜真人頌碑》至今猶存。
  • 藥王孫思邈活了140多歲,臨死前告訴弟子:一定要把此藥方毀掉
    說起學習中醫,肯定離不開的兩個人物,一個就是張仲景,另外一個就是孫思邈,前者被稱為醫聖,後者被稱為藥王。那麼為什麼離不開這兩位大佬呢?主要就是他倆都有兩部醫學著作,張仲景為後世留下了《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孫思邈則留下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學中醫的朋友對這四部醫學經典著作應該是再清楚不過的了,上學的時候沒少背上面的方子吧。
  • 「長城本草」:大醫精誠,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畫像孫思邈一生致力於本草藥物研究,曾上峨眉山、終南山、下江州,隱居太白山等地,邊行醫,邊採集中藥,邊臨床試驗。孫思邈是繼張仲景之後中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研究中醫藥本草的先驅者,他所著的醫書中八百多種草藥,為祖國的中醫藥學發展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德。對於中草藥本草的研究,是孫思邈堅持終生的重要實踐活動之一。
  • 活了142歲的藥王孫思邈,臨死前卻反覆叮囑:一定要毀掉這個藥方
    孫思邈是一位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神醫,他的一生不在意功名利祿,對皇帝的多次封官都加以拒絕,一心一意鑽研醫學,為廣大患者治病,所以很多關於孫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由於他一生精通醫術,而且善於養生所以他的壽命很長,以至於他到底是活了141歲還是125歲還是160歲,存在很多爭議。
  • 王四進老師講傷寒論-1
    這就是《傷寒論》的特點,還有一點就是出治方而不談藥性,跟所有的書都不一樣。正因為他這樣言簡義專,就造成後世對這本書的理解不了,不知道它的來源是怎麼回事。後世都知道這是一本用起來比較實用的好書,但是各家有各家的解釋,就造成後世的一人一《傷寒》、一家一《傷寒》。一個人有一個用法,但是只要使用他的方子,哪一家都有效。
  • 傷寒發微論
    333重雕元刻傷寒百證歌發微論敘新編張仲景註解傷寒百證歌五卷.發微論二卷.題曰白沙許叔微知可述.直齋書錄解題雲.許叔微傷寒歌三卷.凡百篇.皆本仲景注
  • 中醫泰鬥任應秋:初學《傷寒論》秘訣
    學習中醫,必須要讀《傷寒論》的重要意義,已經為大家所熟知了。但是究竟如何閱讀才好?我想從以下幾方面談一下,僅供初學《傷寒論》者的參考吧。選本一般讀《傷寒論》的,往往都是讀注本的多,很少有從《傷寒論》白文本著手。其實這是研究傷寒論的關鍵問題,不應該忽略。
  • 孫思邈活了142歲,臨終前叮囑後人銷毀一藥方,至今還有人使用
    但是,其中的一個藥王孫思邈活了142歲,在臨終前叮囑後人,一定要銷毀的一個藥方,但是至今這一藥方還在使用,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為了治療當時很多老百姓身上的痢疾和傷寒,張仲景就花了很長的時間開始研究這個藥,終於在他的努力之下把這個藥方研製出來了,叫做五石散。因為這個藥方的流傳,使得一些原本連痢疾都不能醫治的情況就改善了很多,這對那時候的百姓來說可真的是一個福利呢。
  • 【古籍】傷寒全生集
    《全生集》從證候立論研究六經實質,能有效地揭示辨證心法,對指導臨床無疑有很大幫助。柯琴《傷寒來蘇集》是以提綱為主研究六經實質之佳本,可互為媲美。陰陽辨證:陶氏認為陰陽辨證是傷寒辨證的主要內容。現存的《傷寒論》條文雖以六經分成篇章,各經有不同的證候,其證候屬性可分陰陽二類。
  • 傷寒大禮:傷寒辨證直解
    >現代文逐條譯傷寒據說……傷寒論來源於《湯液經》?論醫道,談病案,說傷寒 | 蔡長福傷寒經方大家的境界是怎樣煉成的?(譚傑中,包識生,胡希恕)中醫美容,離不開《傷寒雜病論》中醫為什麼那麼關心病人的吃飯問題,從《傷寒論》說起極簡傷寒:病機傷寒論(收藏)拋磚引玉:教你如何讀懂傷寒條文多少人想要:一篇讀懂傷寒的奇文!!!
  • 孫思邈生年考及年譜簡編
    查閱《千金方》、《千金翼方》、《唐會要》、《唐初四傑集》等材料證諸《唐書》,發現其生年有重新探賾必要,試作論列如下,拋磚引玉以為進一步的駁證。(一)《四庫提要》考孫思邈卒於唐永淳元年,生於隋開皇元年,為一百二年(按:實為一百○一歲)。近代著名史家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基本同意這一推斷並作了進一步補正。後來醫史研究者也多據此。
  • 初學《傷寒論》必知秘訣 中醫泰鬥任應秋傾心講述
    學習中醫,必須要讀《傷寒論》的重要意義,已經為大家所熟知了。但是究竟如何閱讀才好?我想從以下幾方面談一下,僅供初學《傷寒論》者的參考吧。 一般讀《傷寒論》的,往往都是讀注本的多,很少有從《傷寒論》白文本著手。其實這是研究傷寒論的關鍵問題,不應該忽略。因為白文本是仲景《傷寒論》的基本面貌各家注本於《傷寒論》的本來面目,或多或少都有所改變了。
  • 憶忘老師丨說說傷寒與溫病,仲景的不傳要方
    ▲點擊收聽硬核傷寒系列之讀懂《傷寒論》溫病課程發刊詞以下是文字版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由答摩課堂出品的《硬核傷寒論之讀懂<傷寒論>溫病》,我是授課老師憶忘,這是我們硬核傷寒論系列課程的第五期培訓課。這次給大家講解一下《傷寒論》與溫病的相關分類、辨證治法和其中存在的歷史誤會。
  • 傷寒論學習的步驟和方法
    同時把《醫宗金鑑·寒心法要訣》、和陳修園的《長沙方歌括》學懂吃透,並要背誦如流,牢記不忘。這是第一步。必備熟讀《黃帝內經》並背誦經典條文段落背誦:《醫宗金鑑·寒心法要訣》、《長沙方歌括》 第二步、直接看傷寒論原文(白話古文)整體把握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再看白文(指不帶註解的原文)。《傷寒論》原文,是以條文形式寫成。
  • 劉渡舟:怎樣學習《傷寒論》
    因此,要想學懂、學深《傷寒論》,就必須首先學習好現代編寫的《中醫學基礎》以及《內經》、《難經》等古典醫籍。同時,還要學習《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成書在《傷寒論》之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它所論述的有關藥物性味功能的理論,與《傷寒論》的用藥規律最為接近。故此,學習《神農本草經》對探討《傷寒論》的用藥與治療,則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 【傷寒基石】學習《傷寒論》的基本功
    《仲景經方》第201808016期學習《傷寒論》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