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活了142歲,臨終前叮囑後人銷毀一藥方,至今還有人使用

2020-12-13 騰訊網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其實醫療技術是非常不發達的,可是那時候還是由很多的名醫有治病救人的能力,可以說是很多疾苦百姓的救命恩人。因為只有他們的醫治,才能有更長時間活著的機會。而古代一些比較有名的藥王,他們研製出來的藥就有非常好的治病的功效,這對於百姓來說可是一件非常的事情呢。但是,其中的一個藥王孫思邈活了142歲,在臨終前叮囑後人,一定要銷毀的一個藥方,但是至今這一藥方還在使用,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關於這個藥方,當然不是孫思邈研製出來的。最開始的時候,這個藥方是由張仲景研製的,這個人的名字想必大家還是非常熟悉的,因為他在古代可是非常有名的醫聖。為了治療當時很多老百姓身上的痢疾和傷寒,張仲景就花了很長的時間開始研究這個藥,終於在他的努力之下把這個藥方研製出來了,叫做五石散。因為這個藥方的流傳,使得一些原本連痢疾都不能醫治的情況就改善了很多,這對那時候的百姓來說可真的是一個福利呢。

  不過,到了三國的時候,就有一個人因為自己的想法,對這個藥方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這個人的名字叫做劉宴。對於一些敢修改之前前輩留下來的藥方的人,那一定不是普通人。所以這個劉宴在三國的時候,可也算是非常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了。因為他和他的母親都是曹操的親戚,光光這個身份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比較的了。所以那時候劉宴對這個五石散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而他加工以後的五石散,就新增了一些養眼保健的效果,可以說是非常的厲害了。而且那時候在社會當中還非常受到大家的使用,而劉宴那時候把自己修改以後的藥方叫做新五石散。

  等到了孫思邈發現這個藥方的時候,他就開始非常好奇了。因為他特別想要知道這個藥的成分是什麼,所以他就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於是在他非常細心地鑽研之下,他發現這個藥方當中有非常大的問題。這是讓他非常擔心的事情,因為他發現,雖然這個新五石散的治病效果非常的好,但是其實它的副作用更加的大。因為這種藥方當中有一種成分非常容易讓人上癮,這就是為什麼那時候的人們那麼依賴它的原因之一。

  不光如此,孫思邈還發現,這種新五石散要是吃多了的話,是非常容易讓人產生幻覺的,所以對人體的傷害其實是非常大的。於是孫思邈就覺得非常的奇怪,為什麼這個藥有如此大的副作用,當初劉宴還要研製它呢?這不是在禍害百姓嗎。所以在孫思邈知道了這個藥的危害之後,他就希望在社會上不要再有這樣的東西流通了。等到他一百四十二歲的時候,也就是在他臨死之前,還在吩咐自己的徒弟們一定要讓這個害人的藥消失。可是,直到現在,這種藥還在有人用,真是太讓人覺得擔心了。

  以上就是小編要和大家說的內容,其實不管是哪個年代,都會有這樣不負責任的人出現的,這其實是非常不應該的事情。畢竟百姓是因為相信你,才會願意去買你的藥,可是你居然是那麼不負責任的人,確實是有點讓人失望的。所以,大家在日常的生活當中,還是需要有這樣的自覺,不僅是對自己,也是對社會的負責。這是每個人最基本的義務,大家覺得對嗎?

相關焦點

  • 藥王孫思邈,142歲臨終反覆叮囑:此藥方不可流落民間,定要銷毀!
    從這個事情可以看出孫思邈的神通廣大,然而這樣一個神醫,在他的臨死前竟然千叮嚀萬囑咐,叫弟子銷毀記錄在他著作中的一個藥方,這又是為何呢,藥房中究竟藏了什麼秘密?
  • 142歲藥王孫思邈,想要銷毀的藥房,究竟是啥
    這座藥王殿主要是紀念孫思邈的,大家都知道孫思邈被後人尊稱為「藥王」。本文主要講述孫思邈臨終之前,銷毀某個藥方的故事,本文依據《舊唐書》來編寫。孫思邈陰差陽錯學了醫孫思邈本是京兆府華原縣人,他從小非常好學,一天能背誦一千多字的文章。孫思邈對於老子、莊子以及諸子百家的學說非常喜歡。根據《舊唐書》記載:「洛陽總管獨孤信見而嘆曰:此聖童也,但恨其器大,適小難為用也。」
  • 張仲景為傷寒病人發明一味藥,孫思邈142歲去世前,卻建議銷毀
    導言藥王孫思邈就更別說了,史料記載,他是公元年541年出世,那時候還是西魏時代,直至唐高宗時代的682年才過世,壽終142歲,這在我們人類長壽有史以來來看就是個奇蹟。臨死前叮囑弟子:務必將這個藥方毀掉!
  • 活了142歲的藥王孫思邈,臨死前卻反覆叮囑:一定要毀掉這個藥方
    孫思邈是一位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神醫,他的一生不在意功名利祿,對皇帝的多次封官都加以拒絕,一心一意鑽研醫學,為廣大患者治病,所以很多關於孫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由於他一生精通醫術,而且善於養生所以他的壽命很長,以至於他到底是活了141歲還是125歲還是160歲,存在很多爭議。
  • 藥王孫思邈活了140多歲,臨死前告訴弟子:一定要把此藥方毀掉
    這兩位中醫始祖,擁有很多的共同點,醫術高明這就不用說了,而且他倆都很長壽,史書上,根據張仲景的活躍時間推算,他將近活了70歲,這在漢朝那個時候,這算是很長壽的了。而藥王孫思邈就更不用說了,史載,他是公元541年出生,當時還是西魏年間,直到唐高宗時期的682年才去世,享年142歲,這在人類長壽史上來說都是個奇蹟。
  • 「藥王」孫思邈活了100多歲,16字秘訣道出長壽原因,你能做到嗎
    孫思邈一直以來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即是醫生也是道士,更是中國第一養生大師!這些身份足以撐起他「藥王」的美譽。「藥王」孫思邈活了142歲,16字秘訣道出長壽原因。不管制藥還是煉丹都不在話下的孫思邈尤其注重養生,更有一套他的獨家理論。
  • 中國歷史上的五大神醫,第4位從隋朝一直活到唐朝,活了142歲
    第四位是孫思邈。孫思邈,中國古代著名醫藥學家,被後人尊稱為「藥王」。孫思邈約莫出生於公元541年,西魏大統七年。他從小身患疾病,家裡經常請醫生治療,花費很多家財,於是孫思邈便立志長大從醫。孫思邈天生對醫學感興趣,所以上手很快。18歲就功成名就。後來隱居終南山,潛心醫學,成為一代大師。而此時,天下已經大變,隋朝結束了幾百年的分裂,一統天下,但二世而亡,唐朝又建立。唐太宗即位後,召孫思邈入京師長安,見到七十多歲的孫思邈依然容光煥發,身形步態如同少年一樣,十分感嘆。唐太宗想叫孫思邈入宮,但被他拒絕了。
  • 河南一老中醫行醫81年,把藥方刻在墓碑上造福後人
    來源:經濟日報右為袁淑芳老人在河南省西平縣蘆廟鄉盤龍橋村,一座老中醫的墓碑遠近聞名,墓主人袁淑芳一生行醫,臨終前囑後人將一生所學總結成百服藥方刻於墓碑之上,供世人借鑑,明示後人、造福一方。特別遺囑袁淑芳,河南省西平縣蘆廟鄉盤龍橋村人,建國初期著名老中醫。她出身書香門第,幼承家技,16歲開始行醫,97歲去世,行醫81載,治癒了數以萬計的病人。著有《骨髓炎治驗》、《大面積燒傷的中藥療法》、《頑固性癲癇治驗》、《男女不孕病治驗》等,有「送子觀音」之譽。她先後榮獲河南省、駐馬店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
  • 天人合一說「藥王」——讀《新唐書·孫思邈傳》札記
    之所以最感興趣,一是因為他享有101歲的遐齡,是我心目中「仁者壽」的典範;二是因為他倡導了「天人合一」的養生理念,並將這一理念貫穿於《千金方》一書澤被後世。孫思邈對中國傳統醫學有著相當深入的研究,自幼就對《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歷代醫學經典下過一番苦功,加上自己行醫積累的豐富的臨床經驗,年紀輕輕醫術就很高明了,在四鄉八鄰小有名氣。
  • 晚清首富胡雪巖,臨終前告誡後人:勿近白虎
    晚清首富胡雪巖,臨終前告誡後人:勿近白虎 導語: 世人常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而此處的「善」並非是善良,而是吐露真言。所說的話或許是對後世的勸告,或許是自身的感悟,又或許是對後人的告誡。畢竟,死亡是每個人早晚都要面對的事兒,而晚清時期的胡雪巖在臨死之前,回首了自己的一生,並告誡子孫四個字:「勿近白虎」。
  • 臨終症狀 人臨終前的身體表現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從出生到死亡這是生命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很多人認為這個過程漫長,但是其實人的一生轉瞬即逝,那麼臨終症狀都有哪些呢?人臨終前的身體表現是怎樣的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臨終症狀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表現,也是每個人生命快要到盡頭時候的表現,那麼具體的症狀都有哪些呢?如果我們出現這些症狀就代表我們快要死亡了嗎?
  • 愛因斯坦臨終前燒掉研究筆記,他是發現了什麼嗎?
    愛因斯坦一生都沉迷於他的研究,就算是在病床上,他也是不停地演算著各種各樣的公式,在他生前,曾記錄了許多研究筆記,各種發明理論的筆記,不過在他1955年去世之前,他卻將自己畢生的研究筆記燒毀,這一舉動 也是震驚了科學界。那麼愛因斯坦臨終前為何要燒掉筆記呢?愛因斯坦一生都非常痴迷於學習,那麼為何最後會燒毀筆記呢?
  • 上海灘真正的賭王,這一生笑傲賭場,臨終前卻告誡後人不賭為贏!
    吸引了賭場上大部分人在"大破聽骰黨"之後,葉漢一炮成名,大家都稱他為賭聖。「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葉漢率領賭場數十名手下來到上海,企圖在這裡創建屬於自己的博彩帝國。傅老榕把持澳門賭壇20多年,自然不肯,還想詭計要葉漢去越南幫他開拓賭場。可他哪裡是根基雄厚的傅老榕的對手,兩次奪牌均告失敗,最後還是在傅老榕過世後,他們之間的恩怨才算了解。
  • 杜月笙臨終前銷毀百萬借款欠條、要求葬禮從簡,看透人心顯大智慧
    哮喘病折磨得杜月笙只能躺在病床上,靠呼吸著氧氣過活,姚玉蘭和孟小冬便時刻陪伴在他的身邊照顧他,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個月,杜月笙的哮喘病才有所好轉。 只不過,等杜月笙哮喘病好的時候,他的身子骨已經憔悴不堪,嚴重時甚至無法下床走路。
  • 「常欲小勞」,孫思邈活到一百多歲的養生秘訣
    藥王孫思邈有句名言:「道家養生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他又對弟子吳普說:「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華佗認為,當運動到了「沾濡汗出」(衣服微溼)時,就應停止,接著塗上爽身粉,身體便覺得輕鬆便捷,腹中想吃東西了。
  • 路遙臨終前執意見賈平凹,只為叮囑一句話,賈平凹聽後號啕大哭
    那時候的陝北人人都窮,一個家裡十來口人,吃了上頓沒下頓,男人實在養不活這麼多人了,索性挑了個孩子送人。8歲的孩子記得,自己天不亮就被父親拉出了門,也不知走了多久,路過一個縣城,父親用口袋裡僅剩的一毛錢給他買了碗油茶喝。
  • 11歲小學生臨終前捐器官救人:曾夢想當兒科醫生
    中新網6月10日電 近日,深圳11歲小學生梁耀藝臨終前捐器官救人的事跡引發關注。據深圳市紅十字會器官捐獻協調員高敏介紹,小耀藝生前的願望是當一名兒科醫生,醫治更多患病的孩子。  「媽媽,如果我活不了了,就把我捐出去吧。」媽媽李群一開始沒聽懂,她再次問兒子說的是什麼意思。小耀藝說,「把我的器官捐出去。」
  • 紅頂商人胡雪巖,臨終前叮囑子孫「勿近白虎」,白虎是什麼?
    胡雪巖出生於安徽績溪,幼年時期,家中十分貧困,胡雪巖只得幫人放牛貼補家用。 可這樣一位「鄉下佬」,卻能將錢莊生意打理得如日中天,還和左宗棠、李鴻章等封疆大吏發生交集。 不過,胡雪巖這位紅頂商人臨終前,卻對子孫說出「勿近白虎」這四個字,其中的「白虎」到底是什麼?
  • 活了100多歲的藥王孫思邈,關於長壽之道,他總結出了16字秘訣
    孫思邈在養生方面很有造詣,提出了很多的理論,比如「治未病」、「消未患」等,他自己也在身體力行的踐行自己的養生理論,據記載,孫思邈在50多歲的時候,看起來還像個青年人。孫思邈很長壽,關於他的年齡,有記載是102歲,有記載是140多歲,還有記載說160多歲,具體他活了多少歲,無從得知,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個長壽之人,應該活過了100歲,在古代人均壽命四五十的情況下,他活到了100多歲,實屬超長壽之人了。
  • 藥王孫思邈在湘中龍山的民間信仰 1
    韋慈藏,《舊唐書》稱其為京兆[15]人,後人稱韋真人;韋善俊是唐武則天時期人,《列仙全傳》卷五稱其十三歲奉長齋,後遇一道士授以金丹秘要,常攜一條黑犬,呼之為烏龍,一日,黑犬化為烏龍,韋善俊乘之仙去;韋古道,又稱韋老師,西域天竺人,唐玄宗開元(712—743)中入京師,腰間常系葫蘆數十個,廣施藥餌,治病多見奇效,玄宗召入宮中,賜號「藥王」,朝野稱其為「藥王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