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四川盆地中南部、地處天府新區核心區的眉山市仁壽縣,曾是我省眾多傳統農業縣中的一員。
人口多但人均收入不高,耕地廣但農業產業不強,企業多但布局不夠科學……作為一個人口大縣,仁壽縣在很長一段時期沒能擺脫「傳統」的帽子。
這也幾乎是我省大多縣(市、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困局所在。
迎難而上,順勢而為。8月27日,中共四川省委辦公廳印發《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表揚2019年度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強縣(市、區)、先進縣(市、區)和進步縣(市、區)的通報》,仁壽縣榜上有名,獲評全省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縣。「天府之南有仁壽。」這一高光時刻的背後,是仁壽縣委、縣政府「斷腕」轉型的魄力,是各部門帶頭謀項目、抓推進、促落實的領導力,更是全縣群眾時不我待、共譜時代發展新篇的凝聚力。
然而,仁壽縣的目標絕不止於此。「下一步,我們劍指『全國百強縣』目標。」仁壽縣政府主要領導擲地有聲。
自信何來?近期,記者深入仁壽縣各地,帶大家一起領略仁壽書寫下的天府之南縣域經濟發展奇蹟。
轉型
去掉「包袱」換「輕裝」
採訪中,記者走進位於仁壽縣經濟開發區C區(汪洋園區)的山立建築公司,只見工人正在澆築疊合板的生產線上忙碌著。
△在「疊合板」生產線上忙碌的工人
「我們公司在仁壽縣經濟開發區總投資超過3個億,這個信心來自於仁壽縣的良好環境和資源優勢。」山立建築公司經營部負責人劉豐銘熱情地介紹著,作為新型建材生產模式,裝配式建築可縮短建築工程工期、減少環境汙染,是國家現在大力推行的新型模式。「目前省內生產裝配式建材的企業有幾十家,山立建築在產能和產品質量方面在全省都是靠前的。」
然而,由於整個行業發展還處於初步階段,怎樣落地、怎樣發展,曾一度是擺在公司面前的難題。就在這時,以裝備式新型建材為發展方向的汪洋園區為企業送上了一份大禮。劉豐銘細數著落地仁壽的優勢:「成都往南,只有汪洋有良好的區位和資源。同時,這裡石灰石、水泥等輔料豐富,產業鏈齊全,交通優勢明顯,運輸也成本不高……」
「園區還有技改後的陶瓷企業、耐火建材企業、焦化廠、水泥廠、機磚廠等。以前園區是傳統的煤、焦化工產業區,經過轉型升級、招商引資,園區優選了一批高、精、特、尖企業。」汪洋園區副主任吳崇藍介紹道。
這就是仁壽縣破題的關鍵。
如果細細翻閱仁壽縣的經濟發展報告,可以發現在2016~2018年三年的時間裡,仁壽縣的經濟指標是「不好看」的。然而,正是這三年的「不好看」,才使仁壽實現了從傳統產業到現代產業體系的華麗轉身:三年裡,仁壽縣關閉了小、散亂企業,並通過升級、技改、轉型,讓老企業煥發了新的生機、活力,也為新企業騰出了市場發展空間和環保容量。
在此基礎上,以經濟轉型為目標的全新仁壽浴火重生。展現在人民面前的,再也不是昔日那個傳統落後的農業縣,以信利、山立建築、通雷斯、川威、寶能為代表的一大批新型企業歷經三年發展如雨後春筍,輕裝上陣,撐起了當地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藍天。
發展
產業立縣、分區布局
另一邊,在仁壽經濟開發區A區(文林園區)的信利高端顯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利公司」)生產車間裡,轟鳴的機器聲傳來另一番熱情。
信利公司是以研究開發、生產及經營薄膜電晶體(TFT-LCD)液晶顯示器及顯示模塊等電子產品的高端液晶顯示公司。作為眉山市建市以來最大的工業項目,信利投資達404億元的第5代TFT-LCD項目和第6代AMOLED半導體顯示器件生產線於2017年正式落戶仁壽,為這裡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截至2019年,信利一期項目27條生產線已投產7條,產值超過30億元。
以信利為龍頭,仁壽千億電子信息產業啟航了。「截至目前,以設備/材料、關鍵零部件、面板/模組、產品應用4大類21小類的上下遊配套企業已儲備配套企業50戶,預計上下遊配套企業落戶後可實現投資500億元以上,產值達600億元以上。」文林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信利項目僅是仁壽工業崛起的一個縮影。
2018年10月10日,四川省發改委發布在仁壽縣設立四川仁壽經濟開發區的公示。「圍繞發展轉型,2018年後全縣正式成立了仁壽經濟園區,是以電子信息產業區(A區)、副食品加工區(B區)、裝備式新型建材區(C區)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分別引進了龍頭企業。」仁壽縣政府分管經濟工作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此基礎上,全縣基本形成了以機械裝備製造、農副產品深加工、新型建材、電子信息四大百億產業集群為支撐,文林、視高、汪洋三大工業園區為依託的產業布局。
△返鄉婦女在四川金利紡織有限公司車間忙碌
三產並進,是仁壽經濟的又一大特點。農業體系上,當地從一村一品轉變為大企業帶大產業推動大發展,通過引進德康(養殖)、褚橙(種植)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入駐園區,實現了鄉村產業結構的大改善;工業經濟上,信利、通雷斯、山立建築、川威、寶能等一大批產業建設投產,一個個項目落地開花;服務業上,依託經濟園區的發展,萬達廣場、愛琴海購物公園、黑龍灘長島、樂高樂園等重大型服務項目也相繼開工建設,讓全新仁壽休閒商圈成為可能。
「這就是我們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龍頭和方向有了,以後我們只要按照這個方向堅定的去發展,進『全國百強縣』的目標就指日可待。」談到未來,仁壽縣政府分管經濟工作的相關負責人信心滿滿。
速度
創造最優營商環境
有了龍頭企業,有了現代產業體系,仁壽縣要實現從「縣域經濟進步縣」到「全國百強縣」的動力在哪?
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各級各部門的全力支持。
「38個工作日便取得項目環評,創造了省內同類項目最快速度;4個月完成1000畝徵地拆遷及場平工作;7個月完成50萬平方米主廠房封頂;開工16個月即實現首款產品點亮……預計投產時間提前了8個月,整體快於同行業半年。」採訪中,信利公司負責人感嘆最多的就是仁壽的創造速度。
為什麼快?「仁壽縣全面落實『代辦帶領』責任制,從縣委書記到一般工作人員都在為企業服務,全力營造優質的營商環境。縣委書記、縣長任項目協調推進領導小組組長,紀檢監察部門持續跟進,政法系統也積極為營商環境的改善保駕護航。所有項目入駐園區後,不需要企業出面的一律由園區代辦,按法律規定必須企業出面的由園區帶領去辦。」仁壽縣政府主要領導如數家珍的日常工作道出了原因。
有落地有聲、執行有力的速度,更有脈脈溫情。
「我畢業於蘭州理工大學,享受仁壽縣優秀人才待遇主要包括住房補貼、生活補貼、一次性安家補助。現在小孩在仁壽師範附小上學,已經小學三年級了。」信利公司享受仁壽優秀人才待遇代表夏猛軍笑呵呵地說。
「留住人才才能留住企業,有了人才才會有好項目。為此,仁壽縣出臺了系列人才激勵政策,例如信利的優秀人才租房補貼由一年補貼一次改成半年一次。疫情期間從韓國返回的5批人,到仁壽統一進行閉環管理和崗前檢查,目前這些外籍人員大部分分散租住在城區的小區裡,已經完全融入了仁壽人民的生活中。」仁壽縣政府主要領導說道。
區位
打造成都正南「第一城」
放眼望去,一條條貫通東南西北的寬闊大道,證明著仁壽這座城市的發展與變遷,也彰顯了這座城市的區位優勢。作為成都正南「第一城」,仁壽縣城距成都天府廣場80公裡,與成都、樂山、資陽、內江、自貢五市相鄰。
△天府大道黑龍灘互通
「小時候和父母去趟成都,要坐幾個小時的車,道路也是坑坑窪窪的。現在開車經天府仁壽大道,快的話只需要半個小時,方便得很。」交通的便捷讓仁壽居民連連稱讚。
快速融入成都,是仁壽在區位優勢下邁出的第一步。近年來,仁壽搶抓國家級天府新區建設、成眉同城化發展機遇,修建天府仁壽大道,把仁壽和成都之間的距離縮短至30餘公裡。
路通百業興。「仁壽的區位優勢是通過交通改善來實現的,交通建設提升了仁壽縣的區位優勢,交通改善也帶來了觀念的改變。靠近新機場的我們,讓企業家看到了仁壽縣給他們帶來的無限商機。」仁壽縣政府主要領導說道。
然而,仁壽顯著的區位優勢不止於交通。
地處眉山北上東進的主戰場,位於成德眉資同城發展核心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主軸區域。雙經濟圈的優勢政策,仁壽坐享其中。
在全面轉型的基礎上,仁壽縣以項目為引領,以交通、政策為依託,做好配套協同發展,成功邁入「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縣」,也使「全國百強縣」的目標近在咫尺。
科技
揮動經濟發展的「牛鞭子」
區位優勢、政策優勢、人才激勵、創新發展……如果說經濟發展是耕耘一片土地,那產業是牛鼻子,地域、政策優勢是犁耙子,科技就是牽引這一切的牛鞭子。作為經濟發展的催化劑,科技貫穿於仁壽轉型變革的方方面面,為全縣經濟發展帶來活力。
產業發展與科技含量密不可分。在產業培育、發展上,仁壽縣引進高科技項目,注重產業科技創新升級,不斷引領企業加強對科研的投入。仁壽縣政府分管經濟工作的相關負責人介紹:「信利本身就是典型的高科技項目;在裝配式建材方面,我們也注重企業科技含量的提升。科技不僅對產業的轉型升級起到了引領支持作用,也在社會治理、環境治理上意義重大,比如『智慧仁壽』等的落實,對於推動經濟良性發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破題攻堅,擼起袖子,邁開步子,幹出樣子。科技擰成發展一條繩,牽引著全縣經濟繼續向縱深發展。
數據顯示,2019年仁壽縣GDP實現441.8億元,同比增長7.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9%、9.9%,三大產業結構比優化為19.3:36.4:44.3。
「力爭到2025年,全縣工業產值到達1000億元,其中電子信息實現500億元、綠色建材實現200億元、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突破100億元、其它實現200億元,服務業也將在品質和效益上實現大提升。不斷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仁壽爭創『全國百強縣』未來可期。」仁壽縣相關負責人信心滿滿。(四川科技報記者 蘇文保 羅瀟鬱/文 潘建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