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獾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類有袋動物,也是袋獾屬大家庭中唯一沒有滅絕的成員,僅分布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
由於其短小精悍的體型和別具一格的戰鬥方式,以及驚人的咬合力,它們被冠以「塔斯馬尼亞惡魔」的稱號。
塔斯馬尼亞州歷來是大型有袋動物的避難所,但在歐洲人登陸澳大利亞後,許多大型食肉有袋動物迅速絕跡。
因為當地居民認為這些動物會殺家畜,所以對這些動物展開了大規模的獵殺,袋獾由於身型小且適應力強而倖存下來。
1936年,澳大利亞的最後一隻袋狼死去,這讓人們意識到了保護物種的重要性,於是瀕臨滅絕的袋獾成了保護動物。
此後,免於人類幹擾的袋獾開始恢復自己的種群數量,但不幸的是,在20世紀末它們又染上了一種不治之症。
袋獾面部腫瘤病(DFTD)
這是一種非病毒性傳染性寄生性腫瘤,染病的袋獾的口部開始出現表觀病變和腫塊,之後這些變化會從面部傳染到全身並發展成腫瘤。
面部的腫瘤會嚴重影響摧毀袋獾的眼睛、鼻子和嘴巴,從而使它們喪失覓食能力,最後被活活餓死。
除此之外,侵入身體內部的腫瘤會造成器官衰竭以及其他器官組織感染,這更加增加了它們的死亡率。
研究人員發現,被感染的袋獾群體在12-18個月內的死亡率達到了100%,這無疑是滅頂之災。
該病於1996年在塔斯馬尼亞東北部的袋獾中首次發現,此後,已經傳播到袋獾範圍的95%,使袋獾的數量減少了一半以上。
更嚴重的是,在2014年的時候,袋獾種群中又出現了變異的DFTD毒株(DFT2),這讓疫苗的研發變得更加複雜。
據有關報導稱,這種病變的毒株還可能擴散到其他相關物種,比如鵪鶉等,那樣的話澳大利亞的生物多樣性勢必遭受極大破壞。
腫瘤病是如何傳播的
具有傳染性的腫瘤病是極其罕見的,除了DFTD,只有犬傳染性性病瘤,它是通過狗的性行為傳播的。
那袋獾的面部腫瘤病是如何傳播的呢?說來也好笑,腫瘤病之所以能在袋獾中大規模傳播完全是袋獾自己的原因。
袋獾雖然小但卻很好鬥,常常因為爭奪食物或配偶而大打出手,而它們進攻的方式顯然是用嘴巴咬。
當兩隻袋獾在戰鬥中咬到對方的臉時,這種疾病就得到了傳播,這也是為什麼病情最先出現在臉上原因。
另外,也有科學家認為,叮咬不僅會導致腫瘤擴散,而且它也有可能是造成腫瘤病的罪魁禍首。
因為如果復發性的疤痕形成過程被突變打斷,就可能會致癌,無法癒合的傷疤會長成一個外部組織,然後傳播。
「惡魔」有望戰勝「病魔」
雖然袋獾整個種群的歷史看起來充滿了災難與不幸,但最近傳出的好消息是,它們正在慢慢適應並戰勝腫瘤病。
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之一是科學家發現變異基因組在整個種群中變化曲線開始趨於平緩,這意味著腫瘤病的傳染性開始下降。
這種疾病追蹤方法屬於基因組學,一般用於追蹤人群中的傳染性病毒,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將其用於腫瘤分析。
另一個直觀的事實是,科學家們驚喜地發現越來越多的患病袋獾的面部腫瘤開始消退,出現了正常皮膚。
以前人們為了阻止疾病在袋獾中的傳播而對患病袋獾進行了隔離,但疾病的傳播速度卻並沒有減緩。
而之後人類的做法是,不過多幹預袋獾種群,讓它們自己適應這種可怕的疾病,結果是袋獾贏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袋獾適應腫瘤病的速度極快,在疾病肆虐的16年內,它們只演化了五代就適應了疾病。
前面我們說它們躲過了人類的捕殺,而如今對頑疾的戰勝這一舉動似乎還要更偉大,它們是家族中僅剩的成員不是沒有原因的。
最後
從誕生之日起,動物就與疾病之間就不斷開展「軍備競賽」,一方想方設法變得更具侵略性,另一方則儘可能的提高防禦能力。
這種防禦能力可以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容忍適應,一種是抵抗反擊。
人類的免疫系統顯然屬於後一種防禦方式,而袋獾對腫瘤病的成功抵禦則是一種完美的適應。
我們對癌細胞的態度傾向於消滅,但從袋獾的成功「抗癌」中我們或許可以學到新的思路和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