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許地山·《蟬》

2021-02-19 英文巴士

The Cicada

許地山

Xu Dishan

急雨之後,蟬翼溼得不能再飛了。那可憐的小蟲在地面慢慢地爬,好容易爬到不老的松根上頭。松針穿不牢的雨珠從千丈高處脫下來,正滴在蟬翼上。蟬嘶了一聲,又從樹底露根摔到地上了。 

A sudden burst of rain hit the cicada. Its wings soaked through, it was unable to fly. Inching its way with great exertion, it crawled onto the bared roots of an evergreen pine tree. A raindrop, previously anchored by a pine needle, could no longer hold onto it and fell right onto the wings of the cicada. The pitiable little insect, giving off a sizzling sound, rolled over onto the ground.

雨珠,你和它開玩笑麼?你看,螞蟻來了!野鳥也快要看見它了!

Little raindrop, are you making fun of such a paltry insect? Look, ants are coming this way! Wild birds too are soon to spot their prey!

(李運興 譯)

相關焦點

  • 熱愛祖國的左翼作家許地山:抗戰時奔走呼號 聲討日寇罪行
    許地山早年曾結過一次婚,夫人林月森是臺中人,兩人生有一女,1920年林月森赴京途中病逝上海,許地山有多年青時的許地山篇文章懷念她。周俟松第一次見到許地山是在「五四」的遊行隊伍中,當時她還是個中學生。第二次見到許地山是在接待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的歡迎會上,也只是遠遠地觀望這位活躍的助教,兩人真正認識是後來在熊佛西家。
  • 「兩會提案」漳州政協委員許鋼:建議打造「許地山」漳臺新文化名片
    閩南網1月12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李昌乾)許地山是閩臺兩岸的重要文化名片;研究許地山、宣傳許地山有利於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有利於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有利於打響漳臺的文化名片。在此次兩會上,漳州政協委員許鋼提出提案,2021年8月4日是許地山先生逝世八十周年,建議利用這個契機,打造「許地山」漳臺新文化名片。許地山(1894—1941)臺灣臺南出生,是偉大的愛國者、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是著名的文學家、學者、教育家、翻譯家。
  • 許地山:不是詩人的作家,每次和妻子鬧矛盾的時候,卻總被罰作詩
    1894年2月3日,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許地山生於臺灣一個愛國志士家庭。他出生那年,日本對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甲午中日戰爭。當時,清政府倉皇迎戰,最終,這場戰爭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不得已,清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 許地山的落花生——做一個對人有好處的人
    落花生下面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作品吧:作品:落花生作者:許地山作者簡介:許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筆名落華生(古時「華」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貫廣東揭陽。許地山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1926年畢業並留校任教。期間與瞿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五·四」前後從事文學活動,後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等。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於是舉家搬遷香港。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 許地山:牛津的書蟲
    許地山(小說家、散文家)書蟲誠然是無用的東西,但讀書讀到死,是我所樂為
  • 才華驚人的許地山,脾氣卻是好到爆,與人見面永遠只會說一個字
    說起許地山,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因為我們都學過他寫的文章《落花生》,也知道了他的筆名就叫落華生。  其實許地山不僅文章寫得好,還有許多驚人的才華:他不僅研究服裝,還會自己做衣服;他知音律,彈一手好琵琶;他搜集古錢,加以考證;他捕蝴蝶,製作標本;他懂英文、德文、梵文等外國文字,還會說廈門話、廣州話、北京話;他能辨識金文、甲骨文;對於宗教史有著精深的研究。  但凡有些才情的人,總喜歡高高在上,盛氣凌人。
  • 趙依晨:蟬
    作者:成都市青羊區實驗小學戰旗分校四年級三班趙依晨指導老師 :龍亭如炎炎夏日,最熟於耳邊的,還是蟬的鳴叫。走在路上,到處都是蟬來自於大樹上的叫聲。「吱—吱—吱吱」,很不規則,卻各有一份韻味在其中。「吱—吱」一波又一波叫聲向我撲來,聲勢浩大,抵擋不住,弄的我頭暈眼花。
  • 蟬噪林逾靜,我們看一下古代「蟬」的文化寓意
    蟬,就是我們俗稱的「知了」,炎炎夏日,不停地鳴叫,影響了人們的睡眠,讓人特別心煩。可蟬在古代實際上有著特殊的含義,與現代人感知到心煩的鳴叫大相逕庭,請你們跟隨著我一起來看看蟬的古代意義吧。一、重生的美好願望蟬從生到死的生命歷程十分特別,其幼蟲生活在土中可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之後才會爬上枝頭結蛹,破殼而出化為飛蟬,而飛蟬的壽命卻十分短暫,抵不過一個夏天,蟬的生命歷程象徵著重生,也代表著對生活的無限執著和對信念的奮不顧身,所以在古代葬禮中,人們會把玉蟬放入逝者口中,寓意精神不死,再生復活之意。
  • 賞美文丨落花生 作者:許地山 誦讀:王卉
    作者:許地山 誦讀:王卉我們屋後有半畝隙地。母親說:「讓它荒蕪著怪可惜,既然你們那麼愛吃花生,就闢來做花生園罷。」
  • 戴新閣:夏日的蟬聲
    在這炎熱的夏日,綠樹林蔭中,蟬,棲息在茂密的枝葉間、樹幹上,不知疲倦地陣陣詠唱:「唧…唧…」「知了…知了…」,它們是在歌唱夏日的酷熱,還是在履行生命的約定?蟬的壽命只有一個夏天,十幾年的漫長等待,只能在一個季節的夏天裡詠唱,夏季過去,生命從此結束,這對它們來說也許是不公平,然而,蟬沒有絲毫的抱怨,依然無怨無悔地詠唱,時而低吟,時而高亢,時而歡快,時而憂傷,它們是在歌唱生命的美好,還是嘆息短暫的時光?哦,它們是在詠唱中讓生命得以繁衍。蟬聲是夏天的象徵,是自然的和諧之聲,如果沒有夏日的蟬鳴,那還有多少夏天的氣息呢!
  • 蟬試客怎麼樣靠譜嗎 蟬試客是真的嗎能賺錢不
    蟬試客是一款可以賺錢的app,所以現在越來越多人在玩,邀請好友當徒弟,贏得的獎勵會更多。而蟬試客app靠譜嗎?到底怎麼樣?一起來了解下。  蟬試客介紹  蟬試客APP是一款專門為手機用戶打造的試玩手機賺錢APP,每月多賺500元,只要3分鐘試玩體驗,就能獲得一次試玩獎勵,利用碎片化時間,發現更多好玩應用。
  • 炎炎夏日蟬聲響,3首描寫蟬的古詩詞,讓人感受別樣韻味
    而在炎炎夏日中,蟬卻非常活躍,它們不停叫喚,留下了響亮的蟬聲。而古代詩人顯然也注意到了蟬這種動物,留下了在詩詞文字中留下了對蟬的各種看法。我是真遊泳的貓,關注我,一起來欣賞3首描寫蟬的古詩詞,讓人感受別樣韻味。第1首,《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虞世南。
  • 千樹蟬聲落日中
    數家茅屋清溪上,千樹蟬聲落日中。」掀開盛夏的簾攏,那驕陽下匝地的濃蔭,那林蔭中的數聲蟬鳴,隨著薰風由遠及近,漸漸匯成一支充滿激情的樂章,在耳畔久久迴響,撼人心魄。  蟬,又稱知了,這小小的精靈,總是冬春蟄伏,夏天來臨,深秋離去。蟬其貌不揚,眼睛小而突出,黑亮中顯示出一種無畏與機警,修長透明的翅翼上布滿漂亮的紋路,黑色的軀殼就像穿著一副厚厚的盔甲,腹部有蘊藏巨大發聲能量的鼓室。
  • 駱賓王的詠蟬詩經典,仕途失意借蟬表品性,運用典故,傳唱千年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這裡的"西陸指的是秋天,"南冠"也就是楚冠的意思,在這裡相當於囚徒。如今已是深秋,蟬兒叫個不停,蟬的叫聲,把我這囚徒的無限愁緒帶到了遠方。在我的牢房外面,有許多棵的古槐樹,古槐樹長得生機勃勃,每到傍晚的時候,太陽光照射下來,蟬兒就開始叫個不停,像是在發出輕微的嘆息,我感覺那種嘆息超過了以前的聲音,可能是所處的境況不同,蟬兒的叫聲也體現了詩人的悲涼,蟬的德行足以象徵賢才能士,詩的開頭用起興的手法,用蟬聲來引起作者的客思,想到自己身處大獄,此生再難見到親人,又飽受這燥亂的蟬鳴,不禁內心焦躁讓作者思念自己的故鄉。
  • 夏天除了蟬叫還有「蟬花」,呼呼開花牆上爬,紅火的樣子真耐看
    夏天除了蟬叫還有「蟬花」,呼呼開花牆上爬,紅火的樣子真耐看夏天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蟬鳴不斷,有人覺得蟬叫很吵,影響別人休息,但也有人覺得蟬叫是夏天的特色,也是動物們生存的方式之一,沒什麼好計較的。其實夏天除了蟬叫,還有蟬花,大家以前見過嗎?這種花枝葉翠綠,花朵火紅,一到夏天就會開滿花苞。而且可以一直開花到秋季,觀賞起來美到不行。這種花名叫「紅蟬花」,它是一種藤本植物,會不斷地攀援生長。如果長在戶外的話,它可以長得非常高大,如果養在花盆裡的話可以用修剪的方式來控制生長,成為精美的盆栽植物。
  • 他以蟬自喻,寫下史上最經典的詠蟬詩,短短4句令人叫絕!
    蟬,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之一。因其棲高飲露的生活習性,故詩人常以蟬自喻,來表現品格的高潔。以唐代為例,公認詠蟬詩有三絕: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蟬》。這三首詩都是以蟬自喻的名作,但由於詩人地位、境遇等的不同,呈現出來的面貌自然也就不同。
  • 生命的積澱與炫耀——讀《蟬》有感
    初中語文課本中有一篇科普小品文《蟬》,作者法布爾用其生動、細膩的文學語言,形象地給我們介紹了小昆蟲蟬的一生,讀來頗有情趣。蟬的幼蟲從巢穴走出,經過蛻皮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蟬。相對於四年蝸居的生活,這個僅需大約半個小時的脫皮只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它卻實現了蟬一生的蛻變!因此,它蹁躚於陽光之下,高歌於林木之間。
  • 臨風聽暮蟬是什麼意思 臨風聽暮蟬上一句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便是他所作,其中有一句詩是「臨風聽暮蟬」,大家知道這句詩是什麼意思嗎?趕緊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吧。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 物種圖冊-日本暮蟬
    日本暮蟬 Tanna japonensis 日本暮蟬,也稱日本螗蟬,分布在東亞地區,在日本最常見。棲息於林地,日本暮蟬經常在日出之前或者黃昏之後發出獨特且響亮的蟬鳴。
  • 易河文學苑第 9 期《蟬》
    原創一葉輕舟還易河文學苑8月1日飛鳥和蟬任然 - 飛鳥和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古人寫蟬,小編以為這幾句達到了巔峰,那麼現在的詩人寫蟬又會是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