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舟山道古
第一百零三期
舟山廣電微信「老舟山道古」專欄
(原「王教授的課」專欄)
為大家講述
舟山的文化、記憶和故事……
本期《老舟山道古》
阿能老師為你講述
東嶽山的故事
歷史象謎一樣存在著,於不經意間露出了冰山一角。我在49年前來舟山,木帆船在五奎山旁擱淺時,我趴在船舷邊向定海瞭望,第一眼就驚喜地看見岸旁碼頭邊的小山上有個氣勢恢弘的廟宇,臨海一邊有個白色的信號站,一到傍晩就忽閃著,後來才知道這就是定海的「精神高地」東嶽山上的東嶽宮。
民國時期定海東嶽宮
東嶽山的典故
關於東嶽山的典故,是我在1987年參與編纂地方志時才有所了解。東嶽山原名關山、大椎山,因北宋元符三年(1100)四月山上建了東嶽宮,又稱東嶽山,後來到「文革」時又稱「東風山」。元《大德昌國州圖志》載:「大椎山即州治照山,儼若屏障在前。」怪不得東嶽山象定海古城的一堵巨大的照壁。《定海區地名志》載:「東嶽山孤丘,南北長330米,東西寬130米,呈長卵形,海拔32.5米,山背平緩,側坡略陡,西麓有陡崖……」又據清光緒《定海廳志》記載:「關山城南二裡,圓峰聳矗,明隆慶元年(1567),把總李誠立坊題'東南第一關',故稱關山。」定海城南向一山把關,意在固若金湯。
佔地面積約一千多平米的東嶽宮在清鹹豐九年(1859)重修,清同治六年(1867)又建,已形成相當壯觀。東嶽宮所祀的東嶽大帝為掌管人間生死的道教泰山神黃飛虎,每逢農曆三月半東嶽大帝生辰的日子,定海城鄉就會舉行規模盛大的「東嶽會」,東嶽宮晨鐘暮鼓,紳縉庶黎,往拜不絕。清人有詩詠之:四海屏風九疊環,當門顏色愛煙寰;衜頭幾日佔風腳,此是東南第一關。
民國《定海縣誌·風俗》載:「東嶽會俗得之『三月半』,間數歲行之。先於初十日預賽,謂之『迎袍』,至十三、十四、十五三日則為正賽,雨則延至十六日或十七日……賽會之時舁東嶽及五靈官木像出外遊行,導以儀仗、彩亭、抬閣、龍燈、高蹺,爭奇鬥勝。迷信者或沿途僕僕禮拜,或飾為囚犯著紅衣者曰紅犯,著青衣者曰青犯,或裸露上體,陷勾於肩下懸香爐,曰肉身燈,以媚神邀福,奇形怪狀不可僂指,通宵達旦,燈燭輝煌,觀者途塞」。
東嶽山訪舊
我這個人是比較好動之人,喜歡在定海老城街頭巷尾裡遛躂遛躂,定海老城人說:「這小囝介會倒腳骨!」。海邊長大的我,從小特喜歡觀海景。讀舟山中學初中時,每每到城南衜頭海邊玩耍時,總要沿著山西南建福興街「八閩會館」和「天后宮」舊址旁山腳石階拾級而上東嶽山。在東嶽宮山崖上有一幅「萬山羅拜」的摩崖石刻,是早年曾任中國通商銀行常務董事的秀山北浦書法家、大實業家厲樹雄(1891~1987年)在民國時所題。還有一幅「海邦靈獄」的摩崖石刻,是我高中女同學的外公趙秋舫所題。
東嶽宮山摩崖石刻「萬山羅拜」厲樹雄題(阿能攝)
東嶽宮山摩崖石刻鐫有趙秋舫題「海邦靈嶽」(阿能攝)
東嶽宮裡住著海軍航保處職工家屬,寬廣的宮前還有個土木結構固定戲臺,是演廟臺戲的。我們幾個小囝在院子裡東張西望,被航保處職工家屬大媽猜疑是「賊」,大喝一聲:「小囝作啥西?!」幾個小囝慌不擇路逃下山來,頓作鳥獸散。「白相相來勿來?!」我為人不做虧心事泰然自若地應道。大媽見我長得白白胖胖,沒一點「賊相」,也就作罷。出院後我獨自一人坐在信號站外東嶽宮柱礎上,自得其樂地觀賞定海港風景。
後來我上高中時,一包姓同學是航保處職工子弟,家就在東嶽宮裡,我去東嶽宮串門就方便多了,直進直出,再沒人來趕我。我見向東南洗衣石板側院牆上有好幾個30釐米左右的方孔,就問這是不是古代打仗時的「槍眼」,同學說這是他爸開的小窗,從這裡可以瞭到青壘頭山。他家依牆自己搭的小間牆壁上還夾雜著幾塊定海古城磚。
上世紀八十年代,省裡詩人龍彼德到舟山採風,晩飯後我陪他登東嶽山,他坐在東嶽宮柱礎上觀景說詩,他說這感覺好極了,靈感一來,詩興大發。
東嶽宮上面是海拔四五十米高的山頂,圍牆裡面一塊是部隊的,據說裡面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定海總兵葛雲飛修建的周一百三十丈震遠城(關山炮臺)。據《舟山市志》載:「震遠城遺址,在定海區南道頭東嶽山上。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葛雲飛駐守於此,建炮臺以扼英軍再度入侵。現殘存城牆,高1~1.5米。」筆者作為一個「淘老古」者,很想進去訪古一下,奈何「閒人止步」,由於是軍事禁地,我們被拒之門外。不過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進去過一次,那次定海辦焰火大會,東嶽宮上面山頂是最佳的觀焰火平臺。報社負責「雙擁」專欄的毛編輯平時與部隊常有聯繫,捎帶我作為「貴賓」去觀焰火,坐在「貴賓」席上,南風吹吹,一邊喝著同志送來的礦泉水,一邊悠然自得地觀賞漫天焰火,那爽勁真真是沒話說了。
在東嶽山麓東向一側原有一豎碑式「英軍合葬墓」和橫墓額「大英水陸將士墓園」,埋葬著416具英軍入侵者屍體。據墓碑碑文記載:「悼念英皇家第五十五團伍長及軍鼓手13名及士兵403名死於舟山。一八四一年。」我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就知道東嶽山有個「紅毛墳」,裡面葬著外國「紅毛鬼」,但不知道確切的方位,後來看了志書才知「紅毛墳」是「英軍合葬墓」,「文革」後「紅毛墳」遷到東北向一側了。
東嶽山麓東向原豎碑式「英軍合葬墓」
東嶽山背後的沉吟
鴉片戰爭是英國政府發動的侵華戰爭,定海是這次戰爭的主戰場之一。清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六日(7月4日),26艘英艦載著約3000英軍進犯定海港,入侵定海的英海軍司令伯麥向定海駐軍主官提出「照會」,正二品的水師總兵張朝發率中營遊擊羅建功等將官在正七品的定海知縣姚懷祥陪同下,毅然駕舟登上英艦「韋爾斯利」號表示抗議。伯麥脅迫凊軍獻城、全部投降,交出炮臺,遭到張朝發、姚懷祥等人的嚴詞拒絕。
7月5日下午,伯麥命令各艦大炮轟擊定海城。張朝發急調城外各營及水師在東嶽宮阻擊英軍,張朝發領兵以弓箭和鐵炮阻擊開始登岸英軍,但擋不住英軍「威裡士號」、「康威號」、「巡洋號」、「鱷魚號」四艦發射的68磅「紅夷大炮」的轟擊,張朝發也被炮彈炸傷左腿後被救去鎮海大營,因傷重死亡。英軍登岸佔據了東嶽宮山,居高臨下繼續炮擊定海城。6日凌晨,英軍在東門登梯入城。文質彬彬的定海知縣姚懷祥只得率手下官吏退至龍峰山口,無奈地在成仁祠嘆曰:「吾何生焉?」姚懷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奮起投梵宮池死節。典史全福被俘不屈,罵賊而死。當天,城中許多不願受辱於侵略者的定海軍民,也紛紛以身殉國。中營書記李昌達投方池殉難,其妻房氏也效夫繼殉。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四月,朝廷根據裕謙的奏請,升定海縣為省直隸廳,增兵1800人,並在東嶽宮山興建周圍一百三十丈的鎮遠城。葛雲飛以東嶽宮為總指揮所,還在山頂和兩側又安裝了22門銅鐵土牛炮,作誓死保衛之勢,更使東嶽山披上了一抺雄壯的色彩。
8月26日,英國政府派璞鼎查接替懿律為總司令,率軍侵佔鼓浪嶼,接著北上定海。9月26日,壯烈的定海保衛戰揭開序幕。十月一日英軍的第二縱隊進攻東港浦,炮轟東嶽宮山的守軍炮臺,葛雲飛率部抵抗親自殺敵數十人,在與敵人肉搏中負傷四十多處,突然敵槍彈打中他的左眼,接著又被英軍劈開面部,鮮血淋漓,從土城上跌下,壯烈犧牲。
1840年7月和1841年9月,英國侵略者兩度進犯定海,定海軍民不畏強暴,抵禦外侮,引發了整個鴉片戰爭中抵抗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重大戰役,「定海保衛戰」打響了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的第一聲,巍然屹立的東嶽山見證了這段中國軍民英勇抗擊外夷侵略的史實。
編輯:施超穎
分享
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