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諺語流傳到現在就成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這條起跑線也是越畫越前提,直至到幼兒階段。
上個幼兒園一年就得萬把塊,這已經成為常態,一些一年收七八萬元甚至小十萬元學費的幼兒園也並不鮮見。
幼兒園學費秒殺大學的現象背後,是望子成龍的父母心和腰包漸鼓的實力支撐。
故事
孩子上個幼兒園就花去三分之一的收入
9月5日下午,已經快6點了,吳川才匆匆趕到幼兒園。園內,除了老師,就剩下女兒坐在小凳子上悶悶不樂。
「不好意思,老師,下雨路上有點堵。」這場時斷時續的雨給了他扯謊的由頭,他怎麼也說不出口來晚的原因是等同事給他取錢了。
女兒下半年的學費(託費加夥食費)是6400元,開學幾天了,他還沒交上。兩個月前,老家父親的一場大病,讓他手頭緊得實在伸不開。
他和妻子都是公司的小職員,一個月加起來也就六七千元的收入。「她一個月1600元的學費,文藝表演要買衣服,體育活動得要皮球,興趣愛好得添畫冊畫筆,各種堆起來一個月得2000多元。」
從小班的1200元,到中班的1600元,吳川真切體驗了「除了工資不漲啥都漲」這句話的無奈。
「爸爸,爸爸,我又學會了一首兒歌。」4歲半的女兒已經懂得了察言觀色,「小皮球用腳踢,二八二九三十一……」
用雨衣把站在電動車踏板上的女兒遮擋嚴實,他拍了拍女兒的頭,「走吧,長大了不要像我這樣騎電車就行。」
探訪
幼兒園學費普遍上漲20%
除了工資不漲啥都漲,和吳川一樣,遽然發現今年秋季開學時幼兒園學費上調的市民不在少數。
記者走訪了近20家幼兒園發現,公立的幼兒園學費區間在700-1000元之間,私立的以900—1600元為主,也有2000元到五六千元不等的。
但是,相較上一年,除了一些公辦幼兒園外,今年的價格普遍上調。幅度大致在15%至25%左右,有些幼兒園的漲幅達到30%,也就是每個月多了200到400元。
「很正常啊,」對此,秦嶺路上一所幼兒園的李園長稱,「這是水漲船高的結果。」她解釋說,由於近年來油奶米麵等物價不斷上漲,加上老師工資調高,幼兒園投入的增多,學費跟著上漲也成了必然。
「這連幼兒園都快上不起了。」有家長慨嘆。
稀缺
七八萬元的幼兒園也是擠破頭
天的那一邊其實……其實是另外一片天。在一些家長哀嘆學費瘋長的時候,一些孩子的起點卻是相當的高。
5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天賦路與天時路交叉口附近的一家幼兒園。
10點多,陸陸續續有家長來到學校門口,等待孩子放學,其中大多數家長都是開車來的。
「我們小區很多人都在這上學,聽說這個學校的教學質量在這很不錯。」一名家長告訴記者,自己的孩子剛來這上學,一個月6000多元。
當記者問及收費是否貴時,該家長的回答那叫一個豪氣——再貴也要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
該園一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收費之所以這麼貴,首先是由於鄭東新區的整個消費狀況,另外學校的教育模式也比較獨特,中英混教,半天中文半天英文,英文全是外籍教師授課。每個班有18個學生,班額較小。教育質量較高,收費也就高一點,每個學生每個月平均下來是7000元。
河南記者粗略算了一下,按此標準,一個孩子一年下來各種花費大概在8萬元左右。
算帳
辦個中型幼兒園年入百萬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市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作父母的在孩子的教育上從來都是「不差錢」。
有需求就有市場,在這樣心理的助推下,一些動輒收費五六萬、七八萬元的幼兒園也不斷湧現。
「我們光裝修和前期投入就砸進去了2000多萬元。」黃河南路與商鼎路附近,今年秋季新開了一家掛「國際」名號的幼兒園,其一名負責人稱,「空調、淨化器、教學器材,該有的都得有,還得是質量最好的。」
付出就得要求回報,第一年開學,打過折後每個學生還得掏五六萬元。
投資如此之大,那收益又如何呢?「肯定賠不了。」該負責人信心滿滿,對於具體收成,他卻避而不談。
「你只要收夠人,中間別出啥安全事故,剩下的就是查錢了。」在南四環與西四環附近,一家幼兒園的投資人粗略地給記者算了一筆帳,辦個中型的幼兒園,不說收多了,七八個班,200個學生,一個一年收一兩萬元,就是近400萬。刨除不到100萬的場地租金,10多個老師一年五六十萬的工資,100多萬的餐費,「落個百十萬沒一點問題。」
對於生源,他表示並不是個問題。原因有三:來鄭人員越來越多,加上二胎政策的放開,「另外就是地不好拿,城中村拆遷了一部分幼兒園還沒有回遷;建成區再蓋幼兒園根本就沒地兒。」
說法
幼兒園收費備案已取消
面對僧多粥少的現狀,為了孩子的更好成長與發展,把孩子送進幼兒園,似乎成了家長沒有選擇的選擇。
但對於「隨意」攀高的漲價,不少市民頗有微詞:同樣一個城市,不同的幼兒園收費標準不一樣,高的超過8萬元,低的也有一兩萬元,那麼幼兒園如何定價的?收費的漲價是否需要備案?有沒有相關部門進行監管?
對此,記者諮詢了鄭州市物價局的工作人員。
鄭州市物價局審批辦一名劉姓工作人員解釋說,以往民辦幼兒園的收費需要在物價局備案,2015年省裡出臺了文件後,便不再進行備案,實行的是市場調節價,意思就是價格放開,而公立幼兒園依舊實行的是省裡指導價。
也就是說,計劃的歸計劃,市場的歸市場。「民辦園的價格是不是想漲就漲,漲價背後是成本上漲還是市場稀缺?」有家長對此比較好奇。
文/河南商報記者 周坤鋒 彎文奎 圖/鄧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