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項事情隨時隨刻都在發生,就好像有了一份自己的內心安慰。甚至走在街上,人人都會用餘光快速掃過身邊的每一位過客。
內心的想法都是一樣 「我比TA穿的好看」 「TA看起來沒我有學問」 「TA好像很有錢的樣子誒」...
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相互對比,這種對比甚至是潛意識的存在。那麼,人人互相對比的時代必然造就一個後果——鄙視鏈。
「只有在跟別人比較的時候,才能顯示出自己的高貴」大多數人都是這個想法,這麼看來,從穿著到飲食再到學歷,都暗藏著一條隱形鄙視鏈。
那這條鄙視鏈肯定也存在於留學圈內,回想這些年頭,是不是身邊的人都用跟別人對比來評判你。
爸媽:「你看看人家,高一託福就100了,你都快高三了。」
同學:「xxx竟然想去這所學校,不會吧,拿我保底校當夢校衝刺。」
AO:「While your academic an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s are noteworthy, we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we are unable to offer you a place in the Class of 2024...」
國內朋友:「xxx這雙鞋是高仿吧,留學生還穿假鞋啊,我都不穿。」
......
留學屆的鄙視鏈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01 身段鄙視鏈
富二代 > 有錢高考黨 > 普通留學生 > 普通學生黨 > 技校黨
富二代名副其實的穩坐鄙視鏈最頂端,在他們眼裡「誰都不如」,但他們有自己的生活圈,社交的人群不同,必然跟我們普通人的想法有些不同。
人當然喜歡便宜的商品,一樣的商品便宜一點不是省錢嗎?
可是,當「留學生」和「拼多多」湊到一塊的時候,莫名形成了一條鄙視鏈。
有錢高考黨會說:「一個留學生在微信群裡發了一個拼多多連結,讓我們幫忙砍價,TA好作啊。」就這樣下了一條結論:留學生節儉用錢就是作!
刻板印象隨時存在,留學生有出國留學的機會就是家裡很有錢,這樣的標籤被迫貼在留學生身上,「TA是留學生,TA有錢」。
萬萬沒想到,這個時代留學生省錢還要被鄙視。
大多數國外大學的US排名普遍高於國內大學,這時留學生就有機會在親戚面前炫耀一把,「我的大學排名比北大清華高好幾十名呢」。
留學圈外的人會投來羨慕的眼光,開始後悔當時為什麼不選擇出國。
但轉念一想,留學生有這樣的結果也不是「白嫖」來的。
有多少個夜晚,當別人在睡覺時,留學生坐在電腦前,瘋狂地敲擊鍵盤,趕一個個的due;有多少個夜晚,留學生摸黑爬起來上課,白天暈頭大睡,被迫晝夜顛倒;又有多少個夜晚,留學生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滿腦子都是明早要出Admission Decision的種種場景...
高考黨要卸掉壓力更大的高考重擔,而留學生也要卸下申請重擔,這兩種壓力沒有對比的必要,也不應該存在鄙視的現象。
02 offer鄙視鏈
Full-scholarship全獎 > Tuition-waived免學費 > Offer > Waitlist > Reject
全獎offer穩坐最頂端,沒有任何資金擔憂,學費、生活費、住宿費通通包免!有機會獲得全獎的offer一般來自港大、日本、韓國等一些大學,還有美國排名較後的一些學校。
Tuition-waived的福利一般人也享受不了,像是國際生申請一般不會勾選免學費的選項,因為會降低錄取率,只有一些特殊人群才能享受到的福利。
所以,還是好好學習,爭取拿到普通獎學金吧!
Waitlist和Reject的地位不相上下,waitlist只是多了一個表白的機會,但最終的結果有50%是reject,所以鄙視鏈最底端的生活肯定不自在。
03 申請時間鄙視鏈
ED > ED2 > EA > RD
ED成功的小夥伴可以說是「幸運兒」,早在11月份就可以拿到offer,去想去的學校,看到別的夥伴在匆忙趕好幾十篇文書,著急的備考標化,自己卻可以吹著空調看著電影,舒適的體驗準大學生生活。
ED:我是幸運兒我是幸運兒,你們好慘哦...
ED2:我也算是幸運兒,你看EA只有保底校!
EA:說我只有保底校!你看RD!前期什麼也沒有!
RD:我是羨慕...但這......
申請EA學校的夥伴「鄙視」RD的夥伴,EA所謂是保底校,RD所謂是match校,要是EA階段早就申上了別人RD的學校,那肯定覺得自己自帶光環。
但是申請學校真的要分早晚嗎?無論EA還是RD階段收到offer,這所學校終歸是你的選擇。
為什麼申請時間早晚還要互相對比,適合自己的學校才是最好的,不是嗎?
04 留學國家鄙視鏈
北美 > 英國 > 加拿大 > 澳新 > 歐洲 > 日韓 > 東南亞
美國的大學的學術水平認可度還是很高的,無論是讀本科還是研究生,都是中國家長比較認可的地方。科技的先進水平更不用多說,好多大學坐落在知名公司的腳下,實習的機會也是數不勝數。
不過美國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自由」,但卻被人解讀成「亂」 「沒秩序」 「教授不管」。
結果造成了其他國家留學生對北美留學生的「鄙視」:花錢多,沒人管,放養式學習的自由達人...
英國大學提供「貴族般的精英教育」,大部分以小而精為特點,追求專業度。在英國大學是沒有機會轉專業的,所以每一位「貴族精英教育者」只能刻苦的鑽研自己的專業。
在英國讀書,一般是留不下來,甚至連實習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在英國讀書適合快速提升學歷,然後儘快回國求職的申請者。
英國學校的排名也是令人羨慕,G5的大學都在世界前10的排行榜內。
所以其他國家留學生對他們的「鄙視」:「白嫖」名聲、沒有感情的學習機器...
加拿大的學校當然也不甘示弱,跟前兩個相比,它們的好處就是可以拿到楓葉卡,這可是好多留學生夢寐以求的事情。
不過在學術方面,還是比不太過教育大國。
所以其他國家留學生對他們的「鄙視」:一心只有楓葉卡的紈絝子弟...
看著不同國家大學之間的相互殘殺,不禁感嘆一聲「不至於」。
無論身處哪個國家留學,都要拼了命的學習,為了project徹夜不眠,一邊衝刺GPA的同時還要保住髮際線。同時還要身為代購達人,給親戚們買買買。
同是一家人,相煎何太急?
05 生活習慣鄙視鏈
英倫風 > 北美東海岸風 > 北美西海岸風 > 魔都風 > 日本風 > 東北大渣子風 > 澳式風
生活在不列顛的留學小夥伴,在其他國家留學生眼裡,穿著精緻的英倫風服飾,踏著小皮靴漫步在英倫風繁華的城市街頭。
一張口便是流利高貴冷豔的倫敦腔,帶著英倫帽,成為街上最亮的仔。
北美「鄙視」英國:作作的倫敦腔貴族公子...
生活在美利堅,東海岸的夥伴穿著休閒的服飾,走在充滿商業氣息的紐約街道上,熱情的跟街邊的路人喊著「DAWG」(朋友之間打招呼的俚語)。
然而西海岸的夥伴在其他國家留學生的印象裡,穿著大褂子配著大短褲,還有一雙最簡易的沙灘涼鞋。在陽光照射下,他們古銅色的膚色顯得更外耀眼。
走在海邊沙灘上,用最炫北美捲舌音喊著「HEY, GUYS」。
英國「鄙視」北美:海邊度假的糙糙大漢...
來自魔都的留學小夥伴給人一種眼界寬廣、卻有點小氣的感覺,他們「鄙視」聽不懂的Japanish;而日式風的夥伴「鄙視」滿嘴東北大渣子口味的Chinglish;北方大方熱情小夥「鄙視」diedie的澳式口音;坐擁各種動物的澳洲夥伴「鄙視」其他國傢伙伴。
05 Go local鄙視鏈
康奈爾大學 > 紐約大學 > 賓州州立大學/雪城大學等等 > UC大學等等 > UW等咕咕大學
今年的康奈爾穩穩坐在鄙視鏈的最頂端,讓樓下的夥伴羨慕到抓狂。
因為疫情,美國部分學校改為線上網課,不少學校為了給大家提供一個「溫馨」的學習環境,找到了國內的合作大學。
但其實的意思是,我們只提供一個學習場合,網課還是得上滴。有些大學需要白天上合作大學的實體課,晚上上自己大學的網課,這麼看來,好像也挺坑!
康奈爾:看我們多大氣,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大、中國農業大學、東華大學、首都師範大學、浙江大學海寧國際校區隨便選!
紐約大學:切!有這麼多學校有什麼用!有教授嗎!不還得上網課!
擁有合作學校大學:嘿嘿嘿,你們酸嗎?一樣的學費,你們只能在家上網課!
無合作學校大學:對對對,我酸我酸我酸,起碼比樓下的咕咕大學好吧!
咕咕大學:咕咕咕...8月份我一定出結果...我一定...咕咕咕...
當然啦,以上都是小編的偏主觀看法,坐在鄙視鏈最低端的夥伴也會一邊調侃自己,一邊奮力往上攀爬,「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所以不要總跟別的做對比,最好的總是那個獨特的自己。
你還受到過哪些「鄙視」呢?
歡迎在評論區吐槽:)
—END—
作者 | 塞先生
* 「破殼記」所有原創文章須授權才能轉載,嚴禁未經授權的轉載、搬運到任何平臺,一經發現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