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愛情能被操控,愛上一臺機器可以嗎?因為肉眼看不見,電擊草履蟲可以算是一種樂趣嗎?談權力排序,如果每個人都當老大,是不是就平等了?沒有標準答案,卻十足引人思索,剛於「森 3」開展的《準現實——推測設計與時空重個展——展》用 10 件作品、10 個提問,帶你跳脫既定觀點,重新思索當下、構想未來。
來到 21 世紀,「設計」還是以解決問題為主嗎?
《準現實——推測設計與時空重構展——展》由臺北設計與藝術指導協會主辦,探討設計從20 世紀以製程、服務產業、解決問題等,走向 21 世紀以論述、服務社會、提出問題等為重心的焦點轉移過程。展覽由設計師何樵暐、彭星凱共同策展。收錄王艾莉〈艾薩克阿莫夫的第一定律〉、宮保睿〈明日之牛〉、顧廣毅〈鞭計劃〉、林沛瑩〈病毒之愛〉等臺灣代表性的推測作品,以及如顓孫德禎、朱冠豪〈迷航〉、凃靜林〈非惡之地〉等數名新銳的精彩創作。
每件作品的提問領域都不相同,物種歧視、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權力排序、現代社會的非地方、機器人定律......等。乍看摸不著頭緒很正常,不需要找正確解答,提問本身就是意義、就能帶來啟發。細看展品介紹,來回多逛個幾次,稍稍花點心神想一下,或許你也會發現跳脫既定觀點後,自己腦袋裡冒出的新想法。
推測設計」是什麼?一種可實踐於所有設計物,跨媒材、跨形式領域的思想體系
推測設計概念由英國設計師 Dunne & Raby 於《推測設計:設計、想像與社會夢想》一書正式提出。在「很有可能」(probable) 與「貌似可能」(plausible) 發生的未來交界處,有一片我們「較為中意」(preferable) 的區塊,那便是身處 21 世紀的設計師可探索的淨土。面對全球的設計新論,《準現實》主張人們對推測設計的關注應著眼於它使設計的閱讀內涵更加豐厚的「性質」,不應以如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等既定的分類認知概括。作為一種性質,推測可實踐於所有設計物,是跨媒材、跨形式領域的思想體系。讓設計得以自主,成為如小說、電影般可被辯證的客體。
推動設計從「包裝」轉變為「內容」
展覽更進一步提出對當代設計的理解。國際視覺構通新極簡主義 (neo-minimalism) 的趨勢,代表設計正從裝飾走向訊息、從詮釋走向描述,藉以回應科學比科幻更精彩、現實比虛構更為超真實的內容時代。而推測性的存在,即是推動設計從「包裝」轉變為「內容」的積極因子。
令人不信服的可能 v.s. 令人信服的不可能
《準現實》展出作品皆具嚴格的理論考究。透過設計者所選擇的題材、所想像的平行時空,我們得以覺察現實的複雜組成。在「令人不信服的可能」與「令人信服的不可能」之間,衝擊每個人習以為常的世界觀,開拓思考的維度。展場設計打破空間貫性,細膩的策展敘事把每件獨立作品融化如一體,為熟悉森3空間的閱聽人打造耳目一新的觀展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