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提出這「六大原則」,緣於深邃的思考和生動的實踐

2020-12-11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 金佳緒

  【學習進行時】在近期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遵循的「六大原則」。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文章,為您梳理解讀。

  5月18日至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在近期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對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必須遵循的六項重要原則。

  站在人類發展的高度,從長期實踐中總結形成的「六大原則」,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精髓。

  1.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眼睛是身體中重要而又脆弱的器官之一。在習近平眼裡,生態環境就是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眼睛」。

  2015年3月,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西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這一生態環保的「金句」,反映了習近平對環境保護一以貫之的堅決態度。無論國內考察調研還是參加國際會議,習近平常常用這句話反覆強調生態保護之重,他反覆警示世人,「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以「眼睛」「生命」為切入點,形成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重要原則。

  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餘村考察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調不以環境為代價去推動經濟增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習近平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最具代表性的又一「金句」。

  2013年,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回答學生提問時,對這一重要論斷進一步作出闡述:「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飽含尊重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和發展理念。從一域到全省,從一省到全國,這一重要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有力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3.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短短1句話,65個字,「民」出現了5次!這足以顯示人民在習近平心中有多重要!

  生態環境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3年,習近平在海南考察時,就對當地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希望海南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著力在『增綠』、『護藍』上下功夫,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當個表率,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2014年,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當談及一些城市空氣品質不好的問題時,習近平堅定表示:「我們要下決心解決這個問題,讓人民群眾呼吸新鮮的空氣。」

  在今年5月舉行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再次強調「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打贏藍天保衛戰,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深入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全面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為民」這一原則,在習近平心中重如山嶽。

  4.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環境系統是一個複雜龐大、各元素相互交織的整體系統,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只有打通彼此間的「關節」與「經脈」,通盤考慮、整體謀劃,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真正做到全方位。

  2013年,習近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作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時明確指出:「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如果破壞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壞了水,山就變成了禿山,水就變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變成了沒有養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溝壑縱橫」,習近平對這個「生命共同體」作出生動闡釋。

  4年後,習近平對「山水林田湖」作為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又有進一步的拓展。在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37次會議上,習近平在談及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時說道:「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增加了一個「草」字,把我國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納入其中,使「生命共同體」的內涵更為廣泛、完整。

  5.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到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從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陸續出臺到「史上最嚴」新環保法開始實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汙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習近平的話擲地有聲。

  他強調,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儘快把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

  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著力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表達了黨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決態度,也牢牢抓住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牛鼻子」。

  6.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擁有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也是全人類共同謀求的目標,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的引領推動下,中國相繼參與一系列國際環境治理行動,以負責任的態度和堅定行動,為全球綠色發展作出世所矚目的中國貢獻。

  2013年10月,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演講時強調:「我們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而是強調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事實證明,這一政策是負責任的,既是對中國自身負責,也是對世界負責。」

  2015年12月,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6個締約方通過《巴黎協定》這一歷史性文件,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安排。中國不僅是達成協定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堅定的履約國。

  「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出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習近平堅定表示,「雖然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但我們有信心和決心實現我們的承諾」。

  這既是中國主動承擔起的大國責任,也是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的重要貢獻。中國正以負責任的態度和堅定行動,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

這三個字,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中心

點擊進入專題

相關焦點

  • 習近平兩會「典」亮新時代 寓意深邃生動傳神
    央視網消息:善用詩詞古語來表情達意,是習近平的語言風格。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文章中所引用的古典名句,閃耀著博大精深的智慧光芒,寓意深邃,生動傳神。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六下團組,與代表委員面對面共商國是;發表主旨講話,為新時代的中國把舵定向。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大國領袖的深邃思考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是習近平總書記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關乎人類前途命運重大課題過程中,提出的重要新理念,構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 解讀習近平提出的網際網路發展四項原則和五點主張
    ——習近平昨日,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提出網絡空間治理需要遵守的四點原則,即尊重網絡主權、維護和平安全,開放合作、構建良好秩序。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漢華對新京報記者指出,這四項原則比原來提出的有延續性,更加全面且有發展,對於在國際和國內實現網絡有效治理都有指導性意義。
  • 「飛來峰」「紫羅蘭」……習近平這10個比喻真生動
    原標題:「飛來峰」「紫羅蘭」……習近平這10個比喻真生動  編者按  10月28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京召開。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是會議的鮮明主題。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六大原則」釋義
    原標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六大原則」釋義   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六大原則」的相互關係   我們黨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六大原則」,是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一種科學的認識,它為黨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
  • 「一國兩制」實踐的生動範例——國際社會高度評價習近平主席在...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澳門回歸祖國20年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同心協力,開創了澳門歷史上最好的發展局面,譜寫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華彩篇章。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國際人士紛紛表示,澳門回歸中國20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與「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密不可分。
  • 淺談對教育實踐活動的認識、收穫和思考
    黨的十八大以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一系列治國治黨方略以及新的形象、新的作風、新的行動,讓人感覺到「一股新風撲面而來」。在習總書記的一系列講話中,講得最多的是人民,講得最深的是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繫。我們黨為人民而生、靠人民而興,因人民而強。紮根人民,根基才無比堅實;依靠人民,力量才無比強大;服務人民,生命才無比綿長。
  • 生動的教材 巨大的激勵——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談《習近平...
    廣大領導幹部必讀的成長教材學員們一致認為,《習近平在廈門》《習近平在寧德》這兩本書延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習近平在正定》的表現風格,採用採訪實錄的形式,用講故事的方式,對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和寧德的工作經歷娓娓道來,故事生動、細節感人,是兩本具有很好傳播效果的好書。
  • 關於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的六條原則。這些原則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內容,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意義重大而深遠。
  • 習近平反覆思考、全面推動這件大事!
    ,習近平總書記就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為什麼鄧小平同志要強調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實踐持續推進,認識不斷深化。在中國共產黨人的接力探索中,推動我國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神聖使命,歷史性地落到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肩頭。
  • 習近平九方面闡述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九個方面闡述了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具體內容。2018年第15期《求是》雜誌刊載文章《彰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全面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
  • 以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
    偉大的思想源於偉大的實踐  習近平法治思想形成於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實踐經驗的結晶和理論升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的洞察力、科學的判斷力、超前的謀劃力,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治國理政的各個領域和環節深入推進,一系列重大舉措匯聚成法治中國建設的磅礴力量,展現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氣象,在偉大的法治實踐中形成了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闢了理論創新和理論指導同時推進的生動局面,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生歷史性變革
  • 習近平新時代黨建思想 的浙江萌發和內在特質
    習近平新時代黨建思想的重要觀點和論斷,很多都源於在浙江工作期間的思考與實踐,都能在浙江找到根源、找到原點。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的黨建思想,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創新理論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更好地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  浙江是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改革開放先行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地。
  • 孫亞夫解讀習近平最新涉臺講話:來源於實踐的創新將推動形勢發展
    (兩岸40年)孫亞夫解讀習近平最新涉臺講話:來源於實踐的創新將推動形勢發展中新社北京1月4日電 (記者 路梅)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4日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最新涉臺講話在中國已經強起來的新時代大背景下,對新時代的對臺工作提出很多新思想
  • 怎麼理解習近平提出的這四個字?
    怎麼理解習近平提出的這四個字?   作者:中央紀委副書記、國家監委副主任 徐令義  與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一些地方或單位的政治生態淨化、修復和重建,還需要付出更為艱苦的努力。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的「七個有之」問題還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 書寫華美的青春樂章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最大的感受就是,這七年是青年習近平投身社會主義實踐的七年。1969年,習近平來到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直至1975年10月離開。從15歲的青澀少年到22歲的青年幹部,他在那塊貧瘠的黃土地上,獲得了充足歷練,開拓了自身眼界。那七年是習近平紮根社會實踐、積累豐厚經驗、形成深邃理論思考的七年,可以說是他人生經歷中濃墨重彩、不可或缺的一段經歷。
  • 中國六大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實踐觀察和研究
    來源:金融界網站德勤中國在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上發布《中國六大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實踐研究報告(2019)》(下稱「報告」)。報告全面梳理總結了中國六大商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在公司治理領域取得的成就,並從「四會一層」公司治理的新實踐、董事履職能力、國有股東的角色和作用、董事與高管薪酬、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以及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等六個方面,通過觀察、訪談、討論和深度分析,形成了相對客觀的研究結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完善公司治理的初步建議
  • 熱解讀|六場與世界的對話,習近平頻提這一關鍵詞
    27日,第17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廣西南寧開幕。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發表致辭。為推進中國與東協各領域合作,維護本地區繁榮發展良好勢頭,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習主席在致辭中提出「4點倡議」。
  • 從六大維度全面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我們可以從六大維度全面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即:世界變局維度、新時代維度、中華民族復興維度、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維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維度、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維度。前三個維度,關係到當代中國與世界、與時代的重大課題。後三個維度,關係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課題。
  • 「平語」近人——從用典讀懂習近平的執政智慧
    這些中華傳統文化精華,是習近平治國理念的重要來源。習近平在很多重要講話中引經據典,生動傳神,寓意深邃。在他倡導的「中國夢」、以民為本、依法治國、新型國家利益觀等重要的治國理念中,都能看到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厚重的歷史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