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深康佳A正式對外發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根據報告,2019年初至報告期末,康佳實現營業收入416.81億元,同比增長40.05%;利潤總額6.46億元,同比提升44.64%。
而就在不久前,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發布的一份《2019年中國家電行業三季度報告》指出,2019年三季度,國內市場銷售額1745億元,同比增長率-4.2%;在彩電產品版塊,均價與規模均有下滑。
報告指出,家電市場拉升不力,一方面源於宏觀經濟所帶來的複雜因素的疊加效應。另一方面,這組數據也揭示了,長期來看,彩電市場幾近飽和的居民保有量,決定了規模天花板已經「近在眼前」。
在這樣的背景下,康佳卻能實現40%以上的增長,還有同量的利潤總額。康佳到底憑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看,這些年來康佳究竟經歷了什麼?
從鑄造輝煌到自食其果
康佳集團是中國改革開放後誕生的第一家中外合資電子企業,成立於1980年,至今已有37年的歷史。陳偉榮和TCL李東生、創維黃宏生是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78級學生,被稱為「超級班級」上的「華工三劍客」。
有意思的是,這三劍客畢業後所從事的都是同一份工作,搞彩電。關於李東生和黃宏生這裡就不說了,陳偉榮被分配到廣東光明華僑電子工業公司(康佳前身)。因性格沉穩,做事踏實,從工廠技術員,一步步做到工廠廠長,最終成為康佳集團總裁。
在此期間,陳偉榮參與公司改制,1991年康佳集團改組為中外公眾股份制公司。1992年,康佳A、B股股票同時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此時具有央企背景的華僑城集團為第一大股東。
隨後康佳在陳偉榮的帶領下開始了急速擴張,但這種擴張不是不顧質追求量的擴張,有人評價陳偉榮治下康佳的發展策略是「一項一項爭第一」,當時公開的數據是,康佳將每年銷售額的3%作為技術開發投入、每年的開發費用在兩億元以上,有三十多項彩電技術名列全國第一。
1992年,康佳的總資產僅5.49億元,到2000年上半年這一數字已經增長為89.13億元;而在1999年,康佳的彩電產量超越長虹,成為行業老大;康佳的產品,從黑電產品線擴展到包括冰箱等在內的白電產品和手機等消費電子領域。
然而,當時的黑電市場並不是康佳一枝獨秀,陳偉榮同班同學李東升的TCL、黃宏生的創維以及長虹都是康佳的勁敵,而曾領銜國內彩電行業多年的長虹不甘屈居人下,又開始操起了熟練的價格戰。
2000年6月,康佳、TCL和創維三大彩電巨頭形成價格同盟,然而沒過多久康佳率先打破了這種同盟,「華工三劍客」之一的李東升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康佳降價也不跟他們打聲招呼,「把哥兒幾個給賣了。」(彩電大佬15年後被催債,康佳百億銷售締造者陳偉榮經歷了啥?2017-01-2217:24 來源:無冕財經)
康佳接連的價格戰讓康佳獲取了相當高的市場佔有率,但帶來的並不是福音。深康佳2000年財報揭示了價格戰的惡果,公司全年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0億元,但淨利潤僅2.2億元、每股利潤只有0.37元,同比降幅分別高達11%、55%和59%。
各方壓力逼迫下,一手鑄造康佳輝煌的陳偉榮被迫黯然身退。
戰略出錯被收購傳聞不斷
曾經在彩電業叱吒風雲的康佳,儘管市場份額在不斷增加,但進入新世紀後逐漸顯出疲態。中怡康時代市場研究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11月,康佳彩電銷量佔有率為14.09%,位於市場第一位。據了解從2003年到2007年,康佳已經連續五年坐上彩電銷量冠軍寶座。
要說的是,康佳這種第一併不是其自身實力順延的結果,而是當時長虹、TCL、創維都因各種原因陷入混亂所導致。準確的說,此時的康佳得到的第一更像是撿漏,而作為企業的基本面,並沒有隨著連續的第一而好轉,反而在持續的惡化。
在保持營業總收入持續增長的同時,其淨利潤從2010年的8394.8萬元下滑到2013年的4516.3萬元,隨之而來的是各種被收購的傳聞。儘管康佳內部人士表示,康佳沒有出售的意向,但是業內普遍認為,這些傳聞並非空穴來風。
到2014年4月4日,深康佳A發布了2013年業績報告。該報告顯示,康佳營業收入達到200億元,同比增長9.1%;但彩電、手機、白電三大業務板塊毛利率全線下跌。如果聚焦到單個業務板塊,康佳所面臨的形勢則更為嚴峻,在核心的彩電業務方面,營業收入同比上年同期增長10.22%,而營業成本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0.67%,但業務毛利下滑了0.34%;此外,白電業務的毛利下跌最為嚴重,由2013年的16.76%下滑至6.96%。
作為康佳集團的第一大股東的華僑城,主業是旅遊和地產,這些年地產的火爆讓他們肥得流油,康佳辛苦一年的利潤甚至還比不上他們賣一套別墅,甚至在康佳總部廠區舊改項目上,康佳與大股東華僑城更是爭議不斷。
所以對它來講,康佳的家電業務完全是吃力不討好。此時不斷傳出其擬將股份出售給長虹、美的、海信等公司的傳聞,尤其是同處深圳的騰訊,據說有過實質的接洽。但最後都沒有賣成,可能除了價錢問題,還有來自地方政府的壓力,好不容易打造的一個知名企業,政府費了多少心,不可能就這麼賤賣。
對康佳來說,曾經的第一淪落如此,人們普遍認為,進入新世紀,尤其是康佳領導層更換後,戰略決策的選擇出了問題。
2007年,國內彩電行業出現了一次大洗牌,開始從CRT屏幕向液晶屏幕發展,而此時的康佳還沒有反應過來,在技術上沒有及時轉向液晶,反而是迫於業績壓力,轉向大股東主導的房地產行業,希望通過房地產維持利潤的增長與財報的好看。
後來的實踐證明,康佳不僅就此失去了技術轉型的最好機會,還因地產之路的選擇,導致了高層的持續動蕩。導致出現這種錯誤選擇的根源在於康佳高層頻繁動蕩,最後甚至出現中小股東與大股東的公開對峙,導致中小股東逼宮大股東這一在中國企業界極為罕見的事發生。
小股東革命的震蕩波
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康佳一再沉淪,人們普遍把康佳下行的原因歸結為體制、法人治理結構上的問題。中小股東與央企大股東的矛盾不斷加深,直到2015年,中小股東通過股東大會,推翻了原有央企大股東控制的董事會,組建了新的管理層,中小股東通過內亂逼宮央企大股東妥協。這一幕內鬥達到高潮。
2015年5月28日,在康佳2014年度股東大會上誕生了中國證券史上第一宗中小股東實現「逆襲」入主董事會的案例。代表中小股東的宋振華、靳慶軍、張民、肖祖核4人成功進入康佳董事會,而大股東華僑城集團所擁有的董事局席位則由原來的7席退為3席。此次選舉的重要意義在於中小股東在董事會的佔據多數席位,不僅打破了此前董事會7名成員均來自大股東華僑城的格局,而且掌握了話語權。
然而,僅僅時隔20天,深康佳A發布「第八屆董事局第二次會議決議公告」,民選獨立董事張民卸任董事局主席,原總裁劉鳳喜重新當選董事局主席(劉鳳喜系華僑城集團提名),總裁一職則由劉丹擔任。
劉丹當年也曾長期任職康佳,被中小股東選定回歸後,劉丹實施休克療法,管理層重新洗牌。劇烈震蕩引發資本市場強烈不滿,康佳曾連續創下9個跌停。
2015年9月,劉丹在出訪期間,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停職,中小股東提名的董事兼副總裁宋振華也提出辭職,華僑城和深康佳原管理層重新奪回了控制權。中小股東在康佳董事會的逆襲以劉丹的離開徹底宣告失敗。其原因至今尚未完全公開,一般認為,華僑城利用其強大的財力搞定了一些中小股東,令其反戈,不管怎樣,大股東華僑城重掌康佳大權。
據2015年年報披露,康佳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變動發生了42起。2015年6月起,先後有6位集團管理層、1位董事局主席和1位監事宣布辭職。其變動之劇烈,在公司治理史上,極為罕見。
高層頻繁震蕩帶來的後果直接體現在業績上,2015年康佳遭遇歷史最大虧損,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高達12.57億元,同比下滑2488.32%。深康佳也在2015年年報中坦承,報告期內,公司管理層特別是內銷彩電業務管理層變動較為頻繁,對公司凝聚力、員工士氣、產品規劃戰略以及經營效率帶來了較大衝擊。華僑城重新主導董事會,康佳重獲安定。
回顧康佳的這一場宮鬥,應該說為中國公司治理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反面教材。儘管這一切都是以利益為主導,但在其中貫穿的體制、決策以及民主與效率,最後甚至包括道德與人性等多方面的衝突,此時都得到了盡情展示,對稍一了解歷史的人來說,這一幕我們都曾無比熟悉,只是誰也不會想到,在21世紀的今天,會由一個公司的治理把它展現出來。
與阿里合作的各懷鬼胎
面對多方指責,康佳不是沒選擇自救。不過其網際網路+轉型之路首先碰壁。
從2014年以來,康佳推出了網際網路轉型的「易戰略」,牽手騰訊遊戲,合作推出易TV遊戲電視。
2016年3月,與阿里達成戰略合作,共同發布U50智能電視;特別是在9月16日,康佳發布公告宣布與天貓達成合作夥伴關係,並籤署網際網路電視商務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在接下來的36個月內,雙方合作在康佳產銷的智能電視產品中預裝阿里巴巴家庭娛樂服務平臺,提供帳戶、支付等服務。天貓主要提供軟體技術支持以及電商資源支持。而智能電視售出後主要由天貓聯合網際網路電視牌照機構進行內容、應用和服務的運營。
康佳方面對此次合作抱著極高期待,在公告中稱,(合作)一方面將有助於增加本公司智能電視產品的銷量,另一方面本公司可獲得運營收入分成,從而拓寬本公司的收入渠道、增加本公司的收入。康佳方面預測,在合同順利履行的情況下,公司預計可獲得約人民幣10億元的運營收入分成(包括預分成)。
但看起來很美好的合作,實際雙方是「各懷鬼胎」:康佳的中小股東意圖聯手阿里拉升股價;康佳公司希望藉助阿里電商,促進銷量;而阿里希望獲得終端量。但有消息稱,這項合作康佳並沒有分到一分錢。
康佳看似「網際網路+」戰略,實則是披著網際網路外衣的傳統家電思維的產物。康佳的「網際網路+」戰略其實還是在生產機器、銷售機器,只不過拓寬了渠道,而網際網路電視核心的軟體應用、內容和服務的運營都丟給阿里去做,這無疑會弱化康佳的品牌,反做了阿里的嫁衣。(康佳風光不再:曾是龍頭老大,如今身陷宮鬥漩渦)
但康佳的網際網路+轉型之路仍在往下走,選擇的對象還是阿里。2019年1月18日,由康佳網際網路事業部主辦的「易的N次方」2019康佳網際網路戰略發布會暨年度營銷盛典在深圳舉行。
會上,康佳網際網路事業部主體易平方同康佳KKTV一起,獲得了阿里巴巴戰略投資,雙方將會在網際網路向物聯網轉型上開展合作,康佳認為與阿里的合作是其經營模式探索實踐的重要樣板。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大文娛優酷COO莊卓然表示:「阿里與康佳將形成生態共同體,基於客廳大屏入口,加速物聯網的發展進程」。
而此次大會還發布了全新系統易柚(YIUI)7,共包含了智能推薦、圖像AI、語音AI三大技術引擎。康佳網際網路事業部副總經理周波表示,這三大引擎背後是大數據系統、用戶系統、安全系統、支付系統、廣告系統等五大系統的支撐。未來,康佳將圍繞「萬物互聯、洞穿人性、協同賦能」的商業邏輯,通過家庭、景區、商旅、辦公、社區五大場景的運營模式,打造「物聯網思維+跨場景生態」的營銷新時代。(阿里入股康佳易平方、KKTV,建立OTT生態共同體2019-01-1912:27 來源:南方網 王如)
不知康佳與阿里鍥而不捨的合作究竟能否真正打通網際網路+轉型之路。
轉型四大業務群組
2016年,康佳開啟了戰略轉型。總裁周彬宣布,康佳將圍繞「一個核心定位,兩條發展主線、三項發展策略、四大業務群組」加速推進轉型升級,以實現跨越式發展。
這裡的一個核心是以家電業務為核心,兩條主線是指沿著「科技+產業+城鎮化」發展方向和「硬體+軟體」「終端+用戶」「科技+投控」發展主線。三大發展策略為圍繞業務形態實施混改、圍繞智慧家庭升級現有業務模式、圍繞新興產業打造新產業賽道。四大業務群組包括科技園區業務群、產業產品業務群、平臺服務業務群和投資金融業務群。
2017年,康佳先將產業布局的重點放在了科技產業園區業務,作為承載「科技+產業+城鎮化」發展模式的主要載體,康佳與滁州、遂寧、南京、宜賓、海門政府籤訂合作協議,進一步合力開發科技產業園區業務,五大區域項目總投資額將達到430億元。
2018年5月21日發布會的現場,康佳集團宣布新成立環保科技事業部、半導體科技事業部。
康佳在環保領域主要是在水汙染防治、大氣汙染防治、固定廢物處理與回收再加工利用、土壤汙染處理及修復等方向實現版圖擴張,預計用3-5年打造出國內一流的環保運維高端品牌,實現年營收180-260億元。
而發展半導體已提升為國家戰略。康佳通過以自主研發為主、產業併購、創投孵化、產業基金為輔的方式,重點在半導體設計、半導體製造、半導體設備、半導體材料等方面布局,重點研發存儲晶片、物聯網器件、光電器件等產品,希望用5-10年時間,躋身國際優秀半導體公司行列,致力於成為中國前10大半導體公司,年營收過百億元。(康佳38周年慶宣布轉型新戰略劍指千億目標2018年05月21日22:25作者:李伏勝)
如果四大產業群都能順利進行,未來,康佳將打造為一個營收達千億級的投控型科技產業集團。
但是,康佳轉型能成功嗎?
首先從其基礎業務產品產業業務群來看,黑電的電視業務仍尚難完全支撐龐大的計劃。根據群智諮詢(Sigmaintell)調查數據,2018年全球TV出貨量為2.398億臺,同比增長了4.3%。從2014年~2018年五年間,中國TV廠商在全球的份額增長了9個百分點,達到36%,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銷售量第一品牌,不過康佳在2018年上半年位居全國電視銷量第11名。
但這一切似乎都在好轉。
從康佳2018年的財報看,主營業務方面,黑電業務主要從管理上推進彩電等多媒體業務引入外部資源以及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生產上走高端科技的方向。
產業觀察家洪仕斌認為,OLED電視已經是目前大家普遍認為的主流趨勢,康佳近期OLED電視的銷量大幅增長也說明其踩中了行業發展的節點。
其次從銷售角度講,目前彩電銷售尚未完全改變渠道為王的局面。而恰恰是這方面,康佳是有優勢的。
康佳在第一次家電下鄉時就積累了大量的用戶資源,不管是在縣鄉市場上還是城市市場,康佳早已經建立起幾千個銷售網點,還建立了縣鄉業務中心。在銷售布局中,康佳是以城市為中心,將縣鄉為網點,加強二者之間的聯繫,打通了縣鄉市場與城市市場之間的通道,加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康佳興衰史:曾經的王者,如今沒落的貴族劉曠)
值得注意的是,康佳的彩電在實現產銷兩旺的同時,還通過布局科技產業園項目為家電智能產品製造進行持續「賦能」,並在軟硬體上搭建新的生態體系,為整個彩電業務的發展提供助力。
目前,中國彩電四巨頭已初步形成差異化布局:創維致力於OLED,康佳致力於MicroLED,TCL致力於量子點,海信致力於雷射電視。資深家電觀察人士劉步塵認為,在電視產業,未來取代液晶顯示的,可能會是是康佳主導的MicroLED(國內),因為MicroLED是一種自發光顯示技術,不需要背光,所有關鍵性能如解析度、色域、亮度、響應速度、壽命、能耗等,均優於LCD和OLED,在技術上被認為是人類2D顯示的極限。(康佳的官方介紹)
2019年10月31日下午,康佳在重慶召開未來屏全球發布會,隆重推出基於MicroLED顯示技術的APHAEA未來屏SmartWall,該產品被視為康佳布局5G+8K大屏戰略的重要棋子。當然由於其價格太高,還無法商用化,但這次發布的APHAEA系列產品,一下子將康佳置於電視技術領先者位置,對康佳電視品牌形象的重塑形成巨大支撐。(為什麼說,康佳轉型模式值得所有彩電企業借鑑?中外管理2019-11-05文/劉步塵)
而白電方面,報告顯示康佳集團白電業務規模實現增長22.46%,子公司新飛在品牌認知以及產業底蘊具備優勢,大概率能夠擔得起康佳白電業務這一重任。
對於康佳而言,黑電像「生產者」,多業務布局像「消費者」,而白電可能凌駕於二者之間,畢竟康佳接手新飛時間尚短,雖然盈利但依舊百廢待興。因此新業務布局需要黑電業務作為資金入口。但考慮到近幾年經濟環境以及產業自身情況,資金可能也是康佳面臨的最大難題。(康佳的未來 2019-04-0315:09文:劉志剛@網際網路江湖主編)
協同組合是跨界能否成功的關鍵
有了黑電白電這些基礎業務的支撐,並不意味著康佳的跨界之路就會順利。我們見多了跨界過多主業蕭條最後導致分崩離析的例子,在國內家電行業,康佳並不是發展最好的幾位,無論是體量還是現金流,它與三巨頭都有遙遠的差距。
就是這樣,康佳一下子號稱建了四大產業群,不能不讓人懷疑,它真的吃得消嗎?事情越做越多,康佳憑什麼「不分神」?
康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發展路程:以消費電子業務(彩電、白電、手機)為基礎,逐步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升級、向科技產業園業務拓展、向網際網路及供應鏈管理業務延伸,其中環保、新材料業務已實現落地。
2018年,康佳制定了「科技+產業+園區」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康佳以大刀闊斧的投資,在環保、新材料、白電等業務多點開花。今年康佳三季報顯示,企業仍能保持相對可靠的利潤增長,這足以說明了,康佳注意到了規模與質量的雙向發展。它反映了康佳在保持家電領域競爭力,和多業態的價值布局之間摸到了平衡點。
這中間的奧妙是四大業務群之間的有機協調,康佳在持續加大科技研發夯實原有的消費電子業務的基礎上,再以科技園區的形式將相關產業匯總,在大大提升效率的同時推進智能產業升級,逐步實現新老業務的協同發展,這成為其新戰略中尤為關鍵的部分,也讓康佳的跨越式轉型具有了更大的成功可能性。
首先關於產業園區。目前,康佳集團的產業園區業務已在安徽滁州、四川宜賓、四川遂寧、東莞鳳崗、惠州博羅完成布局,2018年12月19日,滁州康佳智能家電及裝備產業園動工儀式於安徽滁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舉行。據了解,不僅能夠擴大康佳集團的智能家電產業規模,推動智能家電產業升級,還能加快帶動區域智能家電產業集聚發展。
康佳集團發展科技園區業務有更深層次的考量,如幫助原有家電產業的升級和新業務的拓展。洪仕斌認為,康佳建成科技產業園是擴大競爭力的必要手段,因為家電是一個重資產產品,而產業園落地首先就能降低物流成本以及倉儲成本,此外康佳跨界布局新材料、環保等新興產業,建成產業園也有望實現業務之間的協同發展。(康佳轉型"順勢而為":突圍家電寒冬新舊業務協同發展2018年12月29日01:52 中國經營報 許木)
隨著康佳的科技產業園在全國的頻頻落子,一個以深圳總部為核心、地域上輻射全國、業務上多元聯動的科技產業園集群格局正在浮出水面。
其次是環保產業。
位於四川省的遂寧康佳電子科技產業園也即將籤約,這裡未來不僅將成為立足成渝、輻射全國的電子信息產業核心配套區,也將成為全國環保智能製造的樣板。以環保業務為例,康佳集團的捷報頻傳,僅10月份就先後中標3個項目,先是於10月17日中標遂寧市蓬溪縣金橋新區汙水處理廠PPP項目;10月18日,康佳又成功中標總額約3.9億元的大邑縣工業汙水及再生水處理廠建設特許經營項目。10月29日,其又成功中標約9.7億元的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馬鬃山鎮供水工程PPP項目。
截至目前,康佳集團環保科技事業部累計中標東港、濰坊中央城、濰坊市政一期、萊二汙、遂寧金橋、肅北、大邑、六安霍邱八個項目,總金額近80億元,並將與產業園業務發揮協同發展效應。康佳已在全國初步形成多個科技產業園布局,這些科技產業園同樣擁有廢水、廢氣以及固體廢物處理需求,康佳發展環保產業有利於節省成本、形成互補。
康佳在「園區經濟」中,在招募時,對5G、高清顯示企業伸出了橄欖枝。因為它們是家電製造業有決定性意義的上遊。再聚焦到康佳布局環保工程――它實際上解決的是產業鏈下遊的事。
實際上,除了投資價值,康佳優先入場環保工程,也是家電生產的未來要求推動的。僅僅涉及到液晶屏製造,企業每天都需要處理大量的固體廢棄物。
最後,半導體行業。眾所周知,彩電這個行業,要求對半導體產業有深入的理解。2018年上半年,康佳召開了轉型升級戰略發布會,宣布成立半導體科技事業部和環保科技事業部,集團總裁周彬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希望5-10年時間內,康佳能夠躋身國際優秀半導體公司行列,致力於成為中國前十大半導體公司,年營收過百億元。(中國製造業如何看到「山的背面」,寫在康佳的三季報裡來源:財經無忌君 文|小象冒冒)
缺錢是主要問題
康佳一下子進入這麼多領域,幾乎所有人都在問,它哪來那麼多錢?我們從康佳的財務報告看,人們的擔心不是多餘的。
2019年8月20日,已經公布中報業績近500家公司中有400多家存在非經常性損益,值得注意的是,20多家公司比值更是大於100%,這意味著如果沒有非經常性損益的支撐,這些公司上半年業績將呈虧損狀態。
不幸,康佳正處其中。乍一看2019年的中報業績,歸母公司淨利潤3.53億,但如扣除經常性損益,深康佳A今年上半年虧損金額高達6.23億!深康佳A這幾年倒是持續性保持的還可以,但是穩定性就不好說,忽多忽少。
尤其是將其淨利潤與非經常性損益放在一起,線性高度擬合,這就不得不讓人猜測,這是有預謀性的「非經常性損益」?若不是有非經常性損益撐著,這家昔日的電視之王已經連續虧損8年!
自2011年開始,康佳的扣非淨利潤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截至2019年上半年,康佳主營業務虧損累計超過36億元!今年,已經是康佳集團自2011年以來扣非淨利潤連續為負的第9年了,也就是說,康佳集團在這9年內一直依靠補助和出售資產來維持業績。
面對如此嚴峻的經營情況,康佳除了笑納政府補助外,主要的應對措施就是多次拋售旗下資產避免退市尷尬。只2019年上半年,康佳就轉讓了3家公司的部分股權,獲投資收益5.59億元。
而最具轟動意義的賣身莫過於2017年11月14日,康佳通過網絡競拍的形式出售了康僑佳城公司70%股權,這塊深圳康佳總部廠區稀缺地塊最終以69.8億元的價格落入深圳民營房企龍光地產之手。這塊地被譽為康佳"除品牌外最值錢的資產",在成功變現後如何助力康佳集團完成華麗轉身也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資產賣了這麼多,也沒能改變康佳「手頭緊」的問題。截至2019年6月,康佳集團流動資產合計248億元,流動負債為227億元,其流動資金僅為21億元。
3月底,康佳擬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募資30億元,20億用來償還銀行貸款,10億用來補充流動資金。而數據顯示,自2016年以來,康佳的經營性現金流處於持續淨流出狀態,截至2019年上半年已經累計流出超105億元。換句話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康佳都處於舉債經營的狀態。更不幸的是,7月底,深康佳A因陷入瑞華風波被證監會叫停非公開發行項目審核。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商譽。
近兩年,由於康佳進行了一項非同一控制下的股權收購,帳面商譽金額閃電式上升。但就數據來看,康佳存在商譽減值計提不足的可能。(靠「外財」續命的彩電之王――康佳網際網路科技自媒體/財經三劍客發布於2019-09-02)
攤子鋪得開,主業尚無法完全支撐,新業務時刻等著用錢,而帳面上的錢歷歷可數,康佳接下來該怎麼?
這麼一看,似乎康佳又將陷入泥沼。但我卻不這麼看。
資金問題的確到最後會決定一個企業的生死,但要看對什麼樣的企業,康佳是國企。稍為熟悉中國經濟發展的人都知道,除了土地稅收人員等多方面外,最關鍵的資金問題,對國企通常是預算軟約束。對康佳這樣具有深厚歷史和強大影響力,並且還具有高科技符號意義的企業來說,沒有不救的道理。
還要說的是,康佳大股東華僑城主業為地產,在關鍵時刻只要稍一出手,其充足的現金流足以令捉襟見肘的製造業主康佳們大眼瞪小眼。在國家大力發展製造業的今天,對康佳這樣企業的支持力度不會放鬆。所以錢的問題對於康佳來講也許是都能解決的問題。
作者|劉工昌
(溫馨提示:本文引用數據,均為官方數據,或為公開報導,未使用任何內幕消息)
來源: 艾肯家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