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賞析:舉手不打無娘子,開口不罵賠禮人

2020-12-15 喬沐講故事

列位看官,大家上午好,本文我們繼續俗語賞析,歡迎收看。

第一句: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釋義:這句俗語是說能躲過初一這一天,躲不過十五那一天。比喻遲早逃脫不了。張宇的《橋》中有言:「哪個司機敢玩混帳,咱也有法兒治他,汽車屁股後邊的車廂板上都有車號,記住它,有來有往,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逮住一回當百回。」這句俗語又作「奪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躲得過初一,逃不過十五」、「跑的了初一,跑不過十五。」

第二句:東扯葫蘆西扯瓢

釋義:這句俗語是指東拉西扯,毫不關聯。喬典運的《笑語滿場》中有言:「坐在何老五身邊的白鬍子老漢劉老七,深知何老五的脾氣,一直眯著眼睛打量著他,見他東扯葫蘆西扯瓢,冷笑道:『老五,別打岔了,說實話,你想選誰?』」這句俗語也作「東家葫蘆西家瓢。」管建勳的《雲燕》中有言:「他這一邊翻著大眼泡子,向姜國瑞家的表示厭倦的神色,一邊又東家葫蘆西家瓢的閒聊天。」

第三句:得便宜處失便宜

釋義:這句俗語是說討了便宜反而吃了虧。郭戈的《金瓶梅傳奇》第十三回中有言:「堪買裱褙不識羞,機關算盡太空惹仇,得便宜處失便宜,豈料蕭牆有後憂。」《醒世恆言》中有言:「強得利,做事全部濟,得了兩錠寡鐵,破了百家金針,正是得便宜處失便宜。」

第四句:到哪步田地說哪句話

釋義:這句俗語是說到哪種地步想哪種辦法,說哪種話。比喻走一步說一步,隨遇而安。姚雪垠的《長夜》中有言:「這年頭兒,不比太平時候,叫蹚將拉來算不得多大丟人,性命難保,還講失節不失節?到哪步田地說哪句話,你把心放寬點兒。」

第五句:膽大如鬥,心細如髮

釋義:這句俗語意謂為人膽大心細,有勇有謀,是誇人的話。《李自成》第一卷中有言:「闖王,我雖然沒在你手下混過,可是我常聽然們談到你是『膽大如鬥,心細如髮』。要不是這樣,你闖王也不會變成這麼大的氣候,今日你對我有疑心,完全應該。」

第六句:粗茶淡飯後,自家炕頭熱

釋義:這句俗語是說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張宇的《活鬼》中有言:「粗茶淡飯後,自家炕頭熱,老婆孩子親,兩廂比較,侯七竟覺得比在山東還強。」

第七句:常在河邊轉,不怕水溼腳

釋義:這句俗語是說長期處在是非環境中,不能害怕。《龍馬精神》中有言:「走吧,就去看看,反正常在河邊轉,不怕水溼腳。」

第八句:不出汗不怕吃生薑

釋義:這句俗語比喻心地光明,坦蕩磊磊,不怕別人搬弄是非。王應夫的《王婆婆看雞》中有言:「『不出汗不怕吃生薑,咱心地光明,不怕別人搬弄是非』,孫二娘很不自然地說。」

第九句:舉手不打無娘子,開口不罵賠禮人

釋義:這句俗語是說不打沒有娘的孩子,不罵賠禮道歉的人。李英儒的《還我河山》第四章中有言:「舉手不打無娘子,開口不罵賠禮人。賠禮人偷眼看她說話的效果,發現家喜嫂雖然沒有用語言回答他,但喬蘭弟從她烈性的面孔上看到了圓滿的答案。」

第十句:近怕鬼,遠怕水

釋義:這句俗語是說近處物貌清楚,認為對方有『鬼』的地方就懼怕;遠處對水勢的大小、深淺不了解,就不敢貿然行動。段荃法的《天棚趣語錄》中有言:「急也無用,坐下等吧,近怕鬼,遠怕水,不摸清深淺和水性,弄不好把自己命搭進去,等來了人,問問情況再過河。」

以上十句俗語顯示出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在說話或者作文的時候引用一句俗語,不但通俗易懂,而且有錦上添花之感。

今天的俗語賞析就到這裡,感謝你的收看,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明天同一時間,我們再會。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舉手不打無娘子,開口不罵賠禮人」是什麼意思?
    我國的文化淵源流長,農村已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農村文化,而農村俗語和諺語的存在就是文化傳承的最好代表。「舉手不打無娘子,開口不罵賠理人」這句話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用得特別多,可能有的朋友不太理解這句話是什麼含義?下邊老張就為大家來說一說這句話的意思。
  • 俗語:舉手不打無娘子,開口不罵賠禮人,啥意思?越早明白越好
    古時,勞動人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卻擅於在生活中總結經驗,一些老百姓明白的道理,讀書人未必能懂,而這些由勞動人民說出來的短小精悍的話,便是我們今日所了解到的俗語,俗語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中蘊含的深意不無道理,惠及後世,俗話說:「舉手不打無娘子,開口不罵賠禮人」,什麼意思?
  • 俗語「舉手不打無娘子,開口不罵賠禮人」什麼意思?太有道理了
    俗語「舉手不打無娘子,開口不罵賠禮人」什麼意思?太有道理了文/農夫也瘋狂農村的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你常和老輩人聊天,對這一點會更加的佩服,定會對古人的智慧驚訝不已。在農村,有些老人,即便是沒上過一天學,大字不識一個,但在村裡備受尊敬,有時候村裡有什麼事情拿捏不準了,也會去向老人徵求意見。老輩人也常和年輕人說一些俗語、老話,這些都是他們人生感悟和經驗的總結,所以多數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今天農夫就和大家再來分享兩句老輩人常說的俗語,希望大家喜歡。
  • 俗語賞析:七句俗語,其中一句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列位看官,大家晚上好,閒話不多說,我們略過前戲,直奔主題吧。今天我們繼續賞析民間經典俗語,歡迎收看。第一句:【打人別打心,玩笑不說真】釋義:這句俗語意思是打人不能打要害處,開玩笑時不能說真事。這句俗語又作「打人先下手」。《施公案》一百六十二回中有言:「俗語說的好,打人先下手。我何不先給他個連珠鏢吃吃。」第四句:【打蛇不死終為害】釋義:比喻除害不徹底,給自己留下禍根秦紀文《再生緣》第五回:「常言道,打蛇不死終為害。只怕我不除他他殺我。又作「打蛇不死惹蛇毒」。
  • 俗語「不吃月子奶,不打瞎罵啞」到底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不吃月子奶,不打瞎罵啞」有些人看了不知是什麼意思?有何寓意?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談一下這個俗語的意思。這些行為古人認為都不是善的行為,因此,用「不吃月子奶,不打瞎罵啞」來提醒人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品德行為,要與人為和睦相處。
  • 老話「伸手不打笑臉人,開口不罵送禮人」啥意思,為何這樣說?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老話「伸手不打笑臉人,開口不罵送禮人」啥意思,為何這樣說?在農村,流傳著很多農村老話。記得小時候,經常聽爺爺,奶奶說一些聽不懂的話,那個時候年紀太小,所以也不懂其中的意思。慢慢長大後,才知道,這些老話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相信很多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聽老人說起這些話。
  •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我國的歷史很悠久,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們根據自己的畢生經歷總結而來的。
  • 俗語賞析:言簡意賅,寓意深刻,發人深省
    列位看官,大家上午好,本文繼續我們的俗語賞析欄目,歡迎收看。第一句:比著葫蘆罵瓢釋義:這句俗語的意思是指桑罵槐。郭萍在《早春》中有言:「兒媳婦就憑這一點拿捏我,比著葫蘆罵瓢。」第三句:不換貧而患不均釋義: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不憂慮貧窮而憂慮貧富不均。李準在《黃河東流去》中有言:「常言說,不換貧而患不均,我們這小農戶吃虧快吃死了,你大騾子大馬十幾條,我們就一頭牛犍子。難道說捺住鼻子往水裡浸,還不叫說話嘛。老天爺長的有眼,這不公道。」
  • 俗語賞析:好吃不如餃子,下一句你可能不知道
    列位看官,大家上午好,本文我們繼續俗語賞析,歡迎收看。第一句:和尚沒兒孝子多釋義:這句俗語比喻有的人雖然無兒無女,卻有很多像女兒一樣的人孝敬他。俗語說的好『好吃不如餃子,好受不如躺著』,你就不會躺一會兒?」這句俗語又作「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第四句:好漢不打倒漢釋義:這句俗語是說英雄好漢不打軟弱無力之人。金速的《他在黎明前出走》中有言:「好漢不打倒漢,我即使是一把鋼刀,對著一攤稀泥又能施展多大勁兒呢?」
  • 農村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人到中年,更應當謹記於心
    在這個過程當中,工作之餘,人情往來之間總會收到一些「請柬」,需要隨禮,這個時候到底該不該隨呢?你要說隨禮吧,自己剛畢業,工資少得可憐;如果不隨禮,又有可能傷及同時感情。隨禮,還是不隨禮呢?其實參考下面這句俗語就夠了!這句俗語就是「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尤其是人到中年,更應當謹記於心!
  • 俗語「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是什麼意思,有福之人都懂
    雖然只有寥寥幾個字,但是卻蘊含了很多的人生哲理,這也正是為什麼俗語流傳上千年至今被人們接受的原因了。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帶來的這句俗語是:「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句俗語呢? ? ? ? ?
  • 俗語賞析:十句俗語,句句都是金口玉言
    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跟什麼人在一起,或者處於什麼環境,就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七回中有言:「俗語說『挨金似金,挨玉似玉』,今番親家太太的談吐就與往日大不相同了。」這句俗語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二句:八竿子打不出個屁來釋義:這句俗語比喻人過於老實,缺乏反抗精神。
  • 農村俗語:「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一句經典的俗語「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這句俗語是簡略版的,它的全文是「不喝卯時酒,昏昏醉倒酉,不罵酉時妻,一夜受孤悽」,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小編帶你來詳細了解一下吧。我們先來看看」不喝卯時酒「吧,這句俗語的完整版是」不喝卯時酒,昏昏醉倒酉「。
  • 俗語:「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真的是這樣的嗎?
    俗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流傳了數千載,成為了農村很多家庭的飯後談資。有這麼一句俗語,相信大家都聽過,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真的是這樣嗎?下面一起來看一下吧!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相信這樣一個場景家家戶戶都很常見:一個孩子闖禍了,媽媽聞聲趕來,一手提著擀麵杖,一手提溜著小孩的耳朵,說:「你是不是又皮痒痒了,真是三天不打你,你就上房揭瓦呀」。那麼這句俗語是怎麼來的呢?
  • 俗語「一日無食父子忤逆,兩日無食夫妻分離」啥意思?有道理嗎?
    語言有雅語與俗語之分,所謂的雅語是比較文雅的詞語。常常被用於一些正規的場合以及一些有長輩地方,簡單點來講就是敬語,教你如何禮貌待人,從而提高素質。而俗語念起來雖說糙,但理卻不糙,現實中有些人看不起俗語,這是不正確的。
  • 俗語「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啥意思?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大家好,這裡是珊珊開心,我是小編珊珊說農,每天給大家分享不一樣的農村俗語,如果大家覺得喜歡農村俗語和廣大農村人的智慧結晶,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後續小編會每天為大家帶來更多的農村的俗語和三農知識哦!今日為大家帶來的俗語就是「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啥意思?什麼是「橫財」?
  • 「不學禮,無以立」 學「古」禮,新氣象
    疫情好轉之下,復工復產復學循序漸進,因防控疫情的需要,人們之間的距離拉大,而「作揖禮」的重現,在無聲地拉進人們之間距離,在這生機盎然的春季,帶來禮之新風。中華上下五千年,「禮」之一字貫穿始終。《論語》言「不學禮,無以立」;古之禮法一體,以禮為重;當下,打開電視,新聞頻道裡正在宣傳:用作揖禮替代握手,防控新冠疫情;學校師生,朋友行人之間都在以「作揖禮」代替握手和擁抱。「作揖禮」在一時間流傳開來,不難看出,這不僅是中國文化的沿襲,是人們骨子裡對傳統禮儀的認可,更是順應當下時代發展的內在要求。學「古」禮,傳承傳統文明,煥發新風尚。
  • 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老祖宗說的在理嗎?
    "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是一句廣為流傳的民間俗語,雖然在現代社會很難再被人提起了,但是也不得不說的是這些幾乎就要被我們所遺忘的,正是我們老祖宗經過無數次印證之後,總結下來留給我們的重要財富。至於我們後人而言真的應該好好的對此進行總結和歸納,以便更好的傳承下去。
  • 俗語「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究竟啥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俗語「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究竟啥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今天的話題讓我們又了解到一句俗語,俗語在人們的生活中是經常用到的,它雖然不像詩歌那樣富有才情,但讀來卻讓人通俗易懂,易於接受,也逐漸變成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我那些流傳下來的俗語,正是由以前的人在品味生活當中濃縮精簡流傳下來的精華。接下來我們就來解釋一下這兩句俗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