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
1935年7月17日,國歌作曲聶耳在日本溺水身亡
東亜信息網編者按:今天是7月17日,周五(日本稱金曜日),歷史上的今天,85年前的1935年7月17日,著名作曲家、國歌作曲聶耳在日本溺水身亡,年僅23歲。
據後來史料記載聶耳當年溺水身亡原因的說法是,由於聶耳在國內所譜寫的大量歌曲反映了人民的心聲,成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和戰鬥號角,引起了反動當局的仇恨,1935年4月初傳來國民黨政府將要逮捕聶耳的消息。
於是,中共黨組織批准他轉道日本去考察,然後再到歐洲和蘇聯學習音樂創作。由於當時東北被日本佔領,只好先去日本,改道歐洲,再去蘇聯。聶耳是4月18日到達日本東京的,在日本期間的7月17日,去日本神奈川縣藤澤(藤沢)市鵠沼海濱遊泳時,不幸溺水身亡。
對聶耳的死因,流傳著以下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被日本人暗害的。
到達日本以後,聶耳做了三個「三月計劃」,每天日程都安排得很滿。但7月17日卻傳來了不幸溺水身亡的噩耗。當時,他只完成了第一個「三月計劃」,在日本總共才三個月的時間。
此外,從鵠沼海裡打撈上來的聶耳遺體口裡發現流過少許血,頭上也有少許血,所以長期以來人們都有不少猜疑,認為他的死因不明,很可能是被日本特務謀害而死的。
因為聶耳是在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和武裝侵犯上海等重大事件之後出國的,而且他又以創作抗戰歌曲成名。
在聶耳離世時,身邊沒有親人,也沒有屍檢報告,只有日方的提供,因此,對當時日本警方鑑定為「溺水而死」的結論人們都不大相信。直到現在,還有人認為,那都是日本人製造的假象。
另一種說法是,溺水身亡的可能性很大。
據中國音樂史學家向延生同志介紹,他為了編輯1985年版的《聶耳全集》,曾對聶耳的死因進行過專題調查。
通過調查經常與聶耳在上海一起遊過泳的孫瑜、趙丹等人,了解到聶耳的遊泳技術較差,因為不會換氣經常沉底,因此還有個「潛水艇」的外號。
另外,在《聶耳在日本遇難的死因探析》一文中,收集了大量史料,說明他「溺水身亡」 的可能性很大,被日本暗害的可能性很小。理由有以下:
1、聶耳去日本時,他是中共黨員的身份無任何人知道。因為他沒有辦理過什麼護照,也沒有通過當時的中華民國駐日本大使館。
2、當時,聶耳僅是個業餘的音樂青年工作者,名氣也不大,國外更無人知道他。
而且,他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是1935年3月在上海寫的初稿,同年4月下旬到日本修改後定稿,寄回上海錄音。
3、聶耳在日本所寫的日記中,以及給家人、親友寄出7封信件裡,都未曾提到過他受國民黨或日本特務的跟蹤信息。
4、中國左翼作家張大虛(張鶴)是聶耳在昆明時最好的朋友,他比聶耳去日本早。聶耳遇難時,他第一個趕到現場,認領遺體進行火化,又參加了日本的追悼會。
在張大虛主編的《聶耳紀念集》一書中和本人寫的文章中,都沒有看到日本特務害死聶耳的說法。
5、與聶耳一起到海邊遊泳的還有另外三個人,在房東濱田實弘當時所寫的證明材料及別人的回憶錄中,沒有任何人說到有什麼異常之人跟蹤。
6、在聶耳遇難的第二天(1935年7月18日),日本就報導了《民國學生聶守信(即聶耳)溺水失蹤》的消息,如果真是特務謀殺,不可能這麼快就報導的。
7、聶耳逝世後已經85年了,中國抗日戰爭早已取得勝利,但在對日本戰犯進行公審時,從未發現有關暗害聶耳的蛛絲馬跡。
此外,在日本還有兩則分析。
一則是在《日本著名音樂家團伊玖磨透露聶耳死因有新發現》一文中,又重新分析了聶耳的死因,稱聶耳是突發心臟病溺水猝亡的。
二則是在日本作者崎松先生的《聶耳在藤澤遇難的死因探析》一文中,通過對眾多史實的探討分析,認為聶耳死於意外事故的可能性較大,而被日本特務暗害的可能性非常小。
但是,無論是哪種說法,也無論專家學者們怎樣分析,對於聶耳到底是溺水而亡還是被溺水而亡的真相,至今仍沒給出明確的說法,也無從考證。時至今日,仍為「撲朔迷離」的疑案。
聶耳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國人民音樂家。如今人民音樂家聶耳逝世已經過去85周年了,對他的死因依然在追查中。
正如中國音樂史學家向延生所說的那樣:「我們從來就沒有放棄過追查聶耳的死因。如果將來發現聶耳『被謀殺說』的確鑿證據,不僅中國人民,我深信許多友好的日本人士,都會對有關責任人群起而共討之,徹底清算這一嚴重的歷史罪行。」
聶耳的英年早逝,實在令全國人民尤其是音樂界深感痛惜。
日本友人至今一直用不同的方式紀念聶耳
1950年,住在聶耳溺水地藤澤(藤沢)的日本馬克思主義者福本和夫,在英文版的《人民中國》上讀到了新中國國歌和聶耳的記載,他立刻轉請曾任藤澤市議會議員的作詞家葉山冬子將《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翻譯成了日語。
同年11月,在藤澤市的記念聶耳晚會上,《義勇軍進行曲》被用日語歌唱出來,此後由福本和葉山發起了建立聶耳紀念碑的運動。
1954年,聶耳紀念碑建成,11月1日,訪日的中國紅十字會會長李德全出席了紀念碑揭幕儀式。
紀念碑由日本近代建築運動先鋒山口文象設計,紀念碑碑銘(解說文)則是秋田雨雀所撰,碑文書寫者是日本僧人書道家豐道春海。
1958年,一場颱風襲擊鵠沼海岸,引起的海潮澎拜和河水泛濫,衝倒衝壞了聶耳紀念碑。1963年,藤澤市成立了「聶耳紀念碑保存會」。
1965年,藤澤市議會決定再建紀念碑,委託保存會募集捐款,數月間募得400餘萬日元,遂於當年9月重建了聶耳紀念碑,當時的廖承志東京辦事處首席代表孫平化參加了揭幕儀式。
最初的聶耳紀念碑位於距聶耳溺水處近的引地川,河口西側的鵠沼海濱公園,新碑則坐落在河口東側的湘南海岸公園。
新紀念碑置於更寬廣堅固的臺座上,兩邊新添了兩塊石碑,一塊立著的碑上刻著葉山冬子的兒子、時任藤澤市市長的葉山峻書寫的「聶耳紀念碑的由來」文,一塊臥著的方形石上刻有郭沫若的題字「聶耳終焉之地」。
因有聶耳生死淵源,1981年,昆明市與藤澤締結為友好城市。
1986年3月,作為紀念聶耳逝世50周年活動的一個項目,由日本市民捐款,建成了嵌有銅製聶耳胸像的紀念牆,還有碑兩側的垣牆,並修整了紀念碑周圍環境,形成了現在所見的聶耳紀念廣場規模。
2010年12月,更在垣牆上嵌入了採自雲南石林石頭做成的平板石碑,用中文彫刻著「聶耳生平和聶耳紀念碑保存會的活動」的介紹文字。
現在,除去一般人和團體的弔唁和紀念活動,每年聶耳的命日——7月17日,聶耳保存會會員和市民,還有一些在日本的華僑華人,都會從四面八方趕到聶耳紀念廣場。
後來還請中國駐大使館的人,一起參加藤澤市每年一次的「聶耳紀念祭」,在聶耳紀念碑前獻上鮮花,舉行默悼,活動時由藤澤市消防樂團吹奏起響亮的《義勇軍進行曲》……
在聶耳的出生地雲南昆明,建有聶耳墓和紀念館
聶耳身亡後,其在日生前好友張天虛赴現場收領遺體,在日本火化後帶回中國,暫時寄存在上海,並通知聶耳的家人前來,由聶耳的哥哥聶敘倫將骨灰帶回昆明,1938年安葬於昆明西山。
新中國後的1954年,昆明當地政府重修聶耳墓,墓碑上鐫刻郭沫若手書「人民音樂家聶耳之墓」。
1980年5月昆明市將聶耳墓遷於西山太華寺與龍門之間,新墓形似一架彈撥樂器。原墓志銘由大文豪郭沫若書寫,並在旁邊建有聶耳紀念館。聶耳的祖籍玉溪市,還建有一個大型聶耳音樂廣場。
1988年,昆明的聶耳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9年,聶耳被中國政府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聶耳生平
聶耳,原名守信,字子義,一作紫藝。祖籍雲南玉溪,1912年生於雲南昆明一個清寒醫家。自幼喜愛音樂,能奏多種樂器。中學時代即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參加革命活動。1930年到上海,在一家商號當店員,次年考入「明月歌舞社」任小提琴師。
1933年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積極參加左翼音樂、戲劇、電影工作,並以「黑天使」為筆名發表藝術評論,抨擊靡靡之音,提出替「大眾吶喊」的主張。1935年,取道日本赴蘇聯。不幸於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遊泳時溺水逝世。
聶耳創作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前進歌》、《畢業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歌》、《新的女性》等31餘首,集中表現了工農群眾在舊中國階級壓迫下的苦難和反抗,以及「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堅強意志,成為「中國革命之號角,人民解放之鼙鼓」。
其中,當年溺水前在日本譜曲後寄回國內的《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每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響徹上空的時候,每位中國人都會肅然起敬、熱血沸騰、甚至激動流淚。
那是對莊嚴國旗的無限敬仰;那是對偉大祖國的無限熱愛;那是對人民音樂家聶耳的無限懷念。
「聞其聲者莫不油然而興愛國之思,莊然而宏志士之氣,毅然而同趣於共同之鵠的。聶耳乎巍巍然,其與國歌並壽而永垂不朽。」(郭沫若《聶耳墓碑文》)。
作者當年到訪雲南昆明聶耳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