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7月17日,國歌作曲聶耳在日本溺水身亡

2020-12-11 騰訊網

歷史上的今天:

1935年7月17日,國歌作曲聶耳在日本溺水身亡

東亜信息網編者按:今天是7月17日,周五(日本稱金曜日),歷史上的今天,85年前的1935年7月17日,著名作曲家、國歌作曲聶耳在日本溺水身亡,年僅23歲。

據後來史料記載聶耳當年溺水身亡原因的說法是,由於聶耳在國內所譜寫的大量歌曲反映了人民的心聲,成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和戰鬥號角,引起了反動當局的仇恨,1935年4月初傳來國民黨政府將要逮捕聶耳的消息。

於是,中共黨組織批准他轉道日本去考察,然後再到歐洲和蘇聯學習音樂創作。由於當時東北被日本佔領,只好先去日本,改道歐洲,再去蘇聯。聶耳是4月18日到達日本東京的,在日本期間的7月17日,去日本神奈川縣藤澤(藤沢)市鵠沼海濱遊泳時,不幸溺水身亡。

對聶耳的死因,流傳著以下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被日本人暗害的。

到達日本以後,聶耳做了三個「三月計劃」,每天日程都安排得很滿。但7月17日卻傳來了不幸溺水身亡的噩耗。當時,他只完成了第一個「三月計劃」,在日本總共才三個月的時間。

此外,從鵠沼海裡打撈上來的聶耳遺體口裡發現流過少許血,頭上也有少許血,所以長期以來人們都有不少猜疑,認為他的死因不明,很可能是被日本特務謀害而死的。

因為聶耳是在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和武裝侵犯上海等重大事件之後出國的,而且他又以創作抗戰歌曲成名。

在聶耳離世時,身邊沒有親人,也沒有屍檢報告,只有日方的提供,因此,對當時日本警方鑑定為「溺水而死」的結論人們都不大相信。直到現在,還有人認為,那都是日本人製造的假象。

另一種說法是,溺水身亡的可能性很大。

據中國音樂史學家向延生同志介紹,他為了編輯1985年版的《聶耳全集》,曾對聶耳的死因進行過專題調查。

通過調查經常與聶耳在上海一起遊過泳的孫瑜、趙丹等人,了解到聶耳的遊泳技術較差,因為不會換氣經常沉底,因此還有個「潛水艇」的外號。

另外,在《聶耳在日本遇難的死因探析》一文中,收集了大量史料,說明他「溺水身亡」 的可能性很大,被日本暗害的可能性很小。理由有以下:

1、聶耳去日本時,他是中共黨員的身份無任何人知道。因為他沒有辦理過什麼護照,也沒有通過當時的中華民國駐日本大使館。

2、當時,聶耳僅是個業餘的音樂青年工作者,名氣也不大,國外更無人知道他。

而且,他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是1935年3月在上海寫的初稿,同年4月下旬到日本修改後定稿,寄回上海錄音。

3、聶耳在日本所寫的日記中,以及給家人、親友寄出7封信件裡,都未曾提到過他受國民黨或日本特務的跟蹤信息。

4、中國左翼作家張大虛(張鶴)是聶耳在昆明時最好的朋友,他比聶耳去日本早。聶耳遇難時,他第一個趕到現場,認領遺體進行火化,又參加了日本的追悼會。

在張大虛主編的《聶耳紀念集》一書中和本人寫的文章中,都沒有看到日本特務害死聶耳的說法。

5、與聶耳一起到海邊遊泳的還有另外三個人,在房東濱田實弘當時所寫的證明材料及別人的回憶錄中,沒有任何人說到有什麼異常之人跟蹤。

6、在聶耳遇難的第二天(1935年7月18日),日本就報導了《民國學生聶守信(即聶耳)溺水失蹤》的消息,如果真是特務謀殺,不可能這麼快就報導的。

7、聶耳逝世後已經85年了,中國抗日戰爭早已取得勝利,但在對日本戰犯進行公審時,從未發現有關暗害聶耳的蛛絲馬跡。

此外,在日本還有兩則分析。

一則是在《日本著名音樂家團伊玖磨透露聶耳死因有新發現》一文中,又重新分析了聶耳的死因,稱聶耳是突發心臟病溺水猝亡的。

二則是在日本作者崎松先生的《聶耳在藤澤遇難的死因探析》一文中,通過對眾多史實的探討分析,認為聶耳死於意外事故的可能性較大,而被日本特務暗害的可能性非常小。

但是,無論是哪種說法,也無論專家學者們怎樣分析,對於聶耳到底是溺水而亡還是被溺水而亡的真相,至今仍沒給出明確的說法,也無從考證。時至今日,仍為「撲朔迷離」的疑案。

聶耳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國人民音樂家。如今人民音樂家聶耳逝世已經過去85周年了,對他的死因依然在追查中。

正如中國音樂史學家向延生所說的那樣:「我們從來就沒有放棄過追查聶耳的死因。如果將來發現聶耳『被謀殺說』的確鑿證據,不僅中國人民,我深信許多友好的日本人士,都會對有關責任人群起而共討之,徹底清算這一嚴重的歷史罪行。」

聶耳的英年早逝,實在令全國人民尤其是音樂界深感痛惜。

日本友人至今一直用不同的方式紀念聶耳

1950年,住在聶耳溺水地藤澤(藤沢)的日本馬克思主義者福本和夫,在英文版的《人民中國》上讀到了新中國國歌和聶耳的記載,他立刻轉請曾任藤澤市議會議員的作詞家葉山冬子將《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翻譯成了日語。

同年11月,在藤澤市的記念聶耳晚會上,《義勇軍進行曲》被用日語歌唱出來,此後由福本和葉山發起了建立聶耳紀念碑的運動。

1954年,聶耳紀念碑建成,11月1日,訪日的中國紅十字會會長李德全出席了紀念碑揭幕儀式。

紀念碑由日本近代建築運動先鋒山口文象設計,紀念碑碑銘(解說文)則是秋田雨雀所撰,碑文書寫者是日本僧人書道家豐道春海。

1958年,一場颱風襲擊鵠沼海岸,引起的海潮澎拜和河水泛濫,衝倒衝壞了聶耳紀念碑。1963年,藤澤市成立了「聶耳紀念碑保存會」。

1965年,藤澤市議會決定再建紀念碑,委託保存會募集捐款,數月間募得400餘萬日元,遂於當年9月重建了聶耳紀念碑,當時的廖承志東京辦事處首席代表孫平化參加了揭幕儀式。

最初的聶耳紀念碑位於距聶耳溺水處近的引地川,河口西側的鵠沼海濱公園,新碑則坐落在河口東側的湘南海岸公園。

新紀念碑置於更寬廣堅固的臺座上,兩邊新添了兩塊石碑,一塊立著的碑上刻著葉山冬子的兒子、時任藤澤市市長的葉山峻書寫的「聶耳紀念碑的由來」文,一塊臥著的方形石上刻有郭沫若的題字「聶耳終焉之地」。

因有聶耳生死淵源,1981年,昆明市與藤澤締結為友好城市。

1986年3月,作為紀念聶耳逝世50周年活動的一個項目,由日本市民捐款,建成了嵌有銅製聶耳胸像的紀念牆,還有碑兩側的垣牆,並修整了紀念碑周圍環境,形成了現在所見的聶耳紀念廣場規模。

2010年12月,更在垣牆上嵌入了採自雲南石林石頭做成的平板石碑,用中文彫刻著「聶耳生平和聶耳紀念碑保存會的活動」的介紹文字。

現在,除去一般人和團體的弔唁和紀念活動,每年聶耳的命日——7月17日,聶耳保存會會員和市民,還有一些在日本的華僑華人,都會從四面八方趕到聶耳紀念廣場。

後來還請中國駐大使館的人,一起參加藤澤市每年一次的「聶耳紀念祭」,在聶耳紀念碑前獻上鮮花,舉行默悼,活動時由藤澤市消防樂團吹奏起響亮的《義勇軍進行曲》……

在聶耳的出生地雲南昆明,建有聶耳墓和紀念館

聶耳身亡後,其在日生前好友張天虛赴現場收領遺體,在日本火化後帶回中國,暫時寄存在上海,並通知聶耳的家人前來,由聶耳的哥哥聶敘倫將骨灰帶回昆明,1938年安葬於昆明西山。

新中國後的1954年,昆明當地政府重修聶耳墓,墓碑上鐫刻郭沫若手書「人民音樂家聶耳之墓」。

1980年5月昆明市將聶耳墓遷於西山太華寺與龍門之間,新墓形似一架彈撥樂器。原墓志銘由大文豪郭沫若書寫,並在旁邊建有聶耳紀念館。聶耳的祖籍玉溪市,還建有一個大型聶耳音樂廣場。

1988年,昆明的聶耳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9年,聶耳被中國政府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聶耳生平

聶耳,原名守信,字子義,一作紫藝。祖籍雲南玉溪,1912年生於雲南昆明一個清寒醫家。自幼喜愛音樂,能奏多種樂器。中學時代即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參加革命活動。1930年到上海,在一家商號當店員,次年考入「明月歌舞社」任小提琴師。

1933年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積極參加左翼音樂、戲劇、電影工作,並以「黑天使」為筆名發表藝術評論,抨擊靡靡之音,提出替「大眾吶喊」的主張。1935年,取道日本赴蘇聯。不幸於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遊泳時溺水逝世。

聶耳創作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前進歌》、《畢業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歌》、《新的女性》等31餘首,集中表現了工農群眾在舊中國階級壓迫下的苦難和反抗,以及「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堅強意志,成為「中國革命之號角,人民解放之鼙鼓」。

其中,當年溺水前在日本譜曲後寄回國內的《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每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響徹上空的時候,每位中國人都會肅然起敬、熱血沸騰、甚至激動流淚。

那是對莊嚴國旗的無限敬仰;那是對偉大祖國的無限熱愛;那是對人民音樂家聶耳的無限懷念。

「聞其聲者莫不油然而興愛國之思,莊然而宏志士之氣,毅然而同趣於共同之鵠的。聶耳乎巍巍然,其與國歌並壽而永垂不朽。」(郭沫若《聶耳墓碑文》)。

作者當年到訪雲南昆明聶耳紀念館

相關焦點

  • 王源「跨時空」演繹青年聶耳《故事裡的中國》走進國歌誕生背後不...
    12月12日晚8點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將播出第八期。本期節目的戲劇部分,將由王源飾演青年聶耳,王洛勇飾演田漢,共同帶領眾人聆聽國歌背後每一個熱血生命的決然吶喊,繼續唱響民族魂的頌歌。
  • 歷史今日|1982年12月4日,《義勇軍進行曲》被恢復為國歌
    聶耳在日本東京譜寫的《義勇軍進行曲》定稿手稿● 1982年12月4日下午,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裡,3000多名人大代表舉手一致通過一項決議:恢復《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有多少革命者,在它的鼓舞下浴血奮戰、英勇衝鋒,一個戰士倒下去,千萬個戰士又衝上來……」《義勇軍進行曲》,創作於1935年。當時它是影片《風雲兒女》的主題歌。這部影片描寫的是三十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三省、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中勇敢地走向抗日前線的故事。
  • 國慶節手抄報內容大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相關資料
    「文革」中,由于田漢被打倒,歌詞不讓唱了,《國歌》只能由樂隊演奏。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義勇軍進行曲》新詞。改定國歌歌詞後,各方面對此一直有不同意見,要求恢復國歌原來的歌詞。
  • 「耳朵先生」逝世84年,不曾料到自己是為國歌譜曲的人
    岡崎雄兒自小成長在聶耳故世的日本湘南鵠沼海岸,又常年從事中日貿易和文化交流。為了探討聶耳死因,岡崎雄兒還找出了1935年7月17日聶耳出事當日的水文、氣候等原始資料,尋訪相關當事人,這些都在以往的中文資料中未有太多關注。
  • 【今日歷史】7月17日大事記,今天發生了什麼?
    【今日歷史】7月17日大事記,今天發生了什麼?歷史長河浩浩湯湯,每年的同一天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大事小事,小事咱們暫且不提,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7月17日都發生了哪些大事吧!這些大事是你必須要知道的哦!
  • 聶耳: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
    雲南會館「北漂」學藝1932年8月11日中午12時30分的北平火車站,一位手提小提琴盒子的年輕人跟隨著摩肩接踵的人們走出出站口,這位年輕人就是聶耳。觀看的人們再也無法沉默,「打倒日本鬼子!」「打倒漢奸!」的口號聲響成一片。等到國民黨警察聞訊趕來,大家一鬨而散,轉移到下一個街頭繼續演出。11月5日晚,北平劇聯在位於外交部街的北平商學院演出高爾基的話劇《血衣》,其中聶耳扮演一位老工人。該他上場了,只見聶耳衣著單薄,步履蹣跚地走上臺,向人們控訴日本鬼子殘害中國工人的罪行,字字血,聲聲淚。場下的學生無不嗚咽失聲。
  • 劫難前完成的《義勇軍進行曲》,成為國歌的不二之選
    在此書的另一篇悼念聶耳的文章中,田漢同志寫過:「他在日本學習中也沒有丟下工作,《義勇軍進行曲》的定譜,就是從日本寄回來的。」(見《影事追懷錄》43頁、76頁) 田漢同志的被捕是在 1935年 2月,這時劇本還在孫師毅同志處,原名《鳳凰的再生》,後由作者改題為《風雲兒女》。為了儘快開拍,電通公司決定由我將梗概寫成電影文學劇本,由許幸之同志導演。
  • CCTV-1今天20:00檔,《故事裡的中國》帶你走進國歌誕生背後不能...
    親眼目睹日軍飛行員猙獰面孔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用熱血譜寫中華強音每當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響起,我們總會肅然起敬、熱血沸騰。是怎樣的危急情境,讓這首歌的創作者田漢和聶耳發出振聾發聵的吶喊?1932年,日本發動一·二八事變,侵略上海,轟炸機經過明月歌劇社樓頂,「那個時候聶耳先生在日記裡面寫到,他一抬頭就可以看見俯衝的日本轟炸機中飛行員那張猙獰的臉」,青山回憶道。1934年底,田漢接手創作了一個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電影劇本《風雲兒女》,在劇本原稿的最後一頁,寫下了《義勇軍進行曲》的初版歌詞。
  • CCTV-1今天20:00檔,《故事裡的中國》帶你走進國歌誕生背後不能忘卻的記憶
    1932年,日本發動一·二八事變,侵略上海,轟炸機經過明月歌劇社樓頂,「那個時候聶耳先生在日記裡面寫到,他一抬頭就可以看見俯衝的日本轟炸機中飛行員那張猙獰的臉」,青山回憶道。1934年底,田漢接手創作了一個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電影劇本《風雲兒女》,在劇本原稿的最後一頁,寫下了《義勇軍進行曲》的初版歌詞。
  • 國慶節手抄報:國歌作者簡介
    曲作者  聶耳(公元 1912—1935年)原名守信、字子義(亦作紫 藝),漢族,雲南玉溪人。1918年入昆明師範附屬小學,開始接受正規教育。在校學 業成績出眾,又喜愛音樂,課餘從民間音樂家學習演奏笛子、胡琴、三弦、月琴等民族樂器,熟悉傳統樂曲。1922年入私立求實小學高級部,為該校「學生音樂團」的活躍成員。1925年考取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插班生。
  • 國歌立法,請以正確姿勢奏唱,並了解這些故事
    新華社發  為什麼要為國歌立法?  6月22日,國歌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未來,國歌將同國旗、國徽一起,有專門的法律予以保護,並明確使用規範。  中國現在使用的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
  • 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聶耳為它譜曲只花了2天
    聶耳與田漢 得知田漢為電影《風雲兒女》寫了歌后,聶耳主動上門找到夏衍,要為《義勇軍進行曲》譜曲。可能是因為之前和田漢有過合作經驗,也可能是歌詞中民族的呼聲、祖國的召喚、戰士的怒吼讓人熱血湧動,聶耳僅用了兩天就譜完了樂譜的初稿。 據說聶耳當時為創作義勇軍進行曲幾乎是廢寢忘食。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一會兒在桌子上打拍子,一會兒坐鋼琴面前彈琴,一會兒在樓板上不停走動,一會兒又唱起來。為此,房東老太太覺得這個房客實在是太吵,甚至還跑到樓上來將他數落一番。
  • 《義勇軍進行曲》:關於國歌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導語:1935年2月2日,《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現代人對國歌並不陌生,但是國歌並不是古已有之的存在。最早的中國國歌可以追溯到清末,至今只有上百年。今天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歷史上其實也出現過別的國歌哦!小編藉此機會和您談談關於中國國歌,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 世界各國國歌,哪款國歌最燃情?
    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誕生於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年代。 德國國歌《德意志之歌》原是1797年奧地利作曲家海頓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創作的國歌。奧匈帝國解體後,國歌重新填詞後沿用至今。
  • 「國歌」第一個聽眾是位老太太,她稱作曲者叫「起來」
    這首電影的編劇是田漢和夏衍,主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電影於1936年5月24日上映。《義勇軍進行曲》誕生記1934年秋,電影《風雲兒女》的編劇田漢為電影寫了一首電影主題歌歌詞。1935年2月,《風雲兒女》開拍在即,主題歌卻還沒有著落。就在導演許幸之犯愁時,去監獄探忘田漢的同志帶回了一份主題歌手稿。田漢在香菸紙背面寫就歌詞,並想方設法讓探監的同志帶了出來。有了歌詞,誰來譜曲?
  • 「我踏過你走過的路,這算不算相逢……」這個暑假,聶耳小校友開展這樣的研學之路
    我吹過你吹過的風,這算不算相擁;我踏過你走過的路,這算不算相逢……」「在成春堂,在校園裡,在翠湖邊,在西山上,在日記裡,在曲調裡,在穿越時空的長河裡……我們見過你,我們的同學——聶耳。」一百多年前,7歲的小聶耳背著書包,從距離學校不到500米的威遠街穿過象眼街,走進昆明縣立師範附屬小學(現長春小學)學習,在操場上吹響了「聶耳第一聲」。
  • 修繕後的國歌展示館展廳面積增至2000平方米 410件藏品還原國歌從...
    原標題: 410件藏品還原國歌從誕生到立法一幕幕畫面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每個國人都耳熟能詳。從誕生之初作為電影《風雲兒女》主題曲到成為國歌,又在2017年得到專門立法,《義勇軍進行曲》經歷了怎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