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遠方有你,動身跋涉千裡。我吹過你吹過的風,這算不算相擁;我踏過你走過的路,這算不算相逢……」「在成春堂,在校園裡,在翠湖邊,在西山上,在日記裡,在曲調裡,在穿越時空的長河裡……我們見過你,我們的同學——聶耳。」
一百多年前,7歲的小聶耳背著書包,從距離學校不到500米的威遠街穿過象眼街,走進昆明縣立師範附屬小學(現長春小學)學習,在操場上吹響了「聶耳第一聲」。如今,新時代少年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校友聶耳那一曲曲高昂的曲調,時刻激勵著每一個長春學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勇前進。
新學期開學,長春小學的孩子上交的暑假作業,讓老師眼前一亮。
「為了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雲南時的講話精神,我們在學校廣泛開展『我的同學是聶耳』系列活動,在暑假來臨之際分年級、分層次設計了「我的同學是聶耳」系列暑假特色德育作業。希望把紅色基因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中,幫助孩子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傳承和弘揚好校友聶耳精神。」長春小學校長劉春介紹。
此次假期特色德育作業包括讀好書——了解聶耳,讀《聶耳從昆明走向世界》,展開想像的翅膀,書寫「聶耳的中國夢」;讀日記——走近聶耳,讀《聶耳日記》,以小聶耳感同身受,為校友聶耳續寫日記;研學旅行——對話聶耳,沿聶耳成長路線圖(聶耳故居長春小學、翠湖、西山),找尋校友聶耳的成長生活足跡,與校友聶耳進行時空對話;表白我的同學聶耳——寫一首小詩等,通過系列活動讓孩子們再次深入了解聶耳。
聶耳曾在日記中寫到:「如果有可能,我願意掙幾個錢,與幾個談得來的朋友,找一處山清水秀的地方,讀書,彈琴,度閒時光」。1935年7月17日,一代作曲名家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聶耳日記也永遠的停留在了1935年7月16日。如今,長春學子打開思緒的畫筆,為校友聶耳同志續寫日記。
傳承紅色基因,築牢家國情懷。下一步,長春小學將繼續開展「我為聶耳續日記」「聶耳的中國夢」徵文比賽,「為你寫詩·致聶耳」小詩徵集,聶耳五品之星評選等活動,並於每月組織開展一次「我的同學是聶耳」主題日活動,引導廣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新時代的好少年。
雲南網記者 龍舟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