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院士陸夕雲:力學攀登者 創新越重嶺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新增院士陸夕雲(右三)。中國科大供圖

中新網合肥11月25日電 (劉愛華 吳蘭)2019年中國科學院新增選院士名單近日公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陸夕雲教授當選數學物理學部院士。

「入選院士,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陸夕雲坦言,未來要繼續傳承中國科大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讓科學研究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國計民生。

基礎研究「攀高峰」

力學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和工程領域中,是研究物質機械運動規律的科學,大到航天科技應用,小到基本粒子運動,都要用到力學知識。

遇見恩師童秉綱,陸夕雲覺得自己是幸運的。1985年,成績優異的陸夕雲被保送進入中國科大近代力學系,跟隨童秉綱院士攻讀研究生,主攻的流體力學方向。

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頭。陸夕雲在流體力學領域躬身耕耘了三十多年,在旋渦動力學和湍流領域,特別是在旋渦動力學理論、方法和旋渦控制方面,取得了系統的創造性成果。僅在領域內的頂級刊物、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流體力學》雜誌上就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兩篇作為封面文章報導,是國內最早登上該期刊封面文章的學者。

原始創新「越重嶺」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這是童秉綱先生對待學術研究的態度,也成為陸夕雲的科研「指揮棒」:要實現原始創新的突破。

科學研究的道路就像翻山越嶺,需要極大的毅力和長期的堅持。在流體力學領域,存在一個基本問題:如何從物體周圍的旋渦確定其受力的大小。

百年來,流體力學的先驅們提出了流體作用力與旋渦關聯的概念和理論,但還是難以釐清主要旋渦的貢獻,限制了人們對物體受力的認識。

陸夕雲提出了主控旋渦的概念和有限域渦量矩理論,突破了對物體受力的認知。這一發現對仿生應用領域具有重要作用,還可以應用於空中飛行器和水下航行器的研製。

努力漸漸得到了回報: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和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入選國家七部委組織實施的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教育部創新研究團隊學術帶頭人。

做科研不易。陸夕雲有三個動力:「興趣」的驅動、「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培養學生」的使命。

教書育人「傳薪火」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陸夕雲每年都要和研究組的學生拍一張集體照,背景是他工作的中國科大力學樓,每張照片都整齊地展示在他的個人主頁上。

陸夕雲很重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專業基礎課,因為這是做科研的基礎。十幾年來,他和同事孫德軍教授堅持共同給本科生講授流體力學基礎課程。「上課是老師的天職」,既傳授了知識,也加深了自身對概念的認識。

多年來,他分別榮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和寶鋼「優秀教師獎」等諸多榮譽。

現任中國科大近代力學系教授的高鵬,是陸夕雲的學生。讀博士期間,他在領域內頂級期刊上發表了五篇論文,並獲得2010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

因材施教、抓大放小,是陸夕雲指導研究生的原則。因為擅長做理論研究,剛進研究室時,高鵬對流體力學計算研究方向不是很適應。陸夕雲鼓勵高鵬積極開拓,並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課題。指導、交流、探討,不久後,高鵬在周期流動穩定性、界面穩定性等研究領域找到了方向,並取得優秀的研究成果。

當年,童秉綱先生總是告誡學生們「比學習更重要的是做事,比做事更重要的是做人」,陸夕雲謹記心間。多年來,無論是治學、育人還是為人,他都牢記這句教導。

相關焦點

  • 陸夕雲院士:流體力學專家
    1989年,空氣動力學家莊逢甘院士先後主持承擔兩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其中關於旋渦流動規律的子課題由童秉綱院士負責。為了讓學生儘快接觸該領域的前沿,童秉綱安排陸夕雲加入項目的研究中。不負眾望,陸夕雲以此課題為基礎的博士論文《非定常流動的數值模擬研究》在重大項目中成為亮點,並獲得廣泛好評。北京大學是勳剛教授評價,其中一個章節的內容就可以構成一篇博士論文。
  • 院士專家研討新時代地質力學創新發展
    「地質力學研究所應該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有更大擔當;在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更實舉措;在實施『三深一土』重大科技任務、深入推進國土資源科技創新中有更大作為。」
  • 中大新增2院士!2019年中科院新增當選院士名單公布
    文/羊城派記者 張璐瑤 豐西西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發布《關於公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的公告》。公告指出,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羊城派記者留意到,中山大學此次新增2位中科院院士,分別為宋爾衛(生命科學和醫學部,腫瘤學專業)、戴永久(地學部,大氣科學專業)。
  • 剛剛,湖南新增7位院士!兩院院士達73人
    剛剛,湖南新增7位院士!其中,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分別為國防科技大學王懷民教授和國防科技大學李東旭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分別為湖南大學王耀南教授,國防科技大學姚富強教授,中南大學柴立元教授,湖南師範大學劉少軍教授,湖南農業大學劉仲華教授。除國防科大3位新增院士外,其餘4位院士均為我省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對象。
  • 2019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出爐:安徽新增7位院士
    安徽新增7位院士!其中,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夕雲、葉向東、楊金龍、俞書宏、吳宜燦。新增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壽、王運敏。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予公布。
  • 北大力學,全國培養院士最多的力學學科
    也有對創新精神的鼓勵還有大師巨匠和優秀朋輩同行是熱愛力學的你的不二選擇點擊觀看北大強基學科(力學)直播視頻主講人介紹榮起國,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副教授,副主任。編寫的理論力學、流體力學、彈性力學、塑性力學、分析力學、穩定性理論等書成為中文經典教材,其中《彈性力學》為國家精品課程。北大力學大師雲集,群星璀璨北大力學走出了19位院士,是全國培養院士最多的力學學科。
  • 流體力學家童秉綱院士逝世,系航空航天及國防事業「幕後英雄」
    南都記者了解到,童秉綱曾協助錢學森建立起國科大近代力學系的教學體系,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曾培養出中科院院士陸夕雲等多位專家。他在上世紀60年代主編的《理論力學》教材,至今已更新到了第8版,參編的《非定常流與渦運動》《氣體動力學》等書在學界享有盛譽。
  • 中國力學學會學術期刊指導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紀要
    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方岱寧院士,第八屆理事長李家春院士,副理事長鄭曉靜院士、何國威院士、戴蘭宏研究員、馮西橋教授,秘書長楊亞政研究員,專職副秘書長湯亞南主任,副秘書長楊越教授,以及學會所屬各期刊新任主編王鐵軍教授、郭興明教授、林建忠教授、亢戰教授、龔興龍教授、姜宗林研究員、陸新徵教授、趙劍衡研究員出席了本次會議。各期刊編輯部主任、編輯部成員也列席了本次會議。
  • 何友聲院士:情系大海的力學專家
    何友聲根據當時國外激振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自己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見解,通過透徹的說理使與會者折服。專家們以此為據,對該船加裝了減振措施,有效地減輕了船尾振動。此後,他大力倡導開展這一新領域研究,國內很快建立起5個研究據點,及時追上世界研究潮流;中國設計的船舶尾部減振水平邁上新臺階,足與國外媲美。
  • ...魏悅廣院士受邀做中國力學學會首屆全國力學博士生學術論壇報告...
    【特邀報告速遞】魏悅廣院士受邀做中國力學學會首屆全國力學博士生學術論壇報告:新材料的湧現對力學發展… 2020-10-29 15: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胡海巖院士:力學教育的幾個問題及其對策
    作 者 簡 介 胡海巖,男,1956年10月生,博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 關於公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的公告
    人民網北京11月22日電 據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消息,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予公布。
  • 中科大5位教授候選中科院院士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中科院官網8月1日公布了初步候選人名單。名單顯示,C9高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此番共有5人入圍,分別是:副校長楊金龍、校黨委原副書記葉向東、數學科學學院執行院長李嘉禹、工程科學學院執行院長陸夕雲以及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原副院長俞書宏。楊金龍現年53歲,入圍化學部初步候選人,專業是物理化學。
  • 中國創新者潘建偉:本科畢業論文向量子力學挑戰
    27年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名普通本科生潘建偉,卻在畢業論文中向量子力學發起挑戰,試圖證明這個理論「是錯的」。改革開放使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釋放了無數年輕人「求真」的熱望與勇氣,潘建偉就是其中之一。經過20多年創新求索,他主持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飛向太空,在距地球50萬米的「星空實驗室」求解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百年之問」。
  • 講「辛」求「新」——84歲力學泰鬥鍾萬勰院士三尺講臺寄深情
    鍾萬勰院士講授的課程是「經典力學『辛』講」。「辛」是1939年普林斯頓大學大數學家赫爾曼·韋爾,在運用數學進行動力學分析時,在國際上首次建立的「辛幾何」體系。而鍾萬勰院士講授的這個「辛」,是挑戰這個盛行西方半個世紀的「辛幾何」而創建的「辛代數」體系。
  • 中國科學院新增53名院士和9名外籍院士(名單)
    原標題:中國科學院新增53名院士和9名外籍院士(名單)   據中國科學院網站消息,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3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5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9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攀登者》中的氣象術語,你看懂了嗎?
    科學顧問: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登義作者: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南支槽、旗雲、高壓……在電影《攀登者》中,珠穆朗瑪峰惡劣的天氣是登山隊員面臨的主要障礙之一,而頻繁出現的氣象術語,也讓許多觀眾感到不解。
  • 潛山馮夏庭:小村莊裡走出的院士
    馮夏庭老家 這個冬日,小村裡平添了幾份喜慶,因為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新增院士名單,村裡的馮夏庭新當選為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
  • 2017中科院新增院士61名完整名單 中科院院士是怎麼選出
    ­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 兩年一度的院士增選結果揭曉了。中國科學院28日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61位科學家榮登新院士榜。經過增選,中科院現有院士800名。­  新當選院士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人,地學部10人,信息技術科學部6人,技術科學部12人。
  • 真實的珠峰攀登,遠比《攀登者》要驚心動魄
    1960年5月,王富洲任突擊隊長的登山隊正在攀登雪山冰壁。圖/視覺中國 為什麼我們要攀登珠峰? 電影《攀登者》上映了,講述了1960年和1975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