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在前面的話:大姨這幾天在抱怨:2歲多的二寶太淘氣,到哪都不停住腳,她堅持走馬路牙子,被大姨給制止了。
我聽後,開始解釋:你這就不知道了吧,那是孩子的天性,她想走你就讓你走唄,走馬路牙子在鍛鍊自己的平衡能力呢!
大姨馬上打斷我,錚錚有詞地說道:
那馬路牙子可是水泥石頭砌成的,萬一摔倒了,肯定會摔得不輕!
上次大寶把二寶碰傷了,他爸都心疼得掉眼淚。
如果我把二寶給碰壞了,咱們姐妹之間都好說,對他爸可怎麼交代!
我當時無言以對。
想必你們家的老人、親戚、保姆也會這樣,常常抱怨孩子太活躍,到公園裡,上高爬低,一刻也不聽使喚。他們常常說的話是:不要摸!不許跑!不許去那!不許爬!不要搗亂。
並且他們覺得自己是十分準確不容反駁的,因為看孩子責任重大,看好了,什麼都好說。出事了,誰能承擔得起呢,現在的寶貝們又這麼金貴。
所以要眼聽六路,耳聽八方,嘴裡不停地提醒、制止甚至命令和威脅,為的就是確保孩子安全,哪怕犧牲自由,也要限制行為。
你說是照看照看人錯了吧,他們也有非常充足的理由。你說他們沒問題吧,我們也看過很多孩子因為被限制過多,造成問題孩子。
去年大寶的遊泳班,遇到一個7歲的的哥哥,因為奶奶總帶孩子待在屋裡不出來,最後嚴重影響了孩子的發展,行為的協調性,語言的表達,以及社交。他不聽教練指令,自顧自地玩,最後教練也象徵性地指導一下而已(奶奶媽媽陪同下)。他說話有些結巴,他有比同齡人更多的小動作,所以每年在同時報三個遊泳班,期待緩解症狀。
在這裡,我不討論對錯,只講求解決之道。
首先,照看人為什麼限制孩子的行為?
1 有懲罰——不會出事,孩子身體安全,自己也才安全
因為他們看到過,聽到過,甚至親自體驗過允許孩子行動自由的不良後果,這種後果除去經濟的損失,更直接的是孩子的傷痛,照看人深深的自責,甚至被指責,被埋怨。
比如鄰居2歲小妹跑太快,門牙磕掉了,奶奶就被遣返回老家了。
比如大寶2歲時上窗臺,大腿被利器割傷了,老人被斥責為什麼要抱孩子上窗臺。
比如剛才大姨說到的,二寶摔傷了,他爸心疼得直抹眼淚(也不是不允許抹眼淚,是不是說明爸爸不能接受受傷)
他們看到、聽到、體驗過不限制孩子,會受到懲罰,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即使自己沒被責備,僅僅看到父母自己不能接受孩子受傷,以後也會極力避免讓孩子受傷的各種行為。
2、有好處——省心省力,沒麻煩
孩子亂跑,你得跟在後面,限制在一個空間,多省心!
孩子自己吃飯吃的一桌子一地面,你得收拾清掃,餵多方便!
孩子上馬路牙子,你得扶著,多麻煩。
其次:怎樣解決這個死循環,允許孩子能自由探索?
前提:任何威脅到孩子生命安全的環境都要避開(危險的場所不能去),任何威脅到生命安全的行為都要制止(比如不去闖紅燈),如果在照看人的指導、幫扶下,不影響生命安全,就可以鼓勵孩子自由探索。
1、家長不慌——做榜樣
家長自己首先要明白在沒有影響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通過悉心照看(如果不能悉心照看,導致孩子受傷的屬於照看人失責),可以接受孩子自由探索和發展導致的磕碰。誰都不想壞事發生。但真正發生了,更重要的是解決自己和孩子的情緒。
2、重塑認知——做科普
家長告訴照看人,允許自由探索的好處是什麼,有條件可以找專家的講座視頻,引用書裡的內容,身邊的故事,來重塑照看人的認知。大家都是愛孩子的,也許聽到好處,對方也會嘗試改變,願意費心費力地跟著,看著,扶著,收拾著,雖然固有的認知和行為模式改變起來更難。
3、消除擔心——不牽連
如果在你的悉心照看下,還是發生了不測,告訴照看人,只要你當下已經盡全力了,就完全不會被指責。你放心!這話你曾給照看人說過嗎?你敢讓對方吃顆定心丸嗎?
(如果你沒有預先告知孩子規則和注意事項,也沒有及時提醒,同時自己在看手機,閒聊天,導致孩子出事了,恐怕自己也會自責)
當然,我們做父母的也會刷手機,也會失誤。我在積水潭層看到過一個孩子的手指頭掉了,是他媽媽用鐵鍬鏟屎,不小心鏟下來的,最後家長放棄治療。孩子的其他親人可能會埋怨這個媽媽怎麼當的。不管作為局內人,還是局外人,我們很容易原諒自己,但很難原諒別人。
4、給與正肯定,不給負懲罰——真的沒事
如果有一天,照看人無意有意地放手了,給孩子自由探索了,這時要緊跟著你的讚揚聲:你看爺爺奶奶阿姨,那麼費心地跟著你扶著你,就是為了讓你走個馬路牙子,讓你玩夠!謝謝他們!
如果有一天,照看人扶著孩子走馬路牙子,也不小心摔了一跤,把嘴碰腫了,你也要故作鎮定:媽媽明白孩子一定很疼,同時你也鍛鍊了自己的平衡能力,馬路牙子走的越來越棒了。這樣照看人沒有看到聽到、體驗到你的焦慮和隱隱的不滿,她也就釋然了。
歡迎關注@瓊閣閣育兒,加入父母修煉大家庭,一起抱團成長,育己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