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北京冬奧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 揭秘氣象預報_新聞中心_中國網

2020-12-16 中國網新聞中心

高山滑雪比賽中,選手最高滑行速度可以超過130公裡/小時,即36米/秒,以這個速度疾馳,風速和風向將對最終成績產生很大影響。所以,在高山滑雪賽場,對於風的預測顯得尤為重要。

在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一支由11名成員組成的冬奧氣象現場服務團隊已經紮根4年。他們收集賽場風速和風向等數據,一遍遍進行模擬預報,以期在冬奧賽場作出準確預報。

測風

背風速儀上山訂正模擬數值

12月初,海拔超過2000米的海陀山已經出現積雪,從延慶城區能遠遠地看到著名的「海陀戴雪」景觀。再過400多天,各國名將將匯聚於此,爭奪高山滑雪和雪車雪橇項目的冬奧會獎牌。

在北京冬奧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一塊塊大屏幕全景展示賽場風向、風速等數據。延慶賽區冬奧氣象服務團隊隊長時少英指著其中一塊屏幕介紹,「這是小海陀山,兩邊山脊就像兩條胳膊似的,懷抱裡邊,也就是陽坡的位置就是高山滑雪中心。整個陽坡還錯落幾條山脊和山溝,競技賽道和競速賽道在不同的山脊之上」。

高山滑雪從山頂起點到結束區基本一分多鐘就完賽,運動員的速度可能達到每小時110公裡甚至130多公裡。「這樣的速度下,如果風速超過11米/秒,就要特別關注風速或者風向可能的影響。如果風速到17米/秒,就是大風的情況,裁判委員會就要決定賽事是否停止。所以,氣象團隊就是要對敏感天氣進行準確預報。」時少英解釋。

她指著一個風向模擬圖,「左邊這條是競速賽道,右邊是競技賽道,起點海拔接近2200米以上,終點在海拔1300米左右,落差達到900米。山頂的風和山腳的風差異非常大,沿著賽道不同位置的風的差異也非常大。在這樣一個微尺度的範圍內,精細刻畫每一點的風向風力是很難的。且不說一處山石、一棵大樹、一處建築設施都有可能讓風向風速發生變化,當氣流過山時,速度不同,大氣穩定度不同,賽區的風會發生很大的不同。」

時少英說,預報員會基於各項數據來模擬賽區的氣象條件,還要背著風速儀去山上實地考察,對數值模式結果進行訂正,然後把預報員積累的經驗疊加上去,使得賽區的氣象預報更精準。

建站

氣象站供電通信均有雙保險

自2014年北京申辦冬奧會開始,氣象部門根據天氣氣候評估需求,開始在海陀山核心賽區建設自動氣象站,最開始建設了4套,分別位於西大莊科、長蟲溝、小海陀、二海陀。

所謂自動氣象站,是指在某一地區根據需要建設的,能夠自動探測多個要素,無需人工幹預即可自動生成報文,定時向中心站傳輸探測數據的氣象站。這種站點能對風速、風向、雨量、空氣溫度、空氣溼度、輻射、土壤溫度、土壤溼度、蒸發量、大氣壓力等十幾個氣象要素進行全天候現場監測。

「團隊有十幾個人,一開始建站的時候沒有路,設備全靠人背上山,每個人都要背幾公斤精密設備,太重的只能用騾子來馱。施工環境也非常惡劣,夏天最熱的時候,在山頂也要穿羽絨服;冬天,眉毛暴露在空氣裡都會結冰。」北京市氣象探測中心探測首席常晨回憶。

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後,根據冬奧組委對於賽事氣象探測要素以及氣象服務保障的需求,又陸續在延慶核心賽區新建賽道氣象觀測站17個、應急備份站4個。

「這些站也隨著賽道改道不斷遷址。現在我們能做到競技賽道和競速賽道基本每隔百米就有一個氣象站。」北京市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張曼說,為了保障設備正常運行,他們進行了一些升級改造。「現在自動氣象站的供電是雙路的,既有太陽能也有市電;通信也是雙路傳輸,有北鬥傳輸也有GPRS傳輸,這是針對當時基礎設施還不到位的情況下採取的一些保險舉措。」

「在業務中我們主要關注的是風,目前已經實現『秒級風』的觀測,還將在賽道上補充其他探測設備,包括測風雷達、微波輻射計、天氣雷達等,搭建立體垂直的觀測網來捕捉各種氣象探測數據。」張曼說。

目標

提供冬奧最高標準氣象服務

時少英說,他們的目標是提供「百米級、分鐘級」的預報,這在冬奧會賽事氣象服務史上是最高標準。

「我們把關注區域打成100米×100米的網格,期望用數值模式來模擬賽區的精細要素變化特徵。如果空間解析度更粗些,例如1千米×1千米,那麼山頭有可能就被抹平了,賽場就一個點。」時少英解釋,網格越精細,地形也越精細,帶來的計算量非常大,對高性能計算機的要求也非常高,時效要求也比較高。「精細到什麼程度,就風速來講,希望沿著賽道風的變化都能夠了解清楚,但這也很難。」

延慶冬奧賽區現場氣象服務團隊連續第四年開展現場駐訓,逐步開展對模式溫度、風速訂正客觀方法的研究,基本掌握和了解了不同天氣背景下延慶高山滑雪賽區風、氣溫、降雪、能見度等要素的變化特徵。

「現在,我們就是要把過去三年積累的天氣個例進行復盤,仔細分析從山頂到山腳風的變化、氣溫的變化。要達到的目標是,只要預報員看到一種天氣類型,腦子裡一下子就能夠想到賽區從山頂到山腳的氣象要素可能的變化。」時少英說。

鑑於當前的全球新冠疫情形勢,北京冬奧組委、國際滑雪聯合會和國際奧委會一致同意,對2020-21賽季國際雪聯北京冬奧會測試賽進行調整。北京冬奧組委方面表示,根據各方協商,擬採用多種方式,在2022年之前重新安排不同級別的測試活動。

「對於氣象保障來說,無論是測試活動、測試賽還是最終的冬奧比賽,對我們要求都是一樣的。我們希望通過測試活動的氣象服務保障,再一次檢驗預報能力,等到2022年冬奧會,讓大家看到我們是一個值得信任和依賴的團隊。」時少英說。

相關焦點

  • 探訪北京冬奧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 揭秘氣象預報
    記者探訪北京冬奧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揭秘延慶賽區氣象預報  賽道每隔百米一個氣象站可測「秒級風」  高山滑雪比賽中,選手最高滑行速度可以超過130公裡/小時,即36米/秒,以這個速度疾馳,風速和風向將對最終成績產生很大影響。所以,在高山滑雪賽場,對於風的預測顯得尤為重要。
  • 揭秘冬奧延慶賽區氣象預報:肩扛騾背建氣象站 可觀測「秒級風」
    在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一支由11名成員組成的冬奧氣象現場服務團隊已經紮根4年。他們收集賽場風速和風向等數據,一遍遍進行模擬預報,以期在冬奧賽場作出準確預報。「我們這裡與阿爾卑斯山脈不同,沒有非常強的降雪,以乾冷天氣為主,所以天氣預報最為關鍵的是風速。」延慶賽區冬奧氣象服務團隊隊長時少英說。 在北京冬奧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一塊塊大屏幕全景展示賽場風向、風速等數據。 時少英指著其中一塊屏幕介紹,「這是小海陀山,兩邊山脊就像兩條胳膊似的,懷抱裡邊,也就是陽坡的位置就是高山滑雪中心。
  • 探訪延慶賽區冬奧氣象服務團隊,遇上這種天氣必定進山追風逐雪
    時少英正在進行氣象觀測 記者 駱倩雯攝在海陀山下的延慶區氣象局,延慶賽區冬奧氣象現場服務團隊的11名成員再次入駐。今年冬季,是冬奧會正式舉辦前最後一次實戰演練的機會。昨天,記者來到延慶區氣象局,探訪了冬奧氣象服務團隊。山區接觸少是最大挑戰延慶賽區冬奧氣象現場服務團隊一共有11名成員,有5名來自北京市氣象局,2名來自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1名來自山西省氣象局,2名來自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1名來自國家氣象中心。北京市氣象臺副臺長時少英任隊長。
  • 延慶賽區冬奧氣象服務隊連續4年實訓 賽事氣象預報實現分鐘級...
    今年冬季,是北京冬奧會正式舉辦前最後一次實戰演練服務的機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延慶賽區冬奧氣象服務隊將力爭進一步提升氣象預報服務水平,為冬奧會賽事氣象服務打下堅實的基礎。據北京市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張曼介紹,根據氣候評估需求,氣象部門在海陀山核心賽區高山滑雪賽道上的重要點位上,建設4套自動氣象站(西大莊科、長蟲溝、小海陀、二海陀),自動氣象站能夠用於對風速、風向、雨量、空氣溫度、空氣溼度、輻射、土壤溫度、土壤溼度、蒸發量、大氣壓力等十幾個氣象要素進行全天候現場監測,為分析海陀山地區的氣象要素的空間分布特徵和將來的預報服務工作提供重要支撐
  • 冬奧氣象觀測網 風速採集可達秒級
    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了解到,「三維、秒級、多要素」冬奧氣象監測網絡和「分鐘級、百米級」預報服務系統今年已經經受住了第十四屆冬季運動會的首次實戰考驗,其中最關鍵的對風速的數據採集可達秒級。據介紹,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的建成有效集成了多種資源。
  • 眼控科技與國家氣象中心聯合研發成果重磅發布
    12月11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組織召開了2020年天氣預報技術交流年會。眼控科技與國家氣象中心的聯合研發成果——《基於衛星和深度學習的降水分等級識別和臨近預報》在會上正式發布,這標誌著眼控科技在氣象 12月11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組織召開了2020年天氣預報技術交流年會。
  • 冬奧氣象服務團隊冬訓成果顯著
    中國氣象報記者馮子晏報導 3月28日,記者從冬奧氣象服務2018年冬訓成果總結會議獲悉,冬奧氣象服務團隊通過賽區實地駐訓,系統學習山地冬季天氣預報理論知識,了解賽區複雜地形條件下冬季天氣特徵,摸索不同賽道和賽事場館的天氣規律
  • 北京氣象服務熱線針對奧運會推出英文預報
    新華社北京9月27日電(記者 張淼淼)9月28日零時起,北京市氣象局對12121氣象服務熱線內容進行全面改版,最新推出與百姓出行密不可分的交通氣象和追蹤天氣變化的直播氣象,以及滿足國際化需要的中英文雙語服務等新內容。
  • 墨跡天氣副總裁程倩:AI技術可為北京冬奧會帶來更精準的天氣服務
    對於在保障北京冬奧會能夠順利舉辦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墨跡天氣副總裁程倩表示,墨跡天氣的氣象研發團隊不僅擁有氣象模式和分析專家,而且還有強大的算法團隊,能夠將機器學習這種新興技術與氣象技術相融合來進行研發。從而針對延慶及張家口賽區這樣之前氣象精細化預報相對欠缺的賽區提供更加精準的氣象服務。
  • 北京氣象局氣象服務熱線針對奧運會推出英文預報
    新華社北京9月27日電(記者張淼淼)9月28日零時起,北京市氣象局對12121氣象服務熱線內容進行全面改版,最新推出與百姓出行密不可分的交通氣象和追蹤天氣變化的直播氣象,以及滿足國際化需要的中英文雙語服務等新內容。
  • 冬奧氣象服務團隊冬訓成果豐碩 以賽代訓提升能力探測預報技術取得...
    中國氣象報記者葉芳璐報導4月10日,冬奧氣象服務團隊2019/2020年冬訓工作落下帷幕。此次冬訓在服務保障、綜合探測、預報技術、集成研發、科普宣傳等方面取得多項成果,為下一步冬奧氣象工作籌備和後續冬季體育賽事氣象服務保障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滿意度再創歷史新高
    工人日報客戶端1月12日電 全國氣象局長會議今日閉幕,中國氣象局長劉雅鳴稱 過去一年氣象系統大力開展智慧氣象服務,智能化提供天氣信息,推送生活參考及風險評估等個性化服務。氣象影視服務覆蓋人群超過10億,「兩微一端」氣象新媒體覆蓋人群超7.23億,「中國天氣」網日瀏覽量突破1億人次。成功舉辦第二屆智慧氣象服務創新大賽。氣象服務公眾滿意度達91.9分,再創歷史新高。
  • 《氣象機器》:氣象預報也需要國際合作
    在大霧的掩護下,船員們迅速將十個大罐子放在附近一座山上,罐子上均標有「加拿大氣象服務」(Canadian Meteor Service)的字樣。裡面裝的是一個秘密氣象站所需的組件——鎳鎘電池和十米天線。 2.
  •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數據中心)
    2.承擔氣象通信任務,負責國家級區域網、氣象通信廣域網(CMANet)、衛星廣播系統(CMACast)、中國氣象局網際網路等業務系統建設、運行;負責全國應急通信系統建設、運行、應急通信協調與技術保障;負責全國天氣預報電視會商系統及相關多媒體業務系統建設、運行和用戶服務。
  • 我國建成現代氣象預報預測系統
    本報北京12月27日電 (記者劉毅)氣象部門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電視電話會議27日召開。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在會上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氣象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變化翻天覆地,被世界氣象組織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成為全球9個世界氣象中心之一,標誌著我國氣象現代化的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 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
    分管改革發展與重大預報服務、數值預報等工作。聯繫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分管辦公室、計劃財務處;聯繫生態和農業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氣象服務室(中國氣象局災害監測預警評估中心)和預報系統開放實驗室。
  • 氣象新風向 華風愛科泛商業氣象服務探索之旅
    2019 WISE風向大會3月19日在北京舉行,邀請各行業先鋒大咖共同探討未來行業發展趨勢。華風愛科董事長陳鑽、CEO馮雪出席大會,氣象服務部總監姬晟軒現場闡述氣象服務發展歷程、行業現狀和未來氣象服務行業發展新風向。國內氣象服務行業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公眾氣象服務、氣象技術外包服務、泛行業的商業氣象服務。
  • 世界主要氣象中心預報業務核心能力量化指標分析
    中國氣象報記者 賈朋群  2017年,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成為第二批被認定的世界氣象中心,使中國成為唯一擁有「世界氣象中心」稱號的發展中國家世界氣象中心的職責不僅局限於本國,還需在全球氣象發展中發揮「中心」的作用和價值。因此,世界氣象中心核心業務能力的高低,成為考量其含金量的關鍵所在。2018年,中國氣象局開始醞釀製訂到2035年的科技發展規劃,瞄準到2025年和2035年世界主要氣象機構核心能力的發展水平,提升我國關鍵預報技術水平。這也是本文分析當今全球主要模式預報業務核心能力量化指標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 監測氣象水文多手段 帕運帆賽水文氣象預報精準
    本報訊 帕運帆賽期間,我市加強了賽場海洋水文、水質檢測和氣象預報系統,向各運動隊和運動員及時提供了賽場水文氣象預報,為確保帕運帆賽的順利舉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帕運帆賽期間,在奧帆賽場和周邊建設的浮標站、自動氣象站、梯度風觀測塔等觀測設施繼續投入運行,提供氣象預報服務;此外,市氣象局奧帆賽現場氣象服務專家原班人馬也再次進駐奧帆中心,憑藉著豐富的經驗為帕運帆賽提供全方位、更加精細的預報服務和形式、內容更加豐富的服務產品。按照奧帆賽模式提供氣象保障,現場工作組每天3次向賽事組委會提供5個浮標站逐時天氣預報和未來3天天氣展望。
  • 我國正式開始空氣汙染氣象條件預報
    央廣網北京9月3日消息(記者郭淼)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記者昨天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為給政府和環境保護部門應對重汙染天氣提供決策支撐,氣象部門從本月1日起正式開展了空氣汙染氣象條件預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