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冬奧延慶賽區氣象預報:肩扛騾背建氣象站 可觀測「秒級風」

2020-12-16 騰訊網

高山滑雪比賽中,選手最高滑行速度可以超過130公裡/小時,即36米/秒,以這個速度疾馳,風速和風向將對最終成績產生很大影響。所以,在高山滑雪賽場,對於風的預測顯得尤為重要。

在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一支由11名成員組成的冬奧氣象現場服務團隊已經紮根4年。他們收集賽場風速和風向等數據,一遍遍進行模擬預報,以期在冬奧賽場作出準確預報。

小海陀山冬季較乾冷 天氣預報最關鍵的是風速

12月初,海拔超過2000米的海陀山已經出現積雪,從延慶城區就能遠遠地看到著名的「海陀戴雪」景觀。再過400多天,各國名將將匯聚於此,爭奪高山滑雪和雪車雪橇項目的冬奧會獎牌。

高山滑雪起源於歐洲的阿爾卑斯地區,也稱阿爾卑斯滑雪。「我們這裡與阿爾卑斯山脈不同,沒有非常強的降雪,以乾冷天氣為主,所以天氣預報最為關鍵的是風速。」延慶賽區冬奧氣象服務團隊隊長時少英說。

在北京冬奧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一塊塊大屏幕全景展示賽場風向、風速等數據。

時少英指著其中一塊屏幕介紹,「這是小海陀山,兩邊山脊就像兩條胳膊似的,懷抱裡邊,也就是陽坡的位置就是高山滑雪中心。整個陽坡還錯落幾條山脊和山溝,競技賽道和競速賽道在不同的山脊之上」。

北京冬奧會、冬帕運會將在2022年二三月舉行。時少英介紹,延慶賽區高山滑雪中心冬季盛行風是西北風或偏北風,冬季最低氣溫是在1月,2月、3月氣溫開始回升,「尤其到3月已經屬於初春,可能會有非常強的暖空氣過來,所以氣溫不會太低。」

她以2020年的2月為例,「據我們觀測,白天的氣溫通常情況下在0℃到-10℃之間,只要沒有強冷空氣下來,總體來說陣風會在14米/秒以下,也就是六級及以下的風,對於滑雪比賽沒有問題」。

延慶賽區冬奧氣象服務團隊隊長時少英查看氣象數據。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高山滑雪賽場往往地處山野,是所有冬奧會比賽項目中對氣象條件要求最為苛刻的賽事之一。能見度過低會影響運動員和裁判員的視線,雪溫和雪質對運動員雪板打蠟的種類和多少有直接影響,風速和雪量則決定賽事是否能夠進行。

「所有的室外雪上項目都直接受天氣條件影響,張家口賽區雲頂滑雪公園的單板和自由式滑雪項目,對風的需求更加敏感。例如,雪上技巧和空中技巧,陣風達到5米每秒以上,就可能對運動員空中的動作產生影響;跳臺滑雪就更加敏感,風速4米每秒以上,就可能對滑雪運動員在空中飛行姿態以及落地安全產生影響。」時少英說。

對於延慶賽區,高山滑雪是一個速度非常快的競速項目,從山頂起點到結束區基本一分多鐘就完賽了,運動員的速度可能達到每小時110公裡,甚至130多公裡。

「這樣的速度下,如果風速超過11米/秒,就要特別關注風速或者風向可能的影響。如果風速到17米/秒,就是大風的情況,裁判委員會就要決定賽事是否停止。所以,氣象團隊就是要對敏感天氣進行準確預報。」時少英解釋。

她指著一個風向模擬圖,「左邊這條是競速賽道,右邊是競技賽道,起點海拔接近2200米以上,終點在海拔1300米左右,落差達到900米。山頂的風和山腳的風差異非常大,沿著賽道不同位置的風的差異也非常大。圖中顏色比較深的是風速大的地方,顏色淺的是風速小的地方,在這樣一個微尺度的範圍內,精細刻畫每一點的風向風力是很難的。且不說一處山石、一棵大樹、一處建築設施都有可能讓風向風速發生變化,當氣流過山時,速度不同,大氣穩定度不同,賽區的風會發生很大的不同,多湍流。」

時少英說,預報員會基於各項數據來模擬賽區的氣象條件,還要背著風速儀去山上實地考察,對數值模式結果進行訂正,然後把預報員積累的經驗疊加上去,使得賽區的氣象預報更精準。

肩扛騾背建起氣象站 實現「秒級風」探測

自2014年北京申辦冬奧會開始,氣象部門根據天氣氣候評估需求,開始在海陀山核心賽區建設自動氣象站,最開始建設了4套,分別位於西大莊科、長蟲溝、小海陀、二海陀。

所謂自動氣象站,是指在某一地區根據需要建設的,能夠自動探測多個要素,無需人工幹預即可自動生成報文,定時向中心站傳輸探測數據的氣象站。這種站點能對風速、風向、雨量、空氣溫度、空氣溼度、輻射、土壤溫度、土壤溼度、蒸發量、大氣壓力等十幾個氣象要素進行全天候現場監測。

「我們團隊有十幾個人,一開始建站的時候根本沒有基礎設施,也沒有路,設備全靠人背上山,每個人都要背幾公斤精密設備,太重的我們只能用騾子。施工環境也非常惡劣,夏天最熱的時候,在山頂也要穿羽絨服;冬天,眉毛暴露在空氣裡都會結冰,大概得有零下20℃,風速大的時候有每秒20米。」北京市氣象探測中心探測首席常晨回憶。

冬奧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工作人員在緊張工作。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後,根據冬奧組委對於賽事氣象探測要素的需求以及氣象服務保障的需求,他們又陸續在延慶核心賽區新建賽道氣象觀測站17個、應急備份站4個,北京賽區首鋼滑雪大跳臺新建完成3個氣象站。

「這些站也隨著賽道改道不斷遷址,其實遷建更難,需要把設備拆除搬運重建。現在我們能做到競技賽道和競速賽道基本每隔百米就有一個氣象站。」北京市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張曼說,為了保障這些設備正常運行,他們進行了一些升級改造。「現在自動氣象站的供電是雙路的,既有太陽能也有市電;通信也是雙路傳輸,有北鬥傳輸也有GPRS傳輸,這是針對當時基礎設施還不到位的情況下採取的一些保險舉措。」

「在業務中我們主要關注的是風,目前已經實現『秒級風』的觀測,還將在賽道上補充其他探測設備,包括測風雷達、微波輻射計、天氣雷達等,搭建立體垂直的觀測網來捕捉各種氣象探測數據。」張曼說。

除了氣象「六要素」,氣象探測團隊還針對賽道的氣象服務提供了更多氣象要素數據,包括能見度、輻射、地溫等,豐富冬奧氣象服務產品。

每百米提供單獨預報數據 將迎測試賽考驗

時少英說,他們的目標是提供「百米級、分鐘級」的預報,這在冬奧會賽事氣象服務史上是最高標準。

「我們把關注區域打成100米×100米的網格,期望用數值模式來模擬賽區的精細要素變化特徵。如果空間解析度更粗些,例如1千米×1千米,那麼山頭有可能就被抹平了,賽場就一個點。」時少英解釋,網格越精細,地形也越精細,帶來的計算量非常大,對高性能計算機的要求也非常高,時效要求也比較高。「精細到什麼程度,就風速來講,希望沿著賽道風的變化都能夠了解清楚,但這也很難。」

延慶冬奧賽區現場氣象服務團隊連續第四年開展現場駐訓,逐步開展對模式溫度、風速訂正客觀方法的研究,基本掌握和了解了不同天氣背景下延慶高山滑雪賽區風、氣溫、降雪、能見度等要素的變化特徵。

「現在,我們就是要把過去三年積累的天氣個例進行復盤,仔細分析從山頂到山腳風的變化、氣溫的變化。要達到的目標是,只要預報員看到一種天氣類型,腦子裡一下子就能夠想到賽區從山頂到山腳的氣象要素可能的變化。」時少英說。

冬奧現場氣象服務系統可以模擬整個延慶賽場的風力風向信息。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鑑於當前的全球新冠疫情形勢,北京冬奧組委、國際滑雪聯合會和國際奧委會一致同意,對2020-21賽季國際雪聯北京冬奧會測試賽進行調整。北京冬奧組委方面表示,根據各方協商,擬採用多種方式,在2022年之前重新安排不同級別的測試活動。

「對於氣象保障來說,無論是測試活動、測試賽還是最終的冬奧比賽,對我們要求都是一樣的。我們希望通過測試活動的氣象服務保障,再一次檢驗預報能力,等到2022年冬奧會,讓大家看到我們是一個值得信任和依賴的團隊,我們提供的氣象信息是可靠的、有價值的,能夠為組委會調整賽事日程提供依據,確保所有的賽事順利完成。」時少英說。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視頻記者 姚遠 攝影記者 王貴彬

編輯 張暢 校對 李立軍

相關焦點

  • 探訪北京冬奧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 揭秘氣象預報
    記者探訪北京冬奧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揭秘延慶賽區氣象預報  賽道每隔百米一個氣象站可測「秒級風」  高山滑雪比賽中,選手最高滑行速度可以超過130公裡/小時,即36米/秒,以這個速度疾馳,風速和風向將對最終成績產生很大影響。所以,在高山滑雪賽場,對於風的預測顯得尤為重要。
  • 延慶賽區冬奧氣象服務隊連續4年實訓 賽事氣象預報實現分鐘級...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延慶賽區冬奧氣象服務隊將力爭進一步提升氣象預報服務水平,為冬奧會賽事氣象服務打下堅實的基礎。據了解,冬奧氣象服務工作基本就緒,實現「三維、秒級、多要素」冬奧氣象監測網絡和「分鐘級、百米級」預報服務系統。對賽場陣風和雨雪相態的預報一直是重點和難點。
  • 冬奧氣象觀測網 風速採集可達秒級
    冬奧氣象觀測網 風速採集可達秒級 該監測網絡和「分鐘級、百米級」預報服務系統已經過實戰考驗本報訊(記者 解麗)冬奧氣象觀測網已經搭建完成。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了解到,「三維、秒級、多要素」冬奧氣象監測網絡和「分鐘級、百米級」預報服務系統今年已經經受住了第十四屆冬季運動會的首次實戰考驗,其中最關鍵的對風速的數據採集可達秒級。據介紹,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的建成有效集成了多種資源。
  • 探訪北京冬奧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 揭秘氣象預報_新聞中心_中國網
    高山滑雪比賽中,選手最高滑行速度可以超過130公裡/小時,即36米/秒,以這個速度疾馳,風速和風向將對最終成績產生很大影響。所以,在高山滑雪賽場,對於風的預測顯得尤為重要。在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一支由11名成員組成的冬奧氣象現場服務團隊已經紮根4年。
  • 冬奧氣象服務團隊冬訓成果豐碩 以賽代訓提升能力探測預報技術取得...
    中國氣象報記者葉芳璐報導4月10日,冬奧氣象服務團隊2019/2020年冬訓工作落下帷幕。此次冬訓在服務保障、綜合探測、預報技術、集成研發、科普宣傳等方面取得多項成果,為下一步冬奧氣象工作籌備和後續冬季體育賽事氣象服務保障打下堅實基礎。
  • 探訪延慶賽區冬奧氣象服務團隊,遇上這種天氣必定進山追風逐雪
    時少英正在進行氣象觀測 記者 駱倩雯攝在海陀山下的延慶區氣象局,延慶賽區冬奧氣象現場服務團隊的11名成員再次入駐。今年冬季,是冬奧會正式舉辦前最後一次實戰演練的機會。昨天,記者來到延慶區氣象局,探訪了冬奧氣象服務團隊。山區接觸少是最大挑戰延慶賽區冬奧氣象現場服務團隊一共有11名成員,有5名來自北京市氣象局,2名來自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1名來自山西省氣象局,2名來自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1名來自國家氣象中心。北京市氣象臺副臺長時少英任隊長。
  • 延慶區氣象局追風逐雪扛起「氣象大旗」
    此外,區氣象局通過公眾帳號等形式發布天氣預報,針對特殊情況製作天氣專報,通過加密觀測等方式實行保障服務。小到每天的陰晴冷暖和不同季節的氣候變換,大到參與國家重大賽事的氣象保障,氣象人始終肩扛防災減災的「氣象大旗」,不懼風雪勇往直前。
  • 冬奧氣象服務團隊冬訓成果顯著
    中國氣象報記者馮子晏報導 3月28日,記者從冬奧氣象服務2018年冬訓成果總結會議獲悉,冬奧氣象服務團隊通過賽區實地駐訓,系統學習山地冬季天氣預報理論知識,了解賽區複雜地形條件下冬季天氣特徵,摸索不同賽道和賽事場館的天氣規律
  • 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建成河北首部雷射測風雷達
    新華社石家莊10月11日電(記者楊帆、秦婧)記者日前從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政府了解到,近日河北首部都卜勒雷射測風雷達在當地完成建設。該測風雷達安裝在崇禮區氣象局觀測場內,監測區域呈扇形向東延伸,覆蓋整個張家口冬奧賽事區域。記者採訪時了解到,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的比賽項目中,七成左右金牌將在雪上產生。
  • 冬奧明珠綻放光芒――北京2022年冬奧會延慶賽區全面完工
    原標題:冬奧明珠綻放光芒——北京2022年冬奧會延慶賽區全面完工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 儘管29日的小海陀山氣溫低至零下27攝氏度、陣風接近8級,但北京冬奧建設者們激動萬分——北京2022年冬奧會延慶賽區宣布全面完工。經過1000多個日夜艱苦奮戰,藍圖在此刻變為現實。
  • 新知| 天氣預報是如何誕生的?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
    「梅姑娘」原地轉圈,小夥伴們的內衣都不夠用了,出門更是養成必看天氣預報的習慣。如今的天氣預報幾乎可以做到實時更新,時間可精確到半小時內所在區域是否下雨颳風,那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天氣預報的結果很簡單,但是製作過程非常複雜繁瑣。」江蘇省氣象臺預報技術研發科劉安寧說,天氣預報簡單分為五個步驟:氣象觀測、數據收集、綜合分析、預報會商、預報產品發布。
  • 監測氣象水文多手段 帕運帆賽水文氣象預報精準
    本報訊 帕運帆賽期間,我市加強了賽場海洋水文、水質檢測和氣象預報系統,向各運動隊和運動員及時提供了賽場水文氣象預報,為確保帕運帆賽的順利舉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與奧帆賽一樣,帕運帆賽對風的要求標準都為3米/秒至20米/秒,但對於殘疾人運動員來講,風力超過10米/秒,帆船操控就比較困難,因而對風的預報要求更為細緻、準確。
  • 百年氣象站 流金歲月書寫氣象歷史
    1928年,綏遠省立農科職業學校為教學的需要,建立了學校測候所,1929年1月開始作氣象記錄, 1934年3月開始每日觀測三次,06時、14時將觀測數據(氣象電報)發往南京中央氣象研究所,同年9月1日測場遷往城南大臺什村,進行觀測。七七事變後停止觀測,1946年11月1日恢復觀測,成為中央氣象研究所直屬站,每天觀測三次,1953年9月將氣象觀測場遷往城南五裡營。
  • 21年圓夢:我國鄉鎮自動氣象站實現全覆蓋
    自動氣象站是監測天氣氣候和氣象災害的重要手段,是包括氣象衛星、氣象雷達、探空系統在內天地空一體化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自動氣象站↓↓↓觀測是預報的基礎,自動氣象站的全天候精密監測,為精準預報、精細服務提供堅實支撐,也為生態文明建設、應對氣候變化以及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重要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提供有力保障,持續助力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 韓文興在北京千米高山氣象站的29年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 題:韓文興在北京千米高山氣象站的29年新華社記者倪元錦在距離北京城區100多公裡外的延慶區香營鄉,矗立著國家級氣象觀測站——佛爺頂氣象站,海拔1224.7米,是北京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氣象站。1992年,21歲的韓文興進站工作,是在佛爺頂工作時間最長的觀測員。
  • 南海氣象觀測網絡初具服務保障能力
    據了解,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就逐步在南海區域建立了地面氣象觀測、高空氣象探測、天氣雷達探測等多種觀測業務,其中西沙永興島、南沙永暑礁氣象站承擔了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氣象數據交換任務。1987年,UNESCO政府間海洋委員會第14次會議決定由中國政府在南沙群島建立第74號海洋觀測站。
  • 遊泳賽前測水溫,沙灘排球前測溫度……35個氣象站緊盯軍運賽場風雲...
    「湖面風速大於2.5米/秒,才能夠進行帆船比賽,低於這個風速,沒法驅動帆船。」李武階說,有的賽事真的需要天時因素。 馬術比賽,在武漢商學院舉行。那裡,多了一個可移動的暑熱壓力監測儀。
  • 自動氣象站覆蓋我國所有鄉鎮歷經21年 填補監測盲區 布區68762個站點
    12月4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自1999年我國第一個自動氣象站投入業務運行以來,尤其是「十三五」期間,我國地面自動觀測站網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綜合氣象觀測處於國際先進水平。自動氣象站是監測天氣氣候和氣象災害的重要手段,是天地空一體化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