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天氣預報是如何誕生的?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

2020-12-10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 梅雨季節,你看的最多的是什麼?《天氣預報》肯定有一席之地,作為每天出門前的天氣預警工具,它決定著你是否可能被淋成落湯雞。

  製作天氣預報是個非常繁瑣的過程,需要依次搜集過去一段時間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這些氣象數據從何而來?又到哪裡去?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告訴你,天氣預報數據採集於「天地空」,經過分析和會商,一份天氣預報產品就誕生了。

  天氣預報的誕生:雨水與人類的邂逅

  6月以來,我國南方地區出現7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64%的縣(市)出現了暴雨天氣。那麼,這麼多雨究竟下在哪兒了呢?大數據顯示,長江流域降雨量410.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48.3%,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今年的「梅姑娘」來的偏早雨鋒偏強,造成長江中下遊梅汛期降雨異常偏多。

  「梅姑娘」原地轉圈,小夥伴們的內衣都不夠用了,出門更是養成必看天氣預報的習慣。如今的天氣預報幾乎可以做到實時更新,時間可精確到半小時內所在區域是否下雨颳風,那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天氣預報的結果很簡單,但是製作過程非常複雜繁瑣。」江蘇省氣象臺預報技術研發科劉安寧說,天氣預報簡單分為五個步驟:氣象觀測、數據收集、綜合分析、預報會商、預報產品發布。

  氣象觀測為天氣預報提供最基礎的數據,目前我國已初步建成天基、地基、空基相結合的氣象立體觀測系統。劉安寧介紹,地基主要有地面人工觀測站、自動氣象站、L波段二次測風雷達等。在江蘇,每日同一時間,各地氣象站將地基設備觀測的溫、壓、溼、風等氣象信息傳到省氣象信息中心。在高空,氣象飛機和測風雷達組成的探測網也將對流層的變化信息傳遞過來,再加上氣象衛星和天氣雷達收集到的資料,它們被電傳到各級氣象信息中心,作為天氣預報員製作預報的「原材料」。

  氣象觀測完畢,分析與預報趕著來「報到」。各級氣象臺的計算機將國家下發的數據進行處理,得到反映天氣實況的天氣圖等各類圖表,供預報員進行分析使用。天氣預報員通過分析天氣圖,對天氣形勢進行分析作出天氣形勢預報。「天氣圖就好像醫生給病人拍的X光片,它反映出各地天氣情況。預報員結合一些衛星雲圖資料、雷達回波資料等,可以初步了解天氣系統的演變過程。」劉安寧解釋,觀測數據通過高速計算機通信網絡傳遞匯集,輸入到高性能的計算機,通過求解描寫天氣演變的方程組,未來天氣預報數值天氣預報很快就被算出來。

  綜合分析的結果出來後進入預報會商階段。每天上午,江蘇省氣象臺的會商大廳都會坐滿工作人員。開會時,值班、首席預報員等各抒己見,最後由首席預報員綜合分析、總結,提出正式預報結論。劉安寧介紹,天氣預報結論作出後,製作成不同形式的預報產品,通過微信、微博、廣播、電視、報紙、網際網路站以及手機簡訊、信息顯示屏等媒體向公眾發布,這就是大家收看收聽到的天氣預報。

  一碗「西紅柿雞蛋湯」,蘊藏降水強度的秘密

  在電視、微博、微信上公布的天氣預報通常會配備都卜勒天氣雷達回波圖,這幅圖從外到內大多由藍黃色向紅紫色轉變,也被網友們戲稱為「西紅柿雞蛋湯」,看到它就能分辨出未來的降水情況。

  「天氣雷達俗稱『千裡眼』。」劉安寧說,都卜勒雷達每隔六分鐘發出的電磁波會對近地的水氣濃度、底層雲的水滴、冰晶進行掃描,計算水滴的大小及位置,並在雷達顯示器上呈現回波圖像,雷達回波的顏色一般從藍色到紫色,顏色越深強度越強。

  「如果你所在的區域被綠色回波包圍,你就要準備好雨具了。」劉安寧介紹,亮黃色區域一般對應每小時10毫米左右的降雨強度,紅色覆蓋下的地區極易出現雷雨大風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如果看到有紅到發紫的地方,很有可能會有冰雹等極端天氣。所以一旦雷達回波圖怎麼看都像是一碗「西紅柿雞蛋湯」時,就代表比較激烈的天文現象正在進行。

  目前,江蘇已建成9部新一代天氣雷達,並投入業務運行中。「從雷達回波的多次動態圖可以看到暗紅色回波區域的移動方向和移動速度,從而判斷自己所在位置是否將受到強對流天氣的影響,適時安排好生產生活和出行。」劉安寧說,隨著觀測和預報手段的不斷更新,江蘇除了9部S波段都卜勒雷達外,還布設了X波段雷達和雙偏振雷達,X波段雷達用於更加精確地探測中小尺度的天氣系統,而雙偏振雷達的優勢則有很多,它能夠更好的描述降水類型和天氣,能夠區分氣象和非氣象回波,還能探測和預警冰雹區域。

  相比雷達,氣象衛星會時刻監測大氣層頂端的氣象狀態,通過雲層放出的紅外光來測量雲頂高度、雲層厚度等信息。在江蘇,還有風雲四號等先進氣象衛星資料應用,風廓線雷達、微波輻射計、閃電定位儀等各類新型探測設備緊盯氣象要素變化,為天氣預警提供「科學決策」。

  雲團說「變臉」就「變臉」,高科技助力精準預報

  經常出門的你是否會發現,暴雨和狂風有時不按套路出牌。天氣系統像個說「變臉」就「變臉」的姑娘,雲團隨時在頭頂爆發,帶來一場區域級暴雨後悄然離去。關注天氣預報,並不能保證你在雨季不成「落湯雞」。

  前文提到,江蘇有9部每隔6分鐘就更新一次的新一代天氣雷達,天氣預報已經達到分鐘級更新,為何還會遭遇「滑鐵盧」?劉安寧表示,天氣雷達更新數據很快,但其中存在大量幹擾性信息,比如塵埃和折射率分布不均勻的空氣,都可能被誤判為降雨。如果沒有天氣圖、衛星雲圖和人力的輔助判斷,很難排除這些幹擾信息。因此首席預報員的作用在此時就非常重要,他們通過人力和經驗將大量歷史圖像中的雜波標記出來,從而獲得相對準確的雷達圖歷史數據。

  當然,人力和歷史經驗畢竟有限。助力天氣精準預報,還需強天氣綜合報警追蹤平臺與梅雨期西風帶龍捲風概念模型「加持」。 今年6月12日14時左右,一場龍捲風襲擊江蘇省高郵市,幸運的是,無人死亡。這與一條提前46分鐘發布的氣象預報,密不可分。在龍捲到來之前的6月12日凌晨,強降水回波進入淮北地區並繼續發展東移。當日天氣會商中,省氣象臺副臺長王嘯華作出判斷:「據環流形勢,今日江蘇北部將有區域性暴雨、局部大暴雨,同時蘇北平原出現龍捲風的可能性較大。」

  當日12時40分,都卜勒天氣雷達探測到:有對流風暴正向「龍捲風走廊」方向移動。「對流風暴有發展成龍捲風的可能!」從雷達識別到的中氣旋和龍捲風渦旋特徵中,預報員們看到了與2016年「6·23」鹽城龍捲風相似的風暴特徵。省氣象臺迅速與高郵市氣象局聯繫,密切監視其發展趨勢,加強聯動會商,促成了這「來之不易的46分鐘」。

  46分鐘的提前量,從何而來?「長期以來,我們與龍捲風的追逐戰,『一刻不停』。」江蘇省氣象臺臺長康志明說。探索中,江蘇氣象部門打造的強天氣綜合報警追蹤平臺(又稱「SWATCH平臺」),能夠集中且直觀地展現多部都卜勒天氣雷達探測到的風暴屬性。該平臺增加了基於機器學習的風暴客觀外推、光流法等預報算法,進一步為預報員定量、綜合掌握風暴特徵和臨近預警提供重要依據。尤其是在2016年以來,根據中國氣象局部署,江蘇省氣象局試點開展分類強對流天氣預警及龍捲風預警試驗業務,「追風」腳步不斷加速。如今的江蘇,已經建立「梅雨期西風帶龍捲風概念模型」。江蘇氣象工作者用日益積累的科技力量加上須臾不松的風險意識,換來了這場來之不易的平安。

  交匯點記者 張宣

相關焦點

  • 何時下雨幾點颳風 南信大智慧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細
    不過,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學技術研究院自主創新開發的「基於機器學習的雷暴大風識別」等智慧氣象技術,將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隨著3月23日「世界氣象日」的到來,今天南信大召開新聞發布會,對研究院研發的一系列氣象新技術和新產品進行了介紹。
  • 世界氣象日專家科普知識 天氣預報是咋製作出來的
    李先生打開手機對記者說,蘋果手機自帶的天氣預報顯示當時西安大部多雲,溫度是11℃;手機QQ天氣顯示多雲,溫度是8℃;手機上下載的墨跡天氣軟體,顯示晴天,溫度是6℃。 氣象專家表示,首先要知道一點,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首先是氣象信息採集,包括高空、地面、衛星、雷達等氣象觀測資料以及數值預報等;其次進行氣象信息處理;第三是進行天氣預報製作;最後通過氣象局、媒體等發布。
  • 借「智慧」洞悉風雲變幻,無錫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達90%
    ▲分析天氣走勢。(無錫市氣象臺供圖)由過去「觀雲識天」的古老手段到天地空一體化的自動觀測;從傳統的站點預報到現代精細化智能預報;從單純依靠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發布天氣預報到如今運用全媒體及時傳播天氣信息……無錫氣象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彰顯出智慧的力量。
  • 道解氣象丨風雲變幻萬千,探索永無止境
    它是世上最有詩意的曆法,是古人是對中國古代千年農耕文化的精到總結,是我們中華文明開出的一朵燦爛的智慧之花。同學們通過調查不同節氣的含義與習俗,學唱二十四節氣歌,了解二十四節氣中的自然變化,體驗蘊藏在時間裡的中國智慧,在活動中激發科學興趣,培養觀察力及探究力。
  • 探訪北京冬奧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 揭秘氣象預報
    記者探訪北京冬奧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揭秘延慶賽區氣象預報  賽道每隔百米一個氣象站可測「秒級風」  高山滑雪比賽中,選手最高滑行速度可以超過130公裡/小時,即36米/秒,以這個速度疾馳,風速和風向將對最終成績產生很大影響。所以,在高山滑雪賽場,對於風的預測顯得尤為重要。
  • 冷暖相伴 風雨同行——聯播天氣預報開播40周年舉辦系列紀念活動
    40年來,在《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的成功模式帶動下,氣象影視行業蓬勃發展,建立起了輻射全國、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中國氣象影視傳播體系,氣象信息覆蓋人群超過10億。撫今追昔 天氣預報主播開啟網絡直播首秀為了給這位不平凡的「80後」慶生,聯播天氣預報主播首次開啟了網絡直播秀。
  • 數值天氣預報的起源
    為了得到更為精準的天氣預報,氣象學家們把數學物理方法引入了對天氣的分析、預測,從而誕生了數值天氣預報。人們在高性能計算機平臺上,製作數值預報,也就是用計算機預測大氣中陰晴雨雪、電閃雷鳴的萬千世界。 什麼是數值天氣預報?所謂數值天氣預報,就是利用計算機來計算天氣,讓計算機告訴我們風雲變幻。
  • 關鍵詞:氣象信息傳播 天氣預報監督員
    從退休到現在的16年間,葉瑞珠堅持每天在家裡調看天氣資料,查看雷達回波圖,關注雨情信息。葉瑞珠說,是「人退心不退」,一日三餐般地準時調看省氣象臺發布的天氣預報,一旦發現不易理解的用語,便打電話到省臺會商室,提醒當班人員校對修訂。這份悉心熱忱,讓在職預報員對標先進,嚴謹、細緻做好每一次預報。有這樣一位專業的前輩時時盯著預報,大家也親切地稱她為「天氣預報監督員」。
  • 揭秘航空天氣預報:每天起得最早 預報精確到1小時
    很多人認為空管隸屬機場,其實這是一個獨立存在的行業,他們在候機樓旁高高的塔臺之上,萬裡高空之下,24小時不間斷地為航班指引出一條安全、順暢的「天路」……天氣是複雜多變的,什麼樣的天氣會影響飛機起降?航空氣象預報與一般的氣象預報有何區別?
  • 天氣預報是怎麼製作的?專家帶你感知氣象魅力
    那麼雲朵是如何生成的,對天氣有什麼影響?你是否也好奇狂風暴雨來臨前,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本期訪談邀請到了昆明西山太華山氣象站氣象科普專家李振榮,帶領我們一起探索氣象的「秘密」。記者:什麼叫「天氣」,什麼叫「氣候」,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李振榮:「天氣」一般指的是短期的天氣狀態,比如:今天的天氣,明天的天氣。
  • 強對流天氣如何預報
    嘉賓:國家氣象中心強天氣預報中心領班預報員 周康輝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敬濤  強對流天氣是指發生突然、天氣劇烈、破壞力極大  強對流天氣發展比較快,消散得也快,在所有的天氣類型中最難預報——幾乎為預報員所公認。那麼,強對流預報為什麼那麼難?當前我國的強對流預報水平如何?    1.問:目前,我國在業務上能夠對哪些強對流天氣進行預報?
  • [科普]天氣預報是如何做出來的
    我們在看天氣預報時,是晴是雨,溫度多少等只是簡單幾句話,但做出預報卻要經過相當複雜的過程。首先是收集氣象數據,從地面到高空,從陸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層次地觀測大氣變化,並將觀測數據迅速匯集。其次,計算機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和運算,得到天氣圖、數值預報圖等產品,為預報員提供預報依據。
  • 「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常用天氣符號天氣預報是根據對衛星雲圖和天氣圖的分析,結合有關氣象資料、地形和季節特點、群眾經驗等綜合研究後作出的。如中國中央氣象臺的衛星雲圖,就是中國製造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攝取的。利用衛星雲圖照片進行分析,能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  天氣預報常用符號從史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對天氣進行預測來相應地安排其工作與生活(比如農業生產、軍事行動等等)。
  • 氣象局長:2020年24小時天氣預報準確率提高到90%
    據《人民日報》12月18日消息,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提高氣象災害防禦能力,這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是第一次。  如何落實十八大精神,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防禦能力,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安全福祉?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國光近日接受了記者專訪。
  • 天氣預報怎樣做出來?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如何?人民日報解讀
    暴雨預報預警是防汛減災的「消息樹」「發令槍」。天氣預報是怎樣做出來的,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怎麼樣,怎樣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最近,記者採訪了多名預測天氣發展變化、預判暴雨落區的天氣預報員們。下一步暴雨將如何發展?馬學款眉頭緊鎖地坐在幾臺電腦前,忙著查閱各種資料、籤發各類天氣公報和預警信息,同時為每天早上8點雷打不動的全國天氣大會商做準備。 8點整,會商準時開始,馬學款主持。中央氣象臺及山東、河南、安徽、江蘇4省氣象臺的預報員們,一同「會診」天氣變化和影響。最後,馬學款對未來幾天的天氣提出了中央氣象臺的預報意見。當天,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黃色預警。
  • 【科普閱讀】空氣汙染氣象條件如何預報?
    建議繼續做好相關監測預報。」針對從11月底開始的華東地區長時間霧霾,中央氣象臺除了進行例行會商外,還密切與地方氣象臺溝通,做好霧、霾及空氣汙染氣象條件預報。空氣汙染氣象條件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與常規預報相比,難度在哪裡?
  • 預報天氣就像解數學題,來看中國的「答題」法
    從第一張天氣圖問世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人們觀雲識天的方式也從單純依靠經驗向應用物理、數學方法計算風雲變幻的數值天氣預報轉變。在全球天氣監測網絡和龐大的超級計算機系統支持下,天氣預報準確率和預報時效因此而與時俱進。↑由中國氣象局展示的氣象預報預測系統模型。
  • 氣象控第三期: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現代天氣預報是如何誕生的   如果沒有泰勒斯在2500年前將天文和氣象聯繫在一起,沒有亞里斯多德2300多年前就撰寫了《氣象通典》一書,沒有全球通航和商務帶動東西方交流,沒有文藝復興及工業革命帶來的包括氣象觀測儀器在內的各種發明,沒有牛頓經典動力學理論
  • 為什麼有些天氣很難準確預報?
    8月12日北京一場暴雨,誕生了無數個關於預報準確率的網絡段子,一時熱度非凡。  而這,便是天氣業務標準不能跟著公眾感覺走的根本原因。氣象數據既需要長時間序列的積累來進行歷史縱向比較研究,又需要進行全球區域的橫向比較研究。為此,無論是觀測還是預報,規定氣溫都依照同一個標準即百葉箱測溫來度量。有了這樣的基準,才有可能進行各種複雜條件下不同體感溫度的推算,更好地應用於氣象預報服務。  當然,氣象服務並非一點兒不近人情。
  • 揭秘央視《天氣預報》:主播對著綠布「說」天氣
    《天氣預報》是觀眾每天都要關注的節目,但很多觀眾卻不知道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的。雖然天氣情況瞬息萬變,但《天氣預報》卻每天雷打不動地在《新聞聯播》後和觀眾見面。對這位「老朋友」,很多人並不熟悉它是怎麼製作的,記者日前來到位於國家氣象局的北京華風氣象影視信息集團,在《天氣預報》主持人馮殊的帶領下,參觀了《天氣預報》的演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