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始終致力於推廣科學技術,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帶領農民科技致富。他們始終堅持科普惠及民生,傳遞健康理念,用科技創新推動社會發展。9月24日起,掌上春城推出「專家科普『雲課堂』」系列報導,邀請不同行業、不同種類、不同領域的各類科學專家參與線上,以最接地氣的語言,普及藏在生活中的科學小知識,助力科學惠民之翼騰飛。
掌上春城訊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麗春城,小掌喜歡晴天時風和日麗的昆明,也喜歡大雨洗刷過後的清新城市。那麼雲朵是如何生成的,對天氣有什麼影響?你是否也好奇狂風暴雨來臨前,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本期訪談邀請到了昆明西山太華山氣象站氣象科普專家李振榮,帶領我們一起探索氣象的「秘密」。
記者:什麼叫「天氣」,什麼叫「氣候」,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李振榮:「天氣」一般指的是短期的天氣狀態,比如:今天的天氣,明天的天氣。「氣候」指的是中長期的天氣狀態,比如:某個地方每月的平均氣溫或每年的年平均氣溫。
記者:天氣預報是怎樣製作出來的?
李振榮:天氣預報首先要收集氣象要素和氣象數據。按照我們現在的氣象觀測,只有地面氣象要素、空中氣象要素和外太空衛星雲圖等資料收集之後,通過數據預報的模式,製作出天氣預報。
記者:人工影響天氣手段有哪些?昆明採用哪些手段影響天氣?
李振榮:影響天氣主要有四種手段,主要是飛機增雨、高射炮、人工火箭、煙霧煙爐四種。其中,效果比較好的是飛機增雨。但是飛機增雨成本較高,現在昆明常用的是人工火箭,通過發射人工火箭彈實現增雨。
記者:雲是如何形成的,分別有什麼影響?
李振榮:雲的形成有一定條件,空氣中要有足夠的水汽含量,有上升氣流運動,有對流之後水汽就會凝結成雲。
記者: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可以通過觀察雲的狀態、顏色來預測天氣嗎?
李振榮:這個難度比較大。雲一般雲分成高雲、中雲和低雲。如果出現高雲,未來的天氣就會發生變化,但是要準確的預測,難度很大。還是要依靠氣象雷達、衛星雲圖等設備觀測出來的才準確。
掌上春城記者:楊夢奇
責編:楊芮 實習編輯:農天琴
編審:吳晨萍
終審:李嚴
【來源:掌上春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