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天氣預報精確到一小時,氣象自主創新的路走對了!

2021-02-15 光明日報

「當你打開手機查看天氣的APP,就會發現,現在我國的天氣預報已經能精確到一個小時;現在氣象主播在播報天氣預報時,也已經很少使用『局地有雨』這種說法……這些變化,說明我國氣象預報已經進入了精細化時代。」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國家數值預報創新團隊負責人沈學順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一切源於我國氣象科技工作者近年來一直堅持自主創新,研發了風雲衛星和國家級數值預報業務體系。

2005年1月1日,我國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C星正式向國內外用戶發送衛星數據圖像,依賴國外衛星數據製作雲圖成為歷史。

13年後,從2018年5月8日零時起,中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將23種先進的國產氣象衛星數據和產品正式向全球用戶發布。

 「這是屬於我國氣象人自主創新的全新時代。」「風雲四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張志清介紹說,從「風雲四號」第一次研討會召開至今,各大衛星系統研製團隊用22年的堅持,成功將我國自主研發的先進氣象儀器送入太空:

大氣「CT機」——世界首個靜止軌道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具有對中國及周邊地區1小時一次、間隔僅16公裡的密集大氣溫溼分布垂直探測能力。利用該儀器反演得到大氣不穩定指數,可提前數小時有效監測到暴雨系統發生前環境條件的變化,在還是晴朗無雲的大氣中提前發現極端天氣的蛛絲馬跡,直接提供給預報員進行天氣分析和預報。

太空「千裡眼」——迄今為止我國最先進的靜止軌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如同一臺始終處於開機狀態的相機,可24小時不間斷「凝視」地球。看得更快,完成1幅東半球圓盤圖的觀測時間由30分鐘縮短至15分鐘,最快1分鐘生成一次區域觀測圖像;看得更清,可見光最高解析度由1.25公裡提高到500米;識物更豐,在原有5個通道的基礎上增加到了14個通道。

強對流「示蹤器」——我國首個靜止軌道衛星閃電成像儀,可對我國及周邊區域閃電的頻次和強度進行探測,獲取觀測覆蓋區內的閃電分布圖。將閃電的實時、連續觀測數據與雲圖疊加起來,就能實現對強對流天氣的監測與跟蹤,從而進行閃電災害預警。

空間「監視器」——空間天氣儀器包,能夠對地球靜止軌道的帶電粒子輻射和磁場環境進行實時監測,空間天氣預報員可據此開展空間天氣預報和預警;同時,還可對衛星的空間天氣效應進行監測,有助於甄別衛星異常狀態。

 「這一次,『風雲四號』交到預報員手中的,除了基礎的衛星雲圖外,還有包括大氣、雲、沙塵、降水、輻射、閃電等在內的23種產品,中國天氣預報進入了新階段。」據張志清介紹,從「風雲四號」第一套數據成功回傳地球開始,7支應用攻關團隊、400多個日夜,攻堅克難,將儀器作用發揮到極致,轉化為服務於天氣預報的產品:

數值預報領域應用攻關團隊將衛星數據放入數值預報模式GRAPES四維變分同化系統中,初步試驗表明,這不僅能優化溼度分析結果,還能對熱帶風場分析結果進行改善。

天氣預報領域應用攻關團隊建立了基於「風雲四號」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颱風強度客觀估計系統。

氣候領域應用攻關團隊開發了亞洲季風系統中關鍵變量的試驗性監測應用業務產品,其中強化了對關鍵區域孟加拉灣季風的試驗監測能力,可為南海季風暴發的監測提供參考依據。

生態與環境領域應用攻關團隊開發了霾、沙塵暴、霧,火情、積雪、地表溫度,湖泊、藻類等豐富的大氣環境、地表和水體產品。

公共服務領域應用攻關團隊研發了高時空解析度的「風雲四號」地表溫度產品,彌補了公路沿線交通氣象觀測站分布不足的缺陷。

人工影響天氣領域應用攻關團隊升級開發具有「風雲四號」衛星反演計算、集成顯示和分析功能的雲降水精細處理分析系統,為人工增雨或消雹作業提供參考。

應用支撐領域攻關團隊開發了全國綜合氣象信息共享平臺衛星數據資源池,這讓應用攻關團隊和氣象部門國家級業務單位用戶可享受衛星數據直達桌面的服務。

除了「風雲四號」衛星,今年,氣象領域的另一項重要核心技術——「數值預報系統」也被中國氣象科技工作者掌握。沈學順介紹:「數值預報因為涉及衛星、雷達等多源大氣探測、超級計算機等技術,被譽為氣象事業的『芯』,是氣象事業最重要的核心技術。從2010年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成立開始,經過8年的努力,國家級數值預報業務體系今年將全部被自主研發的技術替代。有了自主研發的GRAPES數值預報系統,我國的精準天氣預報將不再依賴『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模式』。」

「自主創新的道路很漫長,但現在看來是走對了,保障了我國在2017年5月順利成為世界氣象中心。」沈學順說,其實早在2001年,我國就開始自主研發新一代全球-區域通用數值天氣預報系統GRAPES,並在區域模式上取得成功;2006年,GRAPES區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正式投入業務運行;2007年7月,GRAPES的研發全面進入全球模式系統發展階段;2009年3月,中國氣象局完成GRAPES全球數值預報系統的前期試驗,開始準業務化運行;2014年,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被確定為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三大攻關任務之一,自主創新的腳步不斷加快;2015年年底,GRAPES全球預報系統2.0版本通過專家鑑定;2016年,正式業務化運行並面向全國下發產品的GRAPES全球預報系統,被視為我國數值預報技術體系全面實現國產化的大作,也宣告我國全面掌握了從全球預報到區域高解析度預報的系列數值預報核心技術。

「要完成核心技術的攻關,必須要有圍繞核心問題的基礎研發積累和持之以恆、日積月累的研發儲備,必須要有讓活力得到充分激發的體制機制,要有踏踏實實的科研隊伍。」國家氣象中心主任、研究員王建捷說,現在我國全球數值預報系統平均可用時效超過7天,預報產品數量已增至70種,並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當地提升災害性天氣預報能力、增強天氣預報準確性提供了中國力量。

「GRAPES數值預報系統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建成從局地公裡尺度到全球10公裡尺度的GRAPES氣象災害及環境精細化數值預報體系;形成下一代大氣模式框架原型系統,為天氣氣候一體化數值預報系統的建立奠定基礎。這將會使我國大雨(雪)以上量級降水過程的0至12小時、0至24小時預報更加精準,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小於70公裡,國家級環境氣象預報模式預報時效延長到7天。」沈學順說,到時,中國自主研發的氣象觀測「硬體」和預報「軟體」都將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每小時一報 精確到1公裡
    天氣預報每小時一報    針對本屆軍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氣象部門將提供細緻天氣預報,軍運會開閉幕式當天,天氣預報更是精確到每小時一報,並將發布現場天氣實況。此外,還包括未來10天的逐日滾動預報,未來2天的每隔6小時天氣預報,未來1天每隔3小時的預報。    為了滿足不同賽事的氣象保障服務需求,氣象部門還專門開發了軍運會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系統。
  • 揭秘航空天氣預報:每天起得最早 預報精確到1小時
    很多人認為空管隸屬機場,其實這是一個獨立存在的行業,他們在候機樓旁高高的塔臺之上,萬裡高空之下,24小時不間斷地為航班指引出一條安全、順暢的「天路」……天氣是複雜多變的,什麼樣的天氣會影響飛機起降?航空氣象預報與一般的氣象預報有何區別?
  • 揭秘航空天氣預報:起飛前3小時準備 精確到1小時
    原標題:揭秘航空天氣預報:起飛前3小時準備 精確到1小時  預測「天公」表情的「慧眼」班組  他們在候機樓旁高高的塔臺之上,萬裡高空之下,24小時不間斷地為航班指引出一條安全、順暢的「天路」。很多人認為空管隸屬機場,其實這是一個獨立存在的行業,他們在候機樓旁高高的塔臺之上,萬裡高空之下,24小時不間斷地為航班指引出一條安全、順暢的「天路」……  天氣是複雜多變的,什麼樣的天氣會影響飛機起降?航空氣象預報與一般的氣象預報有何區別?
  • 北京天氣預報明年將精確到區縣 每3小時更新一次
    「部分地區有小雨」這種維持了很多年的、含混的天氣預報將被具體到區縣和鄉鎮的精確天氣預報所取代。昨天,記者從市氣象局了解到,明年起本市每天的氣象預報將精確到各個區縣,並實現每3小時更新一次。市氣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北京奧運會期間,本市啟動奧運演練精細化預報業務系統,該系統包括「臨近天氣預報業務系統」、「3公裡解析度3小時快速循環同化預報系統」以及「短時臨近交互預報預警平臺」等。因此,鳥巢、水立方、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五棵松體育場等精確到各個奧運場館的天氣情況都能準確預報出來,並能做到每3小時更新一次。這樣精確的天氣預報系統將從明年起服務於北京市民。
  • 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攻關團隊匠心打磨自主氣象「晶片」
    編者按近年來,中國氣象局通過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在氣象及相關領域,形成以高層次人才為核心、以骨幹人才為主體的創新團隊。這些創新團隊以業務科技項目為紐帶,以重點領域業務科研難題和關鍵技術為重點開展攻關,形成業務支撐。
  • 新知| 天氣預報是如何誕生的?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
    《天氣預報》肯定有一席之地,作為每天出門前的天氣預警工具,它決定著你是否可能被淋成落湯雞。  製作天氣預報是個非常繁瑣的過程,需要依次搜集過去一段時間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這些氣象數據從何而來?又到哪裡去?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告訴你,天氣預報數據採集於「天地空」,經過分析和會商,一份天氣預報產品就誕生了。
  • 何時下雨幾點颳風 南信大智慧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細
    不過,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科學技術研究院自主創新開發的「基於機器學習的雷暴大風識別」等智慧氣象技術,將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隨著3月23日「世界氣象日」的到來,今天南信大召開新聞發布會,對研究院研發的一系列氣象新技術和新產品進行了介紹。
  • 氣象局長:2020年24小時天氣預報準確率提高到90%
    一問:防災減災形勢如何?  「幾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不遇」的天氣動輒出現  記者: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等災害防禦能力。作為十八大代表,您學習、討論這個報告時有什麼體會?  二問:預報如何精準及時?  提高立體監測能力,完善預報業務系統  記者:談到氣象,很多人馬上想到的就是天氣預報。有人說預報越來越準了,但也有人抱怨預報經常不準。氣象部門今後將採取哪些措施,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
  • 中國自主研發「一帶一路」城市天氣預報上線
    中國自主研發「一帶一路」城市天氣預報上線 2020年02月10日 16:23   來源:經濟日報
  • 墨跡天氣十年:從 APP 運營商到綜合氣象服務商
    這時,許多用戶發現,他已經不再需要一款獨立的第三方天氣App。面對這種局面,墨跡天氣開始強化C端產品的功能。如今,在最新8.0版本墨跡天氣中,用戶可以獲得精確到500*500米範圍的高精度氣象信息。例如,墨跡天氣VIP用戶可以獲得楓葉預報、星空預報及每三小時更新的花粉過敏預報等。官方數據顯示,墨跡天氣目前積累了超過6億的用戶與3000萬的月活。對於一款工具類App,這一數字已經接近極限。數據顯示,自2015年以來,墨跡天氣基本佔據了各類天氣App類榜單的榜首位置。但墨跡天氣並非沒有敵人。
  • 天氣預報可精確到分鐘級 確保奧運會正常舉辦
    昨天下午,奧運天氣預報和氣象服務發布會在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舉行。奧運會期間,比賽場館將實現0~72小時逐3小時氣象要素精細預報,水上運動、包括帆船比賽的天氣預報甚至可能達到分鐘級。    奧運場館0~72小時逐3小時預報     奧運會期間,北京奧運氣象服務中心將每天製作滾動更新的奧運場館0~72小時逐3小時氣象要素精細預報。每日數次滾動。這種較長預報時效的服務,也超過了往屆奧運會的0~48小時的氣象服務要求。針對個別賽事的需求,氣象部門還將提供未來24小時逐小時的預報服務,也就是每天氣象部門要提供多種要素預報。
  • 深圳氣象科技創新 打造眾智共享的氣象生態圈-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從「樂享氣象」「樂創氣象」到「樂科氣象」,已經培養和孵化了25個在氣象科技創新、氣象服務創新、氣象融合創新方面的優秀創新團隊和企業。  市氣象局對該平臺寄予厚望,希望它能:  ——為國內外科研院所提供科研資源平臺,推動氣象科技成果轉化,為提升深圳氣象預警預報的精準度提供科技支撐;  ——為社會創新企業和科技人員開發個性化產品提供平臺,滿足公眾的個性化氣象需求;
  • 北大碩士在光谷創業,研發人工智慧氣象預報技術
    小說裡有兩個「氣象高手」,一個是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天氣預報,草船借箭留佳話。還有一個是東野圭吾小說《拉普拉斯的魔女》中的天才,用物理學預測天氣。現實中還真有人知「天上事」。12月9日,光谷企業象輯科技憑「基於氣象數據和人工智慧的商業氣象服務」創業項目,摘得2020創業武漢星光大道年度總決賽一等獎。
  • GRAPES:自主創新推動預報模式發展
    為此,劉奇俊所在的研究組自主研發了全球模式新的混合相雲方案,啟用計算精度高且複雜的雙參數雲物理方案。如今,該雲物理方案已耦合到最新全球GRAPES模式版本中,成為業務模式方案,明顯提高了雲預報性能,解決預報模式在熱帶低緯地區預報的雲含水量、雲量和格點降水偏少的問題,明顯改進了低雲預報,改善了熱帶雲預報偏差較大導致溫度偏差較大的現象,同時,也提高了GRAPES對形勢場的預報性能。
  • 青島天氣預報將每小時發布 精準度可到一公裡
    氣象服務融入「智慧城市」建設;建立智能化農業氣象分發平臺;提高霧、霾、沙塵天氣的檢測;關鍵區域天氣預報精準到1公裡;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時效提高到30分鐘以上……昨日,市氣象局發布我市氣象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建成具有青島特色、結構完善、布局科學、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顯著提升氣象業務現代化水平
  • 預報天氣就像解數學題,來看中國的「答題」法
    郭靜原攝近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我國數值預報發展到2018年,國家級數值預報業務體系將全部被自主研發的技術所替代。從「零」到「一」,再從「一」到「全部」,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正在推動中國數值預報系統邁向國際舞臺。
  • 智能網格氣象預報:細化到公裡 人工智慧是核心-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其實雨只是沒下到你身邊。  智能網格氣象預報將會把這些變成歷史。未來,你頭上會不會有雨,什麼時候有雨,天氣預報會精細地告訴你。  按照中國氣象局的計劃,今年12月底前,我國氣象預報服務統一數據源的「一張網」網格預報業務將正式運行。
  • 武漢5處重點場所「小時天氣預報」來了,今天至明晨都是好天氣
    記者寧秀梅 攝長江網9月30日訊(記者龔萍)30日中午,市氣象部門發布全市5處重點場所的「小時天氣預報」,預報時間從今天早上8時到明天早上8時,其中包括東湖、黃鶴樓、漢口江灘等知名景點景區。從發布的天氣預報顯示,今天至明晨,這些地方的天氣均為多雲到晴好,氣溫最低18℃,最高28℃(晴川閣、武漢體育中心午間),風力2到3級,是非常適宜出門的好天氣。
  • 天氣預報是怎麼製作的?專家帶你感知氣象魅力
    編者按: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始終致力於推廣科學技術,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帶領農民科技致富。他們始終堅持科普惠及民生,傳遞健康理念,用科技創新推動社會發展。那麼雲朵是如何生成的,對天氣有什麼影響?你是否也好奇狂風暴雨來臨前,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本期訪談邀請到了昆明西山太華山氣象站氣象科普專家李振榮,帶領我們一起探索氣象的「秘密」。記者:什麼叫「天氣」,什麼叫「氣候」,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李振榮:「天氣」一般指的是短期的天氣狀態,比如:今天的天氣,明天的天氣。
  • 世界氣象日專家科普知識 天氣預報是咋製作出來的
    李先生打開手機對記者說,蘋果手機自帶的天氣預報顯示當時西安大部多雲,溫度是11℃;手機QQ天氣顯示多雲,溫度是8℃;手機上下載的墨跡天氣軟體,顯示晴天,溫度是6℃。 氣象專家表示,首先要知道一點,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首先是氣象信息採集,包括高空、地面、衛星、雷達等氣象觀測資料以及數值預報等;其次進行氣象信息處理;第三是進行天氣預報製作;最後通過氣象局、媒體等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