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報天氣就像解數學題,來看中國的「答題」法

2020-12-25 經濟日報

從第一張天氣圖問世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人們觀雲識天的方式也從單純依靠經驗向應用物理、數學方法計算風雲變幻的數值天氣預報轉變。在全球天氣監測網絡和龐大的超級計算機系統支持下,天氣預報準確率和預報時效因此而與時俱進。

↑由中國氣象局展示的氣象預報預測系統模型。郭靜原攝

近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我國數值預報發展到2018年,國家級數值預報業務體系將全部被自主研發的技術所替代。從「零」到「一」,再從「一」到「全部」,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正在推動中國數值預報系統邁向國際舞臺。

把握核心技術主動權

簡單來說,預報天氣就像在解一道非常複雜的數學題。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大氣是一種流體,它的運動軌跡遵循著流體力學基本理論。利用計算機,氣象學家通過求解描寫大氣運動規律的偏微分方程組,算出天氣變化結果,數值天氣預報由此應運而生。

「到了夏天究竟是南方降水多還是北方?日常氣象業務包括天氣預報、山洪地質災害預報、空氣品質預報、航空氣象預報等,都要運用數值預報技術進行測量。」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國家重點領域數值預報創新團隊負責人沈學順告訴記者,無論是天氣預報還是氣候預測都離不開數值預報。可以說,數值預報是整個氣象業務的核心與基礎。

然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全國早間天氣會商中,預報員最常提及的還是「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模式」。「一直到1999年之前,我國數值預報技術走的都是引進路線。可國外的核心技術始終對我們保密,引進成本又高,在關鍵技術的消化和掌握中我們總是落人一程。」沈學順說。

認清形勢,下定決心,是要牢牢把握核心技術應用的主動權。1999年,我國業務數值天氣預報走上自主研發之路,開啟全球區域同化預報系統(GRAPES)研發。2016年,正式業務化運行並面向全國下發產品的GRAPES全球預報系統,被視為真正能代表我國數值預報技術能力的跨時代之作。

「自主創新決不是照搬國外先進的系統和產品,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數值預報,積極發揮系統在中國地區的應用成效。」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主任王建捷表示,與國外模式相比,中國區域短期降水預報能力目前已接近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且該系統對中國區域降水預報形勢,特別是我國東南部主降水區預報形勢與實況更為接近。

面向數值預報領域重大需求,中國氣象局在構建數值預報創新團隊基礎上,還聯合國家級氣象業務單位、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等優勢資源組建攻關團隊,越來越多的新生力量匯入自主創新大潮。「我們必須要有圍繞核心問題的基礎研發積累和持之以恆的研發儲備,要有讓創新活力得到充分激發的體制機制,還要有踏踏實實做科研的人才隊伍。」王建捷說。

就在去年6月,「數值預報雲」正式投入業務運行,標誌著我國數值預報應用全面進入「雲時代」。全國氣象部門通過數值預報雲客戶端均可快速共享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和華北、華東、華南三大區域氣象中心的高解析度區域數值模式產品,這對提高各地精細化預報能力大有裨益。

硬實力秀出好成績

數值預報「中國造」絕不僅是一個口號,它習慣用實力展現擔當。

讓沈學順引以為傲的,是團隊為2016年G20杭州峰會提供的一系列精細客觀量化的10類24種氣象服務產品,從中期、短期預報時效產品實時掌握杭州天氣情況,到西湖精細預報產品點對點觀察湖面和近地面各高度層風場環境,還有10分鐘煙火擴散預報、短臨預報時效產品等保障了大會期間重要節點和表演的順利進行。

與硬實力匹配的好成績還遠不止如此。2017年夏天,當颱風「天鴿」在廣東珠海南部沿海登陸時,回應它的是停飛的航線、回港避風的漁船和空無一人的街道。在這背後,是GRAPES-TYM預先準確地抓取颱風路徑和降水特徵,為颱風預警服務打下提前量。

依靠核心技術的快速發展,颱風預報準確率得以顯著提升。沈學順介紹,2012年,中國氣象局開發了GRAPES-TYM區域颱風模式,該模式水平解析度為0.15°,垂直解析度為32層;2015年又將其水平解析度提高到0.12°,垂直解析度提高到50層。同年投入使用的新版GRAPES-TCM還在資料同化、渦旋初始化、GRAPES模式動力框架和物理過程等方面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

針對多維山地、露天環境下的國外雪上項目場地製作氣象預報產品,又是個極具挑戰性的任務,但也難不倒我國數值預報技術的更新換代。今年冬季,中央氣象臺為韓國平昌冬奧會中國代表團提供精細化預報服務產品。這是該臺首次為我國奧運健兒提供海外賽場的氣象保障服務。

中國氣象局主要以我國研發的3公裡解析度數值預報系統(GRAPES-Meso)的客觀預報產品為參考,結合韓國氣象廳提供的賽場觀測實況數據及地形影響,由預報員進行分析、訂正,最終給出預報結論。

當前,GRAPES全球數值預報系統平均可用時效超過7天,預報產品數量已增至70種,並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當地提升災害性天氣預報能力、增強天氣預報準確性輸送中國智慧和力量。

著眼未來再上臺階

GRAPES 數值預報系統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 2020 年,模式的計算精度和同化技術將再上一個臺階。我國將基本建成從局地公裡尺度到全球10公裡尺度的GRAPES氣象災害及環境精細化數值預報體系;形成下一代大氣模式框架原型系統,為天氣氣候一體化數值預報系統的建立奠定基礎。

邁出這一大步,意味著數值預報技術的質和量都要有新的飛躍。舉例來說,GRAPES 全球中期確定性預報系統的水平解析度將達10公裡、衛星資料同化佔比超過 80%、可用預報時效超過 8 天;我國大雨(雪)以上量級降水過程的0至12小時、0至24小時預報TS評分均比2018年提高15%,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小於70公裡;國家級環境氣象預報模式預報時效延長到7天。

沈學順表示,提升對局地強天氣的快速預報預警能力、提高對全球天氣尤其是大範圍轉折性天氣的可用預報時效,是今後數值預報努力的重點。

「下一步,數值天氣預報業務將朝著全球公裡尺度解析度、海陸氣冰耦合數值模式系統、百米解析度局地數值預報和多尺度集合預報方向發展。」沈學順說,這方面,GRAPES團隊有著深厚的研究基礎,團隊研發的多矩約束有限體積法實現了嚴格的數值守恆、高精度計算和萬核計算機上的高可擴展性,為發展我國下一代天氣氣候一體化大氣預報模式奠定了堅實基礎。該方法也被國際同行認可為「利用高精度計算技術開發新一代大氣模式動力框架的代表性工作之一」。

展望我國數值預報的未來,王建捷道出了自己的心願:「如果把歐洲中期預報中心以及美國、英國和日本等看作是數值預報領域的第一梯隊,那我國目前還處於第二梯隊。希望再經過多年的發展,讓我們的創新步伐更快一些,早日接近甚至進入第一梯隊。」

(見習編輯:於浩)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常用天氣符號天氣預報是根據對衛星雲圖和天氣圖的分析,結合有關氣象資料、地形和季節特點、群眾經驗等綜合研究後作出的。如中國中央氣象臺的衛星雲圖,就是中國製造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攝取的。利用衛星雲圖照片進行分析,能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  天氣預報常用符號從史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對天氣進行預測來相應地安排其工作與生活(比如農業生產、軍事行動等等)。
  • 天氣預報的發展(二)--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
    我們現今邁進了數值天氣預報時代,得益於這一預報技術,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數值天氣預報是什麼?為什麼它成了現在天氣預報的主要方法?讓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吧。後來,科學家創造出「數值求解」法,但是由於未認識到大氣動力過程的多尺度性,無法區分天氣系統演變的主因,嘗試宣告失敗。
  • 為什麼有些天氣很難準確預報?
    那麼,公眾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天氣預報?從科學角度看,天氣預報又能做到什麼程度?哪些天氣是不可預測的?  需求無限 但天氣可預報性有限  提到天氣預報,大多數人最想知道的是:我這裡幾點下?幾點停?下多大?但這個問題,預報員卻常常很難回答,主要原因就在於天氣的可預報性與天氣類型、時空尺度和預報時效息息相關。
  • 中國氣象局官員:天氣預報擬增可能引發病症預報
    在隨後舉行的發布會上,針對全國發生多起熱射病死亡案例,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表示,今後天氣預報將進一步完善,預報出天氣可能引發的各種病症。  陳振林介紹,7月以來,江南、江淮、江漢及重慶等地出現大範圍、持續的高溫天氣,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高溫日數多,持續時間長;二是高溫強度大,極端性突出;三是影響範圍廣,南方相對較重;四是高溫少雨疊加,旱情發展迅速。
  • 「盧布貶值」連累中國天氣預報
    俄羅斯盧布貶值竟然連累到了我國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沒錯,真是這樣!中央氣象臺官方微博日前發布的這則消息,不僅普及了科學知識,也讓人們切實感受到了蝴蝶效應的威力。 請看《中國日報》的報導:China's weather forecasts have become less accurate due to
  • 揭秘央視《天氣預報》:主播對著綠布「說」天氣
    令人「不適」的是,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專業、曾獲得CCTV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銅獎的馮殊說起話來語速要比一般人快很多,原來,這正是《天氣預報》的特殊性為馮殊帶來的職業病:為了在兩分鐘內提供更多更有用的氣象信息,馮殊和其他《天氣預報》主持人一樣,練就了在每分鐘350字的超快語速。
  • 盤點各具特色的天氣預報節目
    美國電視新聞每十分鐘插播一次天氣預報,電視新聞節目和天氣預報連在一起,中間沒有廣告,也沒有天氣預報節目的前奏片頭或標誌,顯得簡潔而緊湊。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直接經營的氣象廣播電臺,也是24小時連續播出,用戶可以通過專用接收機隨時隨地收聽。預報產品中使用大量的專業圖像。當突發性天氣出現時,美國的電視臺會中斷正常播出,插入天氣信息。
  • 《天氣預報》首播背後的故事
    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若馨 張宏偉  距離第一期《天氣預報》節目出現在電視螢屏上,已經過去了38年。一首《漁舟唱晚》,藏著多少人的回憶;一檔《天氣預報》,寄託著多少人的牽掛。從日本回來後,在電視上播天氣預報的想法便在他們心中紮下根。  氣象部門既然要製作電視天氣預報,就離不開電視臺。於是,王世平等人就找到中央電視臺。讓他們沒想到的是,中央電視臺也正在琢磨製作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兩家的想法一拍即合。  然而,合作製作天氣預報節目並不容易。節目將採取哪種形式?由哪方負責製作?
  • 氣象控第三期: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在英、法、德、美等各國科學家各自提出天氣預報上一些最基礎的理論時,時間到了20世紀初,出現了氣象學上重要的兩個學派:挪威學派和芝加哥學派。  挪威學派的創始人V.1916 年正式以天氣圖的方法試做預報,每日天氣預報分兩次對外公布。預報內容分風向和天氣兩項。這張圖的到來與西方相比,已經整整晚了一百年。  1945年8月,在條件極其艱苦的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氣象臺在延安創建。新中國的成立,為氣象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契機,也讓中國的天氣預報逐步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 強對流天氣如何預報
    嘉賓:國家氣象中心強天氣預報中心領班預報員 周康輝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敬濤  強對流天氣是指發生突然、天氣劇烈、破壞力極大目前,我國建立了由全國中期天氣預報模式、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全球集合預報系統、熱帶氣旋路徑數值預報模式、沙塵暴數值模式等組成的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發展了精細到鄉鎮的氣象預報系統和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系統,對於短時強降水的預報準確率已經達到了30%。  不過,龍捲風和下擊暴流等尺度更小、持續時間更短的強對流天氣,我國暫未開展業務性預報。
  • 天氣預報的前景
    天氣預報的前景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4年01月15日   天氣預報的技術是不斷在進展著的,這與全世界氣象觀測網密度的加強
  • 華風愛科將AccuWeather天氣預報落地中國
    此次分析數據來自美國和世界各地1000個地點,從2018年1月開始歷經18個月,ForecastWatch對來自五家天氣供應商2500萬個天氣預報的數據進行了分析比較,得出AccuWeather在高溫、低溫、風速預測預報準確率最高。AccuWeather高準確率的天氣預報數據,給客戶帶來了極大便利。
  • 江蘇天氣預報 - 江蘇 - 中國天氣網
    城市預報列表 (2020-12-12 05:30發布)最後關注到南京地區白天各個時段的具體天氣:今天一天都是以陰天為主,有時會飄一點零星小雨,早晚溫度在6~7℃的樣子,午後能達到10℃上下。 國內天氣預報
  • 天氣預報不靠譜?谷歌用AI模型實現「實時」天氣預報
    天氣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準確的天氣預報可以告知人們是否應該重新安排周末的出遊計劃,也能讓即將遭遇颱風的人即時撤離危險區域。但是,要進行準確的天氣預報,尤其是對每小時都在變化的天氣進行預測,挑戰巨大。
  • 中國自主研發「一帶一路」城市天氣預報上線
    中國自主研發「一帶一路」城市天氣預報上線 2020年02月10日 16:23   來源:經濟日報
  • 美國與歐洲數值天氣預報比較及對中國的啟示
    歐洲中期數值天氣預報中心(ECMWF)於1975年11月4日正式成立,1979年8月1日開始正式發布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細讀魯德的文章,所談到的美國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發展中存在的弱點,算不上新奇,也都是在中國常遇到的問題,只是魯德在分析時更具有針對性,將美國與歐洲的做法進行了對照分析,將問題揭示得簡明、清晰,令人信服。
  • 「天氣預報瓶」真能預測天氣?
    這樣一個神奇的瓶子,真的如它的名字那樣,可以準確預報天氣嗎?記者用網購的「天氣預報瓶」進行了多天的觀測,結果發現「天氣預報瓶」預報天氣並不準確。業內人士表示,天氣預報瓶可用於觀賞,但拿它預報天氣,並不科學。[疑問]長啥樣?呈水滴狀「顏值」高  「天氣預報瓶」從何而來?
  • 動植物也能預報天氣?
    中國天氣網訊 最近,一則山東濟南金剛纂村有棵「氣象樹」能預知天氣的新聞引發網友嘖嘖稱奇。據報導,全村160戶老老少少,通過觀察800年老槐樹身上的「樹洞」是否流水來判斷未來幾天的晴雨,從不失靈。  小編在驚訝和質疑中對「氣象樹」進行了檢索,發現大樹能預報天氣的事例在廣西、安徽等地也廣為流傳。
  • 讓人工智慧解數學題,可能沒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讓人工智慧解數學題,可能沒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作者:微軟研究院 發布時間:
  • 天氣預報:準確率追趕期望值
    ①世界性的難題——  天氣預報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從科學上講不可能完全準確  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影視信息集團節目主持人宋英傑,曾經擔任過天氣預報員。他說,有很多人一說起天氣預報,就有「不靠譜」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