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若馨 張宏偉
距離第一期《天氣預報》節目出現在電視螢屏上,已經過去了38年。一首《漁舟唱晚》,藏著多少人的回憶;一檔《天氣預報》,寄託著多少人的牽掛。這一切的背後又蘊含了多少氣象工作者的酸甜苦辣。
一次偶然
1979年,國家氣象中心(時為北京氣象中心)的領導王世平在隨團考察日本氣象事業發展時,偶然看到了當地電視上播放的天氣預報節目。又能看又能聽的天氣預報,讓王世平一行感到又新奇又興奮。當時,天氣預報在國內電視節目中還是一片空白。
「國外能搞,我們也能搞,而且要做得更好!」從日本回來後,在電視上播天氣預報的想法便在他們心中紮下根。
氣象部門既然要製作電視天氣預報,就離不開電視臺。於是,王世平等人就找到中央電視臺。讓他們沒想到的是,中央電視臺也正在琢磨製作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兩家的想法一拍即合。
然而,合作製作天氣預報節目並不容易。節目將採取哪種形式?由哪方負責製作?由誰來主持?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1979年至1980年,經過中央氣象臺與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長達一年多的商議、準備,《天氣預報》節目終於定樣。節目由主持人出鏡播報,播出時間確定為每天《新聞聯播》節目後,時長約為2分鐘,若有重大災害性天氣可適當延長;節目中的圖表和文字由中央氣象臺提供,中央電視臺負責進一步加工。
初上螢屏
離開播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可節目主持人遲遲沒有著落。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對氣象知識不甚了解,中央氣象臺的預報員又沒有主持經驗。這可給大伙兒出了難題。
經過商議,雙方決定參考國外的電視氣象節目,由氣象專家來擔當主持人。
此消息一出,氣象部門各單位熱鬧非凡,紛紛介紹、推薦合適的人選,很快就有了二三十人的大名單。
經過重重考核,韓建鋼和李援脫穎而出。韓建鋼是中央氣象臺業務骨幹,氣象知識紮實,人也長得精神。李援是中央氣象臺繪圖室工作人員,主要負責預報圖形的繪製,講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在那個生活條件艱苦的年代,大家的日子過得緊巴。為了讓韓、李二人撐起《天氣預報》的門面,中國氣象局領導特批一筆經費用於購置出鏡的工作服。
千呼萬喚始出來。我國歷史上第一期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在1980年7月7日與觀眾見面了。那天出鏡的是韓建鋼,他穿著整齊,端坐在演播室裡,面對著攝像機鏡頭和話筒,有條不紊地播報著全國的天氣預報。就像一位資深主持人一樣,韓建鋼出色地完成了首播任務。
抓住人心
節目剛開播的那段日子裡,團隊成員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緊張。
由於氣象數據的實時性特徵,每天17時,編導根據中央氣象臺提供的最新預報數據,開始馬不停蹄地寫稿,並將專業語言轉換成電視語言。而這個過程僅有半個小時。
當韓建鋼、李援拿著編導寫好的文字稿上車趕往中央電視臺時,紙面的墨水經常沒有幹透。在路上他們也一刻不放鬆,爭分奪秒熟悉稿子,到了電視臺就直奔演播室化妝。待《新聞聯播》一結束,他們便馬上接棒播報《天氣預報》。
當時的演播背景是一塊灰色褶幕,攝像設備是電視臺老式一英寸機,播報的內容主要是全國天氣形勢、少數大城市天氣預報以及特殊天氣警報等。
這一節目雖然收到眾多好評,但也面臨不少反對之聲。反對者認為《新聞聯播》要傳遞的信息量大、時間緊,再從其中抽出寶貴的幾分鐘用來播出天氣預報不合適。
經過兩個多月的調查,支持《天氣預報》繼續播出的群眾佔調查人數的80%以上。這給了氣象部門和電視臺很大的信心和鼓勵——《天氣預報》節目不僅要保留,而且要辦得更好。
如今,《天氣預報》節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與中央電視臺合作製作,到由氣象部門獨立製作播出;從最初的手工製作、騎車送帶,到現在的數位化製作、光纜傳輸;從最初的一間只有1平方米的播音間,到現在近4萬平方米的演播大樓;從中央一頻道每天2分鐘的時長,發展到建立覆蓋全國的多頻道、多頻次、多類型、多媒體的氣象影視服務格局……
歲月流轉,《天氣預報》變了,變得更貼心也更與時俱進;《天氣預報》也沒變,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依然熱忱。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8年11月7日一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