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首播背後的故事

2020-12-11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若馨 張宏偉

  距離第一期《天氣預報》節目出現在電視螢屏上,已經過去了38年。一首《漁舟唱晚》,藏著多少人的回憶;一檔《天氣預報》,寄託著多少人的牽掛。這一切的背後又蘊含了多少氣象工作者的酸甜苦辣。

  一次偶然

  1979年,國家氣象中心(時為北京氣象中心)的領導王世平在隨團考察日本氣象事業發展時,偶然看到了當地電視上播放的天氣預報節目。又能看又能聽的天氣預報,讓王世平一行感到又新奇又興奮。當時,天氣預報在國內電視節目中還是一片空白。

  「國外能搞,我們也能搞,而且要做得更好!」從日本回來後,在電視上播天氣預報的想法便在他們心中紮下根。

  氣象部門既然要製作電視天氣預報,就離不開電視臺。於是,王世平等人就找到中央電視臺。讓他們沒想到的是,中央電視臺也正在琢磨製作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兩家的想法一拍即合。

  然而,合作製作天氣預報節目並不容易。節目將採取哪種形式?由哪方負責製作?由誰來主持?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1979年至1980年,經過中央氣象臺與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長達一年多的商議、準備,《天氣預報》節目終於定樣。節目由主持人出鏡播報,播出時間確定為每天《新聞聯播》節目後,時長約為2分鐘,若有重大災害性天氣可適當延長;節目中的圖表和文字由中央氣象臺提供,中央電視臺負責進一步加工。

  初上螢屏

  離開播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可節目主持人遲遲沒有著落。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對氣象知識不甚了解,中央氣象臺的預報員又沒有主持經驗。這可給大伙兒出了難題。

  經過商議,雙方決定參考國外的電視氣象節目,由氣象專家來擔當主持人。

  此消息一出,氣象部門各單位熱鬧非凡,紛紛介紹、推薦合適的人選,很快就有了二三十人的大名單。

  經過重重考核,韓建鋼和李援脫穎而出。韓建鋼是中央氣象臺業務骨幹,氣象知識紮實,人也長得精神。李援是中央氣象臺繪圖室工作人員,主要負責預報圖形的繪製,講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在那個生活條件艱苦的年代,大家的日子過得緊巴。為了讓韓、李二人撐起《天氣預報》的門面,中國氣象局領導特批一筆經費用於購置出鏡的工作服。

  千呼萬喚始出來。我國歷史上第一期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在1980年7月7日與觀眾見面了。那天出鏡的是韓建鋼,他穿著整齊,端坐在演播室裡,面對著攝像機鏡頭和話筒,有條不紊地播報著全國的天氣預報。就像一位資深主持人一樣,韓建鋼出色地完成了首播任務。

  抓住人心

  節目剛開播的那段日子裡,團隊成員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緊張。

  由於氣象數據的實時性特徵,每天17時,編導根據中央氣象臺提供的最新預報數據,開始馬不停蹄地寫稿,並將專業語言轉換成電視語言。而這個過程僅有半個小時。

  當韓建鋼、李援拿著編導寫好的文字稿上車趕往中央電視臺時,紙面的墨水經常沒有幹透。在路上他們也一刻不放鬆,爭分奪秒熟悉稿子,到了電視臺就直奔演播室化妝。待《新聞聯播》一結束,他們便馬上接棒播報《天氣預報》。

  當時的演播背景是一塊灰色褶幕,攝像設備是電視臺老式一英寸機,播報的內容主要是全國天氣形勢、少數大城市天氣預報以及特殊天氣警報等。

  這一節目雖然收到眾多好評,但也面臨不少反對之聲。反對者認為《新聞聯播》要傳遞的信息量大、時間緊,再從其中抽出寶貴的幾分鐘用來播出天氣預報不合適。

  經過兩個多月的調查,支持《天氣預報》繼續播出的群眾佔調查人數的80%以上。這給了氣象部門和電視臺很大的信心和鼓勵——《天氣預報》節目不僅要保留,而且要辦得更好。

  如今,《天氣預報》節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與中央電視臺合作製作,到由氣象部門獨立製作播出;從最初的手工製作、騎車送帶,到現在的數位化製作、光纜傳輸;從最初的一間只有1平方米的播音間,到現在近4萬平方米的演播大樓;從中央一頻道每天2分鐘的時長,發展到建立覆蓋全國的多頻道、多頻次、多類型、多媒體的氣象影視服務格局……

  歲月流轉,《天氣預報》變了,變得更貼心也更與時俱進;《天氣預報》也沒變,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依然熱忱。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8年11月7日一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數值天氣預報背後的故事
    在數值天氣預報的背後,有這樣一個人日復一日無聲地奉獻著,見證著重慶市數值天氣預報精度不斷提高。他就是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高性能計算應用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孫啟龍。自2012年加入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從事超級計算應用服務工作,他便和數值天氣預報結下了不解之緣。
  • 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嶽冉冉、董瑞豐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大家做出了解答。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客觀預報不準還是主觀感受差異
    我國24小時暴雨預警準確率可達89%,但預報仍是世界級難題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有人說,沒有比夏天更讓人關注天氣預報的季節,雷電、暴雨、高溫、颱風,以及相應的城市高溫、內澇,山區泥石流、洪澇等災害,都曾無數次地在這個季節一一上演。
  • 忽冷忽熱愛感冒,今天聊聊天氣預報背後故事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標誌著氣溫變化:從霜降開始,天氣會快速變冷,意味著即將進入冬天,也意味著我們要開始穿秋褲了。隨著天氣漸漸變冷,晝夜溫差變化大,「感冒季」也隨之而來,無論身處大江南北,你周圍總會出現打噴嚏、流鼻涕、咳嗽乃至發燒的「病友」。
  • 兒童英語故事:天氣預報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兒童英語故事:天氣預報 2012-11-23 14:55 來源:網絡 作者:
  • 天氣預報是怎樣產生的 天氣預報怎麼形成文字數據分析
    天氣預報是怎樣產生的 天氣預報怎麼形成文字數據分析  「未來一周,我市天氣將是……」電視機內,天氣預報主持人播報著每日天氣信息,這簡簡單單幾個數字構成的天氣預報,背後其實蘊含著預報員對每天海量氣象數據的分析。
  • Weather Forecast 天氣預報丨外教講故事
    大思英語睡前故事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聽力輸入內容。每一個小故事都是一段精彩的旅程,不但可以幫助孩子們磨出「英語耳朵」,還能陪伴孩子進入甜美的夢鄉。每天堅持聽力輸入,學好英語不再難。建議家長每晚在孩子睡覺前,打開當天的睡前故事,和孩子共享這段美好時光。想獲得更多英語資源或聽更多的睡前故事,歡迎關注微信gzh:粵講粵掂 今天,我們要講的小故事是《天氣預報》,一起來聽吧!
  • 「睡前小故事」Weather Forecast 天氣預報
    大思英語睡前故事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聽力輸入內容。每一個小故事都是一段精彩的旅程,不但可以幫助孩子們磨出「英語耳朵」,還能陪伴孩子進入甜美的夢鄉。配合大思英語正式課程,每天堅持聽力輸入,學好英語不再難。建議家長每晚在孩子睡覺前,打開當天的睡前故事,和孩子共享這段美好時光。
  • 天氣預報的發展(二)--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
    我們現今邁進了數值天氣預報時代,得益於這一預報技術,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數值天氣預報是什麼?為什麼它成了現在天氣預報的主要方法?讓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吧。數值天氣預報根據物理學原理(大氣動力學)建立描述天氣演變過程的大氣運動方程組,輸入觀測資料,運用差分,一步一步的算出未來大氣的運動狀態,預測未來天氣。
  • 手機天氣預報不盡準確 精細化預報看上去很美
    目前,許多手機天氣預報軟體開始更新各地區分時天氣預報,但其準確性存疑。記者邵權達 攝  記者驗證發現手機天氣預報不盡準確  手機天氣預報類APP受到市民歡迎,有的還推出了精細化的預報,預報時段可以達到逐小時。不過記者發現,這些預報軟體給出的結論不盡準確。尤其在天氣多變時,只是「看上去很美」。
  • 天氣預報的前景
    、計算機用於天氣預報、氣象衛星的出現以及天氣學和動力氣象學的發展都有關係。目前國外預報中心所發布的72小時數值預報天氣形勢圖並不很可靠,尤其當形勢有突然變化時,72小時的形勢預報圖就不能用了。就長期天氣預報的水平來說,根據對美國100個站5天溫度距平預報(距平意為對平均值的偏差)、1個月溫度距平預報、1個季的溫度距平預報的檢驗,其準確率分別為75%,61%,58%。降水距平預報的準確率較低,只有59%、52%、51%。這裡規定隨機預報的準確率為50%。
  • 天氣預報通
    天氣預報通 生活工具 大小: 21.69MB
  • 【天氣預報】2020年清水河縣春節期間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2020年清水河縣春節期間天氣預報 2020-01-22 20: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有些天氣很難準確預報?
    那麼,公眾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天氣預報?從科學角度看,天氣預報又能做到什麼程度?哪些天氣是不可預測的?  需求無限 但天氣可預報性有限  提到天氣預報,大多數人最想知道的是:我這裡幾點下?幾點停?下多大?但這個問題,預報員卻常常很難回答,主要原因就在於天氣的可預報性與天氣類型、時空尺度和預報時效息息相關。
  • 天氣預報每小時一報 精確到1公裡
    記者帶你探秘軍運會氣象服務保障的幕後故事。    天氣預報每小時一報    針對本屆軍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氣象部門將提供細緻天氣預報,軍運會開閉幕式當天,天氣預報更是精確到每小時一報,並將發布現場天氣實況。此外,還包括未來10天的逐日滾動預報,未來2天的每隔6小時天氣預報,未來1天每隔3小時的預報。
  • 「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常用天氣符號天氣預報是根據對衛星雲圖和天氣圖的分析,結合有關氣象資料、地形和季節特點、群眾經驗等綜合研究後作出的。如中國中央氣象臺的衛星雲圖,就是中國製造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攝取的。利用衛星雲圖照片進行分析,能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  天氣預報常用符號從史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對天氣進行預測來相應地安排其工作與生活(比如農業生產、軍事行動等等)。
  • 數值天氣預報的起源
    為了得到更為精準的天氣預報,氣象學家們把數學物理方法引入了對天氣的分析、預測,從而誕生了數值天氣預報。人們在高性能計算機平臺上,製作數值預報,也就是用計算機預測大氣中陰晴雨雪、電閃雷鳴的萬千世界。 什麼是數值天氣預報?所謂數值天氣預報,就是利用計算機來計算天氣,讓計算機告訴我們風雲變幻。
  • 天氣預報中時間用語和預報時效
    大家每次看天氣預報時,都會聽到主持人說「白天」「下午」「夜間」天氣如何,那麼小夥伴們都知道「白天」是指哪段時間麼?是傳說中的太陽下山之前都叫白天麼?小夥伴們,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天氣預報服務的時間用語:白天:08--20時(北京時,下同);夜間:當日20時--次日08時凌晨:03--05時早晨:05--08時;上午:08--11時;中午:11--13時;下午:13--17時;傍晚:17--20時;前半夜:20--次日02時;後半夜:次日02--08時大家對時間術語應該了解了吧,不知道你們是否對公眾天氣預報時效也很好奇
  • 揭秘央視《天氣預報》:主播對著綠布「說」天氣
    《天氣預報》是觀眾每天都要關注的節目,但很多觀眾卻不知道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的。雖然天氣情況瞬息萬變,但《天氣預報》卻每天雷打不動地在《新聞聯播》後和觀眾見面。對這位「老朋友」,很多人並不熟悉它是怎麼製作的,記者日前來到位於國家氣象局的北京華風氣象影視信息集團,在《天氣預報》主持人馮殊的帶領下,參觀了《天氣預報》的演播室。
  • 預報天氣的工藝木頭鍾(圖文)
    一款功能更加彪悍的工藝木製鍾升級版本誕生了,那就全木材質、能預報天氣的木頭時鐘WoodStation,讓你也能成為氣象預報員。    WoodStation有楓木和核桃木兩種材質,額頭上有一個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