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碩士在光谷創業,研發人工智慧氣象預報技術

2020-12-13 中國光谷

小說裡有兩個「氣象高手」,一個是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天氣預報,草船借箭留佳話。還有一個是東野圭吾小說《拉普拉斯的魔女》中的天才,用物理學預測天氣。

現實中還真有人知「天上事」。12月9日,光谷企業象輯科技憑「基於氣象數據和人工智慧的商業氣象服務」創業項目,摘得2020創業武漢星光大道年度總決賽一等獎。

象輯創始人兼CEO邱珩

這家由北京大學大氣學碩士邱珩聯合一群中科院、清華大學的碩士、博士創立的企業,國內首創企業級智能網格預報,開闢新的氣象雲Saas產品,首次在武漢引入「商業氣象」概念,助力商業氣象走向全新時代。

更為難得是,具備純網際網路思維的這家企業,通過阿里釘釘生態鏈入1600萬家企業,未來將為千行百業提供商業氣象服務。

氣象大數據云平臺

今年,象輯科技為國內第七大跨度斜拉索橋武穴長江公路大橋提供現場氣象服務保障,他們研發了一款基於施工點位經緯度提供精確氣象預報預警的產品,能提供未來2小時逐分鐘、未來24小時逐小時和未來7天逐天的氣象預報數據,同時支持根據項目需求自定義溫度、風速、降水等多種要素的預警預報。據了解,這是國內首個運用氣象服務保障的橋梁施工項目。

據了解,象輯科技在光谷紮根後,已進入第四輪融資,並進入東湖高新區上市「金種子」企業名單。

2020創業武漢星光大道年度總決賽

「人工智慧穿戴型肢體動作捕捉」、「面向超低空的全天候數位化無人值守AI智慧監測平臺」獲得二等獎,「紅外及機器視覺高端裝備」、「新能源車高質量功率比電子水泵」、「微流控快速診斷產品」獲得三等獎。

武漢天堂矽谷科技創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夏錚點評,武漢創業項目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湖北高投雙創工坊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剛強認為,進入該賽事決賽的創業項目代表著未來的方向。

該項賽事由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提供指導,武漢市創業天使導師團、武漢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主辦,武漢東科創星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承辦。

中國光谷官方融媒體矩陣來了!

快來關注

了解光谷一手官方資訊

更多閱讀

(點擊圖片可查看)

請給這15位光谷企業家投票,他們影響2020年武漢經濟

「白玉蘭」點亮高新大道

手機拍照就能三維建模?天遠視賦予機器一雙「人的眼睛」

中國光谷 投稿郵箱:1070452594@qq.com

出品 | 光谷融媒體中心

來源| 長江日報

編輯| 黃安琪

審校| 康鵬

相關焦點

  • 智能網格氣象預報:細化到公裡 人工智慧是核心-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今年5月,「阿爾法」圍棋(AlphaGo)三盤連勝擊敗長期排名世界第一的棋手柯潔,讓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未來充滿期待。智能網格氣象預報的核心特徵之一便是智能化。  但氣象與圍棋不同,圍棋雖然變化複雜但規則相對簡單,氣象是個更為複雜的系統,受影響的因素太多。
  • 眼控科技與國家氣象中心聯合研發成果重磅發布
    12月11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組織召開了2020年天氣預報技術交流年會。眼控科技與國家氣象中心的聯合研發成果——《基於衛星和深度學習的降水分等級識別和臨近預報》在會上正式發布,這標誌著眼控科技在氣象 12月11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組織召開了2020年天氣預報技術交流年會。
  • 冬奧氣象服務團隊冬訓成果豐碩 以賽代訓提升能力探測預報技術取得...
    中國氣象報記者葉芳璐報導4月10日,冬奧氣象服務團隊2019/2020年冬訓工作落下帷幕。此次冬訓在服務保障、綜合探測、預報技術、集成研發、科普宣傳等方面取得多項成果,為下一步冬奧氣象工作籌備和後續冬季體育賽事氣象服務保障打下堅實基礎。
  • 光谷1500萬元重獎創業大賽項目,武漢伢攜六維力傳感器項目奪得一等獎
    「智能醫學平臺」、「人工智慧穿戴型肢體動作識別」、「六維力傳感器研發及產業化」、「FMCW雷射雷達」、「新一代非易失性存儲控制器晶片」、「安福星智慧醫養項目」、「宇航及高可靠領域自主可控模擬晶片」等十大項目角逐1500萬元獎金。最終,武漢伢熊琳憑藉「六維力傳感器研發及產業化」拿下300萬元冠軍獎金。
  • 大數據與人工智慧 提升天氣預報的精準度 下雨津積水點位手機上可查
    市氣象局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技術,提升天氣預報預警的精準性和效率。在災害性天氣預警方面,開發基於雷達數據和人工智慧算法的強對流識別和外推算法。強對流天氣局地性強、時間短和尺度小,一直是天氣預報中的難點,並且具有較強的破壞性。
  • 2020中國光谷3551創業大賽全球總決賽落幕 武漢伢斬獲大賽一等獎
    總決賽現場楚天都市報訊(記者胡長幸 通訊員李錚 容偉) 昨日,主題為「聚光谷,創未來」的2020中國光谷3551創業大賽全球總決賽,在東湖高新區舉行。「智能醫學平臺」「人工智慧穿戴型肢體動作識別」「六維力傳感器研發及產業化」「FMCW雷射雷達」「新一代非易失性存儲控制器晶片」「安福星智慧醫養項目」「宇航及高可靠領域自主可控模擬晶片」等十大項目角逐1500萬元獎金。最終,武漢伢熊琳憑藉「六維力傳感器研發及產業化」拿下300萬元冠軍獎金。
  • 寧波日報:氣象預報如何提升準確率?-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由於特殊地形地貌環境下氣象觀測資料的缺乏,模式對地形地貌的描述不夠精準,導致數值預報模式很難準確量化地形地貌對大氣活動的影響。作為奮鬥在一線長達28年的天氣預報員,塗小萍說:「我的職業生涯趕上了氣象科技飛速發展的時期,天氣預報技術已經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怎麼沒人告訴我,人工智慧和天氣預報居然是一對好CP?!
    當天氣預報發展為一門科學,現代人看數看圖看表格,數值預報技術是天氣預報的核心技術,國際上天氣預報技術領先的國家無不以先進的數值預報技術代言,中國正在實施的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實施綱要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建成以水平解析度10km的數值預報業務系統。
  • 瑞士學生研發首個AI竟能提前30分鐘預報閃電,準確度達80%
    閃電一直被認為是「最不可預測的自然現象」,但據最新一期《自然》(Nature)雜誌刊發的論文,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 School of Technology)的大學生研發出世界上首個人工智慧(AI)系統,竟能在18英裡(約29公裡)半徑範圍內提前10到30分鐘預報閃電將要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準確度高達80%。
  • 為智慧氣象之火添柴薪——GRAPES全球四維變分資料同化系統研發側記
    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若嘉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將智慧氣象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先進技術並列為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智慧氣象基礎支撐的數值天氣預報系統,觀測資料同化和數值預報模式是兩大核心技術。
  • 【科技】天氣預報精確到一小時,氣象自主創新的路走對了!
    「當你打開手機查看天氣的APP,就會發現,現在我國的天氣預報已經能精確到一個小時;現在氣象主播在播報天氣預報時,也已經很少使用『局地有雨』這種說法……這些變化,說明我國氣象預報已經進入了精細化時代。」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國家數值預報創新團隊負責人沈學順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一切源於我國氣象科技工作者近年來一直堅持自主創新,研發了風雲衛星和國家級數值預報業務體系。
  • 人工智慧領域: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AI創業校友集
    人工智慧領域: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AI創業校友集 工程師8 發表於 2018-05-18 08:31:00 在人工智慧創業大潮下,誰才是AI創業者的搖籃?
  • ——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
    中國氣象報記者 李冬梅 通訊員 吳燁  「天山山區人工增雨雪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CWHF高頻新型全自動集沙儀的風洞性能測試及野外驗證」摘得「維拉·維薩拉博士教授儀器和觀測方法開發和實施獎
  • 氣象預報預測-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預報準確率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24小時暴雨預報準確率提高了7%,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1.8%,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達到28分鐘。颱風路徑預報24小時誤差從95公裡縮小到66公裡,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強對流天氣預報準確率穩步提升。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
    強化實況融合分析技術研發,綜合多源觀測資料,逐步建成包括降水、陸面要素、海表要素、三維大氣等多圈層多要素協調一致、高質量、快速更新的實況分析產品體系。研究相控陣、雙偏振雷達等新觀測資料的短時臨近預警應用技術,發展智能化實時動態更新短時臨近預報技術。完善災害性天氣短中期預報技術,加強延伸期預報技術研發。
  • 雲技術支持 未來天氣預報可精準到街區
    近日,華為雲與深圳市氣象局在深圳華為坂田基地籤署深度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運用雲計算、人工智慧、5G、IoT等創新技術,攜手打造「氣象+雲+AI+5G」的全領域深度合作模式。基於智能網格的新一代超大城市精準預報提供技術支撐,實現包括智能感知、精準預報、智慧服務等,可以讓大眾體驗「兩小時內、一平方公裡範圍」的個性化精準貼身氣象服務。
  • 「雙創周」傳遞出哪些創新創業新風向
    新教育:人工智慧催發智能教育市場教4至7歲幼兒編程,是李天馳參加「雙創周」的項目。他的團隊自主研發了零文字移動端幼兒編程學習平臺——小火箭幼兒編程。這個幼兒編程工具,可幫助幼兒學習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創新和自主學習興趣。目前,李天馳不僅自己創業成功,還帶來了很多就業崗位——他的企業擁有3000餘名員工,研發團隊人數超過400人。
  • 光谷長大以後
    2018年8月,光谷與中科院精密測量院、聯影醫療三方共同組建武漢中科醫療科技工業技術研究院,通過聯合攻關,成功解決了超高場動物磁共振成像儀「卡脖子」等問題。據了解,截至目前,光谷先後建設了11家工業技術研究院,這些集技術研發、產業孵化、企業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機構,被戲稱為「四不像」,如今已成長為光谷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 世界主要氣象中心預報業務核心能力量化指標分析
    中國氣象報記者 賈朋群  2017年,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成為第二批被認定的世界氣象中心,使中國成為唯一擁有「世界氣象中心」稱號的發展中國家世界氣象中心的職責不僅局限於本國,還需在全球氣象發展中發揮「中心」的作用和價值。因此,世界氣象中心核心業務能力的高低,成為考量其含金量的關鍵所在。2018年,中國氣象局開始醞釀製訂到2035年的科技發展規劃,瞄準到2025年和2035年世界主要氣象機構核心能力的發展水平,提升我國關鍵預報技術水平。這也是本文分析當今全球主要模式預報業務核心能力量化指標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 劍指中國氣象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他們爭分奪秒!
    12月1日至2日,四項氣象現代化核心技術攻關任務通過終期評估。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氣象資料質量控制及多源數據融合與再分析、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和氣候系統模式、多尺度氣象數值預報模式系統——這四項攻關任務直指中國氣象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關係到我國氣象核心競爭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