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預報預測-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2020-12-16 中國氣象局

  預報準確率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24小時暴雨預報準確率提高了7%,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1.8%,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達到28分鐘。颱風路徑預報24小時誤差從95公裡縮小到66公裡,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強對流天氣預報準確率穩步提升。

  四大核心關鍵技術

  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投入業務化運行,全國已建立智能預報服務「一張網」,發布全國5公裡未來10天精細化智能網格預報和全球10公裡網格氣象要素預報。

  全球大氣再分析產品精度達到國際第三代同類水平,建立了與國際現階段水平相當的東亞區域再分析系統;

  高解析度氣候模式與模式預測系統性能躋身國際前列,次季節至季節預測技術穩步提高,氣候預測模擬能力顯著增強;

  天氣氣候一體化模式關鍵技術在東亞區雲微物理過程、分量模式耦合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相關焦點

  • 越南-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資料來源:外交部網站)    氣象合作情況:    1992年5月24日-6月6日,越南水文氣象代表團一行6人訪問中國國家氣象局,雙方舉行了工作會談,並於5月30日在北京籤署了
  • 寧波日報:氣象預報如何提升準確率?-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市氣象臺提前10天開始關注這次寒潮過程,經過對天氣形勢的充分研判和會商,精準預報了此次強降溫、大風、雨雪低溫冰凍過程。塗小萍是市氣象臺資深預報員、正研級高工。自1993年參加工作以來,她一直從事與氣象預報預測和服務相關的工作,參加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氣象保障服務和青島奧帆賽演練氣象保障服務。2014年入選中國氣象局首席預報員,2020年入選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
  • 180多位國內外專家共論熱帶氣象與海洋科技-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本次世界各國專家共同研討熱帶氣象與海洋科技合作,既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戰略合作共贏理念的具體體現,也將進一步推進熱帶氣象與海洋科技研發工作。中國氣象局高度重視熱帶和海洋氣象事業的發展,已逐步建成了熱帶和海洋氣象綜合觀測體系、預報預警體系、科技支撐體系,並在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局以及有關高校的支持下,不斷提升我國熱帶和海洋氣象的監測預報預測業務水平。
  • 守衛「神九」飛天-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胡亞 中國天氣網記者張偉報導  萬眾矚目的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將於6月16日18時37分在酒泉發射。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預計,16日太陽活動水平較低,空間天氣總體平穩,對「神九」發射無不利影響。  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太陽活動較為平靜。
  • 國際季風研討會議-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日前中國氣象報記者採訪了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季風委員會主席,美國海軍研究生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教授張智北(Chih-Pei CHANG)。    記者:傳統季風預報傾向於長期預報,從2004年開始,季風的概念向各個尺度發展,是什麼促成了這種變化?
  • 定準防颱風「指南針」-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江蘇各級氣象部門積極優化氣象信息發布渠道,拓展發布手段,提高信息含金量。準確、及時、有效的氣象信息成為各級地方政府、各行各業抗禦颱風的 「指南針」。        氣象信息成為決策參考        颱風來襲,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批示要求,全力做好防禦工作,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對此,省氣象局全力做好決策氣象服務工作,第一時間把颱風最新信息送到防颱風的最前沿,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 智能網格氣象預報:細化到公裡 人工智慧是核心-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智能網格氣象預報將會把這些變成歷史。未來,你頭上會不會有雨,什麼時候有雨,天氣預報會精細地告訴你。  按照中國氣象局的計劃,今年12月底前,我國氣象預報服務統一數據源的「一張網」網格預報業務將正式運行。
  • 奧運人物系列專訪-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只有這樣不斷地總結,不斷地積累,才能不斷地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才能不斷地提高氣象服務水平,才能培養出一支優秀的預報員隊伍。」  通過年初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氣象部門提高了延伸期預報的水平和災害性天氣影響評估的能力;通過汶川特大地震,氣象部門提高了應對突發事件的氣象應急保障能力;通過北京奧運會的七年籌備,氣象部門提升了在監測、網絡、預報、服務、科研等各個方面綜合能力。
  • 古典詩詞話氣象-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古典詩詞話氣象 發布時間:2019年10月24日10:27 來源: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
  • 深圳氣象科技創新 打造眾智共享的氣象生態圈-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中國氣象報記者 張格苗 盧健  像自然界中的生態系統一樣,深圳市氣象局希望集納科研院所、雙創資源和自身的核心業務能力形成一個眾智創新、共享共贏的新型氣象科技創新生態圈  於是,在今年深圳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上,深圳氣象局推出了一個新平臺——智創氣象共享與應用平臺(以下簡稱「智創平臺」)。
  • 天氣的」心思」怎麼猜-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氣象觀測臺站遍布東南西北,從地面、海洋到萬米高空,每天都有大量的數據準時上傳,全方位、多層次地觀測大氣變化。任憑天地如何風雲變幻、鬥轉星移,全世界所有的氣象觀測站每天都在固定的時間同時對大氣進行觀測,這些觀測數據迅速通過高速計算機通信網絡傳遞匯集,成為數值天氣預報的初值條件。
  • 三沙:把脈南海風雲 服務島礁前哨-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嘉賓:三沙市氣象局副局長(主持工作) 陳少健  記者:中國氣象報記者楊晉輝 虞璐    做好氣象服務的前提是夯實海洋綜合觀測系統設施建設基礎,在中國氣象局統一部署下,三沙市氣象局積極落實海南省氣象局島礁氣象站網建設任務,加強與駐地相關部門的溝通合作,著力建設以永興島為中心的西沙觀測區和以美濟礁為中心的南沙觀測區。
  • 奔走於廢墟之間-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從氣象數據來看,那場龍捲風持續了約1個小時之久。但對於龍捲風所經之處每一個受影響的人來說,那只是短短的「一瞬間」。追著它的腳步而來,也便意味著,我不可能親歷龍捲風肆虐時的駭人場景。  但是,目之所及的廢墟與廢墟邊救援的身影,被扭成麻花的鐵塔,用當地鄉音講述的或清晰或模糊的記憶,深夜裡經過窗外的播放著喪曲的車子,抽象的氣象雷達回波圖……這些場景,共同建構起我對這場災難的感知。
  • 沅江:稻蝦田裡說豐年-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楊玲 通訊員羅婷 舒芳  成片的生態林、縱橫的灌溉渠、沸騰的稻蝦池。正在田間進行農技指導的沅江市農業局副局長龍衛紅,說起氣象助力生態養殖不禁豎起大拇指,「災害性天氣來臨,氣象部門總能為小龍蝦養殖大戶提供準確及時的氣象預報,很好地服務生產。」  稻蝦種養是將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的有機結合,實現一稻一蝦、一水兩用、一田雙收。龍衛紅告訴記者,稻田為小龍蝦提供天然餌料和棲息地,養出的小龍蝦個大味美銷路好。
  • 華為雲攜手深圳市氣象局,用 AI 探索精準氣象預測
    突發強降水、雷雨大風、龍捲風、冰雹……深圳這座城,近百年潮起潮落、雲捲雲舒之間,不僅完成了從小漁村到「中國矽谷」的躍遷,也歷經了大自然的風雨洗禮。強對流天氣多發,一直是天氣預報的一大難點,尤其是對於地處大灣區的深圳。
  • 中國氣象局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汛期氣象服務
    新華社北京4月9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9日表示,當前,各地已陸續進入汛期。各級氣象部門要做到精細監測、精準預報、精確預警、精心服務,努力實現重大災害性天氣監測不漏網、預報不失誤、預警無盲區、服務無疏漏,全力以赴做好今年汛期氣象服務工作。
  • 中國氣象科技與世界共風雨
    獲認世界氣象中心創造歷史  2017年5月12日,中國氣象領域迎來歷史性時刻:具有140多年歷史的世界氣象組織在其執行理事會會議上正式認定中國氣象局為全球核心氣象預報、預測業務機構即世界氣象中心,中國由此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唯一擁有此類中心的國家,這標誌著中國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 郭學良:與挑戰同行 -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王曉樂      郭學良很忙,奧運會期間更忙。郭學良是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主任,又擔任著奧運人工影響天氣技術支撐組的專家,想「抓」到他的影兒,不容易。當記者 「見縫插針」、終於如願「堵住」他時,發現他很謙和、健談,採訪他,卻很容易。
  • 我國建成現代氣象預報預測系統
    本報北京12月27日電 (記者劉毅)氣象部門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電視電話會議27日召開。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在會上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氣象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變化翻天覆地,被世界氣象組織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成為全球9個世界氣象中心之一,標誌著我國氣象現代化的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 內蒙古:激活荒漠化治理中的氣象智慧-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 餘亞慶  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曾有這樣的說法:「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起阿拉善,沙落北京城」。  如今,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了。  目前,氣象部門有序推進了天空地綜合立體監測體系建設,形成涵蓋生態與氣象等觀測要素的多元化站網,為荒漠生態氣象工作提供了可信、完整的基礎數據。  據統計,內蒙古氣象部門年均發布服務產品180餘期,新增生態氣象服務產品3類,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批示20餘期,荒漠生態氣象服務能力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