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西沙群島祖國領土最大的島嶼——永興島上,矗立著一座高高的氣象都卜勒雷達塔。這裡駐守著一群氣象人,把脈南海風雲,為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南海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的氣象保障。
2012年三沙市成立,經濟社會發展、南海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公眾生產生活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氣象工作有哪些新變化?展現了怎樣的新風貌?為此記者專訪了三沙市氣象局副局長陳少健。
嘉賓:三沙市氣象局副局長(主持工作) 陳少健
記者:中國氣象報記者楊晉輝 虞璐
訪談現場。
擁有南中國海上規模最大、最齊全的綜合氣象觀測業務
記者:目前三沙氣象監測站網是一個怎樣的狀況?
陳少健:三沙市管轄著近200萬平方公裡的海域面積,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地級市。近年來,我國全面實施海洋強國戰略,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提出,海上經濟活動面臨的氣象災害風險日益加大,涉海各行業均迫切需要及時有效的海洋氣象服務保障。
三沙市奠基碑。
做好氣象服務的前提是夯實海洋綜合觀測系統設施建設基礎,在中國氣象局統一部署下,三沙市氣象局積極落實海南省氣象局島礁氣象站網建設任務,加強與駐地相關部門的溝通合作,著力建設以永興島為中心的西沙觀測區和以美濟礁為中心的南沙觀測區。我們多批次選派技術人員前往南海各島礁開展氣象觀測站建設,在嚴苛的海洋環境中,大家頂住颱風暴雨和烈日暴曬,先後建成十餘個海島自動氣象站,將祖國氣象觀測系統有效向南延伸,構建了環南海海域的海島自動氣象站網,促進海洋氣象監測能力大幅提升。
永興島國家基準站,技術人員在更換溫溼度傳感器。王天巍 攝影
目前,三沙市已建成兩個國家基準氣候站、十多個海島氣象站、深海氣象浮標站和船舶站。海洋氣象觀測範圍逐步由近海延伸到外海。在地面氣象、高空氣象、天氣雷達、太陽輻射、酸雨等綜合觀測業務的基礎上,三沙市先後增加了閃電定位、紫外線強度、對流層風廓線雷達、氣溶膠、GPS/MET水汽等觀測業務。現在可以很自豪的說,我們的監測預報範圍已經可以覆蓋整個南海。
向祖國乃至全球傳送南海重要氣象數據
記者: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現狀如何?
陳少健:根據三沙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我們不斷拓展氣象預報預警服務領域,推出南海島礁、漁港、漁區和航線氣象預報預警服務,預報產品涵蓋島礁精細預報、短臨天氣預報、船舶交通氣象專報、島礁氣象指數預報等。
陳少健副局長指導調試預報系統。
2012年5月起新增西沙永興島、中沙黃巖島和南沙永暑礁3個島礁的定點天氣預報。2013年12月起,每天滾動發布三沙轄區的城鎮精細化天氣預報。2014年1月,啟動西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的氣象預警信號發布工作。2015年2月,成立了三沙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如今,三沙市氣象局正不斷向全國乃至全球傳送著南海重要的氣象數據。
力爭做到服務零失誤、零傷亡、小損失
記者:三沙地處南海颱風走廊,請您具體說說颱風預報預警服務吧!
陳少健:三沙市受颱風影響非常嚴重,給抗颱風防災害工作帶來了各方面挑戰。例如2013年的強颱風「蝴蝶」、2014年超強颱風「威馬遜」,特別是2016年,影響南海的熱帶氣旋就多達7個,其中第1621號颱風「莎莉嘉」,給三沙市帶來了明顯影響。
從颱風生成開始,我們就嚴密監視颱風動態發展,都卜勒雷達、中尺度監測網、視頻會商系統等氣象現代化技術全部上陣,準確預報了颱風的移動路徑、風速和風雨影響。颱風登陸前一周,我們就向駐島軍民及有關單位發布了熱帶氣旋專報,做好相關海域防臺工作提醒。颱風決策氣象服務材料得到海南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颱風登陸前24小時,我們開始3小時滾動加密預報,登陸當天下午開始1小時滾動加密預報。
例如在應對「莎莉嘉」颱風過程中,我們通過電話、「國家突發事件預警發布中心」發布系統、決策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微信平臺發送相關信息74條,送達30600多人次 ,製作了17份決策氣象服務書面材料。預報和服務的準確及時,為抗擊颱風救災搶險爭取到了寶貴時間,最終達到了零失誤、零傷亡、小損失的服務效益。
氣象信息就像漁民們的定心丸
記者:提供氣象服務都有哪些渠道?
陳少健:充分發揮氣象信息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我們堅持不懈努力的目標。永興島永興社區有38戶居民,159人,都是以海洋捕撈為主業。出海捕魚受天氣影響非常大,過去沒有天氣預報,經常出現人員傷亡的情況。漁民出海都得靠運氣,家人擔驚受怕,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一直等他安全回家。
氣象信息員在向公眾進行科普。
現在氣象信息發布平臺已經覆蓋電臺、電視臺等多個渠道。例如在我們三沙衛視製作播出《南海天氣》《南海氣象》《南海風》三檔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發布15個南海島礁、6個漁場、5個港口及3條海上航線天氣預報預警信息。漁民在海上通常是通過廣播接收信息,我們就成立了西沙海洋氣象廣播短波電臺,採用普通話和海南話雙語直播,每天播出10個時次,惡劣天氣加密播報,實現南海氣象服務全覆蓋。此外,三沙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還承擔著三沙海域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等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業務,此外,還建立了由邊防支隊官兵和地方相關部門人員的 氣象信息員隊伍,現在共有18名氣象信息員。我們把這些信息及時傳遞給相關部門,他們再通過相應渠道把信息傳遞給需要的人。
播音員進行海洋電臺廣播。
我們的氣象信息就像漁民們的定心丸,他們很信賴我們,還特意送來錦旗,寫著「三沙氣象新,心系漁民情」,對我們來說,這既是鼓勵也是鞭策。
記者:氣象隊伍狀況如何?
陳少健:目前三沙市氣象局在職職工有47人,根據海島工作生活特點,我們努力改善辦公、生活環境,比如建設完善珊瑚島業務樓、食品冷凍庫房和職工食堂,節假日為駐島職工安排文體活動,讓職工們感受到家的溫暖。這幾年,我們前後吸引了15名重點高校的畢業生投身於三沙氣象事業,市局碩士研究生從零增加到3人,本科生比例從60%增長到83%,中級職稱人員從3人增加到15人。
針對島礁站網分散人員難以集中的工作特點,我們注意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建立了「三沙e支部」 微信平臺,在朋友圈分享學習工作心得,建立創先爭優活動長效機制。如今,已經有30人次獲得了「全國質量優秀測報員」、2人次獲得「全國重大氣象服務先進個人」、1人獲得「全省重大氣象服務先進個人」光榮稱號。珊瑚島氣象站林正楊同志還代表海南省氣象部門參加了2014、2016年全國測報競賽。
珊瑚島氣象站獲評「工人先鋒號」
記者:今年珊瑚島氣象站獲評「工人先鋒號」,簡單介紹一下吧!
陳少健:珊瑚島氣象站是中國最南端的有人值守氣象站,國家一類艱苦臺站。珊瑚島氣象站共有9位工作人員,一年三班輪換值守,每班3人,一次上島值班為4至5個月。工作人員換班需要從文昌的清瀾港出發,乘坐補給船「三沙1號」經過15小時航行抵達永興島,然後換乘漁船或部隊炮艇經過9個多小時才能抵達珊瑚島。
珊瑚島氣象站。
由於交通極為不便。島上除了氣象站的員工就是駐島部隊,有錢也買不到東西。這裡氣象站主要服務對象就是駐島官兵。工作人員會通過海南省氣象災害防禦指揮信息系統和三沙市氣象臺的預報服務產品資料,及時向駐島部隊提供氣象信息服務,並根據駐島部隊的任務提供天氣要素等相關信息,儘量配合部隊完成國防任務。「這裡很艱苦,但是總要有人堅守。如果誰都怕吃苦,誰來守護祖國疆土?」 地面觀測人員蔡杏富說。
這9位氣象人如同堅守祖國最南端的領航燈塔,樹立了三沙氣象人新的形象。近三年,他們有2人被授予「全國質量優秀測報員」稱號;4人參加省氣象行業職業競賽獲獎,其中2人代表省局參加中國氣象局行業職業競賽;2014年珊瑚島氣象站還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氣象局授予「全國氣象工作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
立足南海氣象「第一哨」,堅守、嚴謹、敬業、奉獻、傳承
記者:什麼叫做「三沙精神」?
陳少健:三沙氣象人克服高溫、高溼、高鹽、高日照的惡劣氣候條件和遠離親人的思念寂寞,忍著艱苦環境帶來的病痛,堅守南海氣象「第一哨」,用生命和汗水凝練出了「堅守、嚴謹、敬業、奉獻、傳承」的三沙氣象人精神,換來了今天南海氣象事業的巨大進步,歷代三沙氣象人的感人事跡已經融入了我們每個人的精神血脈。
三沙市氣象局全貌。
我印象很深的是2013年9月底,強颱風「蝴蝶」正面襲擊珊瑚島,給珊瑚島氣象站造成了毀滅性的重創。為了搶修氣象觀測設備,我們3名觀測員33個小時不吃不眠不休,顧不上自己的床都被澆灌進屋的雨水溼透,趴在泥水裡,修復了地面自動氣象站,恢復了數據上傳,為颱風預報預警提供了第一手準確及時的氣象數據。
前些年,大家的衣食住行僅靠一個月兩次的補給船,有時候天氣不好,補給船不能出海,沒有補給時,就只能吃木瓜葉子、喝空調滴答下來的淡水。那個時候沒有移動信號,沒有網際網路,幾乎與外界斷絕聯繫。部隊接過來的電線功率有限,只能保障業務用電,即使在38℃的高溫天氣,大家也捨不得開風扇。我們現在搬進了嶄新的辦公樓和宿舍,有淡水、有蔬菜、有電、有網絡、還有機場,真的感覺非常幸福,更沒有理由不好好工作。
後記:如今的三沙氣象人站在國防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起點上,肩負「監測南海風雲、護佑祖國平安」重任,加快氣象現代化建設進程,為構建海島特色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執著堅守奮力拼搏。
(責任編輯:葉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