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雲攜手深圳市氣象局,用 AI 探索精準氣象預測

2020-12-11 IT之家

突發強降水、雷雨大風、龍捲風、冰雹……深圳這座城,近百年潮起潮落、雲捲雲舒之間,不僅完成了從小漁村到「中國矽谷」的躍遷,也歷經了大自然的風雨洗禮。

強對流天氣多發,一直是天氣預報的一大難點,尤其是對於地處大灣區的深圳。

如果天氣預報不準,對於走在大街上的深圳人來說,可只是半路淋溼、行程耽擱,但對於特定場景下的一些人來說,卻會給一些人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比如出海漁民、戶外工作人員等等。

人工智慧(AI)的出現,為深圳氣象預測帶來了新思路。

近日,深圳市氣象局宣布與華為雲合作,計劃共同研創更精準的災害性天氣預測模型,應對災害性天氣。

通過將深圳近十年的氣象數據進行訓練,災害性天氣預測模型有望將預測準確率提升10%~20%。基於新的合作,一次模型訓練,能由原來的1—2個星期縮短至3天甚至是幾個小時。

天氣預報為什麼還不夠準?AI技術如何使氣象預測完成「跨代升級」,甚至精準預測方圓一公裡內幾分鐘之後的天氣變化?背後又有什麼樣的行業內幕?這是智東西想要了解的真相,也是本文要探討的話題。

氣象預測行業的痛點由來已久

「準不準」是老百姓們評價天氣預報的最直接指標。

許多人都能感到,類似「北京明天下不下雪」的大面預測,一般都還靠譜。然而一旦涉及到「海澱區未來兩小時是否降雪」等更精細的預報,天氣預報就好像到了「吐槽大會」現場。

精細化程度不足,是氣象預報行業長期以來的痛點。

2012年是我國氣象預報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當年,國家氣象中心大刀闊斧地推出了「大城市精細化預報」,規定「每六小時預報一次,降水量細化到毫米」。而2017年,隨著AI技術、氣象專業技術的發展,氣象預報也迎來智能網格化落地。

所謂「網格預報」,就像地球上的經緯網一樣,把區域分解成許多個5公裡×5公裡甚至1公裡×1公裡的網格,進行分塊氣象預測播報,播報頻率可達到1小時或幾小時一次。也就是說,同樣一場雨,無論用戶身在深圳哪個角落,都能得到更精準的差異化預報。

網格化預報

智能網格化預報目標美好,卻也困難重重。

由於傳統的氣象數值模式方法難以應對如此精細化的氣候測算,AI成為最合適的方法之一。但是目前,市場上已有的氣象預測AI模型,往往都難以達到理想的預測效果。

一方面,模型的訓練需要大量氣象數據,時空解析度高,且涉及觀測站、風場、雷達等多維度,因此數據量極大,對數據分析處理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如此大規模的氣象預測AI模型需要經過許多次調優,則需要耗費許多試錯成本,也非常吃算力。

簡而言之,要打造強大而準確的氣象預測AI模型,對硬體算力和軟體AI算法具有很高的要求。從市場角度來看,氣象預報短期來看更接近公共服務範疇,一些企業看不到產業紅利,就導致AI氣象預測的發展更加乏力。

復盤10年氣象數據,模型準確率將提升20%

新年伊始,平地一聲雷。

深圳市氣象局大手一揮,將「華為公司」一把拉入氣象預測變革的大潮中來。

1月6日,深圳市氣象局正式宣布已與華為雲開展深度合作,計劃共同研創災害性天氣預測模型,推進「超大城市精準預報服務」,從而支持災害性天氣預警發布與傳播。

深圳市氣象局與華為公司達成合作

在天氣預測模型建立方面,華為雲團隊將深圳市氣象局近10年的氣象數據應用起來,建立機器學習模型,用以推算雲團變化和移動規律,從而進行更精確的天氣預測。

一位參與此項目的華為雲AI專家說:「在以前0~2個小時的短臨天氣預測中,常用的光流法往往只預測雲的移動趨勢,卻不預測雲團的生消(會合和分化),因此預測準確率不高。」

「同時,多數短臨預測方法預測的『雷達回波圖』往往比較模糊,因此需要人工輔助,人工預報員很多時候也難以很好地判斷局部地區的天氣情況,因此天氣預測的準確率也會受影響。」

華為雲在開發AI算法時,正是應氣象行業需求,瞄準了「生消」和「模糊」這兩個難點。

「現在,採用數據驅動的AI方法,預測準確率可以提高10%~20%。」這位華為雲AI專家說。

這個數字「換算」成用戶體驗來說就是,老百姓將能夠隨時隨地了解到,自己所處的方圓一公裡內是什麼天氣,能清楚地了解氣溫、降水、風等多個基本氣象要素。

據了解,在模型訓練的計算資源支持上,利用華為雲AI昇騰集群服務,氣象預測模型開發耗時和訓練周期有望大大縮減。預計一次模型訓練,將由原來的1—2個星期縮短至3天甚至是幾個小時。

在預報的精準分發方面,深圳市氣象局和華為雲則致力於建立以氣象服務基礎數據云平臺、畫像式用戶管理平臺等工具,從而在洞察用戶需求的基礎上,適時主動推送服務。

「預報只是前端的工作,如何把預報結果快速推送給有需要的市民才是最重要的。」一位參與到深圳氣象項目工作人員的告訴智東西,「除了市民主動查詢,我們還將通過簡訊、App等渠道推動給可能有需要的市民。」新系統將基於位置和場景,向用戶精準推送以「無感」為特徵的公眾氣象服務。比如,深圳市將在公園景區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設置二維碼和大屏幕,通過不同的渠道將氣象信息告訴市民。

華為雲AI通過深度學習預測未來2小時內每公裡內的天氣變化情況

氣象行業的跨代升級是什麼?

隨著AI與雲計算技術在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醫療等領域快速落地,華為云為什麼選擇切入看起來比較偏門的氣象領域?

對此,來自華為雲的資深AI專家表示,「氣象+AI」不僅僅是氣象預測本身的問題,它還跟各行業有比較緊密的聯繫。一方面,氣象預報首要是為老百姓服務,另一方面,它在農業、航空等行業服務領域具有可觀的紅利。比如,航空公司就非常依賴氣象預報,需要精確的天氣預報系統。

其實,華為並不是第一個進入氣象領域的新玩家。

以百度、騰訊、阿里、墨跡天氣、彩雲天氣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公司、行業玩家都在「氣象+AI」上有所布局。

比如,百度基於百度大腦EasyDL的「看雲」的AI系統,它能對20多種類型的雲狀識別準確率均達到達80%以上;廣東氣象局利用阿里平臺對短臨降水做AI預報;墨跡天氣將眾包數據結合傳統氣象數據,將AI短臨預報應用於外賣行業氣象服務……

但是,華為雲的入局卻為氣象行業的智能網格化變革帶來新的「進階」機遇。

一方面,基於華為雲ModelArts一站式AI開發與管理平臺以及AI昇騰集群服務,華為雲有望成為氣象行業AI化變革的「黑土地」。

2019年9月20日,ModelArts 2.0面世,其以全流程的極簡和自動化優勢,分別針對數據準備、模型訓練、模型管理、模型推理四大步驟做了全面升級。雖然在深圳市氣象局的合作中,目前仍由華為雲工作人員進行AI模型訓練,但是隨著團隊與氣象部門工作人員的磨合深入,氣象部門人員有望自己無障礙地「動動手指」完成模型訓練。

智東西曾體驗一代ModelArts平臺,三步即可完成模型訓練

而華為雲AI昇騰集群服務就更具備「賦能行業」的黑土地屬性。2019年9月18日,基於數千顆昇騰910 AI處理器強大算力的華為雲AI昇騰集群服務發布。

據了解,其能用於預測天氣、天文探索、石油勘探、自動駕駛等各個領域。例如,僅用約10秒鐘,它還完成對20萬顆星體的搜索、定位與識別,原文天文學家需要74小時。

另一方面,華為雲人工智慧團隊的行業問題解決能力和執行力有望為氣象行業帶來一些實質性的進展。比如,在華為雲團隊與深圳市氣象局宣布戰略合作之時,其就瞄準了「雲團生消」和「雷達圖模糊」這兩大短臨預測的痛點,基於兩大痛點進行AI氣象預測模型訓練。

痛點即是賣點。

天氣預報自古以來都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很多人說「預報不準才是正常的」。華為雲AI專家說,「天氣的變化影響它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而華為雲能做的就是在拿到的科學觀測數據的基礎上,儘可能地發揮AI的價值。」

可以想像,隨著AI氣象預測模型的初步建立,許多新的問題都將湧現。AI模型與傳統氣象數值模型如何兼容?如何保證訓練數據真實反映氣候變化?如何使人工智慧人才更加深入了解傳統氣象領域的那整套精深的氣象預測方法論?

跨越氣象預報行業的壁壘,與氣象預報精英們進行世紀握手,對人工智慧從業者來說並沒有那麼容易。而華為雲,恰恰擅長與各種「問題」周旋,於持久中作戰。

結語:AI飛入尋常百姓家,氣象服務迎跨代升級

隨著AI、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發展,廣大認知中比較傳統的氣象行業也將迎來新機遇。

其實,氣象行業天然擁有AI發揮價值所需的海量數據,有望成為華為雲的AI練兵場,也有可能帶來傳統氣象服務行業的自身跨代進化。

AI進入氣象行業,並不僅僅意味著AI飛入「尋常百姓家」帶來公共服務,還將帶來長遠的市場紅利。一方面,氣象預測之後基於氣象的延伸服務將具有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氣象服務作為交通、軍事、旅遊等眾多行業的基礎服務之一,有望與各行各業結合帶來新的盈利模式。

華為開發者大會2020(Cloud)將於2020年2月11日-12日在深圳舉辦,這是華為面向ICT(信息與通信)領域全球開發者的年度頂級旗艦活動。大會旨在搭建一個全球性的交流和實踐平臺,開放華為30年積累的ICT技術和能力,以「鯤鵬+昇騰」硬核雙引擎,為開發者提供澎湃動力,改變世界,變不可能為可能。

相關焦點

  • 雲技術支持 未來天氣預報可精準到街區
    近日,華為雲與深圳市氣象局在深圳華為坂田基地籤署深度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運用雲計算、人工智慧、5G、IoT等創新技術,攜手打造「氣象+雲+AI+5G」的全領域深度合作模式。基於智能網格的新一代超大城市精準預報提供技術支撐,實現包括智能感知、精準預報、智慧服務等,可以讓大眾體驗「兩小時內、一平方公裡範圍」的個性化精準貼身氣象服務。
  • 用科技溫暖生活,華為雲與客戶夥伴共同成長
    而讓技術服務大眾、普惠社會,並與更多客戶夥伴一起促進全社會高效合理、有溫度、有情懷地運轉,這也是華為雲「Cloud for Good」一直以來的初心與堅守。華為雲同樣心懷感恩,感謝客戶的選擇與攜手,讓華為雲變得更有溫度。從「小美好」到「大議題」,華為雲攜手千行百業,科技帶來的改變無處不在。
  • 華為雲開啟年終回饋季,攜手客戶用科技改變世界!
    也正因如此,華為雲對客戶心懷感恩,是客戶的完全信任和勇於改變,才讓華為雲有機會將技術運用到各行各業,用科技改變世界。「謝謝你,為我們爭分奪秒」感謝深圳市寶安人民醫院攜手華為雲,用「心電雲」突破距離的限制。
  • 華為雲12.12會員節活動誠意上線,歲末感恩、雲端鉅惠
    時間就是生命,深圳市寶安人民醫院攜手華為雲,國內首創心電上雲,實現跨醫院、跨區域的遠程心電圖診療服務,守護居民健康。如今,病人在基層診所通過心電圖機,直連到心電診斷統一綜合雲服務平臺,由專業醫生給出診斷建議。一旦發現「危急值」,診所工作人員就可以第一時間呼叫120接送病人。
  • 華為雲開啟「12.12會員節」
    也正因如此,華為雲對客戶心懷感恩,是客戶的完全信任和勇於改變,才讓華為雲有機會將技術運用到各行各業,用科技改變世界。 「謝謝你,為我們爭分奪秒」 感謝深圳市寶安人民醫院攜手華為雲,用「心電雲」突破距離的限制。
  • 深圳氣象科技創新 打造眾智共享的氣象生態圈-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中國氣象報記者 張格苗 盧健  像自然界中的生態系統一樣,深圳市氣象局希望集納科研院所、雙創資源和自身的核心業務能力形成一個眾智創新、共享共贏的新型氣象科技創新生態圈  而用戶之所以能與提供服務的創客企業完美匹配,離不開深圳市氣象局牽線搭橋。2015年底,「樂享氣象」正式啟動。深圳市氣象部門提供場地、平臺和指導,「孵化」氣象服務產品;做得好的創客,不但能夠獲得更多投資機會,還能進駐市氣象局專門搭建的平臺,便捷獲取眾創有關支持。
  • 氣象新風向 華風愛科泛商業氣象服務探索之旅
    除了中國天氣客戶端之外,華風愛科也為眾多如華為、OPPO、VIVO、360這樣的知名企業提供氣象數據服務接口,目前每天的日均訪問量已經達到200億以上。第二階段,氣象技術外包服務是面對氣象敏感類行業客戶,包括氣象局、空管局、新能源企業等,以系統開發為主。這階段,也是目前絕大多數「氣象公司」的主要業務。把氣象技術與IT技術結合在一起,進行數據查詢、可視化等。
  • 世界氣象日:孩子們走進德州氣象局探索氣象奧秘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為「太陽、地球和天氣」,當日上午,德州市氣象局舉辦氣象科普開放日活動,邀請市民和學生走進氣象局,了解天氣知識,探索氣象奧秘。活動期間,德州市氣象局市氣象臺、演播室、人影指揮中心、氣象科普館和長河公園氣象觀測站等向公眾開放,家長和孩子們通過參觀、互動遊戲、聽講座、觀看科普宣傳片等了解氣象。
  • 全國氣象科技活動周在南京開幕,「華為」、「信大氣象研究院」獲獎
    5月18日,以「科技強國氣象萬千」為主題的2019年全國氣象科技活動周南京主場活動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順利開幕。據了解,此次活動由中國氣象局、科技部、中國科協、江蘇省政府等共同主辦,由江蘇省氣象局、省科協等共同承辦。南京信大氣象科學技術研究院應邀參加本次活動。
  • WISE2017新商業:華風愛科「用氣象服務,締造商業裂變」
    馮雪在新商業峰會現場演講「如何用氣象服務,締造商業裂變」。結合了中國氣象局和美國AccuWeather總共超過110多年的氣象服務經驗,擁有國內外最強的數據和氣象技術服務。華風愛科將二者結合,將冰冷無趣的數字預報變為科學的建議滲入到商業,滲入到用戶的生活中,從而保障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有效提高個人的生活質量及企業的工作效率,助力於他們的發展和昌盛。
  • 林口縣氣象局以科技創新推動氣象事業又快又好發展
    東北網4月10日訊(孫欣 記者 遲亦達)2019年,林口縣氣象局緊緊圍繞全市氣象局長會議工作部署和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明確林口局2019年工作要點,以氣象現代化建設為抓手,以提高天氣氣候預測預報準確率和服務水平為中心,通過廣大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各項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 全國氣象服務科技創新交流會議召開
    11月30日,2020 年度氣象服務科技創新交流會在海南海口召開。會議圍繞「匯聚創新智慧、共謀高質量發展」主題,就氣象服務科技創新前沿和發展趨勢開展交流。會議認為,進入「十四五」時期,氣象服務亟需進行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要更加突出創新驅動發展,突出開放融合,突出質量和效益,積極構建智慧精細、開放融合、普惠共享的現代氣象服務體系。氣象服務包含了保障生命安全、融入生產發展、圍繞生活富裕、助力生態良好、瞄準精細服務和完善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六大重點任務。
  • 中國氣象局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汛期氣象服務
    新華社北京4月9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9日表示,當前,各地已陸續進入汛期。各級氣象部門要做到精細監測、精準預報、精確預警、精心服務,努力實現重大災害性天氣監測不漏網、預報不失誤、預警無盲區、服務無疏漏,全力以赴做好今年汛期氣象服務工作。
  • 華為雲發布鯤鵬雲服務,開啟多元新架構
    [中國,北京,2019年7月24日] 7月23日,華為雲在北京舉辦「鯤鵬凌雲,開啟多元新架構」論壇,指出Cloud 2.0時代是「雲+AI+5G時代」,企業需要多元化雲服務架構。基於鯤鵬處理器,華為雲推出鯤鵬雲服務和解決方案,開啟雲上的多元新架構,並發布「鯤鵬凌雲夥伴計劃」,首批投入1億元生態資金,攜手夥伴共同建設開放共贏鯤鵬生態,助力產業創新發展。
  • 氣象「土法子」出路何在 浙江氣象局稱取其精華
    浙江省氣象局副局長苗長明在今天舉行的氣象為民服務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對於「土法子」,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發布會上,浙江省氣象局發布的《公共氣象服務白皮書》,包括各類氣象監測、天氣預報、氣候服務、專業專項氣象服務等方面的內容,是全國首部省級全面闡釋公共氣象服務情況的服務性手冊。
  • 預報準確率提高40%,百度智能雲加持的重慶天氣預報來了!
    2019年6月21~22日凌晨,石柱縣迎來強降雨天氣,重慶市氣象局提前預測及時發布預警簡訊,受災最重的馬武鎮及時轉移群眾220人。此次強降雨共造成十餘個鄉鎮嚴重受災,但沒有出現人員傷亡。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提前預測天氣不是容易的事。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支持下,重慶的天氣預報越來越及時、精準。
  • 預報準確率提高40%,百度智能雲加持的重慶天氣預報來了
    2019年6月21~22日凌晨,石柱縣迎來強降雨天氣,重慶市氣象局提前預測及時發布預警簡訊,受災最重的馬武鎮及時轉移群眾220人。此次強降雨共造成十餘個鄉鎮嚴重受災,但沒有出現人員傷亡。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提前預測天氣不是容易的事。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支持下,重慶的天氣預報越來越及時、精準。
  •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數據中心)
    ,制定氣象信息網絡業務技術標準、規範;負責全國氣象信息網絡及資料業務的技術指導。     2.承擔氣象通信任務,負責國家級區域網、氣象通信廣域網(CMANet)、衛星廣播系統(CMACast)、中國氣象局網際網路等業務系統建設、運行;負責全國應急通信系統建設、運行、應急通信協調與技術保障;負責全國天氣預報電視會商系統及相關多媒體業務系統建設、運行和用戶服務。
  • 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滿意度再創歷史新高
    工人日報客戶端1月12日電 全國氣象局長會議今日閉幕,中國氣象局長劉雅鳴稱 過去一年氣象系統大力開展智慧氣象服務,智能化提供天氣信息,推送生活參考及風險評估等個性化服務。氣象影視服務覆蓋人群超過10億,「兩微一端」氣象新媒體覆蓋人群超7.23億,「中國天氣」網日瀏覽量突破1億人次。成功舉辦第二屆智慧氣象服務創新大賽。氣象服務公眾滿意度達91.9分,再創歷史新高。
  • 小學生走進氣象局 零距離感受萬千氣象
    7月30日上午,開魯縣氣象局科普教育示範基地迎來了實驗小學100餘名師生及家長,開展了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普及氣象科普知識。參觀過程中,縣氣象局工作人員耐心講解,學生們參觀了人影發射架、作業系統,津津有味地聽工作人員講解增雨原理,操作步驟及所需的氣象條件,通過淺顯化的講解,同學們感受到了氣象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