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報準確率提高40%,百度智能雲加持的重慶天氣預報來了!

2020-12-19 中國青年網

  

  作為「山水之城」,重慶的天氣就如其道路交通一樣立體,變幻多端。2019年進入6月以來,重慶的天氣就在高溫和暴雨之間來回切換,對市民生產和生活帶來影響,一些降雨量大的地區甚至可能出現災情。

  2019年6月21~22日凌晨,石柱縣迎來強降雨天氣,重慶市氣象局提前預測及時發布預警簡訊,受災最重的馬武鎮及時轉移群眾220人。此次強降雨共造成十餘個鄉鎮嚴重受災,但沒有出現人員傷亡。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提前預測天氣不是容易的事。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支持下,重慶的天氣預報越來越及時、精準。7月18日,在重慶市氣象局舉行智慧氣象發展媒體見面會,通報了與百度智能雲共同打造的智慧氣象「四天」系統建設成果。經過一年多的探索,雙方目前在天樞?智能探測系統、天資?智能預報系統、知天?智慧服務系統、御天?智慧防災系統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2018年,在氣溫降水趨勢預測上,相對傳統預測,智能預測的月氣溫評分提高了4分,月降水提高了12分。短時預報短時預報的正確率提高了40%。冰雹、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來得快,去得也快,一直是天氣預報的難點,重慶市氣象局對2019年幾次冰雹、雷暴大風強對流天氣的預報命中率居然達到100%,做到了「天有可測風雲」,能更及時進行暴雨防災預警。

  百度智能雲與重慶市氣象局在「智慧氣象」方面的實踐經驗和成果,為發展智慧氣象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

  「老字號」氣象局智能化轉型

  在引入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之前,傳統的氣象預報主要依靠數值預報模式。傳統的數值預報模式,受到數學、物理、熱力學的發展限制,預測準確度近年來很難再有大的突破。

  而人工智慧的數據處理能力是傳統方式的成千上萬倍,歷史數據越多,深度學習的算法模型就越準確,再結合天氣預報員的經驗,能把天氣預報準確率提高很多。

  重慶複雜多變的天氣狀況給重慶市氣象局的氣象工作帶來不小挑戰,也帶來迎難而上創新突破的機會。

  重慶這一片山水之地孕育了很多氣象大師:前身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的所長竺可楨、中國首任國家氣象局局長涂長望等。

  「所以我們有一種情懷,發展智慧氣象重慶當仁不讓。」重慶市氣象局局長顧建峰表示。

  大數據+雲計算,氣象數據多多益善

  

  (天樞·智能協同觀測系統)

  天氣預報的第一步是通過觀測獲得氣象數據。重慶市氣象局目前已經對接8顆觀測衛星、自建4部都卜勒雷達和2000多個地面氣象觀測站、與周邊省份氣象部門共享10部都卜勒雷達和近萬個地面觀測站的數據,數據量極為龐大,對數據存儲和計算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為了更好地獲取和處理與日俱增的氣象數據信息,重慶市氣象局與百度智能雲共建了「天樞」大數據平臺和氣象雲資源中心,以大存儲、高算力、穩定的雲計算基礎設施,助力氣象數據存儲和分析。目前,重慶氣象部門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基於物聯網的智能感知系統,氣象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和數據分析能力進一步提升。

  深度學習提升天氣預報準確率

  傳統的氣象預報預警其實是很粗放的,不能滿足氣候多變地區的需要。比如說整個重慶市都收到暴雨預警,大家都不出門了,但是這個鎮它沒有雨,那麼這一天的農活就被耽擱了。大城市也是這樣,東邊日出西邊雨,有的人會覺得自己白帶傘,這其實是氣象業務沒有契合好公眾的需求和感知。

  利用百度飛槳(PaddlePaddle)深度學習平臺,2019年上半年「天資?智能預報系統」將月氣溫預測準確率提高了16分,月降水預測準確率提高了6分。雷暴大風、冰雹、短時強降水等0-2小時內的強對流天氣的準確率提升了40%,在2019年的幾次冰雹、雷暴大風強對流天氣過程中,冰雹、大風識別命中率達到100%。

  2019年6月4日20時至5日20時,重慶地區出現一次自西向東的強對流天氣過程,重慶市氣象臺提前1-2小時就精準預報出有雷暴大風,提醒市民防災。

  

  (2018年8月6日,強對流天氣致使渝北區興盛大道工棚倒塌)

  此外,重慶市氣象局0-2小時天氣預報已經建立時空解析度10min、1km的智能網格預報產品,「東邊日出西邊雨」可能將不再是天氣預報中難以逾越的障礙。

  傳統的數值預報模式有著技術發展的限制,更為關鍵的是目前中國當前的數值模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在氣象預報方面採用AI技術算是「彎道超車」的嘗試。百度飛槳是唯一的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開源的深度學習平臺,以此平臺為基礎發展智慧氣象,有利於氣象預報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和隱私安全。

  重慶市氣象局局長顧建峰談到,建立自主可控的氣象深度學習平臺符合國家氣象發展戰略,這也是百度成為重慶市氣象局共建智慧氣象合作夥伴的最核心原因。

  智慧氣象助力防災減災救

  

  (天資-災害天氣智能監測系統)

  防災減災救災是氣象工作不變的「初心」。目前重慶地質災害點有16000個,大江大河防洪薄弱點300處,森林火災隱患點4000處。

  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最重要的核心在於在第一時間,把準確的信息發送給最需要的人。重慶市氣象局與百度智能雲聯合推出了御天-智能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能更及時進行災害監測,更精準更快速發布預警信息。比如,通過百度智能雲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實現全市一萬六千多個地質災害隱患點信息與四重網格預警人員信息、雨量觀測站信息進行關聯匹配,一旦達到雨量閾值,系統就會自動對關聯的責任人發預警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把天氣預警信息傳達給最需要的人。

  通過百度智能雲簡訊平臺,可以將簡訊發布速率從每秒160條提升到每秒3000條。將預警信息發送給160萬預警責任人,以前要2個多小時,現在只需要9分鐘左右。

  

  (2018年7月4日,石柱縣暴雨誘發山洪圍困楊東河電站值班室)

  2019年6月21~22日凌晨,石柱縣迎來了一場強降雨天氣,有5個鄉鎮降雨量突破100毫米,馬武鎮累積降雨達207.9毫米。伴著雨水,石柱縣群眾手機裡不斷收到強降雨簡訊和微信預警,應急大喇叭也在反覆播報實時雨量。收到預警信息,群眾進行了有組織的轉移,受災最重的馬武鎮及時轉移群眾220人,此次強降雨共造成十餘個鄉鎮嚴重受災,但沒有出現人員傷亡。

  智慧氣象與各行各業融合發展

  當今的氣象服務早已經不再局限於天氣預報,需要有更大的思維和眼光。重慶市氣象局還與百度智能雲共同打造了知天?智慧服務系統,通過對農業、旅遊、水利各行業需求的準確對接,在垂直領域中提供更為精準、更個性化的服務。

  在重慶有大量農戶種植農經作物,農經作物最怕的就是冰雹,冰雹以來,成百上千畝的農經作物就會遭受嚴重損失,給農戶造成經濟負擔。而如今有了更為及時準確的災害性天氣監測系統,重慶市氣象局能提前監測識別潛在的冰雹雲團,為人工防雹作業爭取充足的準備時間和提供更全面的作業指標,人工消雹更加精準有效,農經作物生長安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

  

  旅遊方面,智慧氣象的建設,幫助首個「國家氣候養生旅遊示範基地」落戶重慶,城口、黔江、酉陽分獲「中國生態氣候明珠」「中國清新清涼峽谷城」「中國氣候旅遊縣」國家氣候品牌,巫山脆李獲」中國氣候(特優)好產品」,銅梁、石柱、雲陽龍缸國家地質公園、巫山獲得「中國天然氧吧」稱號,助推重慶把氣候資源轉化成旅遊資源、養生資源和生態產業資源。

  

  「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千年文化」,這就是重慶。山水之城重慶有著非常立體的氣候,氣象工作面臨不少挑戰,重慶市氣象局迎難而上,與百度智能雲合作建立國際領先的氣象AI深度學習平臺,為智慧氣象和智能預報提供技術和平臺支撐;在大數據和雲計算上,百度智能雲提供公有雲資源服務,協助氣象數據上雲,建立氣象雲資源中心,提升重慶的氣象數據處理、計算、分析能力。

  智慧氣象「四天」系統為氣象行業發展打造一個「樣板間」,開啟了目前最為深入、全面的「智慧氣象」實踐。百度智能雲在氣象領域的成功落地應用,也表明「雲+AI」正在成為推動各行各業智能化升級的重要武器。

  (免責聲明:中國青年網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焦點

  • 預報準確率提高40%,百度智能雲加持的重慶天氣預報來了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提前預測天氣不是容易的事。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支持下,重慶的天氣預報越來越及時、精準。7月18日,在重慶市氣象局舉行智慧氣象發展媒體見面會,通報了與百度智能雲共同打造的智慧氣象「四天」系統建設成果。經過一年多的探索,雙方目前在天樞•智能探測系統、天資•智能預報系統、知天•智慧服務系統、御天•智慧防災系統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 上海天氣預報準確率達到95%
    上海天氣預報準確率達到95%   姚子展說,這個準確率與發達國家的預報水平「較為接近」。雖然上海目前的氣象裝備水平和數據收集系統與發達國家尚有差距,但與過去相比進步很快,而且上海的天氣預報技術和判斷能力較強。  據上海市氣象局介紹,支撐上海天氣預報準確度的裝備技術體系已趨於完整,氣象衛星、世界上最為先進的雷達、強大的計算機系統以及分布面越來越廣的自動觀測點成為技術體系的主體。
  • 天氣預報:準確率追趕期望值
    天氣預報由大氣綜合探測、氣象資料採集、氣象信息加工處理、天氣預報製作、氣象信息服務等幾個系統「接力」產生。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存在某些不確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預報結果都與實際一致。  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的天氣預報只有百餘年的歷史,以數值預報為代表的現代天氣預報方法的建立只有幾十年時間。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現在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 四問天氣預報準確率(系列報導)
    每個環節都存在某些不確定性,每一次預報結果不可能都與實際一致,始終存在誤報、漏報的情況。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現在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本報從今日起,從多方面探尋制約天氣預報準確率提升的關鍵性因素。  ① 突破技術瓶頸有多難?
  • 天氣預報怎樣做出來?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如何?人民日報解讀
    暴雨預報預警是防汛減災的「消息樹」「發令槍」。天氣預報是怎樣做出來的,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怎麼樣,怎樣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最近,記者採訪了多名預測天氣發展變化、預判暴雨落區的天氣預報員們。每一次預報都是一個糾結的過程。」 「我們看到的天氣預報,從觀測,到數據處理,到預報結果出來,是一個系統工程。和1998年時相比,現在各種條件都有巨大的進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預報員都同樣承擔著很大的壓力。」馬學款說,「預報準確率、精細化水平顯著提高,但對預報的需求也更高了,我們要全力以赴跟上需求的變化。」
  • 風雲四號衛星可監測霧霾 將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我國靜止軌道衛星研製和空間觀測應用能力。  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高時空解析度成像資料、閃電監測資料、大氣三維溫溼度探測資料和空間天氣監測資料將在天氣監測與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監測、航空和空間天氣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提高短期臨近天氣預報的精度  據張志清介紹,目前氣象監測手段有地面探空站、雷達、空中觀測,以及衛星監測等。
  • 氣象局長:2020年24小時天氣預報準確率提高到90%
    「幾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不遇」的天氣動輒出現  記者: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等災害防禦能力。作為十八大代表,您學習、討論這個報告時有什麼體會?  二問:預報如何精準及時?  提高立體監測能力,完善預報業務系統  記者:談到氣象,很多人馬上想到的就是天氣預報。有人說預報越來越準了,但也有人抱怨預報經常不準。氣象部門今後將採取哪些措施,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
  • 天氣預報的發展(二)--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
    我們現今邁進了數值天氣預報時代,得益於這一預報技術,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數值天氣預報是什麼?為什麼它成了現在天氣預報的主要方法?讓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吧。朝著這一目標努力奔跑,時光不負情深,目前國際上天氣預報的有效性從早期的1天至3天,提高到5天至7天,且7天的預測能力達到可進入實際業務預報的程度。
  • 數值天氣預報背後的故事
    ,牽頭開發的重慶數值天氣預報系統為地方減災救災提供重要決策支持。  在數值天氣預報的背後,有這樣一個人日復一日無聲地奉獻著,見證著重慶市數值天氣預報精度不斷提高。他就是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高性能計算應用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孫啟龍。自2012年加入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從事超級計算應用服務工作,他便和數值天氣預報結下了不解之緣。
  • 天氣預報怎樣做出來?暴雨預警準確率如何?媒體走近預報員
    暴雨預報預警是防汛減災的「消息樹」「發令槍」。天氣預報是怎樣做出來的,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怎麼樣,怎樣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最近,記者採訪了多名預測天氣發展變化、預判暴雨落區的天氣預報員們。每一次預報都是一個糾結的過程。」「我們看到的天氣預報,從觀測,到數據處理,到預報結果出來,是一個系統工程。和1998年時相比,現在各種條件都有巨大的進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預報員都同樣承擔著很大的壓力。」馬學款說,「預報準確率、精細化水平顯著提高,但對預報的需求也更高了,我們要全力以赴跟上需求的變化。」
  • 天氣預報的前景
    、計算機用於天氣預報、氣象衛星的出現以及天氣學和動力氣象學的發展都有關係。目前國外預報中心所發布的72小時數值預報天氣形勢圖並不很可靠,尤其當形勢有突然變化時,72小時的形勢預報圖就不能用了。就長期天氣預報的水平來說,根據對美國100個站5天溫度距平預報(距平意為對平均值的偏差)、1個月溫度距平預報、1個季的溫度距平預報的檢驗,其準確率分別為75%,61%,58%。降水距平預報的準確率較低,只有59%、52%、51%。這裡規定隨機預報的準確率為50%。
  • 天氣預報準確率原來是這麼算 錯怪氣象臺了
    ­  很多人出門前都會查看下天氣預報,你知道嗎?中央氣象臺的預報的暴雨準確率只有21.8%,連起步更早的美國,其暴雨準確率也僅有27%。­  而在我們實際感受中,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不會這麼低,一般感覺50%以上的預報是正確的,這是為什麼呢?­  今天,中央氣象臺進行了揭秘。
  • 天氣預報百分百準確?誤會啦!實際準確率87%
    福州新聞網4月25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近日,演員金瀚在朋友圈發文,稱其出海玩帆板遇上了「颱風」,並吐槽「來颱風,氣象部門居然沒有預測到」云云。儘管事實證明其所稱的「颱風」乃強對流天氣,但天氣預報是否百分百準確還是成了眼下人們熱議的話題。
  • 天氣預報是怎麼來的?怎樣才能「算」出未來天氣?
    天氣變化與我們的生活休戚相關,小到影響著每一個人穿著、出行,大到重大活動的安排。當前,不論是高溫熱浪,還是颱風帶來的大風強降水,天氣預報成為大家每天關注的焦點,「聊天」或許就是這麼來的。隨著社會科技發展,天氣預報也在與時俱進,其廣度、精度、時效等方面都在不斷進步、延伸,生成過程也變得更為自動和智能。「今天中午到夜裡多雲到陰,部分地區有陣雨或雷雨,有雷雨地區局地可能伴有短時暴雨、強雷電等強天氣……」2日上午11時,東陽天氣微信公眾號準時發布了一條短期預報。
  • 強對流天氣如何預報
    預報水平如何?  答:我國強對流天氣預報業務主要從2009年開始,可以針對短時強降水、雷電、冰雹、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進行預報。在我國,短時臨近降水、暴雨等發生的機率明顯高於其他類別的強對流天氣,因此我國預報員在這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其預報準確率也較高。
  • 【專家視點】未來的天氣預報是什麼樣的?
    日前,在全國氣象科普系列報告會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為北方交通大學附中等4所中學的學生介紹了大家關心的天氣預報的難點以及未來天氣預報業務發展的趨勢。  天氣預報為什麼會不準?  「首先要說明的是,在過去的25年裡,數值天氣預報能力有明顯提高。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客觀預報不準還是主觀感受差異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 天氣預報丨納尼,重慶未來40天39天都有雨?
    這個問題,在重慶人的朋友圈刷了屏。有網友曬出「天氣通」40天預報:「預計接下來會遇到36個雨天」;還有網友曬出「中國天氣」重慶40天天氣預報:未來39天都下雨!△「天氣通」天氣預報截圖雨,真的會一直下嗎?重慶市氣象臺預計:未來五天多陰雨天氣。
  • 怎麼沒人告訴我,人工智慧和天氣預報居然是一對好CP?!
    翻閱資料追蹤尋跡,原來人工智慧和天氣預報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了交集,大大超出我的預想。天氣預報是一門預測科學,人工智慧的本質也是預測,無巧不成此事。天氣預報為何做不到100%準確?從經驗預報到數值預報,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一直在提升,但卻永遠不可能達到100%。是的,你可以肯定地用這麼決絕的詞語下結論。
  • 「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常用天氣符號天氣預報是根據對衛星雲圖和天氣圖的分析,結合有關氣象資料、地形和季節特點、群眾經驗等綜合研究後作出的。如中國中央氣象臺的衛星雲圖,就是中國製造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攝取的。利用衛星雲圖照片進行分析,能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  天氣預報常用符號從史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對天氣進行預測來相應地安排其工作與生活(比如農業生產、軍事行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