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怎樣做出來?暴雨預警準確率如何?媒體走近預報員

2020-12-23 澎湃新聞

暴雨預警!暴雨預警!暴雨預警!……

今年汛期不尋常。長江流域等地降雨量歷史罕見,多地打破歷史紀錄。從6月初到7月下旬,中央氣象臺幾乎天天發布暴雨預警。許多地區也發出藍色、黃色、橙色甚至紅色暴雨預警信號。

隨著雨帶北抬,8月中旬,京津冀等北方地區遭遇大範圍強降雨過程。中央氣象臺接連發布暴雨黃色及橙色預警,提醒大家加強防範。

暴雨預報預警是防汛減災的「消息樹」「發令槍」。天氣預報是怎樣做出來的,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怎麼樣,怎樣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最近,記者採訪了多名預測天氣發展變化、預判暴雨落區的天氣預報員們。

科技進步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

數值天氣預報是「國之重器」,我國自主研發的數值預報體系表現越來越出色

清晨6點,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腳步匆匆地到崗。中央氣象臺會商室裡,幾名徹夜值守的同事仍在忙碌。他們「無縫對接」。

這一天是7月22日,正處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強降雨持續襲來,長江流域、淮河流域防汛「壓力山大」。

下一步暴雨將如何發展?馬學款眉頭緊鎖地坐在幾臺電腦前,忙著查閱各種資料、籤發各類天氣公報和預警信息,同時為每天早上8點雷打不動的全國天氣大會商做準備。

8點整,會商準時開始,馬學款主持。中央氣象臺及山東、河南、安徽、江蘇4省氣象臺的預報員們,一同「會診」天氣變化和影響。最後,馬學款對未來幾天的天氣提出了中央氣象臺的預報意見。當天,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黃色預警。

1998年7月,馬學款進入中央氣象臺工作。當時,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陸續發生大洪水。「一畢業,極端天氣就給我上了一課,使我認識到天氣預報確實非常重要,它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他說。

「現在和1998年相比,綜合氣象觀測、數值預報、預報平臺的科技支撐等很多方面,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學款感慨道。

「大家每天看到、聽到的暴雨預報預警等氣象預測,是預報員主要基於數值天氣預報做出的預測結果。數值預報是依據大氣運動方程組,使用數學、物理學方法,利用高性能計算機客觀定量計算未來天氣演變的科技手段,已成為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礎和核心。」馬學款說,「在數值天氣預報的基礎上,預報員們再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判斷,加以訂正,就形成了大家獲得的預報預警信息。」

天氣會商過程中,預報員們頻頻提及歐洲、日本以及我國GRAPES數值預報的結果。數值天氣預報是「國之重器」,我國近年來下大力氣研發GRAPES全球數值預報體系。在同臺競技中,GRAPES數值預報體系表現越來越出色。2017年,中國氣象局被世界氣象組織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成為全球9個世界氣象中心之一,擁有自主研發的GRAPES數值預報體系是最重要因素。

科技的進步當然是好事,不過,馬學款覺得,這也給預報員們帶來了「幸福的煩惱」:「現在,每一種產品提供的結果可能是不一樣的,預報員要在海量信息中,快速地提取關鍵的有效信息,要在各種不確定性裡面,敏銳地把握確定性的東西。每一次預報都是一個糾結的過程。」

「我們看到的天氣預報,從觀測,到數據處理,到預報結果出來,是一個系統工程。和1998年時相比,現在各種條件都有巨大的進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預報員都同樣承擔著很大的壓力。」馬學款說,「預報準確率、精細化水平顯著提高,但對預報的需求也更高了,我們要全力以赴跟上需求的變化。」

目前,我國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縮小至70公裡左右,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88%,24小時暴雨預報準確率在20%左右,短時臨近的暴雨預警準確率已提高到89%。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表示:「天有不測風雲,各類天氣有不同的『可預報性』。極端降水預報是全球共同面對的科學難題,我國的暴雨預報準確率目前與世界強國處於同一水平。氣象部門會根據天氣變化趨勢,持續滾動更新,及時發布預報預警。」

陳濤是7月22日值班的「應急首席」。工作任務繁重時,中央氣象臺實行雙首席在崗,他剛剛連線安徽省氣象臺和王家壩氣象監測預警中心,進行了一次專題會商。「我國是季風氣候國家,是受氣象災害影響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們希望通過百分之百的努力,儘量減少災害的影響。」陳濤說。

精細診斷

湖南省氣象臺國家級首席預報員姚蓉——

天氣沒有休息日。工作日誌一記就是20多年

「湖南雨季有望結束。」7月中旬,又一輪強降水過程結束後,根據數值天氣預報和往年形勢,有人提出了這一觀點。

這時,有的數值預報模式沒有報後期還有降雨過程。而一般7月上旬,湖南雨季就會結束。

雨季真的有望止步嗎?57歲的湖南省氣象臺國家級首席預報員姚蓉,沒有輕易下結論。如同一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她對天氣形勢來了一番細緻的「望聞問切」。

綜合考慮多家數值預報模式的結果,以及颱風不活躍、西風帶系統活躍的罕見情形,姚蓉認為,雨季是否結束還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我和中央氣象臺的首席預報員也一起討論,達成共識。最終得出結論:雨季尚未結束,後續還將迎來新的降雨過程。」姚蓉說。

果然,7月17日至20日、27日至29日,湖南又出現了兩次比較強的降雨過程。「7月29日,洞庭湖城陵磯站達到今年汛期最高水位。當初預報後面還有降雨過程,對防汛調度科學決策非常有意義。」姚蓉表示。

目前,在天氣預報中,預報員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機器還遠遠不能取代人。經過預報員訂正後的主觀預報的水平,比數值模式客觀預報準確率要高出20%—30%。

姚蓉已經在氣象臺工作了37年。作為省氣象臺的天氣預報與服務把關首席,她負責把關災害性天氣預報、決策氣象服務材料、預警發布等。大家習慣叫她「總首席」。

「總首席」關鍵時刻的精準預報,離不開平日裡紮實的基本功。自1993年從事預報工作以來,姚蓉養成了常年記錄技術及工作日誌的習慣,一記就是20多年。作為湖南重要天氣研判分析小組成員,她每周一、周五都要參與省局的天氣研判。為了確保研判意見準確、及時,每個周末,姚蓉總會來到單位加班,聽聽會商,看看氣象資料,整理周一需要的天氣研判結論。

在姚蓉看來,天氣沒有休息日,總在發展變化,做預報必須心中有數。「一天不看氣象資料,就感覺缺了點什麼。」她說。

「我們要從傳統的預報員,向研究型的預報員過渡。」姚蓉說。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姚蓉刻苦鑽研技術,開展科研攻關,千方百計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

讓姚蓉感到高興的是,現在,自動氣象站、都卜勒天氣雷達、氣象衛星等傳回的海量監測數據,使得天氣預報員不再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

姚蓉介紹,2005年5月31日,邵陽市新邵縣太子廟鄉遭遇局地特大暴雨過程,然而,當時到底下了多大的暴雨,測不到。2006年的「碧麗斯」颱風,對湖南造成很大災害,但那時自動氣象站非常少,很多地方下了多少毫米的降雨都不知道。「當時湖南97個縣,只有97個地面氣象站,一個縣一個站。現在全省發展到了3000多個站,對於監測、預報、預警作用巨大。」她說。

「湖南構建了無縫隙預報服務體系,包括0到3小時短時臨近預報、1到3天短期預報、4到10天中期預報、11到20天延伸期預報。」湖南省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胡愛軍說,「我們聚焦預報精準的目標,開展技術攻關,推動智能網格預報技術實現突破,3天以內的預報產品解析度達到3小時、5公裡。姚首席等預報員的豐富經驗,也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8月9日,星期天,在湖南省氣象臺,姚蓉緊盯著當天開始的一次較強降雨過程,「每一次預報都是一次挑戰,但我熱愛這個工作。」

預警「落地」

重慶市綦江區氣象臺臺長助理伍欣——

凌晨4點發布暴雨紅色預警,危險區域人員及時轉移,實現「零傷亡」

「監測到強回波雲團即將進入綦江區域,而且在持續加強!」6月22日凌晨,重慶市綦江區氣象臺的工作大平檯燈火通明,區氣象臺臺長助理伍欣盯著電腦屏幕上的都卜勒雷達圖,神情凝重。

綦江流域即將遭遇多年罕見的大洪峰。作為當天值班的預報員,伍欣重任在肩。

「其實,早在6月19日,我們就對這次降雨過程做了精準預測,發布了重要天氣服務快報。面對這場暴雨,我們早有準備。」她說。

從0點55分監測到強回波雲團、發布強對流天氣警報開始,伍欣就在「天資」智能天氣預報系統上不停地操作。強降水如期而至。3點,預計暴雨仍將持續,伍欣立刻發布地質災害高風險警報和暴雨藍色預警信號。

「到快4點的時候,雨已經下得特別大了。我們預計,部分站點累積降雨量將達到100毫米以上,在市氣象臺指導下,我們將暴雨預警信號由藍色升級至紅色。」伍欣表示,前期綦江區已經出現了強降雨天氣過程,落區重疊度高、累積雨量大,這個時候再出現強降雨,發生山洪、洪水、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就大大提升,必須高度警惕,做好防禦。

除了利用「御天」智能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發布信息外,為了提醒鄉鎮、街道做好防禦工作,伍欣還對雨勢較大的街鎮一對一「電話叫應」。

「請問是永城鎮嗎?我這邊是區氣象局。監測到你們那邊累積降雨量已經達到100毫米以上,強降雨還將持續……」伍欣打電話點對點叫應,提醒當地加強監測,強化巡查,儘快轉移危險區域的人員。

在隨後的幾個小時裡,氣象部門加密發布雨情通報,一小時一報;區氣象局發布地質災害氣象條件高風險等級紅色預警,氣象防辦和防汛辦聯合發布山洪洪水高風險預警,提醒綦江流域沿線危險地帶人員及時轉移。

直到22日上午9點,強降雨開始減弱,伍欣和同事們才終於鬆了一口氣。

22日,綦江流域出現自1940年以來最大洪峰,穿城而過的綦江河水位高達227.6米,超警戒水位7.1米,超保證水位5.1米。由於預警服務及時,防禦措施到位,最終實現「零傷亡」。

在氣象臺的預報員隊伍裡,伍欣算年輕人。作為一名「90後」,她深感今年汛期「見證了歷史」,「這是我參加工作7年以來,遇到連續性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次數最多的一年,也是綦江水位達到超警超保水位次數最多的一年。」

在伍欣看來,支撐預報員們完成「大考」的,除了不敢有絲毫懈怠的責任心、長期連軸轉的好身體,還有氣象科技的顯著進步。

重慶市氣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對標「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要求,重慶市氣象局黨組持續打造智慧氣象「四天」系統:「天樞」智能探測系統、「天資」智能預報系統、「知天」智慧服務系統、「御天」智慧防災系統,氣象現代化水平取得較大幅度提升。

奮戰一線

安徽省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專家葉金印——

「逆行」馳援王家壩,夜以繼日和暴雨賽跑

「嘎嘎嘎……」院子裡的一塊空地上,養著2000多隻鵝,叫聲不斷,氣味難聞。

這裡並非養殖場,而是安徽省王家壩氣象監測預警中心,距離王家壩閘僅200米,今年6月剛剛投入使用。蒙窪蓄洪區啟用蓄洪後,由於氣象站所處位置地勢較高,院子裡的一塊空地被用於安放村民家的鵝。

堅守在這裡的安徽省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專家葉金印和同事們,對此從未覺得困擾:「本來我們這個氣象站就是為人民服務的,院子裡有合適的空地,就應當為百姓提供幫助。」

王家壩閘位於阜陽市阜南縣,被稱作「千裡淮河第一閘」,是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

入汛以後,安徽省出現多輪強降雨過程,淮河防汛形勢嚴峻。7月17日,氣象部門組建了省市氣象服務技術專家組,陸續進駐王家壩氣象監測預警中心。葉金印是「逆行」馳援王家壩的專家組成員之一。2005年到2014年,葉金印曾長期在淮河流域氣象中心工作,專業知識和經驗非常豐富。

「我是18日一早到的王家壩,那時防汛形勢已經很緊張了。12日到19日,王家壩站水位在8天之內上漲超過7米,漲得非常快。」葉金印一到氣象站,就有序推進預報預警工作。一方面,預報員要提供淮河中上遊的實況降水信息,包括雨帶位置、強降雨時段等;另一方面,還要提供未來3天的降雨趨勢。

「當水位已經超過警戒線、向保證線逼近時,上遊下不下雨、下多少雨,是應急決策的重要依據。我們的工作,就是夜以繼日和暴雨賽跑,為防汛贏得時間。」他說。

18日那天,氣象站的7名黨員在請示上級黨組織後,決定成立臨時黨支部。在一面鮮豔的黨旗下,葉金印領誓,大家重溫了入黨誓詞,決心在汛情最危急、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始終堅守防汛一線,提供優質氣象服務。

到了19日早晨,洪水依然在快速上漲,而且根據預報,淮河上遊還會繼續下雨。有關部門決定,蓄洪區的群眾要在20日凌晨3點之前完成轉移安置。「19日晚上到20日凌晨,我們一刻都不敢放鬆,緊盯著眼前的監測屏幕,關注著氣象情況的演變。」葉金印說。

葉金印告訴記者,他最關心的,是確保群眾全部安全轉移,「那天晚上,我們就盼著洪水漲得慢一點、再慢一點,一定要撐到天色亮起來,堅持到20日白天再分洪。」

7月20日6點36分,王家壩站水位漲至29.66米,超過保證水位0.36米。8點32分,國家防總一聲令下,王家壩閘時隔13年後再度開閘分洪,蒙窪蓄洪區開始蓄洪。

當洪水滾滾而來,王家壩氣象監測預警中心的10名氣象工作者,始終堅守在原地。「站在院子裡望出去,目之所及都是洪水,通往大門口的路已經完全被淹沒,我們所處的位置,就像一座孤島。」葉金印說,看到百姓配合分洪轉移,舍小家、為大家,大家又敬佩又感動,提醒自己一定要全力以赴,做好預報預警,為抗洪救災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務。

阜陽市氣象臺臺長、高級工程師張慶奎,如今仍在王家壩氣象監測預警中心一線工作。「蓄洪區內的洪水逐漸退去。」張慶奎說,「目前,我們每天向當地黨委和政府,提供兩次蒙窪蓄洪區天氣快報。關注重點從前期的強降水天氣影響,逐漸轉移到高溫高溼天氣的影響。」

(原題為《暴雨預警是怎樣做出來的 走近天氣預報員(深度觀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怎樣做出來?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如何?人民日報解讀
    中央氣象臺接連發布暴雨黃色及橙色預警,提醒大家加強防範。 暴雨預報預警是防汛減災的「消息樹」「發令槍」。天氣預報是怎樣做出來的,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怎麼樣,怎樣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最近,記者採訪了多名預測天氣發展變化、預判暴雨落區的天氣預報員們。
  • 走近天氣預報員(深度觀察)
    中央氣象臺接連發布暴雨黃色及橙色預警,提醒大家加強防範。暴雨預報預警是防汛減災的「消息樹」「發令槍」。天氣預報是怎樣做出來的,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怎麼樣,怎樣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最近,記者採訪了多名預測天氣發展變化、預判暴雨落區的天氣預報員們。
  • 四問天氣預報準確率(系列報導)
    馬學款說:「預報員不能做數值預報的奴隸,要在數值預報基礎上做加法。」  提高準確率是世界性難題  每年春末夏初是美國龍捲風集中暴發期,前不久接連出現的龍捲風造成多人死亡,所到之處滿目瘡痍。目前,美國對龍捲風平均提前13分鐘發出預警,如果能夠提前20分鐘預報,便是很難得的。
  • 天氣預報:準確率追趕期望值
    例如,北京7月8日氣象預報顯示,7月9日至10日,北京城區和南部將有大暴雨天氣,局地降雨量可能會達到或超過歷史同期極值。結果北京的降雨強度遠沒有預計的嚴重。  天氣預報是怎樣製作出來的,為什麼會出現空報或漏報,應該怎樣用好天氣預報?記者最近採訪了多位專家。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客觀預報不準還是主觀感受差異
    我國24小時暴雨預警準確率可達89%,但預報仍是世界級難題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有人說,沒有比夏天更讓人關注天氣預報的季節,雷電、暴雨、高溫、颱風,以及相應的城市高溫、內澇,山區泥石流、洪澇等災害,都曾無數次地在這個季節一一上演。
  • 氣象預報員為暴雨「守夜」不眠不休,給防汛當好「參謀」
    8月18日到19日,沈城迎來2020年首次區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氣,為了準確、及時「捕捉」風雲變化,給防汛工作當好「參謀」,她和「戰友們」一直在「戰鬥」。高性能計算機取代不了預報員,「訂正」很重要對暴雨的預報,是天氣預報中的一個難題,大氣系統裡的降水是不均勻的。「每個預報員都盡心盡力,想把天氣報得儘量準一些。」崔景琳說。
  • 借「智慧」洞悉風雲變幻,無錫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達90%
    曾經流傳過這麼一個段子:氣象局局長問明天天氣怎麼樣,10個預報員中有8個舉手表示要下雨,局長說,好,明天80%的可能性要下雨。天氣預報真是這麼出爐的?當然不是!市氣象臺臺長牛文勝已經在氣象部門工作了20多年,1994年,他成為市氣象臺一名預報員,市民所獲取的天氣預報信息,有不少都是出自他手。其實,天氣預報的基礎是數值預報,也就是計算機「算」出來的。
  • 預報準確率提高40%,百度智能雲加持的重慶天氣預報來了!
    7月18日,在重慶市氣象局舉行智慧氣象發展媒體見面會,通報了與百度智能雲共同打造的智慧氣象「四天」系統建設成果。經過一年多的探索,雙方目前在天樞?智能探測系統、天資?智能預報系統、知天?智慧服務系統、御天?智慧防災系統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2018年,在氣溫降水趨勢預測上,相對傳統預測,智能預測的月氣溫評分提高了4分,月降水提高了12分。短時預報短時預報的正確率提高了40%。
  • 寧波日報:氣象預報如何提升準確率?-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天氣變化是影響人們正常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氣象預報的準確率更是備受關注的話題。歲末年初,甬城天氣舞臺相當精彩,兩次強冷空氣先後來襲,1月12日以後暖溼氣流大舉北上,氣溫火箭式地衝高。然後,「反轉劇」再次上演,本周末氣溫將俯衝式地下滑,直至冰點。如此複雜的天氣情況,氣象部門該如何作出精準預報?對此,記者進行了深入探訪。
  • 首席預報員在線解讀天氣預報中的專業術語
    「11月6日夜間到11月7日白天:全區多雲轉晴,偏北風3到4級」,這是老百姓平常看到的天氣預報。但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指的是哪些時間段?多雲轉晴又有什麼意義?在簡短的預報中,你又讀懂了多少?11月6日,記者採訪了寧夏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閆軍,聽他來解讀「天書」。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是什麼時間段?
  • 預報準確率提高40%,百度智能雲加持的重慶天氣預報來了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提前預測天氣不是容易的事。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支持下,重慶的天氣預報越來越及時、精準。7月18日,在重慶市氣象局舉行智慧氣象發展媒體見面會,通報了與百度智能雲共同打造的智慧氣象「四天」系統建設成果。經過一年多的探索,雙方目前在天樞•智能探測系統、天資•智能預報系統、知天•智慧服務系統、御天•智慧防災系統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 最牛動物天氣預報員:土撥鼠預報準確率39%
    在一些情況下,動物對變化的天氣情況有著超乎尋常的感知力,它們能夠捕捉到非常細微的變化。如下七種有趣的動物天氣預報員讓我們能深入地了解美好的一天。這裡不得不強調一點,國家的氣候數據中心做過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土撥鼠預測天氣的準確率只有39%。因而它們的預測只能作為一種參考。瓢蟲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瓢蟲隨處可見。它們對季節性的氣候變化異常敏感。瓢蟲是一種冷血生物,一旦氣溫達到12-13°C,它們便會聚作一團。因而有人把它們作為氣溫回升的指南。
  • 新知| 天氣預報是如何誕生的?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
    「梅姑娘」原地轉圈,小夥伴們的內衣都不夠用了,出門更是養成必看天氣預報的習慣。如今的天氣預報幾乎可以做到實時更新,時間可精確到半小時內所在區域是否下雨颳風,那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天氣預報的結果很簡單,但是製作過程非常複雜繁瑣。」江蘇省氣象臺預報技術研發科劉安寧說,天氣預報簡單分為五個步驟:氣象觀測、數據收集、綜合分析、預報會商、預報產品發布。
  • 天氣預報一定是準確的嗎?聽聽濟南市氣象臺怎麼說
    天氣一直是市民最關心的話題之一,通過每天的預報,合理安排穿衣、規划行程,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那麼,大家每天看到的天氣預報是如何預測出來的,又需要哪些具體的過程呢?28日下午,記者來到了濟南市氣象臺現場揭秘。
  • 天氣預報是怎麼來的?怎樣才能「算」出未來天氣?
    隨著社會科技發展,天氣預報也在與時俱進,其廣度、精度、時效等方面都在不斷進步、延伸,生成過程也變得更為自動和智能。「今天中午到夜裡多雲到陰,部分地區有陣雨或雷雨,有雷雨地區局地可能伴有短時暴雨、強雷電等強天氣……」2日上午11時,東陽天氣微信公眾號準時發布了一條短期預報。
  • 氣象預報預警為何如此精準?中央氣象臺專家...
    從6月2日至7月16日10時,中央氣象臺已連續40餘天發布暴雨預警。進入汛期後,我國南方地區已出現15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多地降雨量突破歷史最高值,防汛形勢十分嚴峻。今年夏天暴雨頻發多發的原因是什麼?各地有何應對之策?一直在線的暴雨預警及天氣預報的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
  • 強對流天氣如何預報
    強對流天氣發展比較快,消散得也快,在所有的天氣類型中最難預報——幾乎為預報員所公認。那麼,強對流預報為什麼那麼難?當前我國的強對流預報水平如何?    1.問:目前,我國在業務上能夠對哪些強對流天氣進行預報?
  • 天氣預報的依據是什麼?為什麼有時會有誤差?
    目前,暴雨黃色、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黃色預警中,強降雨對交通影響較大,請減少出行,駕車注意避讓積水路段,山區謹防地質災害。簡言之,氣象監測已從單純的「站點監測」變為包含氣象衛星遙感的全球監測,氣象預測已從經驗預報發展到數值天氣預報。從經驗到科學的演變,大大提高了天氣預報的準確率。
  • 天氣預報的一句話 要演算成千上萬個數據
    原標題:天氣預報的一句話 要演算成千上萬個數據 營盤路上,市民在暴雨中匆匆穿過馬路。  本報訊(記者 李姝陽)每天上午,當我們打開《長沙晚報》,都可以看到當天及第二天長沙的天氣預報。前段時間,長沙出現了40℃高溫,並首次進行了準確預報,那麼,每天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如何預報出來的呢?昨日,記者特地來到長沙市氣象臺,體驗了一把天氣預報的製作過程。  8月10日40℃高溫是怎麼預報出來的  市氣象局五樓的長沙市氣象臺,副臺長喻雨知正坐在電視大屏幕前與省局的專家會商未來一周的天氣預報。
  • 天氣預報專業術語 你真的看懂了嗎
    晴轉多雲、晴間多雲、多雲間晴到底是什麼天氣?今天白天、今天白天到夜間、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究竟指的是什麼時候?最高氣溫最低氣溫說的是何時的氣溫?雖然天天都看天氣預報,但這些專業術語你真的看懂了嗎?11月6日,記者採訪了寧夏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閆軍,來了解下這些天氣預報中的專業術語到底是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