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資料來源:外交部網站) 氣象合作情況: 1992年5月24日-6月6日,越南水文氣象代表團一行6人訪問中國國家氣象局,雙方舉行了工作會談,並於5月30日在北京籤署了
-
定準防颱風「指南針」-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江蘇各級氣象部門積極優化氣象信息發布渠道,拓展發布手段,提高信息含金量。準確、及時、有效的氣象信息成為各級地方政府、各行各業抗禦颱風的 「指南針」。 氣象信息成為決策參考 颱風來襲,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批示要求,全力做好防禦工作,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對此,省氣象局全力做好決策氣象服務工作,第一時間把颱風最新信息送到防颱風的最前沿,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
180多位國內外專家共論熱帶氣象與海洋科技-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楊群娜 通訊員劉文泉報導 4月7日,熱帶氣象與海洋科學技術國際研討會在廣州召開,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王會軍院士出席會議並致辭。
-
守衛「神九」飛天-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胡亞 中國天氣網記者張偉報導 萬眾矚目的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將於6月16日18時37分在酒泉發射。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預計,16日太陽活動水平較低,空間天氣總體平穩,對「神九」發射無不利影響。 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太陽活動較為平靜。
-
寧波日報:氣象預報如何提升準確率?-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自1993年參加工作以來,她一直從事與氣象預報預測和服務相關的工作,參加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氣象保障服務和青島奧帆賽演練氣象保障服務。2014年入選中國氣象局首席預報員,2020年入選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2020年12月25日8時,寒潮影響倒計時105小時。
-
深圳氣象科技創新 打造眾智共享的氣象生態圈-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中國氣象報記者 張格苗 盧健 像自然界中的生態系統一樣,深圳市氣象局希望集納科研院所、雙創資源和自身的核心業務能力形成一個眾智創新、共享共贏的新型氣象科技創新生態圈 而用戶之所以能與提供服務的創客企業完美匹配,離不開深圳市氣象局牽線搭橋。2015年底,「樂享氣象」正式啟動。深圳市氣象部門提供場地、平臺和指導,「孵化」氣象服務產品;做得好的創客,不但能夠獲得更多投資機會,還能進駐市氣象局專門搭建的平臺,便捷獲取眾創有關支持。
-
中國氣象局協助莫三比克應對熱帶氣旋影響-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郝靜 通訊員胡曉平報導 4月25日,中國氣象局接受莫三比克國家氣象局申請,迎來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新用戶。 中國氣象局在2018年發布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國際用戶在遭受颱風、暴雨、強對流、森林草原火災、沙塵暴等災害時,可申請啟動該機制,中國氣象局將調動值班的風雲氣象衛星,對特定區域進行高頻次觀測,為其防災減災救災提供及時信息保障。 近期,非洲國家連續遭受強熱帶氣旋侵襲。
-
奧運人物系列專訪-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在不斷地總結和積累中,還要使我們的預報服務更貼合政府決策、更貼合社會發展,更貼合百姓的需求,從而能使其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有價值。」 鄭國光說。 回首今年經歷的低溫雨雪冰凍、地震、奧運、汛期氣象服務,鄭國光表示,「雖然今年我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也應該看到我們與黨中央、國務院及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公眾需求的『完美』氣象服務還存在差距。
-
郭學良:與挑戰同行 -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王曉樂 郭學良很忙,奧運會期間更忙。郭學良是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主任,又擔任著奧運人工影響天氣技術支撐組的專家,想「抓」到他的影兒,不容易。當記者 「見縫插針」、終於如願「堵住」他時,發現他很謙和、健談,採訪他,卻很容易。
-
沅江:稻蝦田裡說豐年-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楊玲 通訊員羅婷 舒芳 成片的生態林、縱橫的灌溉渠、沸騰的稻蝦池。他說:「這是市氣象局發來的信息,告訴我們今天晚上有降溫降雨過程,所以趁著好天氣捕蝦。今年取蝦已經有一個多月了,收益不錯,真的感謝農業氣象專家們!」 生態養殖氣象新 「小龍蝦受氣溫影響大,25度左右最適合捕撈。如果溫度太高,蝦子味道就不好了。」
-
奔走於廢墟之間-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從氣象數據來看,那場龍捲風持續了約1個小時之久。但對於龍捲風所經之處每一個受影響的人來說,那只是短短的「一瞬間」。追著它的腳步而來,也便意味著,我不可能親歷龍捲風肆虐時的駭人場景。 但是,目之所及的廢墟與廢墟邊救援的身影,被扭成麻花的鐵塔,用當地鄉音講述的或清晰或模糊的記憶,深夜裡經過窗外的播放著喪曲的車子,抽象的氣象雷達回波圖……這些場景,共同建構起我對這場災難的感知。
-
三沙:把脈南海風雲 服務島礁前哨-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嘉賓:三沙市氣象局副局長(主持工作) 陳少健 記者:中國氣象報記者楊晉輝 虞璐 擁有南中國海上規模最大、最齊全的綜合氣象觀測業務 記者:目前三沙氣象監測站網是一個怎樣的狀況? 做好氣象服務的前提是夯實海洋綜合觀測系統設施建設基礎,在中國氣象局統一部署下,三沙市氣象局積極落實海南省氣象局島礁氣象站網建設任務,加強與駐地相關部門的溝通合作,著力建設以永興島為中心的西沙觀測區和以美濟礁為中心的南沙觀測區。
-
浙江溫嶺5萬群眾平安脫險-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申敏夏 通訊員史敏濤 8月12日23時35分前後,今年第14號颱風「摩羯」挾狂風暴雨在浙江溫嶺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0級。 而氣象部門的行動還要更早一些。10日,已經在海上生存兩日的「摩羯」突然轉變行程向浙江沿海靠近。10日16時,浙江省氣象局進入重大氣象災害(颱風)業務服務四級應急響應狀態。溫嶺市氣象臺對外發布颱風動態消息。
-
國際季風研討會議-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張智北:在中國,尤其是在長江流域梅雨地區,天氣預報其實都是在預報季風,可以這樣講,亞洲季風就是亞洲的天氣和氣候加在一起,這是季風氣候也是季風天氣,所以,中國氣象局冬夏兩季的天氣預報和氣候預報,基本上都是季風預報。 記者:世界的季風研究史上幾個節點是什麼?
-
內蒙古:激活荒漠化治理中的氣象智慧-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 餘亞慶 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曾有這樣的說法:「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起阿拉善,沙落北京城」。 如今,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了。 目前,氣象部門有序推進了天空地綜合立體監測體系建設,形成涵蓋生態與氣象等觀測要素的多元化站網,為荒漠生態氣象工作提供了可信、完整的基礎數據。 據統計,內蒙古氣象部門年均發布服務產品180餘期,新增生態氣象服務產品3類,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批示20餘期,荒漠生態氣象服務能力穩步提升。
-
氣象預報預測-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四大核心關鍵技術 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投入業務化運行,全國已建立智能預報服務「一張網」,發布全國5公裡未來10天精細化智能網格預報和全球10公裡網格氣象要素預報。
-
天氣的」心思」怎麼猜-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為此,美國新澤西、費城等地多位氣象專家為這次暴風雪天氣的預報錯誤公開道歉。說好的風霜雨雪為何屢有「爽約」?我們如何與天氣對話,探尋這位「天氣少女」的心意?制約天氣預報準確率的瓶頸在哪裡?氣象觀測臺站遍布東南西北,從地面、海洋到萬米高空,每天都有大量的數據準時上傳,全方位、多層次地觀測大氣變化。任憑天地如何風雲變幻、鬥轉星移,全世界所有的氣象觀測站每天都在固定的時間同時對大氣進行觀測,這些觀測數據迅速通過高速計算機通信網絡傳遞匯集,成為數值天氣預報的初值條件。
-
智能網格氣象預報:細化到公裡 人工智慧是核心-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智能網格氣象預報將會把這些變成歷史。未來,你頭上會不會有雨,什麼時候有雨,天氣預報會精細地告訴你。 按照中國氣象局的計劃,今年12月底前,我國氣象預報服務統一數據源的「一張網」網格預報業務將正式運行。
-
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020年招生簡章
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是國家級業務科研單位,在氣象事業中發揮著綜合氣象探測系統建設領頭作用,預報預測服務支撐作用,氣象探測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氣象探測行業管理指導作用,探測專業人才培養高地作用。氣象探測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依靠優厚的科研、業務設備和人才,努力打造高層次的氣象專業技術人才。通過多年的研究工作,培養造就了一批在科研與業務領域均有很強實力的人才隊伍,其中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和29名正研級專家。
-
一年之計在於春 緊要時刻農氣服務新style-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雙方達成一致意見:進一步強化部門合作和聯動,定期或不定期聯合製作、發布農業氣象服務產品。 龍和雲收到的溫馨提示,便是氣象局與統籌城鄉和農業農村局兩個單位共同發出的。通過簡訊、微信、微博、氣象信息發布系統等多種渠道,轄區內95%以上的農業氣象服務對象及全部鄉鎮街道都收到了這份「要緊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