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智慧氣象之火添柴薪——GRAPES全球四維變分資料同化系統研發側記

2020-12-15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若嘉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將智慧氣象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先進技術並列為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智慧氣象基礎支撐的數值天氣預報系統,觀測資料同化和數值預報模式是兩大核心技術。

觀測資料同化如同製作一份描述大氣初始狀態的原材料,也就是初值,經過數值預報模式的運算「加工」,未來天氣精細化預報的「飯菜」就出爐了。

「讓初值更加接近大氣的實況,是提高預報準確率的基礎。」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數值模式研發室高級工程師張林說。

知易行難,觀測資料同化作為智慧氣象的基礎,其最新的GRAPES全球四維變分資料同化系統(簡稱GRAPES全球4D-Var)歷經十年研發,投入業務化運行,大大提高了大尺度天氣系統預報的穩定性和準確度,成為全球預報的堅實基礎。而該系統研發的帶頭人張林及其團隊,見證了它從無到有並走向國際舞臺的華麗蛻變。

鑽木取火——框架初成 亮起點點星光

「剛開始,我們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張林說。

2008年,數值預報中心啟動GRAPES全球四維變分資料同化系統研發工作,彼時該領域在國內尚屬空白,缺少技術積累和知識儲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裡,研發團隊中只有張林一人,靠著一邊學習基礎理論、查資料讀文獻、請教專家,一邊研發調試,完成了最初的框架搭建。

「一口吃不成胖子」,GRAPES全球4D-Var的研發還要從GRAPES全球三維變分資料同化系統(GRAPES全球3D-Var)說起。在三維變分資料同化中,多個時刻的大氣狀態數據,如溫度、溼度、氣壓、風速等,被假定為同一時刻,通過數值預報模式運算,得出未來某一時刻的天氣狀態。而四維變分資料同化,則是在三維變分資料同化的基礎上,加入時間維度信息,把多個時刻的大氣狀態數據聯繫起來,找到數據之間的變化關係,再以此通過模式運算推算出未來天氣。

正是基於對天氣數據間變化關係的了解,通過四維變分同化才能更科學地推算那些觀測站點和觀測數據不足地區的天氣狀態,其結果也更接近天氣實況。

有鑑於此,研發GRAPES全球3D-Var勢在必行。研發團隊還與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開展合作,共同開發GRAPES全球切線性模式和伴隨模式的動力框架,攻堅GRAPES全球4D-Var核心技術。

在這兩項重要工作的基礎上,2010年底,數值預報中心成功建立GRAPES全球4D-Var第一個串行版本。但由於計算量巨大,伺服器不堪重荷,後續研發工作難以為繼。在隨後的幾年裡,改進全球變分同化框架,成為研發團隊的工作重點。

那時,國際上又出現其他資料同化方法,周圍開始有了不同的聲音,討論要不要轉變方向。「那段時間是壓力最大的時候,研發陷入瓶頸。」張林說。

在壓力面前,數值預報中心堅定發展理念,統一思想,抽調更多力量投入到GRAPES全球4D-Var研發的系統工程中。

2013年,研發團隊在對核心模塊進行大量優化的基礎上,又基於當時最新版本的GRAPES全球預報模式,重新設計了GRAPES全球切線性模式和伴隨模式,顯著提高了計算效率。2014年底,GRAPES全球4D-Var並行化工作完成,此後,研發進入快速推進階段。

2016年,GRAPES全球3D-Var實現業務化運行。同年底,GRAPES全球4D-Var開始在實時環境下運行。

把薪助火——高效同化 星地強強聯手

真金也要火煉,GRAPES全球4D-Var要通過實時環境下的性能評估。

2017年,數值預報中心對GRAPES全球4D-Var開始進行為期一年的回算試驗,意味著該系統進入實戰檢驗階段。

試驗結果顯示,GRAPES全球4D-Var在觀測數據的使用量上,較GRAPES全球3D-Var提高了50%,同化了更多高時間解析度的觀測資料。

在觀測數據分析質量方面,GRAPES全球4D-Var全面超越3D-Var。在降低誤差方面,GRAPES全球4D-Var的6小時預報優於同時刻的3D-Var,其中南半球和熱帶的預報結果優勢更為明顯。在不同時效和不同變量的預報方面,GRAPES全球4D-Var都有改進,平均預報時效提高了5小時,其中南半球達到7至8小時。

種種對比數據表明,基於GRAPES全球4D-Var的GRAPES GFS數值預報模式(GRAPES GFS+4DVar)運行穩定、可靠,證實了其對觀測數據分析質量和預報水平的有力貢獻。

2018年,GRAPES全球4D-Var在「派-曙光」高性能計算機平臺上開始進行業務平行試驗,並於當年汛期正式進入業務化運行。

GRAPES全球4D-Var「走馬上任」之初,就與風雲衛星展開「星地互動」,強強聯手,展示出對微波溫度計、 微波溼度計、紅外高光譜大氣探測器、衛星雲導風、洋面散射風等風雲衛星高時空、高光譜解析度觀測數據的高效同化。

「好馬要配好鞍。」數值預報中心模式研發室副主任韓威說。

2019年,超強颱風「利奇馬」來襲,風雲四號衛星與GRAPES數值預報系統「隔空互動」。其紅外高光譜探測儀啟動加密觀測,每30分鐘提供一次颱風敏感區域大氣溫度和溼度垂直廓線數據。該數據1分鐘內進入GRAPES全球4D-Var,通過GRAPES全球切線性伴隨模式運算,給出未來48小時影響我國東部區域預報的觀測敏感區和目標觀測區的高質量天氣初值,為預報颱風強度、路徑提供可靠參考。

烈火燎原——走出國門 服務全球預報

「『複雜』是GRAPES全球4D-Var的主要特徵。」張林說。

GRAPES全球4D-Var耦合了GRAPES全球3D-Var、GRAPES全球數值預報模式、GRAPES全球切線性模式和全球伴隨模式,將三個預報模式和一個同化系統通過複雜的設計合而為一,實現難度之大,涉及關鍵科學技術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如今,GRAPES全球4D-Var已經成為國家氣象中心每日業務運行的全球氣象觀測資料同化系統。中國氣象局也成為繼歐洲中期數值預報中心以及英國、法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氣象局之後,第六個自主建立氣象資料四維變分同化業務系統的機構。

2017年,中國氣象局被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標誌著我國氣象業務服務的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我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GRAPES全球數值預報技術,為履行世界氣象中心職責,開展全球確定性數值天氣預報、全球集合數值天氣預報和全球長期數值天氣預報提供基礎支撐。

夯實基石方能砌好堡壘。數值預報中心克服重重困難,攻克全球4D-Var同化關鍵技術,填補了我國在全球觀測資料同化領域的空白,培養了一支理論知識紮實和實踐經驗豐富的研發隊伍,為數值預報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全球預報和智慧氣象之火再添柴薪。

目前,我國GRAPES全球4D-Var的解析度為25公裡和100公裡(外循環和內循環),同化時間窗為6小時,與歐洲中期數值預報中心四維變分同化系統還有一定的差距。基於現有變分同化系統發展集合變分混合同化系統,成為張林和其研發團隊下一步攻關重點。

「還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談及未來,張林謹慎地說。

相關焦點

  • 面向業務化應用的全球四維變分同化系統研究通過驗收
    11月30日,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組織召開行業專項《面向業務化應用的全球四維變分同化系統研究》驗收會。專家認真審閱項目驗收材料,討論項目驗收報告,形成了驗收意見。
  • 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攻關團隊匠心打磨自主氣象「晶片」
    在模式動力框架、物理過程、資料同化等領域發展並掌握了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堅持自主研發 挑戰與新機並存作為智慧氣象基礎支撐的數值天氣預報系統,觀測資料同化和數值預報模式是其兩大核心技術。攻關團隊就像一支尖兵,直插核心技術研發壁壘之上,為的就是突破瓶頸。
  • GRAPES全球同化預報系統實現業務升級 中長期降水預報水平提升
    中國氣象報記者谷星月報導近日,GRAPES全球同化預報系統實現業務升級,平流層預報能力顯著提升,中長期降水預報水平明顯改善,在應對7月上旬西南地區東部至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兩次強降雨過程中表現優異。此次業務升級研發了包括三維參考大氣和預估-修正算法的GRAPES全球模式動力框架,提高了模式計算精度和穩定性,並通過增加時間步長提高了計算效率。
  • 數值天氣預報(GRAPES)發展規劃
    完成以GRAPES 系統為核心的新一代業務數值預報體系建設,建立四維變分同化和水平解析度25公裡的全球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以及全球檯風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球集合預報業務系統;建立全國5公裡解析度的中尺度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和區域2公裡解析度三維變分同化/雲分析的快速分析預報系統。
  • 自主創新 加快GRAPES核心技術發展
    在精細化預報服務需求的驅動下,在數值預報技術持續進步和衛星資料同化應用快速發展等國際態勢的引領下,我國國家級和區域中心數值預報業務與研發取得明顯進步。  「GRAPES_GFS全球數值預報核心技術研發進展顯著,GRAPES_MESO全國區域中尺度數值預報的技巧穩步提升,面向應用的GRAPES中尺度數值預報能力快速提高,國家級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實現集約化更替。」
  • 什麼是GRAPES全球預報系統?
    6月1日,中國氣象局自主研發的GRAPES全球預報系統(GRAPES_GFS V2.0)正式業務化運行並面向全國下發產品。經評估,GRAPES全球預報系統總體性能指標超過現行全球業務模式系統T639。T639是在國外資料同化系統及全球模式的基礎上改進而成,所用資料較少,尤其是衛星資料佔比不超過30%。
  • 我國自主研發的GRAPES全球數值預報系統通過業務化評審
    宛霞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宛霞 通訊員管成功報導 2015年12月31日,在中國氣象局組織的GRAPES全球數值預報系統業務化評審會議上,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8名院士及中國氣象局4名專家組成的評審專家組一致認為該系統已具備業務化運行能力。這意味著我國自主研發的GRAPES全球數值預報系統正式通過業務化評審,並將投入業務運行。
  • GRAPES:自主創新推動預報模式發展
    今年汛期,中國氣象局自主研發的GRAPES全球預報系統(GRAPES_GFSV2.0,以下簡稱 GRAPES)正式業務化運行並面向全國下發產品。  為了這一天,模式研發工作者努力了十年,堅持自主研發,在研發過程中不斷突破,推動GRAPES全球預報系統不斷發展。
  • GRAPES區域數值預報系統升級 實現3公裡解析度逐3小時快速循環同化...
    中國氣象報記者谷星月報導6月25日,中國氣象局自主研發的GRAPES區域數值預報系統升級至5.0版本,實現了3公裡解析度逐3小時快速循環同化預報,進一步提高短時臨近預報業務能力,滿足局地強對流天氣特別是災害性和極端天氣事件的數值預報需求,為全國無縫隙智能網格預報業務服務提供科技支撐
  • 帶你看看我國自主研發的業務數值預報系統——GRAPES
    數值天氣預報為人類能夠預測未來更長時間的天氣提供了科學上的依據,天氣預報水平也因數值天氣預報的出現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數值天氣預報在應用上分為理論研究和業務應用,我們日常為氣象預報和服務提供重要支撐的是業務數值天氣預報,業務數值預報系統每天24小時都在運轉,並在特定時刻啟動未來天氣的滾動預報,生成預報產品。
  • 劍指中國氣象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他們爭分奪秒!
    12月1日至2日,四項氣象現代化核心技術攻關任務通過終期評估。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氣象資料質量控制及多源數據融合與再分析、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和氣候系統模式、多尺度氣象數值預報模式系統——這四項攻關任務直指中國氣象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關係到我國氣象核心競爭力提升。
  • 當氣象遇上大數據-資訊-中國天氣網
    數據,自古有之,人口普查、農業統計、兵力計算、政治權衡……,數據雖小,卻有助於治國安邦。隨著信息爆炸、互聯互通、智慧城市時代的到來,大數據以排山倒海之勢席捲全球,成為當前信息技術最受關注的概念之一,並躍升為國家戰略的前沿,以及產業競爭力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源泉。數據之「大」,蘊含全新的能量,怎樣來「算」,挑戰人類的智慧。
  • 【科技】天氣預報精確到一小時,氣象自主創新的路走對了!
    據張志清介紹,從「風雲四號」第一套數據成功回傳地球開始,7支應用攻關團隊、400多個日夜,攻堅克難,將儀器作用發揮到極致,轉化為服務於天氣預報的產品:數值預報領域應用攻關團隊將衛星數據放入數值預報模式GRAPES四維變分同化系統中,初步試驗表明,這不僅能優化溼度分析結果,還能對熱帶風場分析結果進行改善。
  • 李紅莉研發全國首個氣象實況分析系統—— 分析海量數據辨雲識雨
    為解決這一難題,李紅莉把雷達資料同化作為自己的博士論文研究方向。  「資料同化技術比較難,但是對改進數值預報具有重要意義,不同數據的解析和融合需要深厚的數學功底和良好的編程能力,是難點也是挑戰。」導師的一席話,她默默記在心裡。
  • 香港的中尺度觀測與分析系統
    在粵港澳氣象業務合作的框架下建立了一個資料庫,氣象數據三方可以互惠互用。香港方面,現已上載了7個地面觀測站由1993年至2003年的歷史資料,而地面觀測站數據、探空數據和4種遙感資料(雷達圖像、閃電數據、風廓線儀數據、RASS無線電聲探測系統數據)也經過全球電信系統(GTS)向外傳送。
  • 實時全球常規觀測資料PrepBUFR格式轉換系統建立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張濤 胡開喜報導 自1988年以來,BUFR格式是世界氣象組織批准推薦的數據格式。與傳統的字符格式相比,BUFR格式在可壓縮性,靈活性和擴展性上具有較大優勢。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
    大灣區內建有世界氣象組織臨近預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世界天氣信息服務系統和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為鄰近國家和地區提供惡劣天氣臨近預報信息、技術和培訓,為響應世界氣象組織推動建立「全球多災種預警系統」的倡議、實施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仙臺減輕災害風險框架》提供區域支撐。
  • 眼控科技與國家氣象中心聯合研發成果重磅發布
    12月11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組織召開了2020年天氣預報技術交流年會。眼控科技與國家氣象中心的聯合研發成果——《基於衛星和深度學習的降水分等級識別和臨近預報》在會上正式發布,這標誌著眼控科技在氣象 12月11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組織召開了2020年天氣預報技術交流年會。
  • 多渠道「+」量身定製 湖南省氣象局研發「智慧農業氣象APP」
    而手機上,正是汨羅市氣象局為農氣象服務人員手把手幫他下載安裝的「智慧農業氣象APP」。定製化:推送農業專題服務產品,能及時諮詢專家「這個APP正處於試運行推廣階段,不僅能及時查看天氣預報預警信息,還能根據你種植的作物進行定製化的農業專題服務產品的推送。
  • 「智慧氣象」內涵及特徵分析
    面對技術、環境和系統能力的深刻變化,氣象部門是否依然能夠循規蹈矩,墨守成規地埋頭繼續前行?    以氣象通信系統為例:9210工程首次實現了地面觀測資料的實時收集和應用,但隨著電信公網的廣泛普及和能力的急速提升,2002年起氣象部門開始改租地面光纖通道作為氣象通信系統的主體,9210則逐漸退為輔助通信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