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史鉤沉 | 瀋陽市第一師範學校歷史沿革
1965年暑期,瀋陽市第二十七中學遷入原第一師範學校校址:瀋陽市瀋河區大南街大佛寺巷27號。1969年 瀋陽市勞動大學、遼寧省藝術幼兒師範學校合併到瀋陽市第一師範學校。1970年 瀋陽市第一師範學校遷到新城子區興隆臺。
-
校史鉤沉 | 瀋陽市第二十七中學·同澤中學男校教學樓舊址
瀋陽市第二十七中學,建於1953年8月,原校址位於瀋陽萬泉湖畔。其前身是張學良將軍1925年創辦的遼寧省同澤男子中學。「九一八」事變後,為奉天師道學校、省立四中。解放後,曾是市立二中和瀋陽師專。1965年暑期遷入原瀋陽市第一師範校址——瀋河區大南街大佛寺巷27號。
-
校史鉤沉丨人民中學·瀋陽市第一一六中學
瀋陽市第一一六中學前身—人民中學校徽 徽章收藏家張景振老師提供該校1985年10月情況如下:校址:皇姑區淮河街一段二號瀋陽市第一一六中學的前身是瀋陽市皇姑區人民中學,建於1963年,為完全中學。1968年淮河一校併入,改稱東北有色機修廠「五七」幹校,1970年中學部改稱瀋陽市第一一六中學,1981年為初級中學,1984年起附設職業高中。現有初中14個教學班,637名學生,101名教職工,其中專任教師63名,具有大專文化程度的佔83.8%。校辦工廠瀋陽市北方建築防水材料廠,建於1969年。生產有機矽防水劑、苯磺醯氯、酚醛樹脂等7種產品。共有職工38名。
-
校史鉤沉 | 瀋陽市第一三四中學
圖源 | 和平百年圖志瀋陽市第一三四中學老校區校址為和平區振興街二段八裡七號(振興街29號)。校辦工廠——瀋陽市振興濾清器廠,建於1970年,1985年10月有工人10名,主要生產汽車濾清器。1985年產值15萬元,利潤3萬元,補充教育經費1萬元,興建了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1985年,學校佔地1.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795平方米。教學樓建於1979年,磚混結構。有教室11個,實驗室3個,還有圖書室、閱覽室、各科教研室等。
-
東北第一所大學奉天大學堂:僅存在三年(圖)
雖然奉天大學堂僅存在了三年,但卻開了東北新學之先。 奉系高官搖籃——奉天法政學堂 奉天大學堂之後的一些學校,雖然名稱改變,卻也得到傳承。這其中比較知名的,是奉天法政學堂。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盛京將軍趙爾巽為了標榜新政、整頓吏治,向清政府奏請在奉天設立奉天法政學堂。校址最初設置在大南關。
-
近代蘭州的實業學堂
甘肅法政學堂是蘭州大學的前身 實業學堂作為近代興起的技術專業學校,是與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發展緊密聯繫的。20世紀初,由於外國傳教士的長期活動及其「二局」等近代工業的初步發展,蘭州地區的近代實業學堂也開始出現了。 清末民初蘭州地區的各類實業學堂 進入20世紀,清政府標榜「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已宣告失敗,資產階級的維新運動與改革要求也在頑固派的殘酷鎮壓下宣告流產,然而,要求社會前進的呼聲卻更趨強烈。
-
瀋陽市奉天高中 讓每位學生都成才
辦學歷史:創一流高中 建百年學府瀋陽市奉天高級中學建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本著「創一流高中,建百年學府」的理念,依託省重點高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高級中學。建校初期,學校克服經濟上的困難,不斷提高學校的硬體水平和教職工的薪資待遇,不斷改善學校的教育教學環境,為學校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
校史鉤沉丨瀋陽市第三十一中學簡介(1989.2)
瀋陽市第三十一中學位於瀋陽市鐵西區應昌街39號。學校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原建築面積為9千平方米。1954年9月,瀋陽市第三十一中學在瀋陽藥學院舊址上建立。建校三十多年來,學校共為國家培養了三十多屆近萬名的畢業生。這些學生現已遍布全國各地,也有的遠在南洋、日本、歐洲、美洲各地,成為建設祖國和為世界人民利益而努力奮鬥的工作者。他們當中有的成為行政領導人、有的成為體育運動的世界冠軍,有的成為企業家、銀行家,有的成為科學家、作家、詩人、藝術家,也有的成為社會活動家。
-
歲月鉤沉——東洋制粉株式會社奉天工場
張黎明公懷之號今天瀋陽市麵粉廠,其前身是建於1934年的日資企業東洋制粉株式會社奉天工場。位於瀋陽市鐵西區靠近興工北街一帶。——下圖是1939年地圖,藍線所示是原廠址。根據瀋陽工業博物館展示的《2002年5月瀋陽市鐵西區建設大路以北部分地區影像圖》顯示,瀋陽水泥機械廠(原名東北鐵工所)的方位是:西至愛工北街、東至興工北街、南至北三東路、北至小北二東路。瀋陽麵粉廠的前身是東洋制粉奉天工場。1934年,日本帝國主義處於侵略和掠奪的目的,開發瀋陽鐵西區,修建這座麵粉加工廠。
-
奉天往事:東北育才學校原是日本千代田小學
據考證,位於瀋陽市和平區南一馬路100號的東北育才學校是其最早校址,目前仍為學校,學校對面就是中山公園北門。實際上,東北育才學校來自於大連,1924年,日本滿鐵在大連建滿州教育專門學校,是專門培養小學教員的教育專科學校,1926年該校移至奉天。1927年,成立滿州教育專門學校附屬小學校,即千代田小學校,專門招收日本在華僑民子女。
-
【校史】四學同一,三校合併
1929年,校址遷至縣學前文廟。 至此,二中前身的兩所女子學校,合而為一1924年下半年,謝文錦受黨中央委派來溫建黨時,曾來校向全校師生作報告、宣傳革命道理。1924年底,教師胡識因、莊競秋成為中共溫州獨立支部首批黨員,之後,學生邵錦雲、林錦心加入共青團。是年冬,黨組織發動組織「國民會議溫州女界促進會」,這是溫州第一個黨領導的群眾組織,師生中有胡識因、姚平子等數人擔任籌備委員,50餘人為促進會會員。
-
中國著名大學校史之最---夜讀各校校史有感
一、校史最值得驕傲的:北京大學「成立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成立之初即為中國最高學府」、「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統轄全國所有學堂」、「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為當時中國唯一的國立大學」 不知道大家看了上段有什麼感覺,我感到北大成立的校史透露著一種「正統」和「官.本.位」。
-
很遺憾,貴校的百年校史是假的-虎嗅網
不過這一次,他們舉辦的是83周年的校慶,把校史延長了將近50年。儘管此前南京工學院就聲稱,自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成立於1904年的江南高等實業學堂,但當時也僅僅是稱「辦學歷史」。這還沒完。一年後的1988年,南京工學院舉行建校86周年慶祝活動,再次延長校史,並宣布更名為東南大學。
-
這些大學的校史真有這麼長嗎?(下)
1994年5月27日,上海工業大學、上海科學技術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為新的上海大學。新上海大學成立後,原上海工業大學校址成為上海大學延長校區;原上海科技大學校址成為上海大學嘉定校區;原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校址成為上海大學嘉定東校區;原上海大學7個校區歷經變遷,保留新閘路教學點。
-
濟南不僅有72名泉還有71個中學!140多所學校校史浮出水面
從內容看,多數是20世紀80-90年代擬修《濟南教育志》時各學校手寫的稿本校史資料,部分為手寫複印稿,普通中學的稿本校史就有濟南八中、二十四中、三十三中、三十四中、四十一中、五十八中、六十七中、七十一中等30多個學校的。此外,還有部分中學的校史為印量很少的油印本,如《濟南一中校史徵求意見稿》、《濟南第二中學校史草稿》、《濟南十七中學(正誼中學)校史草稿》等等。
-
「黃梅一中」校史沿革
1912年,在辛亥革命的隆隆炮聲中,在「廢科舉、興學堂"的社會大潮下,黃梅一中應運而生。解放前三十七年間,十次搬遷,輾轉往返於文廟、八角亭、金家寨、五祖寺、大發垸、南北山、李家廟等祠宇、民房、廟堂之間。新中國成立後,學校獲得新生,從此,薪火相傳,弦歌不輟,與時俱進,與日同新。
-
【歲月鉤沉:高千穗小學】
歷史上的高千惠小學,位於原來奉天瓦斯所南端儲氣罐的東南方,在鐵道大街(勝利大街)沿南九條通(南九馬路)東走二百米,在南側路邊就是歷史上頗有名氣的日本人子弟小學——高千穗小學。 ——下圖是《1939年大奉天新區劃明細地圖》標定的高千惠小學地理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