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文化的氣息,除了表現於城市的歷史與建築等,更多的保留在書聲朗朗的學校中。瀋陽也是一樣,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留給我們的,除了故宮的碧瓦青磚,還有很多文脈所系的學校。
在這些學校中,除了萃升書院這樣的舊書院,在一百多年前的那段時間裡,一批新式學校的開設,更是開瀋陽乃至東北的風氣之先,而這些學校中,很多也成了如今眾多瀋陽高校的前身。如今,百年滄桑走過,這些歷史已漸漸被淡忘,但這些「廢科舉,興學堂」時創辦的學校,真的應該被瀋陽人銘記。
東北第一所大學——奉天大學堂
北京大學前身名為京師大學堂,是中國最早的國立綜合性大學。其實,在京師大學堂創辦後第三年,瀋陽就出現了近代東北地區第一所大學——奉天大學堂。
奉天大學堂建立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雖然此時主張變法的光緒帝早已不自由,但「變法」所推行的興建新學校的政策卻沒改變。盛京將軍增祺利用小西邊門外的依公祠、左公祠及三賢祠等作為臨時校舍,後來又將小東門的舊營房進行改建,成為新校舍。
作為高等學校,大學堂對生源有一定的要求,並且進行嚴格的篩選,先進個屬舉人、五貢、監生及高等生童選充,以二取一的比例進行選拔。當年招生200人,報名的考生有500餘人。雖然是新創辦的學校,但每年的經費5萬兩白銀支撐,也足以讓這所大學成為一所好學校。學校開設國文、英文、滿文、歷史、地理、諸子、數學、體操等課程,除了中國的老師,還有外教。
奉天大學堂師資力量雄厚,總辦孫百斛、談國輯都是進士出身,擔任過總教習的屠寄也是進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還擔任過京師大學堂正教習;而「遼東三才子」中的當時健在的榮文達和劉春琅也分別擔任過總教習。可見,奉天大學堂,當時可是東北第一學府。
光緒二十九年,奉天大學堂改為盛京省學堂,隨後,日俄戰爭爆發,光緒三十年(1904)正月,學堂被俄人佔據,就此停課,一蹶不振,同年六月停辦。
奉天大學堂存在的時間不長,但也出現了一批優秀的畢業生,其中有資料記載的是著名的東北將領王樹常,他在奉天大學堂時學習成績優異,被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賞識,選派東渡日本留學,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國學生隊第八期步兵科,從此步入軍界。
由於當時新學剛剛興起,相應的教育管理機關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大學堂還兼管奉天省的教育行政,為一省學務之總匯。當時入籌設省城之蒙養學堂、核辦各屬小學、考選北京師範館學生等,皆為大學堂所主持。雖然奉天大學堂僅存在了三年,但卻開了東北新學之先。
奉系高官搖籃——奉天法政學堂
奉天大學堂之後的一些學校,雖然名稱改變,卻也得到傳承。這其中比較知名的,是奉天法政學堂。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盛京將軍趙爾巽為了標榜新政、整頓吏治,向清政府奏請在奉天設立奉天法政學堂。校址最初設置在大南關。該校招收省候補官吏和虛職士紳參加考試,入學肄業兩年為期,畢業後分配各機關練習一年後擇優分配。首期錄取新生60名,分為甲、乙兩班學習,於當年7月開學。
1907年,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又將學堂遷自大西門裡盛京第一旅館,派右參贊錢能訓為學堂監督,並且擴大招生,招收官費、自費學生400名,分為五班,專科兩年畢業,講習科一年畢業,後又將時間延長至三年和一年半畢業。學堂設科目計有:法學通論、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刑事手續法、民法、民事訴訟法、債權法、商法、公司法、商標法、經濟學、國文等三十餘種。教師均來自東西方各國的留學生。
1908年招生時,又有吉林、黑龍江兩省學生入堂學習,遂改稱東三省法政學堂。法政學堂先後培養學生9個班,共計600餘人。在最早畢業的甲、乙班學生中,很多後來都成為奉系政府中的高級官員,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曾任奉天省長兼東北大學校長的劉尚清;曾任黑龍江省長、京奉鐵路局長的常蔭槐,曾任奉天市政公署秘書長、奉天實業廳長的馮涵清等。
法政學堂是當時瀋陽首屈一指的學府,校舍樓房高大,教室寬敞,設備齊全,圖書館「廣備全面書畫,碑版雕刻,國內大學學刊,商務,中華兩局周刊,雜誌無所不備」。
1914年,奉天當局為了培養外語人才,開始籌備外國語學校,法政學堂停止招生,將法政學堂改為外國語學校。1916年,法政學堂正式改為奉天公立外國語專門學校,曾任法政學堂監督的關海清被任命為該校校長。1922年,奉天公立外國語專門學校又被改為奉天公立文學專門學校,時任奉天省議會議長的白永貞被任命為該校校長。1923年,奉天公立文學專門學校併入新成立的東北大學,是東北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師範先聲——瀋陽兩級師範學校
除了新建大學,當時還設立了各式新小學和中學,教師成了緊缺人才,為了應對這種現狀,1905年,奉天設立了奉天師範傳習所,這類似於現在的教師進修學校。學員在此學習三個月就可以到各小學擔任教師。第二年增設簡易師範學堂,並改稱奉天師範學堂。1907年,成立奉天兩級師範學堂。1912年改稱奉天兩級師範學校,1917年更名瀋陽高等師範學校。多位東北近現代名人如杜重遠、盧廣績、關吉玉、王卓然等都畢業於這裡。該校「規模宏闊,當時可為奉省之冠」(1923年前),校舍為「口」字形樓房和平房各一座,大小飯廳兩所,能容納1500餘人同時進餐,南北學生宿舍10排,400米跑道標準足球運動場,並設球場若干。
1923年,該校併入東北大學。
瀋陽大學前身——奉天實業學堂
瀋陽大學的歷史,已過百年。
1906年前後,除了綜合類的和文科的學校,還成立了一批專科學校,其中比較早的是趙爾巽1906年創辦「奉天實業學堂」,這是東北地區第一所培養實用人才的公立新式學校,以培養經濟類人才為主。除了這所學校,當時還出現過以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奉天測繪學堂,培養收發電報人才的東三省電報學堂,培養農林人才的奉天農林學堂以及培養軍事人才的東北講武堂等等。
據資料記載,奉天實業學堂招生的學生年齡在14至17歲,學年普通三年、高等二年、專門三年。
1906年,在遼寧各府縣普遍設立「師範傳習所」的基礎上,僅在新民、遼陽、鳳城設立了「簡易師範科」,這也是正規師範教育的雛形。100年前的「新民師範簡易科」又稱「新民公學堂」,即為後來的「新民師範學校」,如今成了瀋陽大學新民師範學院。當時其校址位於新民府街東南隅文廟前。新民公學堂的學生免費上學,待遇很高。作為瀋陽乃至東北地區高級工業人才和師範教育的源頭之一,奉天實業學堂和新民公學堂這兩所百年學堂厚重的歷史,成為今日瀋陽大學的驕傲。
東北第一所私立大學——馮庸大學
在鐵西區的東南部,有一個地方叫滑翔,為啥叫滑翔呢?這裡原是日本侵略中國時修建的一個飛機場,而該飛機場的前身是東北第一所私立大學馮庸大學。
馮庸是奉系重要將領馮德麟之子,出於為國家培養高級人才的想法,他清理變賣家產,於1927年創辦了東北三省首家私立並以個人名字命名的綜合性大學——馮庸大學。
全校建主樓兩座,左為「忠」樓、右為「仁」字樓,中間是校禮堂。禮堂與左右兩樓由空中走廊相通。教學區的左邊是體育場,鋪設400米跑道、田徑場、球類運動場等。體育場西側是教職工宿舍,北側是學生實習工廠和實驗室。除水電自給外,該校的最大特點是建有飛機跑道,並自備飛機,這是當時國內大學僅有的。
馮庸大學以工科為主,並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並提出了教育均等的教育理念,當時東北家境貧寒的學生紛紛投奔到馮庸大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了馮庸大學,並逮捕了馮庸,將馮庸押解去日本,逼迫他流亡日本並不準抗日。後由朋友保釋逃出日本回國。日本人看到馮庸違約,於是拆毀了馮庸大學,並在此地修建飛機場。1933年9月,馮庸大學併入東北大學。如今,馮庸大學早已成為一片住宅區。詹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