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7月22日電 「扶貧先扶志,扶貧先扶智。」 20日,華東師範大學孟憲承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正式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吉強鎮楊河小學揭牌成立。
該基地將作為「載陽照月」學子返鄉支教寧夏組的主要工作站點,為更多寧夏籍師範生提供教育教學實踐和教師技能提昇平臺,成為卓越師範生養成教育中的重要環節。這也標誌著在我國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期,華東師範大學孟憲承書院未來教師五年如一日專心進行教育扶貧的「載陽照月」項目進一步建立健全了常態化長效化機制,為卓越師範生用青春與智慧更好地助力國家教育扶貧事業創造條件,也為在實踐中培養未來優秀教師搭建平臺。
暴雨衝毀山路,他們卻更加堅定夢想
西吉縣位於寧夏南部,六盤山西麓,是寧夏人口第一大縣,少數民族聚居縣,更是國家和自治區扶貧開發重點縣。「載陽照月」寧夏組剛抵達便體會了「下馬威」——由於多日暴雨,當地道路被大雨衝毀,支教的小老師們提著大包小包的行李,走了三公裡泥濘山路,才到達對口支教的吉強鎮楊河小學。
來自2017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張璇同學是寧夏小組負責人,說起這次社會實踐,小姑娘臉上的疲倦難掩興奮之情。「我是寧夏銀川人,也是第一次到條件艱苦的地方支教。在這裡,我們深刻感受到了地區教育的巨大差異和當地孩子對知識的渴望,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作為一名國家師範生、作為一名青年學生,在教育扶貧和社會發展上可以做的貢獻。『年輕』不應該成為我們暑期在家『宅』的理由。」
我們說的寧夏組,則是「載陽照月」眾多項目的一個縮影。「載陽照月」學子返鄉支教實踐項目由熱心人士胡宏昌先生資助,受華東師範大學基金會支持,助力大學生實現反哺家鄉教育的夢想。「載陽照月」學子返鄉教育實踐活動以「振興鄉村•反哺社會」為主題,定期定點為教育「軟資源」匱乏的鄉鎮小學量身提供成長夏令營。項目成員走進社會,親身體驗,運用所學知識服務人民、奉獻社會,不斷推進鄉村教育事業發展,助力教育精準扶貧。五年來,項目總隊累計派出41支隊伍,貫穿寒暑假的公益接力行,近千人次的師範生分布13個省市自治區,踏遍了祖國大江南北約57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為數千名偏遠地區學子帶去了愛與夢想。「載陽照月」項目更是受到了支教學生、學生家長和當地政府的高度評價和熱烈歡迎,並在上海市大學生「知行杯」社會實踐大賽等獲獎。今年夏天,孟憲承書院共有10支載陽小分隊,近百位師範生繼續前往內蒙古、青海、甘肅、山西、福建、雲南、重慶、江西、寧夏、浙江等10個省份開展支教活動,在為孩子們提供教育成長服務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堅定從教信念。
載陽照月五年,他們用「生命影響生命」
「載陽照月」支教實踐項目以多元化、專業化、標準化、科普化著稱。以重慶組為例,他們今年來到了重慶市奉節縣興隆一小(奉節縣於2019年4月實現貧困縣摘帽)開展支教課程。期間,來自華東師大的小老師們為學生帶去了包括安全教育,守護學生成長;榜樣課堂,感受典範力量;成長規劃,鎖定人生目標;詩海拾貝,傳承中華文化;科學之旅,培養創新思維;趣味科普,探尋自然密碼等各類新式課堂和多樣課程體驗,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拓展孩子們的學習視野;而對口支教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新惠鎮第六小學的內蒙組則在此基礎上,以「滬蒙文化體驗」為主線,融入眾多蒙古族特色元素和題材。
多年來,在實踐的過程中,載陽照月支教團隊的每位團員都是學生們眼中的「人生導師」。在陪伴相處的過程中,實踐團員們認真研討、挑燈備課,都是為了呈現給孩子們浩瀚的知識之海;每次共進晚餐、宿舍談心,都是想更了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每次手工製作、圖書購買,都是想給孩子們一個更好的學習平臺。每一位「載陽照月」支教團員與多名學生合作學習,用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影響著學生,觸動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對夢想的追求,並在美好的陪伴後,以淳樸的書信聯繫這些學生,將夢想的力量傳遞給孩子們。在學生的家庭作業輔導以及「小老師」家訪活動的影響下,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的當地家長也變得更加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與此同時,團隊支教的經歷也影響著每一位團隊成員,幫助他們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變得更加博愛、更懂協作、更敢拼搏,更好地呼應了「生命與生命相互影響」的內涵。
鄉村教師歸屬感調研,他們讓支教「多一點意義」
作為全國首家師範生書院,華東師範大學孟憲承書院堅持以教師教育為特色加強書院第二課堂建設,通過實施「師德涵養計劃」、「教技提升計劃」、「教師博雅計劃」等一系列教師素質養成計劃,有效提升了師範生綜合素養,而「載陽照月」便是孟憲承書院近五年來一直堅持開展的品牌育人項目之一。
在當前大學生支教活動日趨同質化的背景下,孟憲承書院更是「傳承」與「創新」並重,實現「支教」與「調研」相融,更加精準地助力「扶智」。今年, 10支載陽小隊在完成支教夏令營活動的基礎上,還以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契機,開展「鄉村教師的身份認同演變」主題調研,旨在通過對不同地區鄉村教師的個案訪談和問卷調研等多種途徑,客觀呈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取得的成效,並結合大學課堂所學的教育學相關理論,對存在的問題和原因進行深入分析,並從未來教師的角度提出對策建議。「讓支教多一點意義」的探索,使得「載陽照月」學子返鄉支教實踐項目獲得2019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市級重點項目立項(社會服務類),並被推薦至全國「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青年大學習」專項計劃立項。截止目前,陸續出發的小分隊已開展數百份問卷調研和數十個個案訪談。
載陽照月雲南組今年對口支教富源縣第七中學(富源縣於2019年4月實現貧苦縣摘帽),支教小隊在富源七中的大力支持下,與當地教師就「何以成為老師」、「身為教師的經歷」、「對身為教師的態度與情感」三個核心問題展開調研。雲南組負責人、2016級生物科學專業的李斯琪同學說,在訪談中他們可以深刻感受到鄉村老師對教師這份職業的熱愛與認同感。「內心強烈的職業意願」、「愛與感恩」、「多與學生溝通交流」、「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等在採訪中成為高頻詞,在支教小隊成員心中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但與此同時,「新形勢下教師的高標準和高壓力」也屢屢被提及。
一路走來,「載陽照月」學子返鄉支教實踐項目得到了各方的支持與認可,不少成員立志畢業後服務家鄉教育,更有非師範專業的學生提出加入項目。來自2018級社會學專業的梁夢婷便是其中一員,作為江西組負責人的她說:「我一直都有支教的想法,但總擔心自己作為非師範專業的學生沒有授課經驗。載陽照月項目的指導與支持,讓我有機會化身暖陽明月,給小朋友們帶去光亮。看到孩子們笑得像糖,在知識的海洋中快樂成長,我覺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據悉,除了「載陽照月」之外,孟憲承書院還跟臺灣高校合作,組織優秀師範生參與臺灣偏遠山區支教,一做就是4年;從去年開始,還與來自臺灣的大學生一併前往湖北恩施支教。值得一提的是,書院的「彩雲支南」志願服務隊堅持6年前往雲南落後地區開展教育扶貧,2017年該隊伍還榮獲上海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載陽照月」「彩雲支南」的故事仍在繼續,華東師大孟憲承書院將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三全育人」理念,通過把青年大學生成長的「小我」融入國家改革發展的「大我」,在為國家教育扶貧、扶志、扶智貢獻青春力量的過程中,實現與祖國共成長!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