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策巨變」家長何去何從?

2020-08-22 西城胖爸爸

今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推出「強基計劃」,拉開2020年高校招生的大幕。

◆ ◆ ◆

「強基計劃」既給綜合實力突出的學生設計了選拔機制,也給極少數的競賽尖子留出了通道,這個極少數至少是國三以上。

「強基計劃」的制度設計,與上海、浙江等高考改革先行省份相似。

以下是正文,請大家仔細閱讀。

◆ ◆ ◆

「強基計劃」到底是什麼?

《意見》第二條「試點定位」,句句有深意:

(1)強基計劃主要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2)聚焦高端晶片與軟體、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位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由有關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合理安排招生專業。

(3)要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

(4)建立學科專業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新形勢要求和招生情況,適時調整強基計劃招生專業。

「強基計劃」更加強調了設立的目的「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也就是科技之戰,原來是從燈塔國培養再挖回來,現在要靠自己培養了,這個站在國家層面,真不能像以前那樣了,拼爹這種事情多了,和晉朝一樣,幾代人下來,就傻了。

關於選拔要求:要麼綜合素質優秀,要麼基礎學科拔尖。

從自主招生聯盟、到綜合評價與自主招生並立,再到如今的「強基計劃」,政策調整的背後,選拔的標準實質並未改變,競賽、綜合兩條路仍然明確。盲目鼓吹「不搞競賽沒出路」或者「全部回歸裸分」,都是有失偏頗的。

《意見》規定「強基計劃」的招生專業,授權由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合理安排。但這種授權有一定限制,即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因此招生的專業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語言學等相關專業。

基礎學科的發展也將進一步促進電子、信息、材料、機械、能源、計算機等相關專業的發展,進而服務於高端晶片與軟體、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位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

因此,「強基計劃」的招生專業由各個高校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則自主確定,以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中文、歷史、哲學等基礎學科為主,但也可能包括少部分電子信息、材料、機械、計算機等與國家重大戰略密切相關的應用學科。

◆ ◆ ◆

「強基計劃」到底怎麼招?

在《意見》第三條「招生學校和規模」當中,明確了36所開展「強基計劃」招生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也明確了招生計劃分省設置,分省招生。

在《意見》第四條「招生辦法」規定兩種選拔標準:

(1)強基計劃招生名額的一定倍數確定參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單。

(2)考生參加統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後,高校將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及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綜合成績(其中高考成績所佔比例不得低於85%),根據考生填報志願,按綜合成績由高到低順序錄取。

(3)對於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破格錄取的辦法、標準,並提前向社會公布。

與此前自主招生和老高考地區的綜合評價不同,「強基計劃」不再設定降分錄取,而是採用更接近上海、浙江等地的綜合評價招生方法的計分規則,按照「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的方式計算考生綜合成績錄取。

參考上海、浙江的綜合評價招生方案,高考750分按比例折算為85分,高校綜合考核(筆試、面試)的成績折算為15分。按照折算出的綜合分數,重新排隊,依次錄取。換言之,8.82分的高考分數換算成1分綜合分,其餘15分的校測考核就變得相當重要。

「強基計劃」的綜合計分方式帶來的最大的變化是,有力補充了高考在高分段區分度。

「強基計劃」推行後,入圍分數線確保了學生的學業水平,更有區分度的校測則是高校優中選優。就像前幾年的北大博雅、清華領軍計劃,也是通過難度高於高考低於競賽的筆試(數學物理等)以及面試,確保選拔出更加拔尖的人才。

入圍人數是最終錄取名額的倍數。仍然以上海和浙江為例:清北在浙江分別以錄取名額的1.7倍、1.6倍設置入圍名額,在上海則大致以錄取名額的4倍設置入圍名額。復旦、交大在浙江分別以錄取名額的4、3倍設置入圍名額,在上海則以錄取名額的1.5倍設置入圍名額。

換言之,「強基計劃」入圍校測後,通過率大致在25%至67%之間。

此外,由於入圍人數是最終錄取名額的倍數,因此入圍分數線也會比該高校的錄取分數線低不少。

例如復旦2019年上海綜評的入圍分數線是559(物化專業組)、576(不限專業組)。由於上海高考滿分是660分,換算成750分制就是:選考物理化學的學生高考分數超過636分,未選考物理化學的學生高考分數超過655分,能夠進入復旦綜評的校測。

◆ ◆ ◆

「強基計劃」怎麼考?

《意見》中明確了高校綜合考核的形式包括筆試、面試或其他形式。

在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答記者問中,也明確了「強基計劃」的選拔流程。

結合《意見》的規定,在這張程序圖中已經相當明了:


在流程上,「強基計劃」與原來的自主招生、綜合評價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高考出分後根據高考成績確定入圍名單,在入圍名單的學生參加高校組織的考核。

也就是說,3-4月份仍然需要報名意向高校的「強基計劃」並通過初審,在高考出分後,高考分數超過入圍分數線的學生,才能參加高校組織的筆試、面試考核。最終按照高考成績(不低於85%)+高校綜合考核的成績計算綜合分數決定錄取。

◆ ◆ ◆

不走「強基計劃」,就進不了好大學?

答案顯然也是否定的。

參考上海的經驗,此前清北每年在上海合計招收約200名學生,其中100名通過綜合評價錄取,50名通過普通批次錄取,其餘50名則通過外語保送、競賽保送、自主招生等方式錄取。復旦(含醫學部)在上海通過綜合評價招生錄取600人,普通批次錄取110人。

如果把目光放寬到其他開設上海綜合評價的高校,同濟大學在上海通過綜合評價招生錄取240人,普通批次合計招生198人。華東師範大學在上海通過綜合評價錄取141人,相對於超過240人的普通批次錄取情況,綜評錄取其實已經不佔多數。

如果再把目光放寬到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大學、東華大學,綜合評價招生錄取的人數就遠遠少於普通批次的錄取人數了。

關於「強基計劃」和裸分的比例,在《意見》中也強調「強基計劃」的招生計劃遵循「一校一策」原則。

對於清北復交等頂尖高校來說,按照高考分數佔85%+高校綜合考核佔15%的方式更符合人才選拔的要求,但也同時會給原來的高考錄取方式留出一部分計劃。

對於其他學校來說,裸分錄取仍然還會佔本省招生計劃的相當大的一部分。

◆ ◆ ◆

「強基計劃」能報多少所學校?

許多學生和家長或許有疑問,「強基計劃」是不是只能報1所學校?

儘管《意見》中並未給出具體規定,但參考上海、浙江此前的改革經驗,這兩個問題並不難回答。

以上海綜評為例,學生可以報名多所學校,如都通過了初審,在高考出分後可以填報4個不同的專業組(可以是不同學校),但該志願只能投檔一所學校且參加一所學校的考試(不同學校考試時間亦衝突)。

在浙江,學生則可以報名多所學校,也可以參加多所學校的考試(如時間能錯開),但由於浙江三位一體在高考出分前測試,政策有所不同,此處不贅述。

因此,我們大膽推測,「強基計劃」在報名階段可以填報多所學校,一個學生也可入圍多所學校並參加考核。

由於高考出分後時間緊,不同高校的考核時間也可能會「撞車」。但在報名階段,最重要的還是衡量學生的實力、確定意向高校,而不是過分糾結是否時間「撞車」。

◆ ◆ ◆

「強基計劃」批次怎麼算?

許多學生和家長或許還有疑問,「強基計劃」的批次和普通批次、提前批次的關係是如何?

仍然是參考上海、浙江此前的經驗,上海綜評和浙江三位一體的錄取批次在所有批次之前,在普通批次(一批)填報開始前完成提檔。

在《意見》中也提到了「強基計劃」在7月5日前確定錄取考生名單,被錄取考生不再參加後續高考志願錄取。這個時間節點也在絕大部分省份普通批次的填報開始之前。

這意味著,「強基計劃」的批次順序也在其他批次之前,即便未通過「強基計劃」錄取,也不影響後續填報。

◆ ◆ ◆

競賽生怎麼辦?

關於競賽生(此處指至少拿到省一的學生),《意見》中規定:

(1)對於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破格錄取的辦法、標準,並提前向社會公布。

(2)對於符合高校破格入圍條件的考生,考生高考成績應達到高校招生簡章確定的要求,且原則上不得低於各省(區、市)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

因此,「強基計劃」實際上也給此前在全國決賽取得獎項,或在飛籤、金秋營、化學春聯、化學前沿營等考核當中獲得「一等獎」、「二等獎」等高校認定的學生相應的解決方案。

《意見》中也明確了破格錄取考生的高考成績原則上不得低於一本線的規定,這意味著高校飛籤或是金秋營當中頒發的被認為等同於「最優惠政策」的「一等獎」,很有可能,還是一本約。

這一年來「拿著獎卻懸著的心」,終於可以放一放了。

但要注意,控制競賽規模的政策導向仍沒有變。《意見》中強調了可以破格入圍的學生,仍然是——極 少 數 。

政策一出,必定會有大量的主營競賽培訓的機構,曲解政策,鼓吹「競賽唯一論」。

我們仍然要強調,競賽仍然是「極少數」有天賦、有特長的學生的通道。

目標清北,一般省份的學生必須進省隊且具備金牌/銀牌前段的實力;少數幾個競賽強省的學生必須拿省一且具備在競賽營等考核中睥睨全國強手、斬獲籤約的實力。

對於以其他學校為目標的學生來說,是否真的有必要在競賽中投入大量時間、精力、金錢,去砸出一個入圍線下20分、30分的優惠?

同樣的時間、精力、金錢投入到高考中,又何止是這些?

裸分過線,不香嗎?

◆ ◆ ◆

參加高校營的學生怎麼辦?

如今正在進行的清華文科營、工科營、寒假課堂,以及即將舉行的北大新春學堂,還有剛剛公布「優秀營員」結果的北大暑期學堂。

這些面向綜合成績特別突出的學生的夏令營、冬令營,毫無疑問可以理解為高校對於一部分綜合或競賽突出的頂尖學生的預選拔。

此前,清北在高三寒假舉辦的文科營、工科營、寒假課堂、寒假學堂(現新春學堂),通過營內的筆試或專業考核的方式,確定博雅領軍的優秀、A+、A評級,對應綜評的免筆試或保一定額度降分優惠。

「強基計劃」推行後,我們大膽推測:

這些綜合營,也是通過營內的筆試優中選優,提前給予一定的認定,或提高初評分數,或免去校測的筆試直接進入面試環節。

◆ ◆ ◆

思考

1、優秀高中生的路徑規劃,其實就是綜合、競賽兩條路徑,非常清晰

2、即使新計劃高校範圍擴大,真正區分頂尖學生的還是清北復交浙科的計劃。目標非頂尖名校的同學核心路徑還是高考裸考;

3、綜合評價的準備要進一步提早。高一升高二暑假開始綜評準備,高二準備完畢,高三抓綜合,高考成績非常重要;

4、競賽的分流進一步提早,高中應該及早分流。類似成都某競賽名校高一分流競賽班非常合理,高一大批量搞競賽不合適。

如今,政策落地,該做出你的選擇了。(參考創知路教育邦,適當修改)

相關焦點

  • 2021年「高考巨變」,清華名師:這樣是個不錯的選擇
    高考是許多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絕佳機會」。這可以讓許多無權無勢的寒門學子快速「出人頭地讓」,但是高考競爭壓力逐年增加,近年來到高考人數更是突破了千萬,所以高考終究只是成就了一部分人。那麼如何才能夠成為千軍萬馬中的那一部分人呢?
  • 越來越多省份開始禁止公立高中招收高考復讀生,復讀生將何去何從
    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禁止公立高中招收高考復讀生,取消復讀將是大勢所趨,復讀生將何去何從?今年,雲南、貴州、四川、河南、湖北、浙江等省的教育部門陸續發布新規,禁止公立高中繼續招收復讀生,還有很多省也在陸續跟進。
  • 2020年高考——高考賦分制下,我們該何去何從
    各位家長朋友們大家好!北京中小學升學指南今天來和大家聊一下2020年高考,對目前讀小學的娃們有什麼啟示。我的觀點,僅代表個人。如果有家長與我的意見相左,歡迎和我一起討論。 一、新高考賦分制高考成績剛出爐的那幾天,「高考總分700+」的消息鋪天蓋地。今年700人數80,遠超去年的24人。
  • 高考政策改革新方向解讀
    昨天剛剛公布的《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十分明確的表達了「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徹底的對之前的英語減分和從高考中推出的謠言畫上了終結的句號。  面對這樣的改革趨勢。孩子們和家長們,還是要做好應對。幾個不變科目不變:語數外三個科目作為高校對於人才的基本要求科目的地位還是沒有改變。之前觀望的家長和同學們,現在可以結束觀望了。
  • 新高考來臨,復讀生該何去何從?
    2020年高考錄取正在進行,大家對於自己的錄取結果應該都有一個大致判斷。雖然沒人樂意接受高考落榜,但還是有些發揮不理想的學生,「我該何去何從」卻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是復讀還是選擇其他途徑?我適不適合復讀?又該怎樣選擇復讀學校?針對這些問題,有關記者採訪了相關業內專家和老師,希望給大家一些建議。
  • 盛夏高考季還未結束2020校考將見分曉2021的藝考生卻不知何去何從
    2020年的高考只留即將開始的部分美術生的校考,而校考本該是在高考之前結束的,也是由於疫情的原因拖在了最後,才讓我們察覺2020年的盛夏高考季還未結束……為了能獲得更多的機會,更有把握有的會報名參加十幾場校考,報名費住宿費車旅費等等,花個幾萬並不新鮮,如果有家長陪同就更多了。2020年高考開始新的3+3模式,其實藝考也進行了改革,文化成績的比例提高,校考的變化也呼之欲出,新冠病毒疫情的使得變化提前,而且也特別徹底。
  • 快訊|博恩教育2019年單招政策與高考志願填報講座(臨潼站)圓滿成功!
    3月10號,博恩教育2019年單招政策與高考志願填報講座(臨潼站)火熱開講!
  • 異地讀書學生的尷尬:初中三年該何去何從?
    801班的班主任找我說,班裡的小安同學今天沒來上課,又聯繫不上家長,該怎麼辦呢?我記得這孩子,他是去年我班裡的學生,是位外地籍的孩子,在班裡特立獨行,很少有朋友。他曾經跟我討論過孤獨的問題,也曾問過我:「老師,問您一個問題,我聽阿樂說,外地人可能參加不了本地的初三畢業考。請問老師是真的嗎?」
  • 2020高考復讀生大幅增加,高考格局大洗牌,應屆生何去何從?
    很多考生和家長,都表示,高考復讀生的存在,存在著不公平,而且,也促使了高考格局的改變。在此壓力之下,應屆生應該如何應對?才能發揮自身優勢,在高考大軍中,立於不敗之地呢?下面小編就一起和大家來聊聊:上萬復讀生報到毛坦廠中學,2020高考格局大改,應屆生如何應對?。
  • 新高考暴露的問題,怎樣選擇高考科目?高中生家長快來看看
    這對於新的考生來說即將是一次比較難的高考,誰也不知道新高考模式究竟會怎樣,一切都是比較新的開始。這兩種模式會出現更多的高考科目的選擇,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以往高考文化課就兩種選擇,現在新高考模式會有很多組合的選擇,新的高考生將會面對令人頭疼的科目選擇問題,選擇科目難的問題會比以往更加突出。比較多選的3種新高考模式的組合:第一種:物化地。
  • 高考成績公布後,低分的學生該何去何從?可以報名高職擴招嗎?
    2020年7月7日,1071萬考生走進考場,2020年高考大幕正式拉開。高考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2020年,我國高考報名人數連續第三年增長,再創歷史新高。2020年7月23日,各省陸續可查高考成績,將牽動億萬家庭和學子的心,同時填報志願大幕即將拉開。
  • 棗莊新高考政策說明會家長都點讚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陳星 棗莊報導  2020山東高考明天放榜,考生和家長們面臨人生的重要選擇——志願填報。學校怎麼報穩妥?專業如何選擇才合適?為滿足考生和家長對志願填報指導的需求,7月25日上午,由大眾網·海報新聞主辦,恆大御府協辦的「『下一站,大學』2020年山東新高考政策說明會(棗莊站)」在棗莊大酒店正式開講。活動特邀全國資深教育媒體人、山東高考新聞發布會政策解讀專家婁雷,現場為考生和家長們解讀新高考報考政策和考生職業規劃。
  • 遼寧高考政策:作為家長,你需要提前了解
    自2019年起,高考人數突破1000萬大關,高考人數呈現逐年遞增趨勢,遼寧省第一批2018年高一學生也即將步入高考殿堂。圖1:近幾年高考人數今天小編將會帶大家初步了解下新高考政策的背景及具體方案,對此了解的家長和小夥伴可以直接調到第6條領取福利哦~
  • 高考結束了,可錯過高考早已在社會奮鬥的人,該何去何從?
    真的很羨慕那些高考的人啊,哪像我們初中都沒畢業就出來打工,連上大學的機會都沒有。————高考結束後的一次採訪高考結束已經一個多星期了,在最後一天考試的考場外,我做了一波隨機的採訪,大多數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對著麥克風送出對孩子的寄語。
  • 高考落榜 公立學校復讀被禁,落榜學生該何去何從
    2019年參加高考的人數為1031萬,本科上線人數為453.64萬,本專科總共錄取人數814萬,大約有200萬人落榜沒有考上大學。2017年參加高考人數為940萬,本科上線人數為410.75萬,本專科總共錄取人數為762萬,約180萬人落榜。其餘幾年的我就不一一為大家說了,直接看圖。
  • 高考過後,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該何去何從?可以報高職擴招嗎?
    2020年7月7日,1071萬考生走進考場,2020年高考大幕正式拉開。2020年,我國高考報名人數連續第三年增長,再創歷史新高。在人口紅利下降、基礎教育普及率提升的情況下,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正式邁入普及化時代。
  • 全國高考英語巨變,只背單詞語法將被淘汰,家長孩子該如何應對?
    高中生最多參加兩次外語考試,可選擇其中較好的一次成績計入高考總分。英語考試包括筆試和聽說。各省份英語高考政策浙江英語有2次考試機會,時間安排在每年1月和6月,成績2年內有效。滑動此處文字可查看不同省份高考英語政策這幾年的高考英語政策改革,向家長和考生傳遞了什麼樣的信息?1.高考英語不再「一考定終身」,很多城市開始「一年兩考」,增加考試機會,取成績高的一次計入高考總分。
  • 政策多變的2020年,2021年深圳入戶政策該何去何從?
    2020年還有一個月將要過去,也意味著「人才引進系統」將還有一個月時間將關閉(一般12月31日左右關閉申請系統)回顧2020年的入戶政策,真的是多變的一年。這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則是2020年的入戶政策,一直是沿用2017年政策,大致的框架不變,期間不斷做出調整,有剛好趕上2020年(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當深圳的人口不斷增加,在2020年中,深圳早已成為中國大陸地區密度的國家,戶籍人口數對比三年前,增長了好幾倍,這麼多的人口管理,入籍的入戶政策其實早已不合時宜。
  • 2021年新高考政策,多省同步實行,2020屆藝考生復讀將何去何從?
    2020年高考剛剛過去,錄取分數還未出來,對於那些考得不理想的藝考生,要進行復讀的學生, 那麼該何去何從呢?等級性考試)、統一高考。選擇考從2021年開始實施,每年組織1次,時間安排在當年6月份全國統一高考科目考試結束後進行,每科考試時長均為90分鐘,考試成績當年高考錄取有效。統一高考(3):採用的是全國統一試卷(對於已經實行新高考的省份而言)僅僅只有語數外三門科目。
  • 巨變之下初中生該如何應對?
    賦分制度,招生政策迎來巨變!政策變化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升學情況會發生什麼天翻地覆的變化呢?政策影響及動機分析01新賦分制度分析迎合新高考形勢這次中考政策的改動無疑是迎合教育流程的下一環在高中高考三加三的制度下,物理、化學、歷史、政治都是熱門的被選科目。物理化學的選考人數分別為一萬兩千人及一萬六千人左右,而歷史和政治為一萬四千人和兩萬人。喚醒對「小學科」的重視歷史、政治這兩科往往會因為學生在初中時就極度不重視,不學習而早早地被排除出選擇範圍。但高考的三加三政策每年都在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