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推出「強基計劃」,拉開2020年高校招生的大幕。
◆ ◆ ◆
「強基計劃」既給綜合實力突出的學生設計了選拔機制,也給極少數的競賽尖子留出了通道,這個極少數至少是國三以上。
「強基計劃」的制度設計,與上海、浙江等高考改革先行省份相似。
以下是正文,請大家仔細閱讀。
◆ ◆ ◆
「強基計劃」到底是什麼?
《意見》第二條「試點定位」,句句有深意:
(1)強基計劃主要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2)聚焦高端晶片與軟體、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位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由有關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合理安排招生專業。
(3)要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
(4)建立學科專業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新形勢要求和招生情況,適時調整強基計劃招生專業。
「強基計劃」更加強調了設立的目的「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也就是科技之戰,原來是從燈塔國培養再挖回來,現在要靠自己培養了,這個站在國家層面,真不能像以前那樣了,拼爹這種事情多了,和晉朝一樣,幾代人下來,就傻了。
關於選拔要求:要麼綜合素質優秀,要麼基礎學科拔尖。
從自主招生聯盟、到綜合評價與自主招生並立,再到如今的「強基計劃」,政策調整的背後,選拔的標準實質並未改變,競賽、綜合兩條路仍然明確。盲目鼓吹「不搞競賽沒出路」或者「全部回歸裸分」,都是有失偏頗的。
《意見》規定「強基計劃」的招生專業,授權由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合理安排。但這種授權有一定限制,即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因此招生的專業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語言學等相關專業。
基礎學科的發展也將進一步促進電子、信息、材料、機械、能源、計算機等相關專業的發展,進而服務於高端晶片與軟體、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位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
因此,「強基計劃」的招生專業由各個高校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則自主確定,以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中文、歷史、哲學等基礎學科為主,但也可能包括少部分電子信息、材料、機械、計算機等與國家重大戰略密切相關的應用學科。
◆ ◆ ◆
「強基計劃」到底怎麼招?
在《意見》第三條「招生學校和規模」當中,明確了36所開展「強基計劃」招生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也明確了招生計劃分省設置,分省招生。
在《意見》第四條「招生辦法」規定兩種選拔標準:
(1)強基計劃招生名額的一定倍數確定參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單。
(2)考生參加統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後,高校將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及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綜合成績(其中高考成績所佔比例不得低於85%),根據考生填報志願,按綜合成績由高到低順序錄取。
(3)對於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破格錄取的辦法、標準,並提前向社會公布。
與此前自主招生和老高考地區的綜合評價不同,「強基計劃」不再設定降分錄取,而是採用更接近上海、浙江等地的綜合評價招生方法的計分規則,按照「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的方式計算考生綜合成績錄取。
參考上海、浙江的綜合評價招生方案,高考750分按比例折算為85分,高校綜合考核(筆試、面試)的成績折算為15分。按照折算出的綜合分數,重新排隊,依次錄取。換言之,8.82分的高考分數換算成1分綜合分,其餘15分的校測考核就變得相當重要。
「強基計劃」的綜合計分方式帶來的最大的變化是,有力補充了高考在高分段區分度。
「強基計劃」推行後,入圍分數線確保了學生的學業水平,更有區分度的校測則是高校優中選優。就像前幾年的北大博雅、清華領軍計劃,也是通過難度高於高考低於競賽的筆試(數學物理等)以及面試,確保選拔出更加拔尖的人才。
入圍人數是最終錄取名額的倍數。仍然以上海和浙江為例:清北在浙江分別以錄取名額的1.7倍、1.6倍設置入圍名額,在上海則大致以錄取名額的4倍設置入圍名額。復旦、交大在浙江分別以錄取名額的4、3倍設置入圍名額,在上海則以錄取名額的1.5倍設置入圍名額。
換言之,「強基計劃」入圍校測後,通過率大致在25%至67%之間。
此外,由於入圍人數是最終錄取名額的倍數,因此入圍分數線也會比該高校的錄取分數線低不少。
例如復旦2019年上海綜評的入圍分數線是559(物化專業組)、576(不限專業組)。由於上海高考滿分是660分,換算成750分制就是:選考物理化學的學生高考分數超過636分,未選考物理化學的學生高考分數超過655分,能夠進入復旦綜評的校測。
◆ ◆ ◆
「強基計劃」怎麼考?
《意見》中明確了高校綜合考核的形式包括筆試、面試或其他形式。
在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答記者問中,也明確了「強基計劃」的選拔流程。
結合《意見》的規定,在這張程序圖中已經相當明了:
在流程上,「強基計劃」與原來的自主招生、綜合評價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高考出分後根據高考成績確定入圍名單,在入圍名單的學生參加高校組織的考核。
也就是說,3-4月份仍然需要報名意向高校的「強基計劃」並通過初審,在高考出分後,高考分數超過入圍分數線的學生,才能參加高校組織的筆試、面試考核。最終按照高考成績(不低於85%)+高校綜合考核的成績計算綜合分數決定錄取。
◆ ◆ ◆
不走「強基計劃」,就進不了好大學?
答案顯然也是否定的。
參考上海的經驗,此前清北每年在上海合計招收約200名學生,其中100名通過綜合評價錄取,50名通過普通批次錄取,其餘50名則通過外語保送、競賽保送、自主招生等方式錄取。復旦(含醫學部)在上海通過綜合評價招生錄取600人,普通批次錄取110人。
如果把目光放寬到其他開設上海綜合評價的高校,同濟大學在上海通過綜合評價招生錄取240人,普通批次合計招生198人。華東師範大學在上海通過綜合評價錄取141人,相對於超過240人的普通批次錄取情況,綜評錄取其實已經不佔多數。
如果再把目光放寬到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大學、東華大學,綜合評價招生錄取的人數就遠遠少於普通批次的錄取人數了。
關於「強基計劃」和裸分的比例,在《意見》中也強調「強基計劃」的招生計劃遵循「一校一策」原則。
對於清北復交等頂尖高校來說,按照高考分數佔85%+高校綜合考核佔15%的方式更符合人才選拔的要求,但也同時會給原來的高考錄取方式留出一部分計劃。
對於其他學校來說,裸分錄取仍然還會佔本省招生計劃的相當大的一部分。
◆ ◆ ◆
「強基計劃」能報多少所學校?
許多學生和家長或許有疑問,「強基計劃」是不是只能報1所學校?
儘管《意見》中並未給出具體規定,但參考上海、浙江此前的改革經驗,這兩個問題並不難回答。
以上海綜評為例,學生可以報名多所學校,如都通過了初審,在高考出分後可以填報4個不同的專業組(可以是不同學校),但該志願只能投檔一所學校且參加一所學校的考試(不同學校考試時間亦衝突)。
在浙江,學生則可以報名多所學校,也可以參加多所學校的考試(如時間能錯開),但由於浙江三位一體在高考出分前測試,政策有所不同,此處不贅述。
因此,我們大膽推測,「強基計劃」在報名階段可以填報多所學校,一個學生也可入圍多所學校並參加考核。
由於高考出分後時間緊,不同高校的考核時間也可能會「撞車」。但在報名階段,最重要的還是衡量學生的實力、確定意向高校,而不是過分糾結是否時間「撞車」。
◆ ◆ ◆
「強基計劃」批次怎麼算?
許多學生和家長或許還有疑問,「強基計劃」的批次和普通批次、提前批次的關係是如何?
仍然是參考上海、浙江此前的經驗,上海綜評和浙江三位一體的錄取批次在所有批次之前,在普通批次(一批)填報開始前完成提檔。
在《意見》中也提到了「強基計劃」在7月5日前確定錄取考生名單,被錄取考生不再參加後續高考志願錄取。這個時間節點也在絕大部分省份普通批次的填報開始之前。
這意味著,「強基計劃」的批次順序也在其他批次之前,即便未通過「強基計劃」錄取,也不影響後續填報。
◆ ◆ ◆
競賽生怎麼辦?
關於競賽生(此處指至少拿到省一的學生),《意見》中規定:
(1)對於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破格錄取的辦法、標準,並提前向社會公布。
(2)對於符合高校破格入圍條件的考生,考生高考成績應達到高校招生簡章確定的要求,且原則上不得低於各省(區、市)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
因此,「強基計劃」實際上也給此前在全國決賽取得獎項,或在飛籤、金秋營、化學春聯、化學前沿營等考核當中獲得「一等獎」、「二等獎」等高校認定的學生相應的解決方案。
《意見》中也明確了破格錄取考生的高考成績原則上不得低於一本線的規定,這意味著高校飛籤或是金秋營當中頒發的被認為等同於「最優惠政策」的「一等獎」,很有可能,還是一本約。
這一年來「拿著獎卻懸著的心」,終於可以放一放了。
但要注意,控制競賽規模的政策導向仍沒有變。《意見》中強調了可以破格入圍的學生,仍然是——極 少 數 。
政策一出,必定會有大量的主營競賽培訓的機構,曲解政策,鼓吹「競賽唯一論」。
我們仍然要強調,競賽仍然是「極少數」有天賦、有特長的學生的通道。
目標清北,一般省份的學生必須進省隊且具備金牌/銀牌前段的實力;少數幾個競賽強省的學生必須拿省一且具備在競賽營等考核中睥睨全國強手、斬獲籤約的實力。
對於以其他學校為目標的學生來說,是否真的有必要在競賽中投入大量時間、精力、金錢,去砸出一個入圍線下20分、30分的優惠?
同樣的時間、精力、金錢投入到高考中,又何止是這些?
裸分過線,不香嗎?
◆ ◆ ◆
參加高校營的學生怎麼辦?
如今正在進行的清華文科營、工科營、寒假課堂,以及即將舉行的北大新春學堂,還有剛剛公布「優秀營員」結果的北大暑期學堂。
這些面向綜合成績特別突出的學生的夏令營、冬令營,毫無疑問可以理解為高校對於一部分綜合或競賽突出的頂尖學生的預選拔。
此前,清北在高三寒假舉辦的文科營、工科營、寒假課堂、寒假學堂(現新春學堂),通過營內的筆試或專業考核的方式,確定博雅領軍的優秀、A+、A評級,對應綜評的免筆試或保一定額度降分優惠。
「強基計劃」推行後,我們大膽推測:
這些綜合營,也是通過營內的筆試優中選優,提前給予一定的認定,或提高初評分數,或免去校測的筆試直接進入面試環節。
◆ ◆ ◆
思考
1、優秀高中生的路徑規劃,其實就是綜合、競賽兩條路徑,非常清晰;
2、即使新計劃高校範圍擴大,真正區分頂尖學生的還是清北復交浙科的計劃。目標非頂尖名校的同學核心路徑還是高考裸考;
3、綜合評價的準備要進一步提早。高一升高二暑假開始綜評準備,高二準備完畢,高三抓綜合,高考成績非常重要;
4、競賽的分流進一步提早,高中應該及早分流。類似成都某競賽名校高一分流競賽班非常合理,高一大批量搞競賽不合適。
如今,政策落地,該做出你的選擇了。(參考創知路教育邦,適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