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朋友們大家好!
北京中小學升學指南今天來和大家聊一下2020年高考,對目前讀小學的娃們有什麼啟示。
我的觀點,僅代表個人。如果有家長與我的意見相左,歡迎和我一起討論。
一、新高考賦分制
高考成績剛出爐的那幾天,「高考總分700+」的消息鋪天蓋地。
今年700人數80,遠超去年的24人。
這是教改帶來的顛覆性改變。詳見下面兩圖。
今年北京的高考娃們經歷了很多,新冠肆虐,自招改強基、線上教學,高考延期。以上因素必然會影響一些娃的高考成績,但從宏觀角度來說,18年8月份北京市教委正式施行的教改帶來的顛覆遠超前者,而改變也不僅僅是700分人數的爆發式增長。
1、 文科生佔盡優勢
大家都知道傳統強校都是理科強校,但是今年除了人大附和清華附,其餘學校成績都出現一定幅度下滑。
以今年化學為例,題目簡單,所以可能出現了賦分遠低於卷面分的情況(下面會以具體分數舉例解釋)。顯然的例子就是,一些化學強校例如十一學校成績下滑明顯。
再從微觀層面看一下頂尖牛娃的選科。家長們一般所理解的牛娃,一般是理科非常好。那今年的高分牛娃選了什麼?
今年的狀元王淇穎來自人大附,選了物理、歷史和地理。除了物理,其餘兩科為文科。
探花又是一個女同學鄧芮萱選了物理、歷史和政治,同樣是文科。
以上都似乎在昭示著,「牛娃」理科不佔優勢,賦分制下文科先行。
2、 為什麼文科生受益?
選理科的牛娃們更多,競爭太激烈。例如化學選考比例高達74%,而歷史和政治只有40%和31%。
給大家舉個具體的例子。
假設一個娃今年選考了化學,卷面96分,但因為選考化學的學生本來理科就好,而且人數很多,所以他排在10%,只能以91分計入總分。而另一個孩子,政治卷面考了90分,但選考政治的孩子相對較弱,牛娃較少,所以他反而排在了1%,這樣子就以100分計入總分。所以卷面分低的孩子,賦分後的總分反而更高。
一句話總結一下,就是文科考生選考的科目即使卷面得不到高分,但因為參加這些科目的孩子相對較弱所以賦分就可以得到高分。
這就是賦分制給文科生帶來的隱性收益。
二、那麼賦分制下孩子培養何去何從?
1、 現在的小學生是否要多抓文科?
前兩天的人大附的早培篩選題似乎跟著新教改的風,開啟了「文綜考試」,開始考察孩子的記憶力和傳統文化。
那麼海澱的點招標準會不會在今後發生變化?會不會不再以奧數為唯一標準?
雖然無法預測,不過從每年高考牛娃的語文分數來看,都非常高。
另外,自招改為強基,憑高考分數入圍。除了那批最頂尖的娃們,可以走冬令營和英才班保送路線,其他競賽娃們可能無法在競賽上孤注一擲(風險和成本過高)。
以往五大學科競賽的省一在各高校幾乎已經可以橫著走了,直接降分錄取是很輕鬆的事情。但今年的強基計劃改變了這一局面,它以高考分數做入圍校測條件,讓無數競賽生辛辛苦苦考的省一省二全部白費,甚至國三的銅牌,都變的毫無用武之地。
對於現在的小學生,距離高考還有至少六年,家長們如果現在重新規劃,抓起文科還來得及,但是政策具體怎麼變化,是個怎樣的趨勢,我也無法預測。
三、既然強基計劃只能憑分數入圍,是否還有必要學奧數?
答案是肯定的。
1、強基計劃剛出來的時候,可謂是全網高三牛娃家長不開心。
往年自招都是競賽生在考,今年卻很大一部分是一些普通高考生在參與。這就導致了很多高考生方面的家長和同學有下面這種問題產生,「如果我們這些普通學生當中摻雜了一些省一省二,怎麼可能考得過別人?」
正是因為這種入圍「遊戲規則」的制定,導致強基計劃的兩大參與主體都認為自己沒戲。競賽生認為自己入圍沒戲,高考生認為自己校測沒戲的情況。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說——「全網不開心」。
然而規定說憑高考成績入圍,但從沒規定數學競賽的人只能選擇破格入圍。
所以學競賽的娃們也要放寬心。
2、 學競賽的目的不再是獲獎破格入圍,而是為了在普通入圍之後的校測當中獲得一個不錯的分數。
一個恰當的競賽獎可以在面試的時候加分,一段競賽學習過程能讓你在筆試上做出題目來。競賽無用是脫離頂尖大學錄取規則的人無腦說出來的話。強基相比自招雖然有很多不同,但是絕大多數高校的校測考試形式和往年的自主招生是一樣的。自招的題目大家都清楚,沒有一定的競賽基礎很難殺出重圍,不學的話,入圍也是炮灰。
隨手放兩道今年的北大強基計劃數學題,沒學過競賽怕真是沒法下筆。
只有極少數的頂尖牛娃才能走保送路線。然而為了點招和長遠的高考規劃,學習奧數仍然非常有必要,不過我建議追求廣度而非深度,畢竟孤注一擲的成本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