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分制—新高考最大的BUG(深度長文)!

2020-12-11 魔都學爸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制度,正如標榜的歐美民主制度,在新冠肺炎面前狼狽不堪。

同樣,在教育考試、評價、錄取方面,也沒有完美的制度。

很多制度在設計時初衷很理想,但一旦實施就會遇到各種問題,甚至和初衷相悖——正如新高考的賦分制。

因此,深入理解了制度設計的的優缺點,才能深刻把握選擇的方向。

2020年3月10日,江蘇省教育廳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深化高考綜合改革相關工作的通知》,明確將實行化學科目保障機制,保障比例為25%。當化學科目實考人數的比例低於25%時,啟動化學科目保障機制。

這樣,江蘇省成為繼上海市、浙江省後,第三個明確實施新高考選考科目保障機制的省市。

此前網傳江蘇4星級以下高中幾乎全部不選化學課,造成江蘇30多萬考生,選考生物地理人數超20萬,選考化學僅僅4萬左右的怪象!

如果按照託底政策,選考化學的考生,本來最低等級E等只有30分,現在就可以直接上升到B等,最低分達到71分,分數一下子提高40分以上。

但是,這個政策出臺明顯具有滯後性,事後再出保底政策,對已經選科的學生也是一種不公平。

官方不公開選考數據,對於考生來說是霧裡看花、去留兩難,雖說還可以重新選擇選考科目,是改選還是堅持呢?

據說有學校在動員學生改選化學,可是選科已經過去8個多月,再改回去,又延遲開學,能否跟得上學習進度呢?再說如果改選化學的人很多,豈不又是吃力不討好?

可笑的是,江蘇官方此前也不承認化學棄考現象,和上海此前不承認出現物理棄考現象類似,都是武漢的鴨頭——只剩下嘴硬。

物理、化學的棄考,本質上和新高考制度設計的賦分制有密切關係。即使出臺選考科目保障機制,賦分制依然有著先天的缺陷,可以說是新高考最大的一個BUG。

本來選考同一個科目的同學,是一個戰壕裡的戰友;卻因為賦分制,成為相互碾壓的對手。

高考本質上是選拔性競爭,新高考制度設計本意是想走出分分計較的怪圈,卻因為賦分制,將這種競爭擴大化、白熱化!制度設計的初衷和實施結果豈不是南轅北轍。

最讓人哭笑不得的就是,不少上海家長都以孩子選考科目衝A作為目標,竟然把微信頭像換成A+。

賦分制的初衷

新高考不再區分文理學科,讓考生選擇3門等級性考試科目,計入高考總分。就是賦予學生和高校自主選擇權,讓學生選擇優勢學科,充分發展他們的特長;讓高校調高辦學自主性,增加和考生的雙向選擇,招收到高校需要的學生。

在新高考實施前,對考生的所有科目進行原始分直接加總並不存在特別的不當問題,因為對於同一競爭群體而言考試科目完全一樣,儘管不同科目試卷存在難易差別,但對同一群體所有考生而言產生的影響是一致的,原始分直接加總並不影響競爭的公平性。

新高考模式下,無法保證選科科目的試卷難度等級完全一樣。由於考生選考科目不同,將不同選考科目的卷面原始分直接相加後,以總分進行排序,就可能由於不同科目考試難易程度的差異,造成事實上的不公平。

這樣就需要按照一定的分數轉換規則,用各自在相關科目考試中的相對位置進行衡量,來降低了這種不公平——這就是賦分制。

賦分制是一種「等級計分制」,將考生的每門選考科目原始分根據排序,從高到低劃分為百分等級。參照正態分布原則,約定各等級人數所佔的比例,再依照相應的轉化法則,將等級換算成考生的相應分數。

舉例來說,假如物理和地理試題的難度不一樣怎麼辦?地理90分是高分,而物理考到80分就是高分,那麼對於選擇物理的學生就肯定會吃虧了。這種情況下,實行等級賦分,讓選擇物理的考生之間競爭,選擇地理的考生之間競爭,然後根據各自的位次,來實行賦分。這樣就避免了因為題目難度不同,而產生的分數差異,相對來說是公平的。

新高考實施的不同省市賦分規則有所差別,但招生計劃也是以省市為單位的,因此並不會造成不同省市間的不公平。但賦分規則對於考生選課以及以後的學習策略還是具有很大影響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第二批實施新高考改革的省市中,海南省並沒有採取賦分方式,而是沿用以前的標準分合成方式。海南省的統一高考科目、等級性考試各科的成績以及高校錄取總成績均以標準分呈現。

標準分轉換按照正態分布的原理,把原始分數轉換成標準分數,反應的是考試考生成績在考生總體中的位置。如某考生的某科目標準分數的百分等級為825,即可知全省該科目考生中,有82.5%的考生成績比該考生低。

就某一具體科目而言,原始分轉換為標準分後,科目成績的排列順序不發生變化,即原始分高的標準分也高,原始分低的標準分也低,原始分相同的轉換後標準分也相同。但所有科目相加後的總成績,標準分和原始總分的前後順序相比,則會有一些變化,具體取決於各科的分數分布狀況,在此不作深入的分析。

海南省認為,實行標準分能夠準確地體現考生成績在考生總體中的位次,使不同學科的成績能夠進行比較,有利於考生報考高校,有利於高校選拔優秀新生,在評價和選拔上更為科學。作為我國考試改革的一種探索,在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中,教育部支持海南省繼續保留一個實踐的樣本,供全國參考。

賦分制的直接缺點

選考科目實施等級賦分制的初衷,是解決不同選考科目之間分值的可比性問題,以等級制計分方式避免學生分分必爭的現象,但在實踐中恰恰出現了分分必爭的現象,說明其科學性與公平性還存在問題。

首先,等級賦分忽略同一門選考科目的內部差異,等級級差越大,這種差異越明顯。

以上海的等級換算為例,假如張三物理原始分數為98,李四為95,但兩人可能都屬於前5%,屬於A+等級,最終得分都是70分,實際上兩人的原始分數是不一樣的;而王五物理得了94.5分,但未進入前5%,屬於前10%,等級為A,其最終得分只有67分,王五的原始分和李四之差0.5分,但賦分結果差了3分。

其次,等級賦分也沒有解決不同難度選考科目的分數等值問題。

比方說,上海的賦分方式下,物理等級滿分與地理等級滿分都是70分,但兩科的難度很明顯是不一樣的,這樣就會導致考生在選科的時候採用「錯科競爭」的策略,帶來的新的不公平現象。

再次,選考科目的人數多少也會帶來新的不公平。

因為等級賦分按照分數和位次進行,那麼選科人數少的科目,考生很可能會吃虧。

以山東為例,假如選考地理的有10萬人,那麼前3000名為前3%,賦分區間在91—100,哪怕考生只考了80分;而選擇物理的有5萬人,那麼前1500名才是前3%,賦分區間在91—100,這樣對選擇物理的學生是不是吃虧?

這樣一來,就意味著選擇人數越多的科目,「炮灰」越多;本來就因為難度大而選科人數少的科目,即便是成績優秀的學生也可能淪為「炮灰」,造成「學霸給學霸當分母」現象。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涉及到選考科目的各方,包括考生和家長、高中學校、高校大多「趨利避害」,更多地採取了功利性選擇,這就是很多考生棄選物理、化學等科目的主要原因。

考生的功利性選擇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對於考生而言,興趣、特長和選擇權很重要,但選科受到家庭、學校、高校、社會等各方面的影響,在優質教育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學生選科首先考慮如何將考試成績最優化,因此常常帶有短期功利導向特徵和機會主義傾向,而至於後續的發展,很少會考慮到。

因此,考生尤其是廣大中等能力的考生在選科時,為了能在高考的分數博弈中處於更為有利的位置,多數不再選擇物理、化學這樣區分度高的學科,轉而選擇文科或理科中難度較小的科目。這樣不僅會影響到中學師資隊伍的需求結構,也會對國家長遠的產業布局和經濟結構產生影響。

在第一批實施新高考改革的上海和浙江,就發生了大量考生棄考物理的現象。以上海為例,2017年選擇物理的人數是1.9萬,2018年是1.5萬,而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2萬,呈現斷崖式下跌。促使主管部門不得不強制發布高校選科科目要求,並採取選考科目託底的保障機制。

同樣在上海,由於地理和生物是可以在高二進行的等級考試科目,絕大多數學生本著減輕高三備考壓力的考慮,選擇在高二先考掉一門或者兩門。這就造成上海市的選考數據中,地理和生物是選考人數最多的科目。

而在浙江,由於在選考科目中增加了技術這門課程,很多考生選擇了這門相對較偏,但容易拿到高分的科目。

而在第三輪實施新高考改革的省市中,首選科目「物理和歷史二選一」的新政,使得不少省市普通高中的考生,為了避免和重點高中考生競爭而選擇了歷史,結果首選歷史的考生比例,遠遠超過傳統的文科招生比例。高中學校裡,歷史班」與「物理班」的數量打成平手的並不少見,更有少數學校,首選科目為歷史的班級數量甚至超過了首選物理的班級。

即使在首選物理的考生中,為了避開和尖子生的競爭,又出現了考生棄考化學的現象,這一點在江蘇省首屆新高考的考生中尤為明顯。

高中學校的功利性選擇

對於高中學校來說,為學生提供不同的選課組合,就需要相應的師資和硬體條件支持,同時走課制的實施,也增加了管理難度。經濟、社會發達的地區,有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而廣大中西部地區即使設計了更多的課程組合,在實施過程中也很難落地(這也是第三批實施新高考改革省市採取「3+1+2」模式的一個重要原因)。

即使是條件較好的學校,也不大可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選科需求,提供所有的選科組合,想想浙江省有35種組合,有多少學校能開足全部課程呢?因此很多高中學校就根據本校的師資和硬體條件,只提供數種選科組合套餐,供學生選擇。

高中學校出於提高自身升學率的目的,只考慮到分數的最大化,會自覺不自覺地引導學生選科時「趨利避害」,如前文所說的棄考物理、化學等難度大的科目。而國家的政策頂層設計、產業發展方向、考生的長遠發展,則不是考慮重點。

再進一步,高中學校為了讓學生能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準備選考科目,會讓學會提早選擇選考科目,而對其它合格考科目得過且過,一方面降低了高中的全面教學質量,另一方面也犧牲了考生未來的發展空間。

正因為如此,第一批實施新高考改革的浙江省在2018年3月發出緊急通知,要求高中執行「堅持把課程選擇權還給學生,堅持學生完成必修課程後再確定選考科目原則,進一步完善學校選課制度」的規定,不得要求學生在高一第一學期結束時確定全部3門選考科目,在高一年級結束前不得要求學生提前確定選考科目。並立即停止以必修課程分層教學名義,對選考科目的必修課程實行「選考班」和「學考班」教學,回歸正常教學。

同樣,第三批實施新高考改革的江蘇省,也在2020年1月初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普通高中選科工作的通知》,要求要求各校要尊重學生的選擇自由,要充分保障學生的選擇權利,不得根據選科人數多寡限制學生選科,更不能代替學生選科。在12種選科組合中,四星級高中至少要提供 10 種、三星級高中至少提供 6 種選科組合。通知首次明確了選科時間,要求普通高中不得在高一年級第二學期結束(6月底)前進行選科分班,允許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後,重新選擇選考科目。

高等院校的功利性選擇

儘管教育主管部門強調高校要與中學聯動參與高考改革,對不同專業提出不同的考試科目要求。但除了少數頂尖高校,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客觀上存在招生壓力。

一是普通高校擔心設置過嚴的選科要求後,大量考生不滿足報考條件,造成生源不滿的現象。

二是高校希望能在高考中收穫較高的錄取分數線,既可以贏得好的名聲,也可以在高校排名中取得優勢。而選科要求過多,顯然會使得報考生源減少,從而影響錄取分數線。

這樣就造成這些高校為擴大生源,對學生選考科目沒有作嚴格要求,很多理科基礎較差的考生進入高校就讀理工科專業,給教育教學帶來很多困擾,高校不得不開設補差班以幫助這些考生,考生的學習壓力也增加很多。

嚴格高校選考科目要求

在2017年第一批實施新高考試點的上海、浙江兩省市方案中,對於高校指定的選考科目範圍過於寬泛,考生只需有一門科目在範圍內即可報考該專業。

為了引導學生科學、理性地選擇考試科目,教育部辦公廳於2018年3月份發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試行)》。

該文件一共給出了12個門類下的92個專業類的「選考要求」可選範圍,其中有1個專業類(藥學類)分為了2個子類,所以可以看成是一共有93個專業類。

文件對每個具體專業提出了「可選科目」和「選考要求」,為高校專業選科給出「官方指南」。

總的來說,物理和化學的總覆蓋率很高,但如果將十二門類分開看的話,還是可以發現門類之間的很多差別。

第1類:偏理的門類,包括理、工、農、醫、管,其中只有管理學是稍微偏理,其餘四個門類都是非常偏理,尤其是理學和工學,要求必考物理或必考化學,在某些高校的要求中,甚至物理和化學都必考。

第2類:偏文的門類,包括法學和歷史學,尤其是歷史學,非常偏文,要報考此類專業的同學必考歷史或必考地理,在某些高校的要求中,甚至歷史和地理都必考。

第3類:科目間無差別的門類,包括哲學、經濟學、教育學、文學、藝術學,對於這五個門類來說,《指引》沒有設置「底線」,所以各個高校可以和往年一樣,自行設定選考科目要求。

教育部《指引》發布後,實施新高考改革的各省市也相繼出臺高校選考科目要求。

選考科目的託底保障機制

為了解決部分考生出於功利性棄考部分難度大的科目如物理、化學科目後,某些選考科目人數過少帶來的賦分缺陷,2017年第一批新高考試點省市上海、浙江經過調研,開始建立選考科目的託底保障機制。

2018年4月,上海市發布《關於進一步深化本市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保障機制,促使學生的選學選考情況與國家專業人才選拔培養的需求相統一。

基本規則是:當參加某一選考科目考試人數少於保障基數時,以保障基數為準,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當參加某一選考科目考試人數多於保障基數時,以實際參加該選考科目考試的人數為準,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

上海市根據學生選考科目實際情況,首先建立了物理選考科目保障機制,自2018年高考招生錄取時實施。物理選考科目保障基數確定的規則是:根據2013-2017年在滬招生院校理工類專業錄取人數,物理選考科目保障基數為1.5萬,基本滿足招生高校在滬選拔培養理工類專業人才最基本生源所需。

2018年4月,浙江省發布《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深化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科學合理的選考科目保障機制,確保學生專業學習基礎要求與國家專業人才培養需要相適應。

當選考某科目某次考試賦分人數少於保障數量時,以保障數量為基數進行等級賦分。保障數量按國家相關學科人才培養需求確定。

浙江省針對當前學生選考科目實際,建立物理選考科目保障機制,保障數量按高校授理學、工學學位專業近5 年在該省高考錄取考生的平均人數確定,物理科目選考保障人數6.5萬;其他科目出現類似情況的,參照建立相關保障機制,具體辦法由省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制定實施。

在後續實施新高考改革的省市中,也有省市明確將建立選考科目保障機制。

《湖南省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中就表示將建立再選科目託底保障機制。當再選科目中某科目考試人數少於保障基數時,以保障基數為準,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

2020年3月10日,江蘇省教育廳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深化高考綜合改革相關工作的通知》,針對該省高中學生選科的實際情況,在高考綜合改革制度框架內,建立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等四門再選科目保障機制。任何再選科目出現考生選考比例明顯偏低、嚴重失衡的情況,可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研究確定保障比例,用於計算該再選科目考生等級賦分的基數,以滿足國家對該學科的人才需求,保證高考公平公正。針對當前學生選考實際,先實行化學科目保障機制,保障比例為25%。當化學科目實考人數的比例低於25%時,啟動化學科目保障機制。

假如說2021年江蘇省首次實施新高考時,只有4萬名考生選考化學,而根據此前的測算,化學選考人數最低的保障基數為8萬人。這時,就啟動再選科目託底保障機制,以保障基數8萬人為基數進行賦分,考生所在等級將會提高,所得到的賦分成績也將提高。本來按照8萬名考生計算,只有前12000名學生才能進入前15%,達到A等級。啟動保障機制後,將以保障基數8萬進行賦分,只要考入前6000名的考生都可以進入A等級,得到86分以上的賦分成績。這樣一來,對於排名第6001名到12000名的考生來說,賦分成績也就提高了一檔,從原先的B等級進入了A等級,賦分以後最多可以多得15分。

賦分制的困擾依然難解

即使實施了選考科目保障機制,賦分制依然有相當多的問題,困擾著新高考各個方面,可謂是新高考制度設計的最大BUG!

一是賦分制有起始賦分,有的省市是30分,有的省市是40分,這就意味著賦分制將差距人為縮小。

比如說,甲是學霸,考了95分,丙是差生,正常水平也就20-30分,兩人平時分數差值差不多70分的水平。

但在賦分制下,甲乙的差距大大縮小。如果是100分的賦分制,甲乙的差距可能縮小為40-50分;如果像上海的賦分制總分只有70分,甲乙的差距只有20-30分。

二是檔次差距設置過大,本來考試分數只有1分的差距,但在賦分制下人為擴大。

以上海為例,本來分數空間就小,卻將賦分的檔次拉大到3分一檔,本來1分差距可能演變成3分;極端情況下,在擁擠的分數段,本來只有2分左右的差距,賦分差兩個檔次,最終分數就會差6分!

這就逼得選考科目本來是為了減輕負擔,卻為了所謂的衝A,變得競爭更加激烈,學生負擔反而更大。

三是採取保底措施後,由於選考數據不透明,很多差生也可能渾水摸魚。

仍以江蘇的化學保障措施為例,如果選考人數只有4萬,而保底數為8萬,而A、B等級的總數為50%;這就意味著最後一名即使考零分,賦分也可以達到B 等級的最後位次,分數由30分直接提高到71分,那麼這是保障呢還是投機呢?

四是高校選考科目嚴格要求後,不符合選科要求的考生無法報考。從理論上說,符合選科要求的考生,高校都可以視為滿足條件,不需要再採取賦分制,至於各科目的考試難度,不可能有絕對公平的換算方法。

但是新高考改革在最終的錄取環節,高校仍然沒有招生自主權,只能被動接受考試院的投檔,用分數(包括各類合成分)作為最公平的手段來衡量考生。這樣一來,不同選考科目只能用相對公平的賦分制來取得平衡。

事實上,考試測量是個學問非常大的學科,湧現出各種測量理論,但是要能面面俱到,讓各方都滿意,只能是幻想。

從長遠來看,賦分制應當徹底取消,各高校按照學生的各科成績和申請專業,根據自己的培養要求,來確定學生錄取資格。

但在可見的未來,這種申請制,只能說是天真的幻想,否則教育部怎麼越來越收緊各類特殊類型考試的權限呢。

有的專家提議,要麼將新高考選科改為「3+2+1」,進一步減少選科權限,個人覺得不大可能,那樣的話,新高考制度更加複雜。

還有不少家長提議,索性改回傳統的文理分科,這是走回頭路,更不可能了。

正因為賦分制在短期無法取消,因此筆者在2020年1月份通過上海「兩會」提交了《關於調整上海新高考賦分方式的提案》,明確提出,將上海的小三門賦分值提高到100分,賦分檔次由3分減少為1分,從而有效降低賦分制的負面影響。

(本文核心內容來自於本人即將問世的《新高考升學成長一本通》(暫名)一書,全書分為五篇二十六章,三十萬字,詳細介紹新高考涉及的各類學業規劃,從選科、競賽、特殊類型招生、志願填報、錄取、到錄取後等環節,即將於2020年上半年正式出版,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選考科目採用賦分制,新高考到底怎麼算分?
    面對全新的高考政策,很多準備邁入高中的同學都在問小方老師:新高考有哪些變化?以後高考應該怎麼算分?高考總成績為750分,其中「3」和「1」直接採用卷面分,共550分;「2」實行等級賦分,各100分,起點賦分30分,劃分為A、B、C、D、E 5個等級。細心的同學發現了:選考科目實行等級賦分,那新高考的總分應該怎麼計算?還能用數值去衡量嗎?
  • 什麼是新高考「賦分制」,如何理解等級賦分,哪些考生有優勢?
    文|娟娟lu教育隨著新高考政策的不斷推進,考生和家長對新高考的「賦分制度」更為關注,因為考生的「分數」高低直接影響著可以報考什麼等級的高校,但是對於賦分,大家的了解並不全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什麼是新高考賦分制?
  • 2020年高考——高考賦分制下,我們該何去何從
    北京中小學升學指南今天來和大家聊一下2020年高考,對目前讀小學的娃們有什麼啟示。我的觀點,僅代表個人。如果有家長與我的意見相左,歡迎和我一起討論。 一、新高考賦分制高考成績剛出爐的那幾天,「高考總分700+」的消息鋪天蓋地。今年700人數80,遠超去年的24人。這是教改帶來的顛覆性改變。詳見下面兩圖。
  • 什麼是新高考等級賦分制,為何要實施等級賦分,賦分制公平嗎?
    關於新高考模式「賦分」制,不用說不在教育崗位的家長,哪怕是在職老師,很多人都不清不楚,甚至是高三的老師,一些人也稀裡糊塗。很多人只是清楚是賦分模式不看原始分,要看排名,但具體檔次劃分,根本記不住,其實賦分制規則並不難理解。
  • 新高考賦分制,需家長重視!
    新高考賦分制,需考生重視!將來:誰更值錢?分分都能能牽動千家萬戶家庭的心,都能成為變數】1、實事證明,除了中、高考試分數,還是中、高考分數,每一分都值成千上萬不等,新高考賦分制實施後,分將更重要,一分之差位次就有可能相關幾萬,將不現進神話,新鮮事,將成為常態。尤其是偏科的考生,將會是噩夢。
  • 原始分高24分,賦分成績一樣?尖子生的新高考賦分制
    新高考改革後一大重點就是「6選3選考」成績按照排名賦分制。什麼樣是賦分制呢?就是把你的原始分數,按照排名分配等級,然後給你一個等級分。小明物理考了99分,排名前1%小紅物理考了89分,排名也是前1%經過賦分:小明和小紅,一起賦分為100分什麼意思?
  • 山東新高考首年,政史地組合缺席高分段,賦分制不背這個鍋
    山東新高考第一年,已經落下帷幕,新高考改革順利落地,安全、成功著陸!新高考的選科,仍舊是家長和考生最為關心的問題。細心的家長發現,全省500名之前,幾乎沒有純文考生,難道純文考生不適合賦分制?賦分制讓純文考生的成績吃虧了麼?
  • 2020年北京高考採取賦分制的特點分析及應對策略
    什麼是賦分制? 賦分制是按照你分數排名的百分比而不是卷面分數來計算成績的一種方法,用於選考科目的成績統計。例如: 1)卷面滿分為100分; 2)成績分為21個檔位。
  • 新高考下怎麼選科?以及理解賦分制的含義。
    關於新高考改革已經實行了很長時間了,最早的像是上海,浙江。然後接著是北京,湖南一些地方。現在很多省份已經陸陸續續的實行新高考了,所以這篇文章將告訴你新高考怎麼選擇,以及賦分制的含義。新高考下,不變的是語文、數學、英語三門主科將延續以前的卷面分。卷面分是啥?就是沒有任何附加分或減分的試卷分值,也就是純粹你自己所考出來的分數。這個在以前分文理的情況下,是用非常得當。
  • 新高考賦分制下「最佳」選科組合,專業覆蓋多,拿高分很容易!
    相比「3+3」高考模式,「3+1+2」高考模式選科的組合數量減少了很多,這對於考生和家長來說是一個好事,畢竟選科難度要比「3+3」模式低得多,但其實無論哪種高考模式,選科依然很重要,選科相當於提前選擇了未來的專業,選科結果不僅影響高中階段的學習重心、學習壓力,同時因為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
  • 別把新高考3+1+2模式賦分制和3+3模式賦分制混淆在一起
    江蘇新高考關於化學選科討論截圖筆者昨天的關於化學到底該不該選的內容下有近200評論主要集中在這幾點:1、對新高考賦分制的擔憂其中最核心的問題還不是存在於對選科問題的焦慮,而是對後面賦分制的焦慮,受到網絡上各種70分、80分實際分賦分後變成了40分、30分的誇大式傳播影響,此其一;另外一個是浙江、上海的3分一段制賦分影響到了後續的重慶、湖南、江蘇、河北等八省市的3+1+2賦分制,很多家長根本就沒有搞清楚兩種賦分制有著根本的區別,混淆在了一起,從而造成了很多無謂的憂慮,最終影響到學生的正常選科
  • 新高考如何計算分數,教你讀懂等級賦分制!
    高考新政發布之後,新高考賦分制這個概念也逐漸被人們所知,在此之間,還有走班、排課、選課等,但「賦分制」始終是核心,那麼什麼是賦分制呢?賦分制又叫做等級賦分制,按照分數排名的百分比計算成績,用來統計選考科目的成績。
  • 也談海南新高考的標準分轉換及計算方式
    新高考給考生帶來的衝擊首先就是選科。 對於實施選科的小三門,目前已經實施新高考的三批省市中,絕大部分採取賦分制。 但有一個省份是例外——這就是海南省。
  • 新高考等級賦分制和人數有關嗎?
    新高考之所以叫「新」高考。是因為它打破了傳統高考的學習和考試的模式,由原來的文理分科,變成了現在的六(七)選三,由原來的綜合考試,變成了現在的選擇性考試。而因為自由組合使得不同組合的學生可以進入同一個專業學習,而每個科目的難易又不一樣,為了確保高考的公平性,選擇性考試採取了等級賦分制。等級賦分制是將學生的卷面分數,按照總人數的排名,將一定區域內的學生劃分成一個等級,根據等級對應的分數來確定最終分數。
  • 新高考地區等級賦分制詳解
    網校導讀:目前為止高考改革已經進行了三批,這三批一共有14個省份進行參與,分別是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東、海南、遼寧、重慶、河北、湖北、湖南、江蘇、福建、廣東。14個省份共採用六種賦分制度,分別為21級、5等11級、5等21級、5等8級、標準分和五等級。
  • 高考選科賦分制是否公平
    吉林省新高考模要實行3+1+2模式。3為語數外3科,1為物理、歷史2選1,2為剩下4科選擇2科作為選考科目。每一科目高考試題難易程度、學科性質是不同的,直接比較分數欠妥,因此出現了賦分制這一方法。 在說賦分制這一方法前要先說下有關省排名的問題。報志願時一個重要的參考就是一分一段表,此表是查看自己在省內排位,根據排位選擇學校和專業。
  • 新高考賦分,如何分析,才能利益最大化
    等級賦分的基本思路 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省市,以最近幾年高考成績數據為基礎,反覆測算確定以30分為等級賦分的起始分,100分為滿分,劃分為五個等級,各等級的人數比例賦分區間分別如下表所示:
  • 新高考為什麼要實行賦分制,賦分制能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嗎
    新高考為什麼要實行賦分制。新高考的特點是文理不分科,給學生提供多種科目組合,由於不同科目試題的難度不一樣,因此採用了賦分制來體現公平。明年一些省的高考開始實行「3+1+2」的考試模式,即語文、數學、外語3門必考科目,物理、歷史兩門限選科目選1門,化學、生物、政治、地理這幾個科目當中任選2門,這4科目採用賦分制。賦分制不是按照考試卷面的成績,而是將卷面成績和科目排名進行換算得到的分數。
  • 北京有考生賦分竟然低於卷面分近20分,如何應對新高考?
    事實上自2014年新高考改革以來,賦分製作為取消高考文理分科的產物就出現了。有人說,高考賦分制已經成了歷年高考的最大變數,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北京的新高考改革始於2017年,北京與上海、浙江、天津一起決定採取「固定等級比例賦分制」改革試點,2020年高考考生就迎來了改革後的第一場高考。
  • 天津高考賦分制是什麼意思?80分真的有可能變成100分嗎?
    天津新高考改革最重要的兩個地方:第一是取消文理分科;第二就是學生可在6門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科目中自主選擇的3門(單科滿分100分),與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高考科目(單科滿分150分)一起構成其高考總成績,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基本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