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新高考化學科目被大部分學生棄選而引起輿論和廣大網友的高度關注,有說「30萬考生中選擇化學科目的只有2.7萬」,不知數據來源是否確鑿,但是筆者自己一直堅持,考生應該以未來的職業規劃為目標進行選科,該選化學者還是選擇化學,別因為化學難、棄考者眾而隨波逐流。高考選科到底該怎麼選,在網上有眾多的內容、視頻和文章對此做了詳細的說明,在此不作重點討論。
筆者昨天的關於化學到底該不該選的內容下有近200評論主要集中在這幾點:
1、對新高考賦分制的擔憂,化學難、學霸多,不想做分母;
2、認為新高考應該回歸文理兩分法及採取進一步改革措施實行「3+2+1」的佔比也不少;
3、學化學就業難、不好就業;
4、選科走班難,有學校甚至慫恿學生不選學校不好開、不想開的課程;
5、賦分制不以本科參考人數為分母,而改為總參考人數為分母,不管選不選;
6、職業生涯規劃對於中學生來說太早,還是以考上大學為目標,專業隨機。
其中最核心的問題還不是存在於對選科問題的焦慮,而是對後面賦分制的焦慮,受到網絡上各種70分、80分實際分賦分後變成了40分、30分的誇大式傳播影響,此其一;另外一個是浙江、上海的3分一段制賦分影響到了後續的重慶、湖南、江蘇、河北等八省市的3+1+2賦分制,很多家長根本就沒有搞清楚兩種賦分制有著根本的區別,混淆在了一起,從而造成了很多無謂的憂慮,最終影響到學生的正常選科。
下面我覺得有必要對兩種賦分制進行一個比較說明,給還沒有弄清楚賦分制的朋友釋疑
1、3+3新高考模式的賦分形式:等級賦分法
浙江、上海的新高考總分是採取必考科目語文、數學、英語等3門(前面一個3)以原始分計入總成績而後面自選的3科(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地理、浙江還有技術)以賦分的形式計入總分。
以浙江為例,將學生成績分為21個等級,3分為一個等級,從40分開始,40、43、46、49、52、……、88、91、94、97、100分。具體見下圖:
在這個賦分模式下,學生的成績是沒有99、98、96、95、93、92、90、89、……等分數的。
比如某幾個學生的化學考了98、97、96分,那麼如果他們三人的分數處於化學科目總參考人數的前2%,但沒有進入前1%的範疇的話,他們三人的成績賦分後就全部是97分。在這種情況下,那麼對於學生和家長來說,考98分的肯定覺得虧,考96分的覺得賺了,而考97分的呢?還是心理不平衡,為什麼96分的能和自己一個分呢。這是同一個等級內的競爭。
而更不能讓家長們平衡的就是下面這種狀況了,比如某幾個學生化學考了93、92、91分,其中92分及以上的學生成績進入了7-10%的區間,賦分為91分;而其中考了91分的同學只進入了11-15%的區間,那麼他的賦分就只有88分。該同學本來與前面兩位同學只差1-2分,而賦分後卻差了3分,這種情況對於考生和家長都會有極度的挫折感、不公平感。
2、3+1+2新高考的賦分模式:投射賦分法(投影賦分法)
在官方說明中,這種模式下的賦分也叫等級賦分,為便於大家區分於3+3模式下的等級賦分法,我給它取了一個更為貼切的名字:投射(投影)賦分法。
重慶、湖南、廣東、湖北、河北、遼寧、江蘇與福建八省市採用3+1+2新高考模式,其中必考科目語文、數學、英語(前面的3)採用原始分計入總成績,首選科目物理或歷史(中間的1)也採取原始分計入總成績,而後面的選考2科則採取賦分制度,以賦分成績計入總成績。那這個模式下賦分如何計算?
該模式下學生成績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A(前15%)、B(中上35%)、C(中35%)、D(中下13%)、E(下2%),各等級的學生成績分別投射轉換到100-86、85-71、70-56、55-41、40-30等5個分數區間。我們先來看轉換公式:
我們來舉個例子說明:
某考生物理成績考得了88分,他的分數進入了全省市所有參考物理學生中的前15%名次內,處於前15%範圍內的學生分數為83-96分之間,那麼通過上面的公式,計算出來的學生投射賦分為:
(96-88)/(88-83)=(100-X)/(X-86)
這樣算出來的X=91.38,四捨五入後賦分為91分。如果另外一個學生的成績為87分,則他的賦分為90分。
如果同樣是該考生物理獲得88分,他的分數隻進入了中間的35%名次內,中間名次分數為75-89分之間,那麼通過上述公式計算,該生賦分為X=84分。如果另外一個學生的成績為87分,則他的賦分為83分。
兩種賦分方法的區別
從上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兩種新高考模式的賦分規則是完全不一樣的,它們的區別在於:
1、最低起步賦分有所不同,3+3模式起步賦分為40分,而3+1+2模式是30分。這種模式下,對於部分偏科非常嚴重的學生來說,能夠佔得好處,比如有些學生的分數隻考了20分,甚至10來分,那麼給他們最終的賦分都提高到了30或者40分。3+1+2模式的低起步賦分壓縮了這部分學生的空間。
2、3+3模式的等級賦分,由於等級差為3分,失去了獲得中間分的機會,同一等級內的學生分數完全相同,有點吃大鍋飯的味道;而3+1+2模式下的投射法賦分,等級內與等級外的賦分依舊差依舊為1分,同一等級內,分高者獲得的賦分一定還是高分,不會認為拉平,這是大家所能認識到的平等。
3、3+3模式下賦分後學生群體之間的分數差距會更小,對處於頂端的學生來說有可能會縮小傳統意義上的「學霸」之間的差距,也就是說目前我們可能只有一個狀元,而賦分後可能會有更多的狀元產生。舉個實例,比如說學生甲選擇了物化生(實際成績分別為98、97、97)賦分後成績全部是100分,而學生乙選擇的是物化地(實際成績分別為98、97、95)賦分後成績也全部是100分,學生丙選擇物化政(實際成績分別為98、97、93)賦分後成績也全部成了100分,三個學生賦分後的3科成績都是滿分,而實際上他們之間的分數是有差距的,但是如果採用3+1+2的投射法賦分,他們之間的差距還是存在。
4、如果同一分數段學生扎堆,特別是中間段學生,對於相鄰的兩個等級之間的嚴格比例區分就會存在困難。比如說3+3條件下的64%區間點,如果在這個區間點上學生聚集,學生是全部進入更高的58-64%的等級,還是全部進入較低的64-71%等級範疇呢?
5、處於成績尾部的學生錄取機會較低,爭議相對較少,但是處於頂部的學霸區,如果高分聚集的話,高校錄取和劃線也會存在一定的問題。
為什麼要賦分?
我明明考了83分,可是賦分出來後卻只有80分,一下少了3分,這不吃大虧了嗎?
那為什麼要賦分呢?
由於存在選科制度,學生的選科組合有12甚至20餘種組合,每個組合的科目不完全相同,那麼如何對不同的組合之間的成績進行比較呢?
比如說甲同學選擇的是物理、生物、化學,乙同學選擇的是物理、化學、地理,丙同學選擇的是物理、地理、政治,每一科高考試題的內容、形式、難度和考察角度都不一樣,如果直接使用原始成績的話,那由於難度的不一肯定導致不公平的問題。而通過賦分後,每個科目從上往下的成績由等級來代替後就可以進行有效的比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