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數學+外語)必考
歷史學科組合—歷史+政治+地理;歷史+政治+生物;歷史+地理+生物。
物理學科組合—物理+化學+政治;物理+政治+地理;物理+生物+地理。
3+3模式就是高考考6科,語數外三科不變,外語改成一年兩考,除了高考考一次外,高三還會組織考一次,但是考的是聽力。而數學也不再分文理科,考試只有一套卷子。
3+3中的後一個3指的是從高中政史地物化生六門科目中任選三門作為高考科目,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但這個自由還不是完全自由,並非喜歡什麼就學什麼,還需要結合職業定位去選,要結合大學可選專業範圍、個人興趣喜好、成績定位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去選科。
高考3+3採取的是等級賦分模式,也就是選出的三門選考科目不直接評分,而是以等級形式呈現,然後再換算成分數。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各學科不會因難度差異而出現不公平。舉個例子來說,如果物理考試難了,尖子生考了80分,地理簡單了,中等生考了88分,一起算總分的話似乎中等生分更高些。可等級賦分以後,尖子生還是比中等生分高的。
高考選科主要就是看自己的成績、以後想讀什麼專業,有什麼職業生涯規劃,以及喜歡什麼學科,這幾點都想清楚了,選考科目自然就容易選了。尖子生對工科或者是軍校感興趣的,那麼物理是必選的科目,最好也把化學選上,其餘一科可自選。
如果是中等生,選擇性比較大,但是化學最好選上。如果喜歡物理,那麼就選了,實在不喜歡,也不必勉強,以免高考拉分,其他科目也都是可以自選的,沒有太多要求。但是如果有喜歡的專業,一定要看好有什麼科目限制或要求,以免大學限報。對於差生來講,更是可以隨便去選擇了,可以喜歡哪科就學哪科,但是還是有一些不推薦的組合,比如文綜,因為可報專業很少。
新高考中的列入學業水平考試的3個科目需要考生自己從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3個考試科目。優點是給了考生更大的考試選擇權利。例如一個打算未來學習機械工程的考生,在以前他只能考物理、化學和生物,而在新高考情況下如果他喜歡歷史和地理,他完全可以選考物理、歷史和地理。同樣道理,一個打算學習歷史學的學生,只要他喜歡,就可以選考歷史、物理和化學。6選3可以允許考生有20種不同組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