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高考改革試點拉開了大幕,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分別發布了本省的實施方案,這個方案明確規定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開始實施。這個方案相比3+3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變,那就是除了選擇語文,數學,外語之外,再做兩次選擇,第1次選擇是在物理和歷史科目中選一科,第2次選擇是在化學、生物、政治、地理4個科目中再選兩科。這種高考模式和3+3最大的不同就是原來選擇餘地大,高中教育不太好操作,現在的搭配是半自由狀態,也就說相比過去的文理分科比較自由,相比3+3,有一定的固定性。
對於這次高考改革試點,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覺得這種高考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實現公平,因為在政治地理化學生物當中選擇兩門課,按照等級賦分的方式計入考生總成績,也就是說100分分成ab cde5個等級。這種賦分的方式是否實現公平有待商榷,因為對於學習比較好的來說非常不利,比如說有一個考生考了化學,考了99分,另外一個考生化學考了86分,那麼這兩個考生都會劃為a級,所以賦分制對於學習成績比較好的人來說不太公平,當然僅僅局限於這4門課。
對於考生來說選擇過程當中。物理和歷史2選1,在文理分科的時候,大部分人再學理科,但是如果理科成績很一般,他們不會選擇物理,會選擇歷史,文理分科的情況下,如果一個學校有12個班級,一般來說有兩個文科班,10個理科班,那麼在選擇3+1+2這種高考模式的情況下,有可能選擇物理的僅僅佔一半,選擇歷史的會大量的提升。比如說有的理科考生他們會選擇歷史和化學,很多人覺得這不是文理搭配嘛,這也沒辦法,其實是因為這個考生的物理非常差,而且物理相對比較難,化學比較好,這種文理搭配的情況在組合當中非常的多見。
由於考生可以對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選擇科目,有些科目大家都不太喜歡學的,科目可能是選擇比較少,甚至出現了地域差距,比如說有些地方化學學科比較強,那麼選擇化學的就比較多,還有一些小地方化學比較弱,那麼選擇化學的就比較少。
對於學校教學來說,過去的文理分科一般是在高二進行,現在是否進行根據組合進行分科分班,還值得商榷,如果不分班,班級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一個班級裡面有的選擇物理,政治,生物,有得選擇歷史,化學,地理。那麼在上課的時候,第一組合就不喜歡上歷史,化學,地理,同時這一個班裡面還有其他的組合,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教師資源的浪費和學生對於非選擇學科的討厭,就會出現混亂的局面。
如果分科,分班,就會分成12個班級,因為這種3+1+2的組合,一共有12個組合,如果一個學校少於12個班級這就有可能造成班次不足,或者某一班幾個人,教師不足,如果多於12個班級,有可能某一個組合人數非常多,導致這個班額人數比較多,有的組合比較少,有可能出現20個人,同時由於重新搭配之後,有些老師出現了剩餘。有些老師出現了不足。
至於為什麼把物理和歷史作為首選科目很多的專家給予了解讀,物理研究的是自然科學,歷史研究的是社會科學,這兩門學科體現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性比較明顯,所以這兩門學科作為組合首選。
在3+3高考模式下很多人選擇放棄修理,那麼在這種高考模式下是否存在大家放棄物理選的歷史,值得商榷,如果作為一個理科生學的歷史,不能不說對理科生思維造成了很大的制約,很多人覺得學習歷史對於學習理科專業也有用處沒錯,學習任何學科對於自己的專業都有用處,關鍵是在於用處大還小的問題。
在這種3+1+2高考模式之下,大家選的組合跟高考志願是緊密相連的,有一些專業與考試科目不匹配,那麼這種情況下要注意了,各位家長你要及時關注選考科目與。比如說有些家長覺得孩子物理是弱項,但是理科還是可以的,化學還不錯,那麼如果不報物理,不考物理,很多專業受限制,所以說對於報考這樣來說,這也是也是一種挑戰。這種模式下,比如說有一些考生物理非常棒,歷史也非常棒,能不能物理和歷史都要去選?這種3+1+2模式下,是達不到這種要求的。
我認為,英語應該放在學科當中,語文和數學是必考科目,英語對於國際交流來說非常重要,但是對於一些涉外因素比較小的專業還是不是那麼重要,所以最適合的高考模式語文數學必選,然後選擇另外三種科目特別自己的特長就可以了。教育改革特別是高考任重而道遠,需要多次試點才能夠最終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