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炭,就是將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或中火加熱,炒至藥物表面呈焦黑色,內部呈焦黃色或焦褐色,或至規定程度時,噴淋清水少許,熄滅火星,取出晾乾。一般要求藥物僅部分炭化,部分保留原藥的氣味,習稱「存性」,防止炒至藥物灰化。這些經炮製成炭後的藥材臨床用於止血,有「紅見黑止」、「炒炭止血」的說法。

早期的炭藥不完全用於止血,歷代炭藥止血的品種逐漸增加,到元代,葛可久的《十藥神書》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用十灰散治療吐血,並提出:「大抵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黑則止……」的見解,此即後世「紅見黑止」、「炒炭止血」理論的原始。從《十藥神書》中查到的炭藥有44種。元代以後至清代,乃至近代,又有些新的炭藥出現,皆是在這一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見「紅見黑止」、「炒炭止血」的理論,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的炮製用藥經驗,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根據近代科學實驗證實,不少止血藥物炒炭後其縮短出血時間的作用比生用好,如血餘炭、大黃炭、茜草炭等。早些年的上海中醫學院對槐花炮製前後其止血成分含量的改變的分析和研究,更為「炒炭止血」增添了合理性的成分。生槐花炒炭後,「鞣質」的含量明顯增加4倍,而鞣質是一類具有收斂止血作用的化合物。另有部分藥物炒炭後鞣質有所下降,而鈣離子卻有明顯增加;有的藥物鈣離子雖有下降,而鞣質含量卻大幅度增加。
由此不難看出,「炒炭止血」也是古人在沒有微量元素的概念下積極研究物體性能的經驗總結,也說明了此理論是值得挖掘、整理的一項寶貴的經驗。
但是,也要看到,根據歷代文獻記載,有些炭藥與止血無關。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炭藥直至現代並不用於止血,而有其特殊用途。如乾漆炭用於癥瘕,婦人血閉,而制炭的目的是降低刺激性,以防損人腸胃;皂莢炭用於開竅消痰;枳實炭用於產後腹痛煩滿;蔓荊子炭用於厲風等等,因此不能機械的認為所有炭藥皆有止血作用,凡出血見「黑」則止。更要看到,有些藥材製成炭後並不增強止血作用,甚至作用反而下降,如蒲黃、當歸、菊花、雞冠花等,有些有止血作用的生藥,臨床上不一定需要炒炭用,如梔子、大薊、小薊、生地、荷葉,黃芩等。可見,鑑於歷史條件的限制,「炒炭止血」的理論亦有很多不足之處,尚待進一步探討。
所以,對於「紅見黑止」、「炒炭止血」 的理論,應該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具體分析,區別對待,用現代科學方法加以研究,取其精華,去其槽粕,不斷總結,不斷提高。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