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比人先吃上,這棵草很特別!
那個年代,好東西都給豬吃了
這種植物叫地榆,足跡幾乎遍及我國各個區域,尤以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分布最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多留意留意。
「地榆」,意思大概是「靠近地面生長的榆樹」,當然,地榆不是榆樹,只是因為其葉片形態酷似榆樹葉,才得了這麼個名字。
地榆的根非常粗壯,看起來很像是一個紡錘,緊緊地紮根在土地裡。它入藥的部位也是它的根。
前面我們說,地榆的葉片是靠近地面生長的,但它的果穗(包括花和種子)卻長得很高,並且是和葉片分離的。地榆果穗呈棒狀,紫紅色,看起來有點像一口腸?還是桑葚?棗子?
查閱資料我們可以知道,中藥地榆取自「地榆或長葉地榆的乾燥根」,地榆我們認識了,那長葉地榆呢?長葉地榆是地榆的一個變種,因為其根部斷麵皮部有多數黃色或棕色細毛狀纖維外露,故又稱「綿地榆」。兩者區別在名字上就體現出來了,不信你看圖!
地榆別名眾多,有一個很特別,叫「豬人參」,意為「給豬吃的人參」。當然,地榆不是人參,只是因為豬吃了這種野草後,長得又膘又壯,還很少生病,才說它是像人參一樣的好東西。地榆在以前常被用來餵豬,並不代表它價值不高,主要是因為它生命力強,到哪都能生長,既然到處都是,營養價值還很高,不吃它吃誰啊?
除了入藥,地榆作用多著呢
誰說豬能吃,人就不能吃?地榆不僅可以吃,還是一種上好的野菜。幾乎所有的野菜都是在春天採摘,地榆也是如此,每年的三四月份,這時的幼苗是最嫩的時候。當然,稍晚些時候,採摘地榆的嫩葉入菜也是不錯的。
地榆味苦、性寒,因此吃的時候,要先在沸水中焯一下,然後在涼水中浸泡一會,方可去掉苦味。野菜地榆的做法可就多了,炒食、涼拌、做湯、醃菜都是可以的。在南方地區,還有一種很特別的吃法,那就是會把地榆浸泡在茶、啤酒或清涼飲料裡增加風味。
地榆作為野菜食用除了因為其豐富的維C含量,更是因為它「香」。地榆入菜不僅味道鮮美,吃起來還有一股黃瓜味,淡淡的清香無形之中也增加了人們的食慾。這也是地榆又被叫做「黃瓜香」的原因吧。
地榆葉形美觀,果穗奪目,非常適合用作觀賞性植物,成片種植可以美化庭院、公園,也可以作為城市綠地的裝飾花。
地榆花枝也是極好的插花材料,它的花是天然的「乾花」,能長時間保持顏色和形態,不會像其他鮮花一樣只能放幾天。美中不足的是,地榆花多分枝,用到插花作品中可能會略顯雜亂,是對製作者技藝的考驗。
另外,地榆的根和葉可提制栲膠,切碎搗爛的浸出液可以用作農藥;根還有豐富澱粉,可釀酒用;果實還可榨油工業用。
當然,地榆重要的用途還是入藥。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寧得一斤地榆,不要明月寶珠。」地榆是傳統的止血中藥,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的功效,可用於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等症。
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燒爛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家有地榆皮,不怕燒脫皮;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燒爛。」可見地榆對燒燙傷有著獨特的療效。這其中還有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
話說,在蘇州城有個張員外,家財萬貫,隔壁是蘇州知府陸志遠家。張家有個女兒叫張鳴翠,陸家有個兒子叫陸逍遙,兩人從小一起長大,青梅竹馬,兩家也就定了娃娃親。
有一年,皇帝為了新建宮殿,便要各地增稅。陸志遠不願加重百姓的負擔,違逆了皇帝的旨意。皇帝知道後勃然大怒,把陸志遠發配充軍了,並下令陸家後人以後都不得入朝為官。陸志遠在發配途中病死了,陸逍遙也只能去藥鋪當了學徒。陸家從此便衰落了,張員外也不再認這個準女婿,陸、張兩家的婚約也就此作廢。
但兩家的孩子卻早已認定對方。張家小姐到了婚嫁年齡,對家裡說的幾門親事都不予理睬,張家人怕她和陸逍遙私奔,便把她軟禁在房中。
一年冬天,張家起火,陸逍遙聽聞也慌忙趕去救火。大家都逃出來了,唯獨不見張小姐,原來大家都把她給忘了。陸逍遙心急如焚,不顧安危就衝進了房中將張小姐救了出來。兩人雖都有不同程度的燒傷,但好在性命無憂。陸逍遙根據自己在藥鋪所學,將地榆研磨成藥,敷在了張鳴翠的傷口上。
此後,張鳴翠因為燒傷了臉幾度想尋死,好在都及時被救了回來。正在張家人為她的事發愁的時候,陸逍遙又上門來提親了。張員外這次竟然同意了。他想,兩家本來就有婚約,陸逍遙又救了女兒的命,現在女兒燒傷了,也難嫁人,既然兩人情投意合,不如就做個順水人情,把女兒嫁給他。
新婚前夜,張小姐拆下了紗布,竟發現燒傷的皮膚竟然已經好了,大家這才發現地榆治療燒燙傷的功效竟如此顯著。
治「痔」利器,不可濫用
上面所提到的「地榆炭」,指的是地榆經過炮製後得到的炭品。相比起地榆生品,地榆制炭後止血效果更佳。生地榆以涼血解毒為主,地榆炭則以收斂止血為主。
值得一提的是,地榆可還能治療痔瘡,可用於改善痔瘡引起的大便帶血和肛門紅腫的症狀。地榆和槐角,堪稱最佳的治「痔」利器。
要注意的是,地榆性寒,孕婦禁用,脾胃虛寒、氣血不足者慎服。另外,對於大面積燒燙傷病人,不宜使用地榆製劑外塗,以防其所含鞣質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