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雲娟:青春之花綻放在扶貧一線

2020-12-25 學信網

生於雲南省麗江市寧蒗縣,她是一位開朗愛笑的美麗摩梭姑娘;走出邊遠山區、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她在心中深埋下為家鄉發展盡綿薄之力的願望;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她毅然放棄大城市的平臺和機會,選擇回到家鄉,為祖國的脫貧攻堅事業奉獻青春——她常說,要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群眾滿意的微笑就是最高的獎賞。

2018年,和雲娟作為雲南省「千人計劃」黨政青苗人才引進到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工作,次年3月前往祥雲縣下莊鎮大倉社區加入駐村扶貧工作隊,7月任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在扶貧一線,她認真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如期讓大倉社區消除貧困、所有建檔立卡戶均達到脫貧標準,以奮鬥的青春書寫了青年扶貧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補短板、夯基礎,群眾生活掛心上

作為祥雲縣64個貧困村之一,昔日的大倉村基礎設施建設極為薄弱,腳下是泥濘坑窪的土路,路邊是破舊危險的土房,有近千人口居住的小倉片區甚至出現了水源幾近枯竭的問題。對此,和雲娟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她帶領駐村工作隊協助村「兩委」積極行動起來,向上爭取資金、對外協調資金,以求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在多方努力下,各級政府部門在大倉的投入達到8000餘萬元,順利實施了省級示範村建設、農村危房改造、廣場硬化綠化等建設項目。

隨著基礎設施逐步改善,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修的8.4公裡的環村路和4.5公裡的村組公路全部硬化為水泥路,將村民去鎮上的時間從大半天縮短至十幾分鐘;264戶農村危房得到改造,寬敞明亮的鋼筋混凝土農宅讓村民住得安心;衛星廣播電視和網絡寬帶覆蓋到14個村民小組共1050戶居民,覆蓋率達100%;108米的深井和200立方米的蓄水池解決了小倉片區近千人的飲水難題;「廁所革命」完成了652戶旱廁改造,140餘棵特色行道樹也使得公路潔化、綠化、美化,大倉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在各項建設中,和雲娟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倉小學的基礎設施改造項目。每周來為孩子們義務上英語課的她,留意到修建於十多年前的操場凹凸不平,學生們很難正常開展體育活動。桌椅也破舊不堪,在坑窪不平的桌面上寫字時筆尖經常會把紙戳破。

和雲娟積極聯繫愛心企業以尋求資金和物料捐贈,新操場終於在去年年底的小學運動會前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175套嶄新的單人單椅也作為今年的兒童節禮物讓每一個學生感到驚喜。看著孩子們的明媚笑靨和撒歡奔跑的身影,和雲娟心裡洋溢著喜悅和幸福。

建產業、調結構,謀劃發展促興旺

大倉村是傳統的農業村,有耕地面積2810畝,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和、光熱條件好。結合地方特色和未來發展方向,和雲娟聯合鎮村幹部提出了把大倉建設為「糧倉、煙庫、花果山」的目標,在穩定傳統糧食作物生產的基礎上,穩步擴大烤菸產業,大力發展水果產業,實現轉型升級。

烤菸是大倉村的支柱型經濟作物,近年來,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大倉村引入了烤菸套種秋豌豆的種植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過去畝產值不足4000元的「千元田」如今成了「萬元田」;水果方面,大倉村平整土地,發展冬桃1200畝、紅梨300畝、突尼西亞軟籽石榴500畝,並圍繞產業發展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產業效益顯著提升。

儘管如今交上了滿意答卷,但大倉村的轉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起初,專家並不支持在大倉種植突尼西亞軟籽石榴,民眾們也持懷疑態度,擔心會像此前推廣過的冬桃種植一樣,因難以取得規模效益、銷路不暢和市場行情不佳等原因發展不盡如人意。

面對質疑,和雲娟頂住壓力、吸取教訓,設身處地考慮農戶處境,改變動員模式。她採取先富帶動後富的策略,推出幾個致富帶頭人,在村裡率先種植突尼西亞軟籽石榴,吸引農戶來產業園區務工,在促進農戶增收的同時,引導農戶了解作物生長規律和種植技術,農戶實打實看到效益後再自己種植。如此一來,突尼西亞軟籽石榴自然而然地在村裡推廣開來。今年,大倉村的石榴種植進入盛果期,經雲南省農科院專家檢測,糖分達到了18.2%。專家表示,這是目前全省糖分最高的突尼西亞軟籽石榴。聽到這個消息,農戶們眉開眼笑,紛紛表示:「這要感謝我們的小和隊長!」

生產提高了,銷售和貯存也不能落下。和雲娟和同事們積極拓展銷售渠道,大力促進消費扶貧,未來計劃加入祥雲縣扶貧電商平臺。同時,250立方米的冷庫已建成,為延長鮮貨銷售周期和開展網絡銷售創造了條件。疫情期間,村民四分姐家的土雞滯銷,和雲娟積極聯繫機關食堂以促進銷售,並連夜幫助四分姐抓雞、殺洗、冷凍、寄出,解決四分姐難題的同時,也為村子裡優質的農產品打通了一條銷路。今年中秋,大倉村有將近2噸的特色農產品作為中秋禮包銷往省城,和雲娟發揮自己的特長,為中秋禮包設計了獨特的標識。

「未來,我們會積極推進大倉特產的商標註冊工作,把大倉農產品銷售到更多地方!」和雲娟對大倉村未來的產業發展充滿信心。

傳知識、新思想,智志雙扶添希望

在貧困縣長大的和雲娟,對於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深有體會,這也讓她在駐村扶貧的實踐中尤為注重教育扶貧、思想扶貧,以期喚醒脫貧的內生動力,打破貧困的代際傳遞。

2019年7月高考放榜之際,了解到有大倉學子取得了極為優異的成績,和雲娟十分激動,特意從駐村工作隊經費中調節資金設立了大倉獎學金,對在高考中取得佳績的貧困學生給予10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獎勵,並組織召開教育工作座談會,邀請優秀學子分享經驗,以激勵引導更多學生好好學習、改變命運。

同時,在調研中發現大倉小學未開設英語課程,學生進入初中後英語水平普遍遜色於城裡學生,和雲娟聯想到了自己上學時因「啞巴英語」而暗中自卑的經歷。「要讓山裡的孩子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心懷這一願景,她在大倉小學創辦了「大倉青苗英語班」,每周義務為五、六年級共計80名學生進行英語授課。購置教材、制定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式、輔導學生功課,和雲娟都親力親為。

看到三四個學生擠坐在一排認真聽課,聽到一聲聲親切的「小和老師」和日益熟練的英語對話,她十分欣慰和感動:「再苦再累也值得。」寒假期間,和雲娟還積極協調祥雲縣文聯、縣文化館派出教師,與駐村工作隊共同組成師資隊伍,面向大倉社區所有幼兒園及小學生開設英語、舞蹈、書法、美術、音樂 5個興趣班,以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習興趣。

除了關注對山區學生的知識培育,和雲娟也牢記著對貧困群眾的思想幫扶。她帶領扶貧工作隊創辦了「愛心超市」,以愛心積分兌換物資的形式鼓勵和引導群眾參與鄉村治理、促進產業發展、養成文明習慣、共建美麗家園,吸引了800餘戶農戶參與。有農戶興奮地說:「你們搞的這個超市真新奇,這個季度我們家積了37分,兌換了好幾樣家裡常用到的物品,下次我們家要繼續搞好衛生,爭取兌換更多的東西!」望著鄉親們欣喜的笑臉,和雲娟切實感受到了群眾的內生動力正在被激發,他們對未來的信心愈發充足,而這正是駐村扶貧隊工作的重要目標。

從剛來村裡時不熟悉農村情況、不了解村情貧情的「小姑娘」,到對家家戶戶的情況和需求了如指掌的「小和隊長」,和雲娟在基層一線快速地成長。在這背後,是她認真學習農業農村政策、虛心向鎮村基層幹部學習工作經驗、挨家挨戶走訪座談、深入調研村情民意的努力。

「每天都是解決困難的過程,有苦也有累,但能達到群眾滿意的效果,就非常值得。」和雲娟笑著說。今年9月,她卸任了大倉村扶貧第一書記,到下莊鎮掛職鎮黨委副書記。儘管離開了大倉,但在大倉村學到的經驗方法將繼續指導她今後的工作實踐,與大倉村鄉親父老的深切情誼也是她一生珍藏的寶貴財富,她總說:「大倉就是我的第二故鄉。」

「在鄉村希望的田野上/青春遇上春天/在春耕的季節裡/萌芽的是脫貧的希望/在青春的沃土上/綻放的是百姓的微笑/這就是青年扶貧工作隊員/奮鬥的青春。」這是和雲娟創作的詩歌,也是她赤子初心的寫照。2020年,和雲娟獲得「雲南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榮譽稱號,並增補為雲南省第十三屆青聯委員。

 

相關焦點

  • 東湖評論:讓青春之花盡情綻放在追夢路上
    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青聯十三屆全委會和全國學聯第二十七大致賀信。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強調,我國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練就過硬本領,勇於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鬥,同億萬人民一道,在矢志奮鬥中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 劉樂:「90後」扶貧幹部青春綻放在扶貧一線
    自此,劉樂就暗暗下決心:要做好扶貧工作,不負韶華,努力奔跑,爭當一名扶貧領域「90後」的稱職代表。他在走訪過程中,針對建檔立卡戶的致貧原因、收入情況、扶貧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行了解,宣講最新的扶貧惠民政策,用腳步丈量貧困到小康的距離,用辛苦指數換取村民的幸福指數。清晰謀劃產業發展「王莊村如何聚集各種資源要素強化創新引領、培育發展新動能,如何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成了我們扶貧幹部需要考慮的重點、難點。」劉樂說。
  • ...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的回信溫暖激勵廣大高校畢業生以青春之我...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畢業生陳騰輝,大一暑假時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團,深入塔裡木油田生產一線,近距離體驗了油田作業的艱辛,石油工人不懼艱險、奉獻擔當的精神深深影響了他的畢業選擇。  從雪域高原到戈壁沙漠,從扶貧一線到國之重器最前沿,廣大高校畢業生以青春之我矢志奮鬥,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23歲的甘肅姑娘虎桃平大學一畢業就申請來到西藏條件最為艱苦的藏北。在海拔4700米的聶榮縣,一年間,她走遍了縣下轄九鄉一鎮200多個村莊,收集貧困戶意願、梳理扶貧產業項目,將青春書寫在西藏高寒牧區。
  • 【報告會】李欣欣:讓生命之花綻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讓生命之花綻放在希望的田野上李欣欣2012年9月我如願以償成為了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師,到現在已經有6年的時間。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教書育人,長年紮根農村,始終工作在教育一線,並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多年的教育教學中,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工作要求,我積極參加各種政治學習和政治活動,不錯過任何一個可以提升自身業務素質的機會,積極參加師德師風建設活動,向優秀教師學習,並認真寫心得體會。工作期間,我既教書又育人,經常關愛學生的點點滴滴。
  • 「決勝脫貧·奮鬥有我」共青團漢中市南鄭區委:讓青春之花在脫貧...
    決賽中,20位來自扶貧一線的選手們結合扶貧工作真實經歷,謳歌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在脫貧攻堅進程中的良好風貌,描繪出一幅全區上下廣大扶貧幹部用心幫扶貧困群眾的美麗畫卷。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共青團漢中市南鄭區委王茜茜的扶貧故事......
  • 讓全民防疫之花綻放在牛佛大地上
    大安區牛佛鎮就是抓住了全民參與防控工作的重要性,真正讓全民防疫之花綻放在牛佛大地上。
  • 以奉獻致青春——學校組織觀看「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人物展播
    安全學院畢業生時林超:新時代的大學畢業生心懷初心使命,紮根基層、奮鬥奉獻,用青春的熱血和汗水服務基層、建設基層,為基層人民謀幸福,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測繪學院畢業生李嵐靜:作為畢業生的我們更應該用實際行動詮釋當代青年人的堅定信念,為建設祖國添磚加瓦,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無私之我,為基層一線群眾服務,讓青春變得光彩奪目。
  • 直播預告 | 《黃文秀:青春之花》創作分享會7月25日舉辦-廣西新聞網
    7月25日(星期六)15:30—16:30,  扶貧戰場上醒目的黃花——  《黃文秀:青春之花》創作分享會  將在灕江書院(三祺廣場店)舉行,  屆時,  廣西新聞網壯觀客戶端、官方微博、  抖音等平臺將進行現場直播,  敬請關注!
  • 品讀習近平講話中的詩中「花」「花」之喻
    在這春暖花開之際,黨建網微平臺帶您一起品讀總書記講話中的詩中「花」、「花」之喻。   ——2013年5月21日至23日習近平在四川蘆山地震災區看望慰問受災群眾時的講話   談奮鬥青春: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好兒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奮鬥無悔。
  • 綻放在雪域高原的青青之花
    8月26日,在西藏自治區丁青縣考察調研援藏工作的中國寶武集團總經理、黨委副書記胡望明看望慰問武鋼集團青青教育的5名支教老師時,充分肯定了援藏支教工作——綻放在雪域高原的青青之花他對青青教育支教團隊不辭辛苦來丁青開展支教工作表示感謝,要求各幼兒園虛心請教,集中收集意見和建議,盡最大努力向支教教師學習,提升教師業務水平。丁青縣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中國寶武武鋼集團援藏幹部唐國成也要求加強兩地學前教育合作,為西藏丁青縣幼兒教育事業發展做出貢獻。他還對支教團隊在丁青的生活作出了周密、細緻的安排。
  • 感受扶貧力量 這堂特殊的思政課「連」到了田間地頭
    龍虎網訊(通訊員 張婷)犧牲在扶貧一線的「第一書記」趙寶、在蘇北沙土地「啃硬骨頭」的張懷平、新一任幫扶工作隊隊員陳子琛,他們都是南京醫科大學於近五年內先後派駐徐州豐縣的幫扶工作隊隊員。近日,南京醫科大學護理學院以「一段扶貧路,一生愛國情」為主題,將三屆南醫扶貧人的故事搬上了課堂,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
  • 西安石油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五年西行 青春無悔
    五年青春接力,傳承從不停歇自2015年8月起,學校研支團在陝西省安康市漢陰縣開展支教扶貧工作。立足教育教學,提升教學質量「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五年來,該校研支團堅持紮根基層學校,克服飲食、氣候、交通等諸多不便,為山區農村的孩子們帶去知識、希望和夢想。
  • 堅守扶貧一線 譜寫青春歌曲
    努力完成鎮黨委鎮政府安排的各項具體工作,積極地走訪入戶、填報資料、及時更新錄取國家和省上的扶貧信息平臺、監督落實各項扶貧政策、詳細了解每個貧困戶的家庭信息和生產收入情況,完善扶貧資料,調整扶貧措施,總結扶貧經驗。他常說自己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自己的根就在農村,要把對家鄉無限的熱愛投入到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工作中去。
  • 「脫貧攻堅在一線」扶貧路上「姐妹花」
    韓城日報權威/主流/時政/綜合關注扶貧路上「姐妹花」韓城日報記者 王夢妮「仰望天空,腳踏實地」是金城辦城古社區第一書記胡文婷和工作隊員任偉妮寫在工作紀實本扉頁的一句話,扶貧路上,這對「姐妹花」用行動詮釋著這句話的內涵。
  • 這首青春之歌,唱了二十年
    幹山枯嶺裡,有復旦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紮下的粗壯的根;層巒疊嶂中,記錄下青春的身影和教育面貌的深刻變化。  1999年,復旦大學最早響應團中央、教育部號召,遴選成立首批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奔赴西吉基層一線開展服務。作為全國派遣研究生支教隊員最多的高校之一,至今,復旦大學已累計選拔輸送224位支教隊員到當地9所鄉鎮中學開展扶貧助教工作,連續堅持20年定點對口支援一個點。
  • 扶貧一線最美的她們
    在當前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場戰役中,許許多多女性駐村幹部和扶貧隊員勇挑重擔、攻堅克難,為打贏這兩場戰役貢獻巾幗智慧,彰顯了不同凡響的「她力量」。在雲南派出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中,女性佔比近三分之一。她們是女兒,是妻子,是媽媽,也是脫貧戰場上任勞任怨、甘於奉獻、巾幗不讓鬚眉的中流砥柱。今天,把最深的敬意和最真的謝意一起給她們!
  • 「志願青春」教育扶貧記——聚焦貴州脫貧一線的志願者力量
    新華社貴陽12月14日電 題:「志願青春」教育扶貧記——聚焦貴州脫貧一線的志願者力量  新華社記者駱飛  今年7月,34歲的苗族婦女潘愛松終於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逢人她都忍不住展示一下。儘管筆畫有錯誤,字有些歪斜,但這仍是她最自豪的事。  潘愛松的改變從村裡開辦的夜校開始。
  • 青春宣言 -安青網
    戰「疫」英雄朱璐瑤青春之花在援鄂一線綻放「扶貧,不僅是幫助老百姓實現致富的夢想,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