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興,蘭州市皋蘭縣黑石鎮黑石村人,就職於皋蘭縣石洞鎮人民政府,長期居住在石洞鎮城中社區天河家園(縣醫院對面)。
2012年,他大學畢業後,抱著年輕人要去外面闖一闖的心態只身前往富士康科技集團,為了證明大學生並不是眼高手低貪圖享樂,他刻意的隱瞞學歷和車間裡的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認真細緻的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整整三年時間裡從來沒有請過一次假,不管是從事任天堂遊戲機零件的配送,還是蘋果手機的測試都做到細緻入微一絲不苟。2013年在煙臺富士康工作期間找回了丟失的36塊液晶屏為公司挽回了兩萬元的損失,2015年在新鄭港區富士康由於表現優秀不到半年時間就被提拔為儲備幹部。當年五月份,他準備辭職返回家鄉時車間裡的工友們才知道這個平時吃苦耐勞沉默寡言的年輕人是一名大學生。
他想告訴別人大學生也可以每天上班十二個小時,也可以白班夜班交替上,也可以吃著大鍋飯幹著粗活,也可以鑽到油汙的機器裡維修設備,也可以和工友們躺在一塊紙皮上睡大覺,也可以在艱苦的環境中努力的工作。
雖然領導和工友們極力的挽留,不過他的志向不在於此,他希望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天下的老百姓。
2015年六月份他在家學習一個月後參加七月份的基層服務考試,以全縣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石洞鎮人民政府,在十一月份正式上班。一進入單位他就投入到緊張的脫貧攻堅工作中,按照鎮黨委鎮政府的工做安排,在2015年十一月份到2016年7月份之間在做好自己國土執法工作的同時,還擔任石洞鎮東灣村的扶貧聯絡員,主要負責東灣村的扶貧工作。
2016年八月份他響應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號召,遵從單位安排部署,成為石洞鎮一個工作和生活艱苦都比較艱苦的貧困村—明星村的駐村工作隊員,一直到2018年六月份,後調到工作和生活環境更加艱苦的石洞鎮豐水村,打算一直幹到2020年全國脫貧需要撤回駐村工作隊為止。努力完成鎮黨委鎮政府安排的各項具體工作,積極地走訪入戶、填報資料、及時更新錄取國家和省上的扶貧信息平臺、監督落實各項扶貧政策、詳細了解每個貧困戶的家庭信息和生產收入情況,完善扶貧資料,調整扶貧措施,總結扶貧經驗。
他常說自己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自己的根就在農村,要把對家鄉無限的熱愛投入到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工作中去。
自從參加扶貧工作之後,各種困難相繼而來,首先是吃飯問題,自己不會做飯,只能吃饅頭或者泡麵,有時一吃就是一兩個月。實在沒辦法就自己嘗試著做飯,雖然做的特別難吃,不過已經很知足了。其次是交通問題,自己家裡條件有限沒有私家車,每次上班只能坐公交車,最難得是入戶走訪,由於沒有車只能拿著乾糧走到貧困戶家裡去,常常都是用一個小時走到貧困戶所在的村小組,然後用三個小時入戶走訪詳細了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及時排解群眾心中的疑問,幫助村上化解矛盾糾紛,最後在用一個小時走回來,雖然路途有點遙遠,不過全當鍛鍊身體了。
為了幫助村民推銷農副產品,他很早就申請了淘寶帳號,希望利用網店售賣,可惜明星村和豐水村的農副產品馬鈴薯等都屬於質量很重價格很低的產品,由於成本太高售價很低根本無法走快遞網店的渠道,所以只能依靠微信朋友圈和QQ號來推銷產品。每次有顧客需要農副產品時他直接聯繫農戶,自己出錢先購買,自己負責運輸,然後交到顧客手中,從來沒有加過一次價,也從來沒有收取過一分錢的中介費。
這幾年隨著自媒體的崛起,他在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阿里大魚號和騰訊企鵝號等自媒體上寫了大量的關於扶貧方面的文章,介紹蘭州地區的扶貧政策措施、貧困戶的致富經驗和鄉村農副產品,積極的回覆網友的各種扶貧問題和諮詢,利用線上線下的渠道回復了上萬條信息,村民們有任何問題就來諮詢這位扶貧的小李。他積極參加今日頭條上組織的三農扶貧項目,了解全國各個貧困地區的農副產品和生產生活狀況,溝通交流扶貧措施和致富經驗,幫助推銷各自的農副產品,增加貧困地區的收入。
由於扶貧工作在繁忙的時候,常常都是「5+2」「白加黑」,熬夜加班的填報資料、錄入信息平臺、完善扶貧資料,他每天在做好自己的扶貧工作的同時,還要幫助村上做好各項村務工作,自己又長期堅持利用自媒體宣傳扶貧政策措施、致富經驗和駐村中發現的問題和經驗,長期的使用電腦等電子產品導致他的視力受損,成了高度近視,兩個眼睛加起來都快到2500度了,被縣殘聯確定為視力四級殘疾。
由於工作積極努力,和其他駐村幹部一起圓滿的完成了各項扶貧任務,所在的豐水村駐村工作隊被蘭州市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評定為2018年先進駐村工作隊。
他儘自己的所能去幫助任何一個需要幫助的村民。他常常告訴村民自己的能力有限,能幫助村民的地方也有限,不過只要是自己能辦到的就絕不推辭,但是對於希望違規享受低保和扶貧補助的村民則嚴詞拒絕,保證在自己所在的貧困村決不能出現人情保和親情保,讓政府的每一份扶貧資金都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
很多年輕的幹部都不願意到貧困村扶貧,因為那裡的生活、工作條件都很艱苦,但是他在貧困村一待就是三年時間,他時常鼓勵身邊的扶貧同志說,自己當了二十五年的農民,當了三年的產業工人,以前打工和學習中吃了很多的苦,這點真的算不了什麼,是人生中可遇不可求的經歷,回想國家對我們恩重如山,就是犧牲一切都難以報答,我們都是社會主義建設中一刻小小的螺絲釘,就因該到貧困山區去,到困難群眾中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堅守在扶貧一線,在平凡的崗位上從事著不平凡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