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

2020-12-12 工人日報

6月的長沙正是溼熱時節,時晴時雨的天空藍得深邃,白雲堆砌出各種生動造型。

「這是中心城區、老舊社區、歷史街區。」一襲白裙的龍欣看起來嫻靜端莊,娓娓講述著白果園街區的故事。

龍欣是長沙芙蓉區定王臺街道豐泉古井社區書記,從街道到社區工作,已經17年。

「我是地道的長沙人。」龍欣充滿對「老長沙」的眷戀,「位於白果園片區登隆街的長沙劇院,是母親年輕時聽越劇的地方,這個劇院現在還在。我的公公現在還管登隆街叫『亮殼子』……」

「亮殼子」是一個老詞兒,長沙「老口子」管燈籠叫「亮殼子」。登隆街原來又叫「亮殼子」街,街上有著許許多多製作燈籠的作坊。如今,長沙城新建的地標大樓國金中心就在登隆街的旁邊。

如今,「有機更新」這個詞,在龍欣口裡反覆被提及。

「更新」過後的老舊街區繁華依舊,少了雜亂與擁擠,還散發著穿透歷史時空的寧靜……龍欣說:「這既是改善居民宜居功能的一次充滿智慧的『老屋改造』,也是保留這座城市記憶的一次有價值的努力。」

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了,「點讚」成為記者一路採訪過程中湖南城鄉居民口中頻頻提及的「熱詞」。

「城市是有生命的」

青牆黛瓦,錯落有致。這是白果園20號院。

「我在這住了幾十年了,現在,我也敢請人到家裡做客了。」71歲的周龍生把記者迎進裝修一新的客廳,興奮地介紹他新改造的獨立衛生間、廚房。

院裡住了7戶人家。老周是湖南省機械工業廳的退休職工,打參加工作起就住這裡。改造前,年久失修的牆體剝落,各家各戶搭建的廚房、廁所和砌起的簡陋圍牆,使整個院子雜亂不堪,「烏煙瘴氣,生活不便,成天都尋思著能搬出去住。」

「現在再也沒有人想搬走了。」龍欣介紹,「有機更新」後的這些老舊街區,宜商宜居,幾年前登隆街搬走的「一家米粉店」老闆,前不久還捎信給她,想什麼時候把店重新搬回來。

芙蓉區定王臺街道2018年7月正式啟動有機更新,東起蔡鍔南路、西至黃興路步行街、南至大古道巷、北至解放路,改造住房2662戶,涉及居民5992人,改造歷史步道5.6公裡,總投資約4.6億元。

改造後光鮮亮麗的現代樓盤與充滿故事的老街道相得益彰,新與舊的碰撞成為長沙獨具魅力的一種情懷。

「城市是有生命的。」生長於斯的市民對此感受最強烈。

「原來抬頭是一片『蜘蛛網』,道路更是坑坑窪窪。現在道路平整,電線下地,還弄了綠化,亮化,修建了涼亭,出行方便了,住著舒服了,心情也跟著變好了。」記者採訪時,住在長沙市天心區青山祠社區妙高峰60多年的饒碧雲說。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

百姓幸福指數常常是在衣食住行的獲得感中升級的。

「居民們普遍反映生活更方便了,鄰裡關係更和睦了,幸福指數更高了。」株洲市天元區泰山路街道天台社區主任鍾建嬴說,隨著許多老舊小區老年居民增多,「上下樓難」的問題越來越凸顯。

據統計,株洲市80到90年代的老舊小區約4000個單元,其中保守估計3000多個單元適合加裝電梯,涉及約15萬人的出行。

天台社區園丁小區的居民,率先嘗到了電梯上下的「甜頭」。

小區建成於2002年,有4個樓棟8個單元112戶人家,常住人口430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125人。「以前一天只敢上下樓一兩趟,現在一天好幾趟,買的家具都很容易搬上去了。」家住小區3棟7樓的住戶謝先生說,平時身體原因不便下樓的老鄰居,也能經常在樓下碰面了。「多虧了政府的惠民政策,我們每一臺電梯政府都補助10萬元。」小區業委會主任張正發介紹。

「更方便」正是生息於斯的老百姓對城市發展的期待。

在株洲,200多座「建寧驛站」,還從「方便」出發獨闢蹊徑方便市民——「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2018年,為解決老百姓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株洲市著力推進學位、車位等「六位」建設,「蹲位」就是其中一項。

「建寧驛站」安裝了新風系統、除臭設備,免費提供衛生紙,廁所聯網系統的屏幕在進門顯眼處顯示著蹲位使用情況……最令人嘆服的是,去趟公共衛生間,還能順便查一查社保,買瓶水,借把傘,借本書……

「在『方便』的時候把很多事情都方便地辦了。」在株洲開了20多年計程車的鐘傑說,有好幾次,外地客人都在車上讚嘆「做個株洲人真幸福」。

市民之家與生命通道

日前,李婧婷來到常德市民之家(政務服務中心大廳)領取不動產證。

兩天前,李婧婷在窗口只花了15分鐘,就辦好了所有手續。「兩年前幫我父親辦理過不動產證。當時,僅辦理就花了兩天時間,拿證又等了好幾天。」

常德市民之家喊出了「一件事一次辦」的口號,承諾簡化市民辦事流程,為市民提供一條龍、一站式、全方位服務。「爽!特別吃驚!」中石化常德分公司綜合管理部副主任王珏「光速」辦理完營業執照增項相關業務後對記者說,以前可能要跑五六個部門、歷時一個月,這次一天就辦完了。

政府升級公共服務效率,不僅升級了老百姓的便利感,也讓老百姓有了更強的安全感。

採訪中,記者在長沙寧鄉市醫院遇到的劉建軍,就是公共服務升級的直接受益者。

57歲的劉建軍6月1日19時30分左右突發腦卒中。寧鄉市120急救中心設立在流沙河鎮的急救點,在「黃金搶救期」將他送到了市中心醫院卒中急救綠色通道。神經外科主任文帥說,劉建軍入院後1個小時完成了抽血和心電圖腦電圖等檢查,並成功接受了動脈溶栓治療。

在過去,入院檢查流程都可能長達兩三個小時。

採取「1+5+N」舉措後,寧鄉市中心醫院在全市5個鄉鎮覆蓋急救車輛,實現市區急救10分鐘、鄉村30分鐘內到達。作為一家縣級市醫院,通過公立醫院改革,寧鄉市人民醫院確保了寧鄉百萬餘居民「大病不出縣」,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良好的醫療服務。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北孫村:讓農民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北孫村:讓農民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2020-08-31 15: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工農互促」為幸福生活加碼
    農業產業鏈條的拉長,農業附加值的提高,也讓更多的農民工不用再外出務工,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憑藉一技之長在小康之路上奮力前行。 從「大糧倉」到「大工廠」 「我們落戶駐馬店,看重的就是量豐質優的小麥資源。」一加一天然麵粉公司銷售總監劉傑對記者介紹,目前該公司年消耗小麥60萬噸以上,年銷量已突破6億元。
  • 激活「潛力板」 廣開致富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廣東清遠轉觀念謀發展、向創新要動力、以振興謀未來——激活「潛力板」 廣開致富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廣東北部山區,公路在石灰巖地貌上盤旋。轉過山頭,清遠市石潭鎮聯滘水西村(簡稱「水西村」)的綠水青山躍然眼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老村長歐姨的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老村長歐姨的幸福生活 2020-07-02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興康社區:小康生活連著千家萬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興康社區:小康生活連著千家萬戶 2020-11-05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三)
    慢慢地,「奶奶廚房」成了社區老人溫暖的「家」,老人們收穫了濃濃的幸福感、安全感。「奶奶廚房」的善舉感染了越來越多的人。在黌門街社區的支持下,「奶奶廚房」升級為「奶奶名廚」社區餐廳,設立有專門的後廚間、包間、活動區域等,不僅用餐更舒適,舉辦的活動也更豐富多彩。餐廳還將一部分收入作為社區基金,繼續為80歲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費送餐服務。  「寬敞多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河鎮小月河村:吹響豐收曲 走上幸福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河鎮小月河村:吹響豐收曲 走上幸福路 2020-10-16 16:1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山裡的體育課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1日推出:《大山裡的體育課》。隴城學區校長王旭升說,這讓老師們的幸福感歸屬感也大大提升,全鎮的教育水平年年都有新突破。王旭升:教學點的老師很自信,學生很自信,這幾屆取得的成績也是非常不錯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老街煥新顏 小店有乾坤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28日推出《老街煥新顏,小店有乾坤》。楊梅竹斜街是北京前門僅有的四條斜街之一,只有短短的496米,卻可清楚看到街巷的原有肌理。走進胡同裡,踏著青黑色石道,兩旁的店鋪像水一樣慢慢鋪展開,浸潤在爬山虎、朱頂紅掩映的民居中間。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養荷花蝦的「百萬富翁」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養荷花蝦的「百萬富翁」 2020-07-13 07:00:00來源:央廣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 「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小康大街」,夢實現的地方村民賈建東一家坐在自家小院裡,享受著愜意的傍晚時光。一座木製的中式牌樓矗立在村口,醒目地書寫著「小康大街」。這條貫穿整個村莊的「街道」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這條路,見證了賈家寺村的發展與變遷。」村支書賈成剛說,如今村裡家家戶戶住進了新房,硬化路直通田間地頭,依託暖河灣和繡金山兩個產業示範園區,大多數村民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人均收入也達到1萬元。
  • 「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在荔園堡採訪,眼前展現的是草長林茂、牛壯羊肥、谷豐藥香的美麗新畫卷,生機勃勃、充滿希望;時時刻刻感受到的是老區人民不等不靠、拼搏實幹、奮力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勁頭兒。在荔園堡採訪,文明鄉風浸潤人心,精神扶貧為鄉村鑄魂。荔園堡村建立協商民主議事制度,村裡大事小事大家商量著辦。家家戶戶孝老愛親,鄰裡和睦。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隨著明月山旅遊不斷升級發展,結合水口村的自身實際,劉平華又因地制宜組織村民成立合作社,瞄準鄉村旅遊之路,開辦農家樂。  「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習近平總書記的動情描述,反映的是人民的期盼,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要求。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全面小康,健康先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02)讚一個!聖女果種植「錢」景好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02)讚一個!說起在家門口就有活幹,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炸開了鍋。「我們家在在五號點,現在冬天外面的工程停掉了,我也沒有事做,這裡種的這麼多日光溫室大棚,我們就來這兒打工,一天也能掙八九十塊錢。」西靖鎮陽光新村村民王宗財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隴西:民富村美奔小康
    記者 楊倩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幾年,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們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老百姓的生活到底怎麼樣,還得老百姓自己說了算,今天我們來到了隴西縣馬河鎮楊營村,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裡的老百姓幸福生活的真實模樣。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嶺上盛開「致富花」
    「想不到,咱在家門口就有活幹,有錢掙。」12月4日,在一座民宿院落旁,60歲的徐春明正熟練地給花枝平茬,剪下的花枝被他碼放得整整齊齊。家門口當「護花使者」「花必須平茬,鉸去一半,留下一半,保好了根,存下營養,來年花會開得更好。」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肅南:鄉村旅遊打開貧困村的「致富門」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肅南:鄉村旅遊打開貧困村的「致富門」 2020-09-0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全面小康...
    因為,村民過上了城市般的生活,公交車通到了家門口,白天是工廠車間的「上班族」,晚上跳起歡快的廣場舞……「全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幾乎家家都買了小汽車。小康路上一個都沒有少!」皂郊鎮副鎮長張忠魁的一席話,道出了多年來賈家寺村建設小康的努力與奮鬥。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貧困戶老周的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請聽錄音報導:《貧困戶老周的幸福生活》。見到周明則時,他正坐在自家的炕頭上,用手機直播,演唱歌曲《宋家溝》。周明則:閨女也給我買了音效卡,高興了回來我們就坐下唱歌,上「快手」,流行歌、老歌,我啥歌也唱。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康」,就在幸福的小日子裡
    搬出沉陷區,告別髒亂差,東華園社區百姓開啟安居樂業新生活——「小康」,就在幸福的小日子裡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6月30日,吃過晚飯,家住撫順市順城區前甸鎮東華園社區的陳玉芳一家,坐在一起聊天、唱歌,屋內歡聲笑語,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