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長沙正是溼熱時節,時晴時雨的天空藍得深邃,白雲堆砌出各種生動造型。
「這是中心城區、老舊社區、歷史街區。」一襲白裙的龍欣看起來嫻靜端莊,娓娓講述著白果園街區的故事。
龍欣是長沙芙蓉區定王臺街道豐泉古井社區書記,從街道到社區工作,已經17年。
「我是地道的長沙人。」龍欣充滿對「老長沙」的眷戀,「位於白果園片區登隆街的長沙劇院,是母親年輕時聽越劇的地方,這個劇院現在還在。我的公公現在還管登隆街叫『亮殼子』……」
「亮殼子」是一個老詞兒,長沙「老口子」管燈籠叫「亮殼子」。登隆街原來又叫「亮殼子」街,街上有著許許多多製作燈籠的作坊。如今,長沙城新建的地標大樓國金中心就在登隆街的旁邊。
如今,「有機更新」這個詞,在龍欣口裡反覆被提及。
「更新」過後的老舊街區繁華依舊,少了雜亂與擁擠,還散發著穿透歷史時空的寧靜……龍欣說:「這既是改善居民宜居功能的一次充滿智慧的『老屋改造』,也是保留這座城市記憶的一次有價值的努力。」
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了,「點讚」成為記者一路採訪過程中湖南城鄉居民口中頻頻提及的「熱詞」。
「城市是有生命的」
青牆黛瓦,錯落有致。這是白果園20號院。
「我在這住了幾十年了,現在,我也敢請人到家裡做客了。」71歲的周龍生把記者迎進裝修一新的客廳,興奮地介紹他新改造的獨立衛生間、廚房。
院裡住了7戶人家。老周是湖南省機械工業廳的退休職工,打參加工作起就住這裡。改造前,年久失修的牆體剝落,各家各戶搭建的廚房、廁所和砌起的簡陋圍牆,使整個院子雜亂不堪,「烏煙瘴氣,生活不便,成天都尋思著能搬出去住。」
「現在再也沒有人想搬走了。」龍欣介紹,「有機更新」後的這些老舊街區,宜商宜居,幾年前登隆街搬走的「一家米粉店」老闆,前不久還捎信給她,想什麼時候把店重新搬回來。
芙蓉區定王臺街道2018年7月正式啟動有機更新,東起蔡鍔南路、西至黃興路步行街、南至大古道巷、北至解放路,改造住房2662戶,涉及居民5992人,改造歷史步道5.6公裡,總投資約4.6億元。
改造後光鮮亮麗的現代樓盤與充滿故事的老街道相得益彰,新與舊的碰撞成為長沙獨具魅力的一種情懷。
「城市是有生命的。」生長於斯的市民對此感受最強烈。
「原來抬頭是一片『蜘蛛網』,道路更是坑坑窪窪。現在道路平整,電線下地,還弄了綠化,亮化,修建了涼亭,出行方便了,住著舒服了,心情也跟著變好了。」記者採訪時,住在長沙市天心區青山祠社區妙高峰60多年的饒碧雲說。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
百姓幸福指數常常是在衣食住行的獲得感中升級的。
「居民們普遍反映生活更方便了,鄰裡關係更和睦了,幸福指數更高了。」株洲市天元區泰山路街道天台社區主任鍾建嬴說,隨著許多老舊小區老年居民增多,「上下樓難」的問題越來越凸顯。
據統計,株洲市80到90年代的老舊小區約4000個單元,其中保守估計3000多個單元適合加裝電梯,涉及約15萬人的出行。
天台社區園丁小區的居民,率先嘗到了電梯上下的「甜頭」。
小區建成於2002年,有4個樓棟8個單元112戶人家,常住人口430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125人。「以前一天只敢上下樓一兩趟,現在一天好幾趟,買的家具都很容易搬上去了。」家住小區3棟7樓的住戶謝先生說,平時身體原因不便下樓的老鄰居,也能經常在樓下碰面了。「多虧了政府的惠民政策,我們每一臺電梯政府都補助10萬元。」小區業委會主任張正發介紹。
「更方便」正是生息於斯的老百姓對城市發展的期待。
在株洲,200多座「建寧驛站」,還從「方便」出發獨闢蹊徑方便市民——「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2018年,為解決老百姓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株洲市著力推進學位、車位等「六位」建設,「蹲位」就是其中一項。
「建寧驛站」安裝了新風系統、除臭設備,免費提供衛生紙,廁所聯網系統的屏幕在進門顯眼處顯示著蹲位使用情況……最令人嘆服的是,去趟公共衛生間,還能順便查一查社保,買瓶水,借把傘,借本書……
「在『方便』的時候把很多事情都方便地辦了。」在株洲開了20多年計程車的鐘傑說,有好幾次,外地客人都在車上讚嘆「做個株洲人真幸福」。
市民之家與生命通道
日前,李婧婷來到常德市民之家(政務服務中心大廳)領取不動產證。
兩天前,李婧婷在窗口只花了15分鐘,就辦好了所有手續。「兩年前幫我父親辦理過不動產證。當時,僅辦理就花了兩天時間,拿證又等了好幾天。」
常德市民之家喊出了「一件事一次辦」的口號,承諾簡化市民辦事流程,為市民提供一條龍、一站式、全方位服務。「爽!特別吃驚!」中石化常德分公司綜合管理部副主任王珏「光速」辦理完營業執照增項相關業務後對記者說,以前可能要跑五六個部門、歷時一個月,這次一天就辦完了。
政府升級公共服務效率,不僅升級了老百姓的便利感,也讓老百姓有了更強的安全感。
採訪中,記者在長沙寧鄉市醫院遇到的劉建軍,就是公共服務升級的直接受益者。
57歲的劉建軍6月1日19時30分左右突發腦卒中。寧鄉市120急救中心設立在流沙河鎮的急救點,在「黃金搶救期」將他送到了市中心醫院卒中急救綠色通道。神經外科主任文帥說,劉建軍入院後1個小時完成了抽血和心電圖腦電圖等檢查,並成功接受了動脈溶栓治療。
在過去,入院檢查流程都可能長達兩三個小時。
採取「1+5+N」舉措後,寧鄉市中心醫院在全市5個鄉鎮覆蓋急救車輛,實現市區急救10分鐘、鄉村30分鐘內到達。作為一家縣級市醫院,通過公立醫院改革,寧鄉市人民醫院確保了寧鄉百萬餘居民「大病不出縣」,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良好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