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姚大偉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18日電(見習記者 郭森) 18日上午10時,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毛澤東、鄧小平等名言,生動形象地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光輝歷程,總結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
1、「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講話原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召開的。當時,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導致我國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溫飽都成問題,國家建設百業待興。黨內外強烈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使黨和國家從危難中重新奮起。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出處: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進一步提出: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他強調:政治的空談往往淹沒一切。這並不是哪一些同志的責任,責任在於我們過去沒有及時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2、「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
講話原文: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於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於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於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於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鄧小平同志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
出處:1987年4月26日,鄧小平在接見外賓時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既是對「文革」當中「四人幫」一夥「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的謬論的批判,又是後來關於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論斷的直觀、簡潔而又深刻的概括表述。
3、「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
講話原文: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恩格斯說:「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我們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廓清困擾和束縛實踐發展的思想迷霧,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出處:出自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書,此書是1880年由《反杜林論》中的《概論》和第三篇的第一、二章改編而成的一部宣傳科學社會主義的通俗著作。它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
4、「什麼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
講話原文: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13億多人口的大國推進改革發展,沒有可以奉為金科玉律的教科書,也沒有可以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魯迅先生說過:「什麼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發展的康莊大道,必須毫不動搖走下去。
出處:魯迅雜文隨筆《熱風》
《熱風》指的是魯迅寫於1918年到 1924年的雜文集。當時中國處在最黑暗的時代,許多志士仁人在探索社會病根所在。
5、「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講話原文: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夢想精神,中華民族充滿變革和開放精神。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自古以來,中國大地上發生了無數變法變革圖強運動,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等豪邁宣言。
出處:「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出自《詩經·大雅·文王》
【釋義】周文王稟受天命,昭示天下:周雖然是舊的邦國,但其使命在革新。產生於兩千多年前的這種「革新」意識,在今天可解讀為解放思想,改革創新。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出自《商君書·更法》
【釋義】治理國家不一定只用一種辦法,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6、「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裡長徵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後頭。」
講話原文:我們這麼大一個國家,就應該有雄心壯志。毛澤東同志說:「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裡長徵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後頭。在過了幾十年之後來看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就會使人們感覺那好像只是一出長劇的一個短小的序幕。劇是必須從序幕開始的,但序幕還不是高潮。」「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改革開放之初,雖然我們國家大、人口多、底子薄,面對著重重困難和挑戰,但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設計了用70多年、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沒有非凡的膽略、堅定的自信是作不出這樣宏遠的構想和決策的。
資料圖
出處: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的講話
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經過充分準備,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中央機關食堂,召開了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會議描繪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確定了新中國的大政方針,為促進和迎接全國勝利的到來,為推動和發展新中國的各項建設事業,保證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從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論上作了充分準備,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7、「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
講話原文: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發展提出了更高的奮鬥目標,形成了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發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最強音。古人說:「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幹出來的。
出處:《管子·乘馬》
【釋義】各項事業都產生於謀劃和周詳的思慮,因為辛勤努力而成功,因驕奢淫逸而失敗。
8、「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講話原文: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出處:宋·張栻《論語解·序》
【釋義】實踐中越用盡力氣,那學識就更精進,學識掌握越精深,則實踐中越得心應手。